绿林网

在中间地带读后感1000字

在中间地带读后感1000字

《在中间地带》是一本由[法]侯瀚如著作,金城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页数:4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中间地带》读后感(一):社会艺术家

中国一线艺术家参与社会思考,思考社会问题,探究社会沟通,艺术认知从艺术家个体转向社会型关注,分为社会问题、哲学问题,文化沟通问题,博伊斯开始社会雕塑,杜尚参与社会思考,关系美学的诞生,美学倾向于社会研究,参与社会思考,都考虑太大的问题,这类型艺术家游走于画廊、基金会、博物馆、学术讨论、哲学讨论、装逼等。社会艺术家开始了社会资本圈钱的过程,与艺术本身渐行渐远,艺术家变成了社会意识形态关注和表达者,在潜移默化地开始对大众进行社会哲学教育,本人陷入思考,艺术变成了工具……

《在中间地带》读后感(二):书名,恰如其分

在图书馆的还书架上发现了这本书,马上公交车就要来了,来不及过多的审视,办了借阅就赶紧离开了。在公交车上暗黄的灯光里,我才发现这是本宝藏图书。

首先,这本书读下来谈不上轻松。很多章节,或许是因为专业太过疏离的原因,我不大能跟得上,很多时候还经常读不下去。所以全文我都是朗读的方式读完的,这样虽然速度慢,但是理解能够更加深刻一些。

“全球”和“本地”,身份的认定,什么是中间地带?由此产生出什么样的艺术处境?并介绍了近现代中国艺术的发展以及在外国人眼中的中国艺术,很多看似矛盾的东西反而为实际问题和现状添加了非常多的合理之处。尤其是最后,把现在的各个城市与全球的现状联系起来,能够对了解90年代的那段历史和那个时代人的心态有着很大的帮助。

想必作者也当是个饱学的人。里面有些观点我实际上是不赞同的,毕竟每个人所处的时空阅历不同。但是对于整本书的安排和逻辑,我是欣赏的。

《在中间地带》读后感(三):简评

读罢这本书稿,最大的体悟是原来艺术理论书也可以摒弃所谓的各种主义、理论,而写得这样盎然。作者侯瀚如的丰富的策展经历及其中外生活的亲身体验更使书中的具体艺术案例、作品既不偏于中国,又不流于国际视野的缺失之弊端。虽却是数年之前之文集,却于今之艺术领域,甚或平素生活犹有启发。

书中的访谈也处处围绕艺术,即从访谈中也可见侯瀚如本人的艺术见解之精辟,他本人做事严谨,反映在这些对话和文章中。同时他的文笔很好,本书虽是翻译版,却也得到作者本人之首肯,语言流畅,值得一读。

又想到一点。这本书其实并不太像是单纯的艺术评论,其中的观点渗透了作者本人的人生哲学,因此阅读时你可以发现自己并不只是在读一本艺术评论书,而是哲学书,藉由作者对于艺术的视野和看法,你完全可以扩展至别的任何领域。正如作者所言,“艺术应该超越任何思维模式的界限,寻求绝对的自由。”

那么同样,因为艺术是超越思维界限的无边界,那么我们看待艺术,同样也要超越艺术。我想这是本书最大的意义所在。

阅读任何一本书,并不为它的归属所限制,我突然明白了这一点。作者在其中一篇文章《面对未来之墙》中提到“墙”的概念:

“如果柏林墙所代表的冷战之墙已被摧毁,那么新的墙却在每一个角落不断地筑起。”

……

“无论是在西方,还是东方,新的墙还是越来越高,越厚地被构筑这,21世纪的墙或许比20世纪的更难客服。在其后面,再次,存在着一个心理结,一个权力情节。”

同样,作者给出了打破墙的途径:“对他者文化的兴趣,也是走向超越自身文化之墙限制的另一途径。”

“墙”,不仅仅是艺术领域内的,更存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何打破限制我们自身的墙,艺术,并不能给出我们直接的教诲,但是藉由艺术,我们获得一种途径。

有很多阅读此书的理由。重要的是,你拿起了它。(好吧,请忽略红果果的无节操广告。)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