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我认识的唐朝诗人读后感锦集

我认识的唐朝诗人读后感锦集

《我认识的唐朝诗人》是一本由陈尚君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元,页数:3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认识的唐朝诗人》读后感(一):这本书带你“沉浸式重访”唐朝诗人的人生

“我认识的唐朝诗人”,书名乍看简单,实则内有乾坤。翻开这本书,一个个熟悉又陌生的诗人名字跃入眼帘。但并非如教科书一样,对每位诗人照本宣科地机械介绍,而是秉承着文史融通的立场,于真实的历史环境中重访古人,勾勒出他们波澜生动的人生历程,从而对其诗歌意旨生发出更深刻切肤的认知和感悟。在阅读中,仿佛跳入了每个诗人曾经鲜活温热的人生。杜审言的生平与诗歌,宋之问作为侍臣的悲哀,戎昱的风流情债与真实人生,乱世诗人李山甫的绝望与沉沦……每个生动沉厚的题目背后,都隐藏着一段未曾被我们深入感知过的种种人生情状与慨叹蹉跎。 关于唐宋文学的研究不可胜数,但真正要做深做透,也需要扎实的文化底蕴与文献基本功。本书作者陈尚君先生,是业内闻名的唐宋文学专家。在序言中他提到,为了写作此书,他遍阅所有唐诗篇章,梳理唐代诗人人生纪录,溯源证伪,求真求全,充分考辩,做到了书中史实皆有考备,引用语句皆有出处,足以见出学者的一片诚心。作为读者,可以准确直接地从文字中获得知识,顺心自在地畅游古代文豪世界,岂不快哉。 在文艺创作中一直有“文学即人学”的理论。无论创作何种文学作品,围绕的核心都是“人”。作者通过逶迤婉转或豪迈奔放的笔触,最终要描绘的是人的样貌,要抵达的是人的本质,要揭示的是人面临的困境和难题,并寻觅解救出路。文艺研究也是如此,只有以一种沉浸和体验的方式,重访那些封印在纸墨中的文学现场,叩问研究对象那些风尘满满的人生际遇,才有可能做到“知人论世”,以人本关怀的精神切入作品的研究领域。当心灵和思想都沉浸在几千年前的人事情思之中时,才有可能拨开历史的烟云尘雾,发现那些被埋藏的细枝末节的重要与美妙,让研究的文字充满情怀与灵趣,写成一本理趣兼得的文化普及著作。而《我认识的唐朝诗人》这本书创作的宗旨就是做“以人为中心的唐诗研究”,既具备学理性又有可读性。 书中有两处令我印象深刻。一是对于我们不太熟悉的诗人,作者都给出了详细清晰的生平和创作脉络梳理,令人一目了然,人物形象顿时鲜活立体起来,令人惊叹,原来唐朝诗人的集群是如此庞大,浩如星斗;但具体到个人身上,又是是如此丰富深邃,漫如长河,给人细微与宏大结合之感。比如写出千古名句“粒粒皆辛苦”的李绅,大家也许从小就诵读他的《悯农》,但也许不知他是新乐府最早的倡导者,不光在文学上颇有建树,在管理家事和处理政务方面也都是嫉恶如仇。但这样一位锋芒毕露的开路干将,内心却也极其柔软,照顾嫂子崔氏二十多年,并为其操办后事,其性格之复杂可见一斑。 二是对于历史上鼎鼎大名的诗人,作者也能提出新锐见解,令读者重新认识其人其诗。比如“杜甫的大历三年”一篇中,作者注意到杜甫在大历三年的行程路线,结合史料分析他此行的原因以及行程的经历,探究他在这段时间创作诗歌的情感来源。在江陵的半年,他写作了“入舟翻不乐,解缆独长吁”,“此生遭圣代,谁分哭穷途?卧疾淹为客,蒙恩早厕儒。”诗中可见诗人对于前路的犹豫迷茫,浅表文字下内有深意。 读这本书,经常会产生“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感受。也许这就是好的写作者带给读者的精神享受,不知不觉间,就已经由文字穿越回彼时情景,与诗人同心共振,情志互通。于渺渺尘世沧波中,竟能觅得千百年前的知己,不由得感叹一句“人世间值得”了。

《我认识的唐朝诗人》读后感(二):只要你热爱人世间,就应该读这本书

考考你:要是让你说出你认识的唐朝诗人的名字,你能说出多少个? 唐朝诗歌盛世,群星灿烂。李白杜甫自不必说,诗杰王勃,诗佛王维,诗鬼李贺,诗骨陈子昂各领风骚,当然还有七绝圣手王昌龄,“一篇锦瑟解人难”的李商隐,“一首长恨千古传”的白居易……可谓数不胜数。 但是,你所知道的唐朝诗人的数量,绝对比不上这位大师。那就是《我认识的唐朝诗人》的作者陈尚君先生。 作为一位唐朝诗人的“骨灰级粉丝学者”,陈尚君先生深耕唐宋文学四十余年,五万余唐诗、近四千位诗人,校阅五到十遍,几乎跨越了半生的光阴。唐代的所有文献,都已经在他脑中归类存档。有人说在唐代没有陈尚君不认识的人。陈尚君先生说:“我认识的唐代人比现代人多。”江湖人称唐代“户籍警”。 陈尚君先生近几年致力于文化普及,希望把诗人们拉近到我们当下的生活中,为读者展现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让更多人与之神交心会。《我认识的唐朝诗人》聚焦五十余位诗人,涉及唐人四五百人,书中的一篇篇文章就是一个个诗人的传记,饱含作者对诗人的热爱与共鸣。 这本书有以下三点要特别推荐: 1.真实叙事,人物鲜活:唐朝诗人在人们心中可能是各色各样的光辉形象,但大多数时候忘记了他们也是一个个真实活体人物的存在。陈尚君先生去掉了人物的标签化、概念化、程式化,把唐朝诗人们的真情实感注入角色中,去体验他们的内心世界,让读者看到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陈尚君先生在书中,对于大家不熟知的诗人梳理他们的一生,比如写中唐古文运动名家欧阳詹,梳理了他的早年人生经历和人生艰难,着重描述了他的生死情恋;对于大家熟悉的诗人则是写他们的人生片段,比如写杜甫的大历三年,抒写了杜甫在江陵备受冷遇,衣食无着,只能离开,揭示了《岳阳楼记》所说的“亲朋无一字”,真是走投无路,令人唏嘘。 欧阳詹来自南方,始终保持着山野之人的淳朴天性。他任四门助教时,好歹也是官员,是老师,但一为何蕃,二为韩愈,多次与太学生一起群起抗议,出于行义,全无官场之圆滑。孟简说他与太原女之相爱也是因为“心专勤俭,不识声色”,为情所动,是出于天性。……唐代社会,士庶分明,地位悬隔则不能婚姻,沦落风尘者多出身卑下。对卑下女子真情相爱者,唐士人中很少有人能做到。白居易自是人间情种,如果仔细体会他的诗作与私生活,会发现他虽养了许多家妓,但很少有真情,更难以平等对待……欧阳詹动情的太原女,家世、年龄皆不详,但他为之动了真情,乃至一恸不起,这无疑是纯粹的爱情……再次,唐代社会,特别是上层士族中,婚姻更多讲究门当户对,娶妻更多要考虑世家清誉,父母接纳,家族祭祀,继嗣有后,真正的男女爱情常存于婚姻以外。今日读唐传奇中的动人情爱,女主角其实多是外遇,是妾侍,很少是正室。孟简诗序中写到欧阳詹既有妻室,对男女情事又似全无所知,正是这种状况的反映。中国古代文人多以道德示人,为爱情而情动五内,以身相殉者,则少之又少,欧阳詹之特别可贵之处正在于此。(《欧阳詹的生死情恋》)

2.独家观点、独到见解:不同于市面上大多数写唐朝诗人的图书,陈尚君先生以几十年的研究积累,和学界新材料做支撑,融会贯通,生动再现了于历史文献中尘封已久的古人的生命历程。 比如,谈到初唐文学,我们思维观念里似乎只有陈子昂的改革与努力,对于与他同时代的杜审言、崔融、宋之问等人的人品与诗文的思想成就有所不屑,陈尚君先生则是通过这些诗人的经历和诗文来引领我们走入他们的内心,看见他们的徘徊与痛苦,对他们给予肯定。对于唐代名臣诗歌,比如武元衡、裴度、令狐楚、李绅、高骈等人,陈尚君先生把他们的个人的事功与文学结合起来谈,很是丰富、新颖。 3.文学疗愈、情感共鸣:人们都说文学即是人学,文学是有力量的。书中诗人们波折的人生、跌宕起伏的命运,能够给我们带来一定的启发和抚慰,拓展我们的人生感受和视野。这本书不仅让我们体验了人性的独特与唯一,也让我们感受了人类经验中的相似与共通。容得下世间的千姿百态,才能经得起命运的跌宕起伏。 一本书,值得读的理由有万千,但这一本,只要你热爱人世间,热爱身边之人,就值得一读,因为在书中你看到的不仅是古人,更有自己,还有身边人,还有你未曾觉察的人间情味。 快来跟随《我认识的唐朝诗人》重回大唐,与诗人共历悲欢离合,感受缱绻深情吧!

《我认识的唐朝诗人》读后感(三):ChatGPT“认识”唐朝诗人吗?

月初,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陈尚君先生最新著作《我认识的唐朝诗人》由中华书局出版。陈先生长期从事唐代文学与历史基本文献的校订与研究工作,而本书的特别之处就是作者对文献的充分占有和专业使用,以及作者冷静客观的叙述和真情实感的流露。

纵观全书,五十余位唐朝诗人的真实生活状态一一鲜活呈现。可以说,本书是围绕“人”而展开,只是人物主角的活动时间是离我们有点远的唐朝。

最近微软(OpenAI)开发的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百度在16日推出了其生成式AI产品、大语言模型“文心一言”)引发海啸般的广泛关注,成为最热门的话题。它们能够利用大型语言模型,经过反复校正沟通后,可生成具有特定结构和语言风格的文本,如散文、诗歌等。

笔者尝试结合陈先生《我认识的唐朝诗人》一书,和ChatGPT3.5做一些互动,看看谁更“认识”唐朝诗人。

01 ChatGPT“认全”唐朝诗人了吗?

首先,我们就这本书提供的一组数字对AI做一个测试。对于数字来讲,AI不需要特殊的语义转换,只需要根据AI所搜集到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加减即可。向ChatGPT提问的这个问题,各种搜索引擎也能在头部位置显示答案,问题如下:

为了提高答案的准确度,我们采用了两种表达方式分别询问,得到的答案差别却很大。第一种回答“2.2万余人”“5.4万余首”,第二种回答“两千多位”。

根据清康熙年间编纂的《全唐诗》,收诗人2200多位,诗歌48900多首,加上陈尚君先生《全唐诗补编》收录诗人1600多位,其中新见诗人900余位,诗6327首,唐诗总量为48900+6327=55227(首)。陈先生书中提道:

五万多首唐诗,近四千作者,每篇皆曾阅读校写五到十遍,每人皆穷搜文献,务知始末,名家固得了然于心,仅存单篇只句者亦未敢轻忽。

《全唐诗(增订简体本)》(全十五册)

从数字上可以看出,陈先生真正做到了在文献上的全面占有,并且对每首诗和每个诗人都了然于心。ChatGPT的数据集采集截至时间为2021年9月,而早在1992年10月出版的《全唐诗外编》就已对存世唐诗数量进行了厘清。在百度百科中早有词条显示:

加上《全唐诗外编》原有成果,《补编》共收诗六千三百二十七首,句一千五百零五条,约为《全唐诗》作品的七分之一;收诗人一千六百多位,其中新见者九百余位,接近《全唐诗》诗人的三分之一。至此,唐诗作品存世者正式已知诗达五万五千七百三十首,句计三千零六十条;所涉唐代诗人三千七八百位。这还不包括1992年夏天在湖南长沙唐窑出土瓷器上所题的几百首唐诗。

因此,ChatGPT对于唐诗总数的回答是基本准确,而对唐朝诗人数量的回答不一,前后相差十倍,第一个回答 “2.2万余人作过诗”,是第二种回答“两千多位”的近10倍。

《中国三十六诗仙图》(局部),[日]狩野常信 绘

但第一个答案中“作过诗”的表达,似ChatGPT在故意玩弄一个文字游戏,毕竟“作过诗”可以理解为唐朝人会一定的音韵格律技巧就能来上几句而成为诗人,而不一定有作品被记录下来。

从这一“回合”来看,陈先生占据文献的原始出处,优势非常明显。关于唐诗、唐朝诗人数量的数字早已经公开,而ChatGPT数据集却没有采集到这组数字,说明在数据统计上,ChatGPT还没有“认全”唐朝诗人。

02 ChatGPT是怎么“认识”唐朝诗人的?

唐诗“大数据”相对容易获取,具体到每一个活生生的诗人,ChatGPT又是怎么“认识”的呢?

以晚唐诗人温庭筠为例,他生前屡受挫折,死后还背了一千多年的“浮浪”之名,被冠以“恃才傲物”“轻薄无行”的恶谥。诗歌方面,他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词作方面的成就更高,被尊为“花间词派”的鼻祖。

然而,温庭筠虽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均以落榜告终,名声在外,然无人赏识,一生郁郁不得志,这是为什么呢?《我认识的唐朝诗人》中有一篇文章《温庭筠的早年经历:从有志青年到文场浪子》详细记录了温庭筠早年所经历的事情:

近四十年前,我重加研究,认为李仆射就是写出《悯农二首》的著名诗人李绅,并根据李绅生平,推测温庭筠的生年为贞元十七年(801),详拙文《温庭筠早年事迹考辨》(《中华文史论丛》,1981年第2辑)。由于温庭筠生年大幅度推前,他在四十岁以前的早年生活经历也引起学者更多的关注,对他的存世作品,学者做了许多全新的解读,看到他从一个衰落的世家走出,曾有积极用世的雄心,一连串的挫败后,弃而浪迹文场,游戏青楼,以另一番成就留名青史。

温庭筠画像

就着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尝试让ChatGPT回答一下。

回答之前我们先了解ChatGPT的基本原理,即通过语料的训练有目的地学习人类语言知识和模式,从而生成高质量的文本。

就此,笔者反复提交问题,不断修正,终于从类似小学生写作的概述文字变成如下的回答:

ChatGPT回答中有几处明显的错误,其一,温庭筠是宰相温彦博的裔孙,而非儿子。其二,温“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中”并不符合,从“道直更无侣,家贫唯有书”(《赠卢长史》)的自述可知,在他出生的年代,温家已经颇为寒苦了。其三,正史中并没有记录哪个女诗人和温庭筠有关联,但据“风月小报”的消息,和温庭筠有过交集的女子并非“薛涛”而是女道士“鱼玄机”——《唐才子传》之鱼玄机载:“与李郢端公同巷,居止接近,诗筒往反。复与温庭筠交游,有相寄篇什。”与鱼玄机交游并写诗相寄的诗人有很多,温也只是其中之一。薛涛是与鱼玄机、李冶、刘采春并称为唐代四大女诗人,与之有交集的应为诗人元稹。

鱼玄机画像

掌握全网数据集的ChatGPT在描述温庭筠的人生经历时,并没有准确而生动的文本生成;陈先生的文本则从史实出发,相互映照,将温的出生年提前11年,并分别从“早年的出塞与入蜀”“甘露事变前后”“入东宫陪游太子及其影响”“开成末之登第罢举”直到最后“索性就在红尘中做一个浮艳才子”,还原了温跌宕起伏的前半生,也为后半生里,科举无望,只能堕落红尘的行为埋下了伏笔。才华横溢却流连花丛,终落下浪荡之名声,却“以他的深厚造诣写作此类作品,开创了以隐约迷离、秾艳绮丽为特征的新的文学语境”。温庭筠的人生不幸却成就了“花间派”词的创作,他也被尊为“花间词派”之鼻祖,并与韦庄齐名。

《温庭筠全集校注》

从温庭筠一文中,陈尚君先生坚持现在传记文学的立场,“是真实全面而生动地写出传主一生之经历和事功,他的时代、他的家族、他的交往、他的言谈,不允许任何的虚构,也不作刻意的掩饰和拔高” 。

限于ChatGPT对数据集的使用和学习,在有限的数据集中,人工智能不能做到甄别有主观倾向性的那些数据,而只能当作素材堆砌到生成的文本中;而人类凭借人文、历史、哲学等学科的训练,虽不能做到绝对的客观公正,但能甄别文献的真假,并能对有主观倾向的材料做出一定的判断,使之成为可供电脑采集的准确数据集以及供后人进一步甄别判断的材料。

从一定意义上说,人工智能也是在延续人类的思想。从今天对比ChatGPT和人类对于唐朝诗人的理解,无疑人工智能还无法理解唐诗,更不能真正地“认识”唐朝诗人的人生。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