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齐梁皇室的佛教信仰与撰述的读后感大全

齐梁皇室的佛教信仰与撰述的读后感大全

《齐梁皇室的佛教信仰与撰述》是一本由李猛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页数:43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齐梁皇室的佛教信仰与撰述》读后感(一):算不上书评,阅读过程中的笔记总结

本书对齐梁皇室的佛教活动有很细致的考辨。个别地方有字句错误或理解不准确的地方:

序第3页。“渲染与坐实”,“坐实”似当作“措施”。

第20页。“可想而的”,“而”下脱“知”字。

第25页。“他还通过射雉的方式作为练兵选将的辅佐方式”,句式杂糅,可改为“他还将射雉作为……的辅佐方式”。

第68页,“每句以上四字为格易,下三字要叶韵”,句读不确?或为“每句以上四字为格,易下三字,要叶韵”?

同为第68页,引皮日休《杂体诗序》,言皮将……视为“杂体诗”而“鄙而不为”,并有“诗尽“之叹。案:恐怕理解有误。皮日休原文恐无鄙薄杂体诗的意思(不然他为什么还要和陆龟蒙等创作这么多杂体诗呢?岂不是打自己的脸?)原文说的是,“由古而律,由律而杂,诗之道尽乎此矣。” 认为杂体诗乃是古体到律体自然而然发生的结果,体现了诗艺的极致(尽)。应当是褒扬的意思。

《齐梁皇室的佛教信仰与撰述》读后感(二):有点冗长

这本书看完后昏昏沉沉的,情状与我高中时下午倒数第二节课的状态相仿。 作者某种意义上让我重新年轻了一把,回归了青春。

大体上作者尝试想要告诉读者一些什么,但是要么结论扭扭捏捏语焉不详,要么洋洋洒洒罗列史料后给出的结论——让我有种【嗯?这不是以前人念叨过的吗?】,相比较下来我觉得可以删减一些内容,写的更精炼一点比较好。但考虑到作者用功甚勤,资料罗列归纳不易,还是值得三星的。

————————————————

正在读,先做笔记。

齐武帝整顿佛教效果似不大。

p16史料引用只有一个标题,并不清楚具体内容,何以畅想出这么多?乃至于和萧子良整顿佛教挂钩做联系。

p34这段事情里很多事件发生时间与前后关系并不明确,然则即使王奂邀约齐武帝车驾幸府,法匮灵迹乃至王奂出钱捐款起枳园寺塔,王奂迁领军将军散骑常侍,是按照所述时间发生,这三件事是否真的具有因果联系,也并不十分清楚。

p52云武帝不豫时的感梦,以及相关佛教材料会是解开当时一些疑团【大约是指永明末的政治斗争】的关键线索,遗憾的是可能是我太过于愚钝,着实未见这个关键性,而武帝这次感梦说实话与高欢遇见日食一样,可能有政治性的考量,但只怕更多是一种思想上精神上信仰上的东西

《齐梁皇室的佛教信仰与撰述》读后感(三):【转】李猛:《齐梁皇室的佛教信仰与撰述》后记

这本小书,是我的第一本专著,按我自己的规划,本不会这么早、以这样的内容和形式呈现。2017年七月博士毕业后,我从魔都辗转到帝都,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作了为期两年的博士后。研究课题从唐初重回南朝,借机把此前自己对于南朝佛教、政治与文学的一些思考做下总结。之所以说“重回”,是因为我初涉佛教文献,就是从南朝入手的。在搜集整理、笺注南齐十五位萧氏成员诗文的过程中,我注意到萧齐皇室尤其是萧子良父子的相关佛教文献。于是开始重新梳理相关文献、撰写学术札记,逐渐敷衍成多篇论文,研究方向也逐渐从六朝文学转向南朝佛教文献、佛教史研究。博士论文则在陈尚君师的提示下转向唐初,主要探讨法琳、道宣等护法僧人编撰的佛教文献及其编撰之背景、原因、方法等等。这两次转向,直接决定了我目前的研究兴趣、格局甚至交流的对象。我接触佛教时间稍短,而且重心在文献,对佛教戒律、义理、仪式等有很多盲点与缺环。好在2014年以来结识了多位优秀的中古宗教青年研究学者,尤其是2017年曹凌、陈志远、孙齐等人发起“中古宗教青年工作坊”(成员不逐一罗列),获益更多。在与他们的交流之中,不仅学识得到提高,更重要的是能随时发现自己的差距与不足,敦促自己不断努力。 我最初是从南齐切入的,然而萧齐一朝时间短,文献也不够丰富。研究必然要下移到梁陈乃至后梁,关注的主要对象仍然是齐梁萧氏,希望以此为线索,将南朝佛教与政治、文学、史学等串起来,尝试做一些综合研究。书出得有些仓促,有些论文也没有来得及放进去,有很多地方思考尚不成熟,好在主题比较集中,也算对自己此前南朝佛教文献的一个初步的总结吧。说是总结,也是新的开始,我对南齐的相关研究已经暂时告一段落,今后主要精力会放在梁陈与后梁。本书完稿之后,我将会把相当一部分精力放在《资治通鉴》南北朝段的修订工作上,随着这项工作的深入展开,北朝也必然会有所涉猎,希望届时能突破目前的颇显局促的研究格局。 博士毕业以来,陈尚君师、曹旭师以及唐雯、仇鹿鸣、夏婧、王庆卫几位师姐师兄一如既往地关心我的成长,激励我继续努力。此外,还要感谢骆玉明、陈引驰、查屏球、朱刚、张金耀、孙英刚、侯体健等老师,读书与工作以来的关照。在人大期间,幸蒙合作导师朱万曙师厚爱,教研室的徐正英、郑志良、徐建委、吴真、曾祥波、蔡丹君等老师也多方照顾。本书的出版,得到了中国人民大学校内重大规划项目“古代特色文献文学研究”的资助,领衔的徐正英老师负责前期项目申请与后期统筹出版、审稿等事宜,没有他的辛苦付出,本书不可能按时出版,在此谨致以特别的感谢。还要感谢责编朱兆虎兄,由于我自己的取舍问题,本书从定稿到看校样,个别篇章有几次大的整体调整,撤回一篇增补另一篇,最后又补上,前前后后给他带来了不少麻烦,每次他都耐心倾听并尽可能满足我的要求。最后,本书不少章节曾分开发表过,收入本书时做了不少修订,有些修订幅度颇大,望知悉。 李猛 二零二零年二月十二日写于复旦大学光华楼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