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佛教对中国物质文化的影响读后感100字

佛教对中国物质文化的影响读后感100字

《佛教对中国物质文化的影响》是一本由柯嘉豪 (John Kieschnick)著作,中西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60.00,页数:31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佛教对中国物质文化的影响》读后感(一):简单实在,缺乏常识

喜欢简单实在的书,言之有物。然而作者对中国佛教的了解,写了很多“常识”,只是好些学者连这样的“常识”都不愿下功夫琢磨。书中提及“木鱼是一块悬挂着或是固定在几案上的木板,可击打以召集僧众…古印度的寺院会敲击木梆子来召唤僧人就餐”,常人一看便知说的是“云板”而非真正的“木鱼”,不知道这位著名的汉学家为什么会弄错。'

《佛教对中国物质文化的影响》读后感(二):读后碎碎念

本书主要谈到进入佛教中国以后,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中国的物质生活。作者通过溯源的方式探讨,更多的关注唐代。佛教对中国不仅是舍利、造像、佛塔等佛教本体,还影响了桥梁、糖、椅子。柯嘉豪此书眼光独到,字里行间可见谦逊的态度,指出佛教对这此只是有重要影响而不是唯一影响。参考文献列了十分多,可见柯嘉豪学问做的很扎实。

比较易懂,适合有一点基础的人读。这本书借了两个月,终于可以还了。

《佛教对中国物质文化的影响》读后感(三):西学如何与传统文化融合

佛教本身对物质是持有否定的态度的,认为一切皆空,这本书里很有意思的写出了佛的理想的追求与现实是如何妥协共存的。

书的基本内容:

比丘用品:钵、袈裟、锡杖、葛衣等,如何一步步复杂精致化,如紫衣与世俗权力的象征;

佛像、佛塔、舍利、寺庙等佛教象征,如何一步步与中原文化融合,寺庙成为地标建筑;

僧人对茶叶在中国流行的推广作用;

椅子的起源与流行,因高坐而对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

佛教与佛教的区别,上层知识分子对佛家思想的亲近,佛或释与庄老、儒共成中国思想三大流派;

佛珠如何从佛教用品转为艺术藏品及权力等级的象征;

如意在佛教的流行,则是中国传统渗入佛教的典范,也可称之为两者之融合;

因功德观念深入人心,抄写经书的盛行,继而推动印刷术的发展;

也因着功德观念,僧人如何成为修桥事业的天然承担者;

世俗权力对佛教的矛盾心态,既有扶持以笼络人心,或利用佛教徒对地方民众影响力进行公共事务集资建设,又出于社会管制考虑而进行防备打压。

佛教作为外来宗教,在汉地传播,对今天读者而言有另一番别样意思,那就是中外文化融合。对当代民族主义盛行的中国而言,佛教的传播故事,提醒我们保持一种开放包容心态,对未来有借鉴意义。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