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8册)》的读后感大全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8册)》的读后感大全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8册)》是一本由台湾三军大学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元,页数:40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8册)》读后感(一):秦王李世民唐太宗李世民,皆为英雄!

隋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韦城翟让,犯事亡命至瓦岗,率众起义,单雄信,徐世绩响应,聚义瓦岗。大业十二年,李密入瓦岗军,自幼韬略纵横,推为瓦岗寨主,一时间瓦岗兵锋不可挡,后因内乱,被王世充破之。然隋末,突厥借机崛起,成东亚第一霸主,中土北方乱雄皆欲借突厥之势,逐鹿中原。时北方有王世充,窦建德,薛举,宋金刚,刘武周,梁师都,李轨。大业十三年,太原留守李渊举义,率子李建成,李世民,李元吉分三路攻长安。至霍邑,守将宋老生坚守不出,建成与世民带十骑至城下高声谩骂,老生果怒,引兵三万出战,出东门,世民破之。共八战,取长安,李渊立代王杨侗为泰皇,尊殇帝为太上皇,李渊自称唐王,封世民为秦公。翌年,殇帝杨坚被宇文化及诛于江都。此时李渊占关中,携天子,欲取陇右,巴蜀,则霸业可图。陇右产马,巴蜀粮仓。薛举自称西秦霸王,先发难关中,后薛举死,子薛仁杲代位,与李世民军相持,李世民不与战,待其粮馈不继,后薛将降,遂发动攻击,李世民率十骑冲锋陷阵,与唐军斩首数千。又率两千骑兵追击,众将阻之,世民说:“吾虑之久,破竹之势不可失。”后守城军纷纷跳城投降,西秦薛氏灭。王世充窃隋,代隋称帝,李渊亦称帝,改元武德,封李世民秦王。武德二年,平西凉凉王李轨。武德元年,宋金刚率众数万,与魏刀儿结连,窦建德灭魏刀儿,宋金刚投刘武周。刘武周称帝,连突厥军欲“率军南向以图天下”,破李元吉,擒刘弘基,兵锋所向,唐军皆败,一时关中危也。后秦王李世民屯民柏壁,以拒宋金刚,后世民粮仓被抢,遣偏将趁夜断金刚粮道,又从永丰仓运粮。金刚军势渐衰,世民说:“金刚悬军深入,军无蓄积,以掠夺为资,利在速战。我闭营养锐,以挫其锋,彼粮尽计穷,自当遁走。当此时机,未宜速战!”相持半年,金刚军中饥馁,率众北走,秦王世民追,大破,乘胜逐北,一昼夜行二百里,接战数十合。刘弘基阻,说:“士卒饥疲。”世民说:“金刚计穷而走,众心离散,机难得而易失,比乘势取之。吾节忠殉国,岂顾身乎!”遂策马而进。将士不敢复言饥,一日八战皆破,灭金刚,刘武周自溃。世民不食已二日,不解甲三日,军中只有一只羊,世民与诸将分食。然瓦岗军内乱被王世充破之,王世充篡隋恭帝杨侑位,国号郑,坐镇东都洛阳。北方遂成唐郑夏三国鼎立,夏为窦建德国号。李渊老持稳重,暗藏韬略。李世民,智略纵横,英雄无二;王世充,阴险机警;窦建德忠厚俭约,深知兵法。秦王世民带尉迟敬德率五百骑先观阵地,王世充率步卒万人围之,世充勇将单雄信举槊直取世民,尉迟敬德跃马大呼,刺单雄信坠马,世充兵欲退。世民敬德二人只身冲入世充军中,往返如无人。武德四年正月,唐将屈突通按行屯营,王世充猝然来攻,秦王李世民率玄甲兵来救,世充大败。同年二月,世民藏精骑与北邙山,知世充针厚薄,率十骑冲入世充军阵,直出其阵,众皆披靡,后乱战中,诸骑相失,将军丘行恭独从世民,世充率骑兵追,世民马中矢而毙,行恭回骑射追者,发无不中,下马授世民,行恭于马前步执长刀,距跃而呼,斩数人,突阵而出,还与军中。后两军率军混战,世民斩俘八千人。从此王世充守城不出,等突厥,窦建德来援。李世民坐守虎牢关,窦建德欲战,秦王世民觇建德之营。使程咬金,秦叔宝,徐世绩伏兵路旁,带尉迟敬德等三骑,世民谓尉迟敬德:“我执弓矢,公执槊相随,虽百万众若我何!”秦王市民率三骑至建德营前,世民大呼:“我秦王也!”引弓射之,毙一将。建德军中大惊,即引六千骑兵追之,世民令另二骑先退,自秦王世民于尉迟敬德独挡追兵,世民射杀数十人,敬德杀十许人,追者不该复追,世民复追,以独骑诱之,追军于伏内,程咬金秦琼等奋击,大破。后窦建德王世充皆败。秦王世民谓窦建德:“我讨王世充,何预汝事?而越境犯我兵锋。”建德答:“今不自来,恐烦远取。”后七月初九,秦王世民,凯旋之师,还抵长安,身披黄金甲,献王世充,窦建德于太庙。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8册)》读后感(二):在文明框架中裁量历史,在时代绝壁前观察强人

学历史果然还是要先掌握恰当的分析方法和框架,以前看中国古代史,脑子里总是无法脱离天朝上邦、文明古国、华夏正统那一套鬼话的影响,就难免情绪化地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恨其不实,但学过文明史的种种基本框架之后,就能够避免受这些肤浅片面观点的影响,做一个合格的理客中了哈哈哈、

中古时代的基本框架包括一系列的矛盾冲突,比如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之间的冲突,皇权与地方领主之间的冲突,武装领主和大地产者与工商阶层的冲突,家族利益与行政集团的冲突,不同族群和文化认同之间的冲突,这里面有许多矛盾,是以中古时代的技术条件所不可能根本解决的,而其中最成功的协调者,能做到也最多只是一国暂时的繁荣稳定——而这种繁荣稳定中还隐藏着严重的社会保守化,文明停滞,内部结构逐渐劣化的风险,近代前的成功恰恰会妨碍文明向下一个阶段发展。

说得简单点儿,农业帝国的统治者本质上是最成功的武装土匪坐收保护费,土匪的统治越稳固,民众就越没有明天,农业帝国的文化掌舵人本质上是各种教派神棍自欺欺人,神棍的统治越稳固,科学就越没有未来。

说复杂一点儿的话,就是武装领主和大地产者对政权和法规的把持,会抑制工商阶层独立发展,使其长久只能作为权贵附庸;而核心目的在于确保有充足的兵力来源(也就是武装领主和大地产者的利益保障所在)的重农抑商政策还有其他严重的副作用,首先是过度膨胀的农业剩余人口构成了极度廉价的劳动力,使得大多数提高生产力的技术改良完全没有市场需求,更重要的是,这些“充足的兵力来源”在内战和民变等情况下将会成为国家安全的威胁而不是保障,结果就是每一朝末尾几乎都会发生大规模的饥荒、内战、残杀,导致人口灭绝文明衰落的灾难。

至于传统文化信仰的稳固则会导致思想保守,不思变化。这就是为什么中华文明是在“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圆圈里面不停地原地打转,恰恰是因为我们的传统统治者在政治和思想领域做的太成功了,使得人们没有向下一个时代前进的动力。

而欧洲正是在领主和主教们没完没了的彼此撕逼造成的夹缝之中才有工商业独立壮大的空间,正因为他们中世纪统治的不完善不成功不团结不稳定,才让前往下一个时代变得容易了许多,真是应了老子的祸兮福兮。

好了,事前扯了这么多,就是要说,作为中华文明最鼎盛辉煌的唐王朝,其实完全被限制在这一系列基本格局之内,不可能违背时代的法则,同样唐王朝那些最伟大最闪耀的人物也没有能力超越时代的绝壁,明白这些基本前提之后,再看这段历史,就能够真正客观地了解其中得失。

唐兴于隋末,隋亡的问题很简单,那就是统治者公信力和武力强制力的双重透支,公信力仍在,那么即使你自己在武力保障上略有衰弱,其他人只要认为让你当统治者对自己还有好处,还是会挺你的(虽然这个不总是靠得住),而公信力没了,只要武力仍足以镇压一切反对者,那么统治仍然能在燃烧的废墟上继续(当然烧太久了还是免不了为人所乘),而两者同时失去,自然灭亡指日可待。

而李渊一家在隋末角逐帝位的诸多竞争者当中,是最为出众的,尤其以李渊的战略眼光和政治手腕极其高超,不管是假借维护隋朝名号起兵,还是对突厥的外交手段,都表现出对人心的高度掌握,只有在杀降窦建德的事情上做得不合适,导致建德旧部大规模叛乱。

而李世民对战场形势的分析极为精湛,相比之下自身作战更骁勇到几乎就鲁莽的程度倒不一定是好事儿,这事儿毕竟是很悬的,运气不好被流矢爆头的话也就没有唐太宗了。

而王世充窦建德之流与之就形成鲜明对比,王世充属于表面上很有聪明才智,而实践管理能力极差,自己内部政治管理定下各种不切实际的高目标最终做不到不了了之,最终制度崩坏,众心叛离,大将阵前纷纷跃马投敌,自己城内部下频频谋反,外交政策联合突厥牵制唐军的外交策略理论上很明智,但实际上没有落到实处,都被李渊一一化解。

而窦建德则是不能抓住战场决胜机要,不明白自己所从事的战争的本质含义,结果大军顿兵城下,错失攻占唐后方的良机,最终被人突袭击溃,束手成擒。

只不过,这都是同一文化的农业文明的领主进行的内部竞争,所以才能的差异已经足以决定成败结果,但是在跨文明和跨文化的战争中,战场胜负本身就不足以起到决定性的成果了,这以唐与突厥等游牧民族之间的战争和唐与朝鲜半岛国家二十五年中的战争的成果可以做最好的证明。

唐初在对突厥的战争中,在李靖高超的战场指挥下,几乎一贯都是大破敌军,穷追不舍直到其全部投降臣服为止,可以说,在战争层面上得到了完美的胜利,但是战争层次的完美胜利,实际上不足以消除游牧文明对农耕文明的威胁,因为游牧文明虽然缺乏战略防御能力,稍为大意就很容易被攻取,但作为一种结构简单的文明,它恢复起来太容易,就算再怎么以武力击破,只要半个世纪,两三代人的时间,就又能繁衍生息恢复规模,获得足以制造军事威胁的战斗力,而哪怕你狠下心把一个部族斩尽杀绝,这些地方又不适合建立农耕定居点,结果空出来的草场又会吸引远方其他的游牧部落迁徙进来——于是很快一切照旧。所以太宗时代的压倒性胜利带来的臣服,到了武则天时代就又遍地叛乱了。

这里还需要提一下是东西方文明使用的骑兵技术的差异,拜占庭帝国使用的是自备弓箭的重装骑兵,在本国领土防御战中能够安全地在和游牧民族的轻装骑射手的对射中取胜,但在草原上就无法追上轻骑兵的机动性,所以拜占庭的对游牧民族战争从技术基础上开始就一直基于战术防御和财富收买,看上去是选择有限,却恰恰是机缘巧合的最优解。

而汉武帝选择的是大规模建立效仿游牧社会的轻骑兵军团,使用骑兵大规模战略机动去毁灭游牧民族的后方牧场基地,从战争层面上来看,这无疑是一种更高超的战略水平和战备支持能力,但是因为我之前提到的恢复力问题,这种战略成功实际上没有意义,而且一旦游牧民族学到教训,把自己的后方迁移到更远的位置,这种战略打击也就找不到目标了。不仅如此,由于农耕社会建立大规模骑兵的经济成本远远高于游牧社会,这种昂贵的战争成本甚至会导致农耕社会自身的经济崩溃。

这个教训一直到唐中才被比较好的吸取,唐朝中后期采取的策略是在自己农耕社会所能达到的边界地区建立要塞和地方等级的边境防卫部队遏制游牧民族的入侵渗透,并且使用外交手段挑动境外游牧部族彼此之间的分化斗争,避免其建立过于强大的统一力量。实际上,以当时的技术水平,这是农耕文明所能达到的策略最优解了,再往后就得依靠火枪兵集团和国际工商贸易体系才能将将博弈提升到下一个层面了。

顺便一提的是唐其实并不是亡于藩镇,本来唐是有一套很好的制度去平衡地方军事长官的,那就是边帅中才华和功劳卓著者是可以入朝为相的,这就形成了地方和中央,军事长官和文职长官之间在政治层面的人员流动。这种政治流动带来的一体化极为关键,因为农耕条件下,地方军事长官对中央其实没有任何经济依赖性,如果政治上也没有联系的话,割据是理所当然的趋势。而短视小人李林甫为了自己把持相位,杜绝边帅入相之路,竟然妄动唐朝这一极其重要的核心制度,以胡人不知书,无法和自己竞争相位,于是上奏“文臣为将,怯当矢石。不若用寒畯胡人,胡人则勇决习战,寒族则孤立无党。陛下诚以恩洽其心,彼必能为朝廷尽死。”——而这实际上导致的是地方政治与中央政治的割裂,武将与文臣的割裂,寒门与豪族的割裂,更不要说本来就存在的胡汉文化的割裂——唐朝土崩瓦解即从此开始。玄宗不明其中关系重大,竟然批准这一政策变化——安禄山就是由此政策得到重用的——后面大家都知道了。

假如唐能够谨慎维持其人员流动不造成此种割裂的话,国家多延续几百年都不是问题。当然实际上由于帝国核心往往总是专权过度而傲慢自大,出问题其实是迟早的事情,而大帝国采取家族继承制同样不利于其国家延续,因为国号和家族血缘被捆绑在了一起。

有的中国历史学家讲拜占庭帝国,经常感叹什么“拜占庭帝国虽然持国长久,但可惜没有一个稳定的继承人制度”,这种感叹其实大谬,恰恰是因为没有家族血缘继承,拜占庭的国家才能长期持久,因为无论哪个上位者都需要维持国家延续性来确保自己统治的威信——正因为不是家天下,国家政权没有和家族血缘绑定在一起,国家才成为公器,而家天下就会随着一个家族的兴衰轻易覆亡。

好了跑得有点儿远了,对朝鲜半岛的二十五年战争还没有说呢,唐对朝鲜半岛的战争也体现了很重要的问题,即使同为农耕文明,要建立统一国家的一体化依赖的条件也有好几种,军事征服依赖于后勤支持,经济共同体依赖于工商业往来,文化认同依赖于文化传播,交通和经济交流不便的情况下,农业帝国的控制力是有距离极限的,超出这个极限去用兵,即使战场上再怎么胜利,成果也极易丢失,尤其对于拥有自身独特文化和向心力的族群,征服起来尤其困难。所以唐朝对朝鲜半岛的艰难作战进行了二十五年取得的征服成果,在人家成功的本地反抗之下迅速的全面丢失。

实际上,农耕帝国时代的技术和政治结构的特点,就决定了所谓的王朝战争,本质上终究只不过是武装土匪扩张征收领地的过程,就算大片土地被统一政权所控制,经济和技术并不会因此产生多么巨大的改善,其统治核心反倒会因为拥有了更多可以征收掠夺的土地,从而在财富和权势中迅速地腐败堕落下去,忘乎所以,在其得志之时,会对工商业发展产生钳制,在其毁灭之时则导致大规模人口灭绝的文明之灾。

这就是特定的生产技术条件和政治经济制度所无法超越的时代绝壁,无论是怎样的人杰与强者,在此叹息之壁下,能做到的终究极其有限。

《中国历代战争史(第8册)》读后感(三):最光辉的一次巅峰史诗之复兴

衡量朝代强大,不外乎军事、文化、经济、政治、国际地位、纵向影响。

在从这几个方面分析之前,首先看看唐朝的基础是什么?

底盘只有两千万一盘散沙的民众,可用只有一支刚凑好的军队,精神资源即使六经也只是肆虐几百年的佛经百分之一,主帅只有未成年的年龄,还要面对后方内部的暗算,放眼前方,找不到六匹拉车好马,也找不到多少连贯良田。

这两千万民众,经过了从三国开始的四百年战乱,五胡乱华开始的三百年异族入侵,隋末的折腾,衰疲至极,此刻同时面对:

——中原130个军阀乱无天日,军阀大多为汉奸;

——北方控弦百万、拥有制铁技术远超匈奴的东突厥连年肆虐,而且是摆脱了季节性入侵规律向国家转型的空前强大类型,还有薛延陀重压;

——西域汉民沦陷几百年,被吐谷浑割据,高昌阻隔,西突厥霸占,焉耆、龟兹围攻;

——东北汉四郡同样沦陷几百年,被高句丽崛起霸占;

——南方面对吐蕃侵扰,天竺虎视眈眈。

——世界,也因罗马覆灭,落入蛮族与神权的黑暗。

——祖先扭转乾坤的经验,也只有八百年前,在类似局面下,汉高祖、汉文景、汉武帝几代人做到的,而且那种局面没有现在复杂,而且高祖文景与武帝的路线是矛盾的,似乎民安不能国强,国强不能民安,国民认同难以在一姓受托的特殊阶段形成。更为关键的是,没那么多时间。

也就是说,任何人穿越到那个时代,要以这两千万逃荒的希望,没有指挥经验的军队,面对这一切,而且必须全部战胜!

然后再逐条看看——

军事:所有侵略者,从突厥到薛延陀,从吐谷浑到高昌,从高句丽到百济,从中天竺到小勃律,从吐蕃到南诏,从突骑施到回鹘,三十余国,终唐一代全部驱逐扫灭。

一、初唐:李世民从突厥傀儡军阀手中,夺回晋、冀、鲁、豫、皖、陕、甘、宁、青,突厥手中夺回内蒙,铁勒手中夺外蒙南俄,吐谷、高昌、焉耆、龟兹、西突厥、车鼻手中夺回西域,高句丽手中夺回辽东,且胜天竺吐蕃。贞观一代,即光复开拓三倍版图。

李世民无论孤军安内,削平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等突厥傀儡军阀,还是登基攘外,横扫东突厥(灭国)、西突厥(驱逐)、铁勒(灭国)、吐浑(灭国)、高昌(灭国)、焉耆(灭国)、龟兹(灭国)、吐播(驱逐)、印度(灭国)、高句丽(驱逐),无一例外全胜,真正做到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从三国内战、五胡乱华到隋末胡尘,无一彻底翻转,直到唐太宗废墟仗剑,六师尽出,全部扫灭,山川壮丽天下大治。

唐高宗李治,在此基础上,灭百济、高句丽,击溃日本,灭西突厥,最终“东综日本海,北逾西伯利亚,西被底格里斯河,南极印度及海洋洲,唐人威声,远播域外,汉族势力,震烁古今”(抗战时期成本俊著作《民族英雄唐太宗之精神及其事业》)

二、盛唐:北灭后突厥,击溃契丹,西征中亚,对阿拉伯四战三胜(张孝嵩、张思礼),灭突骑施、拔汗那、石国、小勃律、大勃律(怛罗斯战役两年后重新再挺葱岭)。

三、中晚唐:平定安史之乱,灭回鹘乌介可汗(杀胡山之战),击溃吐蕃阿拉伯联军(韦皋),击溃南诏收复安南建立海上大运河(高骈),击吐蕃为百余部落收复河西哈密(张议潮),追击契丹(刘仁恭)。

名将如云:

初唐: 时任秦王,阻击突厥,灭突厥众傀的李世民; 贞观以来:灭东突厥、吐谷浑的李靖; 灭高昌、残吐蕃的侯君集; 灭百济、西突厥的苏定方; 残西突厥的裴行俭、王方翼; 残倭奴的刘仁轨; 灭薛延陀、高句丽的徐茂公; 残灭龟兹、焉耆的郭孝恪(胡将阿史那社尔由其节制); 灭松外诸蛮的梁建方; 灭中天竺的王玄策; 灭车鼻的高侃; 残铁勒诸部的薛仁贵。

盛唐: 灭后突厥、残契丹的王忠嗣; 灭突骑施的盖嘉运; 灭小勃律、石国的高仙芝(汉化夷,类明朝李如松); 灭大勃律的封常清; 阻击并击败大食阿拉伯的张孝嵩、张思礼。

中晚唐:

灭安史之乱及其余孽的郭子仪、李泌;

平回鹘的石雄;

阻击吐蕃、大食联军的韦皋;

最终击溃吐蕃的张议潮;

平南诏的高骈。

手下败将:东西后突厥、薛延陀、铁勒诸部、车鼻、党项、吐浑、高昌、焉耆、龟兹、天竺、日本、高丽百济新罗、拔汗那、突骑施、大小勃律、石国、大食、蛮僚、松外诸蛮、回鹘、吐蕃、南诏、林邑、交趾、靺鞨、渤海、奚、契丹!战胜全部外敌!

文化:所谓“文物仪章,莫备于唐”,黄老立国,群书治要,九经统儒,五经正义,规定“道在前,僧在后”“道一,儒二,佛客”,边塞诗两千张扬民族精神,在此基础上的各种科技、歌舞、绘画、雕塑、建筑、体育,每个人都能举出若干。包括修〈氏族志〉,结束了“自魏有中原而华夷之姓杂然无辨”的混乱。

经济:李世民贞观之治“马牛布野,外户不闭,囹圄常空”,基本上实现了上古的礼运大同篇,“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还在一个相对最广阔的大地上,持续了最长的百年左右,杜甫《忆昔》。土地劳动生产率,为历代之冠。

政治:

一、人治标杆:贞观之治,王权帝制时期第一轻刑的时代,死不过绞斩,徒不过四年,皇帝有巡狱,举国无灭族,死刑之前五复奏,死刑时候天子吃素食、穿素衣,一年死刑二十九人,最高不过二百九十人,更有“三千怨女出后宫,四百死囚纵复归”,直谏三百篇,更不说十八学士、二十四凌烟功臣,也是犯罪率和贪污率最低的时代。

二、制度集大成和法治萌芽:尚书六部、考试监察的定型,完成了相权从皇权家仆那里脱离出来的定型。租庸调、单一税、均田、自由兵役、道县制的定型,完成了从地方到中央的均衡架构。后世法律,包括日本、朝鲜、越南的法律框框,来自贞观律基础上被称为世界五大法系之一“中华法系”的唐律疏议,“一准乎礼,而得古今之平”。中唐以后,江南开发,中国的经济重心从北方旱田移到南方水田,门阀打破,士族崛起,不可逆转走入非君时代。

国际地位: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成本俊1935年《民族英雄唐太宗之精神及其事业》写道:“汉族之衰微,国威之不振,于是扫荡群雄,拯斯民于水火,大张挞伐,扬国威于域外,则有待于民族英雄唐太宗之崛起焉。 唐太宗精明果断、神武勇敢之英姿,怀仁民爱国礼贤下士之精神,削平内难,征服四夷,使唐人威声,远播域外,汉族势力,震烁古今,斯诚吾民族史上最具声色之一页,太宗亦千古不朽之英雄矣! ”

抗战胜利前夕,柳克述主编《青年模范丛书》,李旭特撰《知识青年从军之先例李世民》,写道:“由于李世民的崛起,拨乱反正,使数百年黑暗的世界,一变而为光明的世界,并由于其武功文治的辉煌成就,使华夏民族在此时期成为了世界文明的中心,不仅树立了一种独立的开创局面,尤其成功了一种引导全世界走向高度发展的境界,这样的中国历史上空前的民族光荣,都是这位从十六岁即应募从军的知识青年李世民一手创造成功的。伟大的李世民!”

纵向影响:后世历代复兴,言必称汉唐,而由于唐太宗李世民,同时做到了汉高祖、汉文帝、汉武帝之功勋(“古来英雄拨乱之主,无见及者”“弘济苍生,其益多,肇造区夏,其功大”),安内攘外,文治武功,保民驱虏,复疆拓土,兴文完制,全部拨乱反正,所以贞观成为后代所有人复兴华夏,一致看齐的标杆。例如——

“天命圣智,率其雄杰,补其裂,纫其绝,续其歇,益其竭,东西南北,张再造之乾坤,春夏秋冬,皎重新之日月,功有如是之大者,唐太宗文皇帝者哉!文皇未起兮四维如毁,文皇既位兮八荒如砥,文皇之迹兮炳如丹青,文皇之功兮配于天地!”--宋朝祭唐太宗昭陵

“自五胡惨祸,及唐而太宗始大振!”--熊十力《与友人论张江陵》

“一个受到震惊的亚洲从他身上看到了一个陌生的、史诗般的中国。决不向蛮族求和,也不以重金去收买他们撤兵,唐太宗扭转形势,战胜他们,使他们害怕中国。”--(法)勒内.格鲁塞

“英略唐皇近古无,文垂洒藻武攘胡!”--明朝祭唐太宗昭陵

昔唐太宗拨乱反正,贞观盛世,自古罕论。”--明成祖永乐

“惟唐太宗皇帝英姿盖世,武定四方,贞观之治,式昭文德。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明太祖朱元璋

“唐之德大矣!际天所覆,悉臣而属之;薄海内外,无不州县,遂尊天子曰天可汗。三王以来,未有以过之……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盖三代以还,中国之盛未之有也。”--司马光《资治通鉴》

“三代以后如文皇者,真千古一帝也!“--明朝王志坚

“惟帝肇开鸿业,奠安生民,济世之功,垂于永久。”--明成化祭唐太宗

为鼓舞抗战,成本俊1935年《民族英雄唐太宗之精神及其事业》开篇:“汉与唐为吾国民族历史上最光荣灿烂之时期,而汉之武帝,唐之太宗,则又创盛业划时代之英雄也。武帝承文景之余阴,张挞伐之雄师,犁庭扫穴,四夷惧伏,大汉威声,腾播遐迩。太宗乘天下鼎沸,叱咤风云,荡平群寇,修齐庶政,然后南征北讨,收服四裔,威令所行,东综日本海,北逾西伯利亚,西被底格里斯河,南极印度及海洋洲,国势之盛,且超汉代而上之,太宗诚自古未有之民族英雄也!”

总评:华夏民族历代复兴里,最奇迹、最卓绝、最光辉的一次巅峰史诗之复兴。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