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融合文化》读后感精选

《融合文化》读后感精选

《融合文化》是一本由[美]亨利•詹金斯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44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融合文化》读后感(一):书名翻译的与书中内容不太吻合

买书时,看到“融合文化”这个关键词,所以购买了。可是读完整本书,发现该书讲的并不是“融合文化”,而是“媒体融合时代的文化传播”。很纳闷作者怎么会出现这种问题呢?明明“新媒体与旧媒体的冲突地带”确实也是本书的主要内容,可是该书真不是讲“融合文化”,寻找原因,发现应该是翻译的问题,convergence是“集中,收敛”的意思,可能是翻译的问题给了误导

《融合文化》读后感(二):詹金斯融合文化力作

詹金斯,约翰费克斯的博士生,受导师影响极大,美国当代知名传播学者、文化研究学者。

提出了融合文化的理论,深度地诠释了参与式文化、跨媒体叙事和集体智慧等思想。詹金斯指出,媒介融合不仅是科技的进化,也改变了产业、市场、文本类型和受众,涉及内容的跨媒体叙事,媒介产业的相互合作,以及媒介受众的迁徙行为等。而媒介融合所带来的改变,首先会在流行文化领域体现出来。

作者将媒体融合看作是一种社会文化的转变。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不仅是观看者,还是参与者,通过集体智慧这种新的社会结构产生心得文化生产模式来影响传播内容本身以及社会、政治。

本书通过不同的例子向我们展现了受众是如何主动参与到内容生产并影响媒体内容和政治的。当下媒体应注重受众参与,这种交流讨论所产生的舆论信息正潜移默化的改变着社会。

其中,作者还对“黑匣子理论”提出了质疑,即企图把融合归结为纯技术模型,借此判断哪个黑匣子将成为枢纽。这里批的就是麦克卢汉。

《融合文化》读后感(三):对法兰克福学派的祛魅

这本书能有效的祛魅——刚了解哲学时便直奔法兰克福学派而去,多好呀,文化工业批判,听着就不错。

但,严格按照原理的话,追星是共谋,观影是共谋,听歌是共谋,买房是共谋,上学是共谋…一切都是我们无意识或无可奈何与霸权或与资本主义保持某种共谋关系,这是一种来自阿多诺的,来自法兰克福学派的特有的焦虑,一种认真的人的焦虑,新境况下左派们特有的焦虑。

——詹金斯让我重新认识到现代媒体及艺术的发展,我们不必为这些东西焦虑,(此处不妨尼采/福柯一些),知识与真理都是可以重塑的,唯有权力关系永存,如果不去快乐的享受流行文化,那么快乐享受流行文化的人就变成少数,即,成为了新的需要帮助的人吗?这种改变只能保证改善部分人的境遇,但二元对立结构还在呀,不是吗?那我们又改变了什么呢?

融合文化!詹金斯这本书,恰恰是强调一种不断融合、不断流动的文化。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不断搅浑水,去扰乱规定,“我们也可以…”虽然价值判断一直没消失,那我们就自己加速!让判断追不上我。这种扰乱的暧昧是价值判断彻底颠覆的必要环节,而价值判断的彻底颠覆后,下一次革新就在不远处,直到经济革新来临——更多领域的问题将伴随这种经济革新彻底变化!

不妨想象,如果互利式的劳动成为主流,如果按时间(资本主义秩序)劳动成为不必要的劳动,权力关系、男女地位、家庭组织、生活方式,一切都会改变,但,如果我说我现在就要这些,那无疑是痴人说梦…

慢慢来,比较快。只要解决了某件事,人们就能获得幸福/就离幸福近了一步——这种论调,多么熟悉啊?这种话语恰恰是暴力,是野蛮,是痛苦的根源,是从马克思以来就不断被批判的思想

不打着为人类,为世界,为男人,为女人的旗号,去判断好与坏,去评价对与错。我们只是在论坛里讨论我们喜欢的,书写我们热爱的——我们活出我们自己的活法!我们有自己的活法!我们敢于过自己的活法!

不妨以苏格拉底的话来结尾,“你关心一堆东西,你的财富,你的声望,但你不关心你自己”,多多关心自己呀

《融合文化》读后感(四):关于影视方面的文化融合和粉丝经济可以读一读

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

亨利·詹金斯

一、概括

作者认为融合更多的代表一种文化变迁,不同于麦克卢汉关注点在技术上,作者的关注点在社会/文化方面。本书讨论了媒体融合、参与文化和集体智慧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

作者从不同角度,通过真人秀节目、电影的粉丝再创作、政治选举等方面来说明新媒体技术下,人们能够通过集体智慧共同参与到内容生产当中。利用新媒体平台对已有的内容进行再创作或者凝结集体力量产生新发现。

二、内容简介

第一章聚焦于真人秀节目《幸存者》,意在向读者展示观众如何运用集体智慧在知识社区发现节目中的幸存者。每个人运用自己所熟知的内容在社区产生信息,可以把这样的知识社区看作是草根融合过程的重要环节。

第二章同样是真人秀节目《美图偶像》,但关注点在于如何在新媒体的环境下进行宣传推广,这一章涉及到了很多与营销相关的内容。作者在书中提到了和观众保持亲密的互动,抓住观众的心理,竖立持久的品牌等涉及到的方式。

第三章为《黑客帝国》与跨媒介叙事,《黑客帝国》属于媒体融合时代的娱乐活动,它把多种文本整合到一起,创造出了宏大的叙事规模,以至于单一媒体已经容纳不下了,作为集体智慧时代的娱乐活动之一,《黑客帝国》给不同的消费者提供了良好的想象空间。跨媒体叙事最理想的形式,就是每一个媒体出色地各司其职。越来越多的消费者会喜欢参与在线活动以及体会通过开发这些草根社群的联合技能来扩张个人的理解力。

第四章作者通过《星球大战》讲述了草根创作与媒体业的碰撞。新媒体带来的一个很大的变化就是粉丝能够参与到内容生产当中,新媒体环境鼓励人们广泛参与、草根创造。《星球大战》的粉丝们通过提取其中的要素或者关键信息进行同人创作,有时甚至游戏开发商或者电影制片方通过粉丝的自创内容激发灵感。作者在这一章详细讲述了粉丝参与到产品制作中的益处。

第五章以《哈利波特》为例,探讨了媒介素养。作者描写《哈利波特》年轻的粉丝群体们的衍生创作和华纳对电影版权的控制之间的冲突,《哈利波特》年轻粉丝群体自我创作和学校教育之间的关系,以及对孩子们产生的影响。对于存在的一些争论,可以解读为针对虚幻世界的跨媒体扩张,针对想要掌握晦涩难解的文本细节并且把它们转化为更进一步的参与文化资源的渴望

最后作者又通过美国大选来探讨媒体在政治中所扮演的角色。粉丝社群不只是通过创造和传播新思想(对所喜欢的文本进行批判性的阅读)来实施政治影响,而且还通过利用新的社会结构(集体智慧)以及新的文化生产模式(参与文化)来实施政治影响。

三、总结

作者将媒体融合看作是一种社会文化的转变。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不仅是观看者,还是参与者,通过集体智慧这种新的社会结构产生心得文化生产模式来影响传播内容本身以及社会、政治。本书通过不同的例子向我们展现了受众是如何主动参与到内容生产并影响媒体内容和政治的。当下媒体应注重受众参与,这种交流讨论所产生的舆论信息正潜移默化的改变着社会。其中,作者还对“黑匣子理论”提出了质疑,即企图把融合归结为纯技术模型,借此判断哪个黑匣子将成为枢纽。这种从社会文化角度来考虑融合的角度值得我们学习。

《融合文化》读后感(五):《融合文化:新媒体和旧媒体的冲突地带》——一场真正的变革正在发生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我们,已经习惯了在网络上围观各种事件、调侃吃瓜乐趣、参与同人文本创作、分享自己观点意见以及讨论各大IP的改编成果甚至抖音短视频的创作等,而一场悄无声息的变革也就这样发生在这些细微的变化之中。我们或许额能够感受到社会生活已经与之前有了巨大的不同,但是少有人能够细心的支持这些变化究竟发生在哪些方面,具有怎样的意义,技术发展的迅速和代沟等因素也导致我们难以从新旧媒介发展的角度真正体会这种变化。但无论如何,我们必须承认一场史无前例的变化正在发生。

不同于麦克卢汉,从技术发展的角度去探讨媒介技术的发展以及由于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政治经济等社会结构的变化,詹金斯从文化社会的角度关注媒介融合。在我们通常意义种,媒介融合常常是关注于技术层面的发展,在书中,作者指出这种变化主要是一种媒介拥有越来越多的功能以及过去由任何一种媒介(不管这种媒介是广播电视、报纸或是电话)提供的服务,现在可以通过几种不同的物理手段来提供。而詹金斯却认为这种技术的发展会引起现有的技术、产业、市场、内容风格以及受众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涉及媒体生产方式的变化、也涉及媒体的消费方式的变化。比如关于粉丝同人文本的创作产生了关于版权问题的讨论、不同内容的多媒体形式创作技巧等等,这些变化源自于技术的改变,但是却引起了一场更加广泛的变革,在企业经营、政治参与甚至参与互动和思维方式等方面。

詹金斯在这本书中以一些正在发生的典型案例如《黑客帝国》《幸存者》等为基础,阐述了在媒介融合过程中关于知识社区、“情感经济学”、跨媒体叙事、粉丝文化以及政治参与等方面的变化。这些变化虽然没能涉及到媒介融合的方方面面,但是却对我们在关注媒介技术融合之外关注媒介融合引起的文化变化有所启发。相较于技术变革这种可感可知的变化,文化方面的变化往往是细微难以察觉且影响广泛的,我们甚至在很多时候就身处这种文化变革之中却浑然不知,就比如在社会媒体盛行的环境中,用户对标点符号的滥用就引起了一种关于社交媒体语言表达的文化变革,我们都参与其中但都习以为常。所以,技术变化对我们而言常常是明显的,但是文化变化却需要人更加细心的去发现和观察。而文化变化的意义自然也是不能小觑的,这涉及到我们能够运用这种新出现的技术去做些什么,在哪些方面有所成就,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们利用火药去做烟花还是武器。因此,如果仅仅关注技术层面的变革而忽视文化社会方向的问题,难免会导致技术难以发挥真正的效用或者没能走向“向善”的道路,就比如受众参与式文本的生产涉及到的关于知识产权的保护的问题。

用文化研究学者的角度来说,“文化是一种特有的生活方式”,这种解读否认了将精英文化等同于文化的理解,而把“文化”的范围扩大化,也就是说,在这场媒介融合中,我们大家都参与其中,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且渗透到各个领域。也就是文化融合所产生的领域不仅涉及到以经营为代表的生产领域,而且涉及到以普通大众为代表的草根文化领域。这种变革与技术发展过程中,文化生产门槛的降低、信息存储容量升级以及人与人之间谅解方式扩大化等有关,最终促成了原本作为被动接受者的受众获得信息生产的主动权。表现在粉丝权利的上升、粉丝创作、共享知识以及群体行动等活动,促进了粉丝经济、互动参与、跨媒体叙事、品牌营销等多领域的变革。

除了媒介技术发展所引起的变化,伴随着变革而来的一些问题同样值得我们关注,特别是作为生产者领域如何处理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并利用这种变革的特征来促进自己的文化生产,作为普通大众又是否能够利用这种变革来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发表自己的灵感创意等,甚至还因技术变革所带来的一系列有关伦理、道德的问题。这不仅值得生产者参与思考,更与消费者的使用有关,特别是当技术为资本家所利用成为一种剥削的工具时,我们应该如何保障自己的权利,以及如何引导受众进行有序正确的网络参与。我们虽然无法改变这种变革的方向,但是大众参与的环境中,我们同样能够在促进变革向善的过程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当然,不同于西方文化,以东方文化为特征的中国语境下,这种由技术变革所引起的各种文化现象有哪些自身的特点也应该得到我们的关注,比如民间通俗文化的发展所引起的主流权威文化的地位衰落等。特别是在很多方面媒介融合比西方成熟或落后于西方的现象中关注由于独特语境所造成的影响,对待中国媒介融合过程中出现的独特文化现象我们也应该积极关注背后的种种社会文化心理原因等。

关于融合文化,詹金斯认为这是一项正在发生着的过程,我们没办法从结果的角度置身事外地去看待和分析它,而只能作为参与其中的一份子在变化的过程中不断的适应和改变以寻求一种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结果。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