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康德的世界读后感1000字

康德的世界读后感1000字

《康德的世界》是一本由【德】曼弗雷德•盖尔(Manfred Geier)著作,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35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康德的世界》读后感(一):为什么要读康德

今天读康德的人,恐怕少之又少。因为,康德实在太难读。

首先,康德有一套复杂的名词系统,非常艰涩。其次,康德的思维方式和中国人完全不同,他关注理性与逻辑,而我们往往停留在经验与应用。第三,康德的作品太多,且翻译的都不太好,更多面向专业人员,很少考虑普通人。

事实上,康德固然深奥,但绝非食人间烟火,在国外,他的书普通人也能看懂。

康德是最伟大的现代哲学家,他所生活的时代,正遭遇神学解释体系完全崩溃,人们越来越相信科学,越来越执着于经验,这就带来灵性危机:如果没有来生,此生为什么还要做好人呢?我为什么要听命于崇高?我还需要道德吗?

康德感到,没有一个高于生活的东西来监督生活,生活将会走向腐败,人类将失去自由。于是,他建立起理性主义大厦,为伦理、为形而上找到新的坐标。但问题是,没有约束的理性主义,会不会成为新的暴君?

康德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没有解决方案,在他身后,理性果然成了主宰一切的上帝,人类因此而遭遇深重灾难,这让大陆哲学一劳永逸地走向衰败。

读过康德的人,很难不被康德那完整、漂亮、充满思辨的体系所吸引,在康德的世界中,一切都有完美的解释,一切都能找到它的位置。然而,它也体现出可怕的普遍性与兼容性,因而带来了扼杀自由的风险。

当代人更倾向海洋哲学,远离康德,但康德之问依然存在:自由它真的不会走向自我腐败?我们会不会因此丧失自由?

本书是一本康德传记,像康德生活这么单调的人,几乎写不成一本好书,所以作者将大量思辨加入其中,于是,它基本就是一本康德入门手册。

应该坚信,只要心中还有彼岸,生命还有终极理想,那么,康德永不会过时。

《康德的世界》读后感(二):为什么要读康德

今天读康德的人,恐怕少之又少。因为,康德实在太难读。

首先,康德有一套复杂的名词系统,非常艰涩。其次,康德的思维方式和中国人完全不同,他关注理性与逻辑,而我们往往停留在经验与应用。第三,康德的作品太多,且翻译得都不太好,更多面向专业人员,很少考虑普通人。

事实上,康德固然深奥,但绝非不食人间烟火,在国外,他的书普通人也能看懂。

康德是最伟大的现代哲学家,他所生活的时代,正遭遇神学解释体系完全崩溃,人们越来越相信科学,越来越执著于经验,这就带来灵性危机:如果没有来生,此生为什么还要做好人呢?我为什么要听命于崇高?我还需要道德吗?

康德感到,没有一个高于生活的东西来监督生活,生活将会走向腐败,人类将失去自由。于是,他建立起理性主义大厦,为伦理、为形而上找到新的坐标。但问题是,没有约束的理性主义,会不会成为新的暴君?

康德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没有解决方案,在他身后,理性果然成了主宰一切的上帝,人类因此而遭遇深重灾难,这让大陆哲学一劳永逸地走向衰败。

读过康德的人,很难不被康德那完整、漂亮、充满思辨的体系所吸引,在康德的世界中,一切都有完美的解释,一切都能找到它的位置。然而,它也体现出可怕的普遍性与兼容性,因而带来了扼杀自由的风险。

当代人更倾向海洋哲学,远离康德,但康德之问依然存在:自由它真的不会走向自我腐败?我们会不会因此丧失自由?

本书是一本康德传记,像康德生活这么单调的人,几乎写不成一本好书,所以作者将大量思辨加入其中,于是,它基本就是一本康德入门手册。

应该坚信,只要心中还有彼岸,生命还有终极理想,那么,康德永不过时

《康德的世界》读后感(三):精彩书摘

康德的《天体理论》也命运不济,它没有到达国王陛下的手中,加之发行方面也很不顺利,因为出版商和书商彼得森于1755年破产,他的书库被查封。1756年,康德这部著作的少量剩书最终上市销售时,几乎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在18世纪的文献中,很少提到这部著作。约翰·亨利希·兰贝特、弗里德里希-威廉·赫歇尔和皮埃尔一西蒙·拉普拉斯后来得出了同康德类似的看法,但他们对无论是康德根据牛顿定理设计的宇宙模型还是作出的历史重构,似乎一点都不知道。

这部著作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不仅是由于发行方面的原因。康德没有取得严格的自然科学方面的成果,也许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因为他既没有像职业天文学家那样,坚持不懈地观察夜空,越来越深入地了解宇宙,以便绘制更加精确的星空图;他也没有进行准确的计算,以便在数学上掌握天体的运行和宇宙体系;而且他还缺乏一个严谨的观测者的耐性,一个大地测量师或数学家的缜蜜思维。因此,他在《前言》中恳求读者予以谅解,请他们不要期待他的论著多么具有“几何学的缜密性和数学的准确性”,这不是没有道理的。那么他究竟写了什么呢?

《自然史和天体理论》是自然哲学的重大成就。它让读者看到了“大所能想象得到的最伟大,最值得惊叹的事物”。康德设计了一个无限宇宙的模型。他带领读者一起游历世界历史那无限的深层空间,穿越了深层时间。在这里,新的世界产生,旧的世界毁灭,最初的混沌产生出井然有序的体系,而这些体系又会重新被无尽的深渊所吞噬。康德提出了上帝在这个活跃的世界过程中的作用问题。他试图确定,人类在宇宙秩序这个无限的舞台上能够占据什么位置。这里,他还特别假设了一种高尚的灵魂在晴朗的夜晚全神贯注地观察星空时能够感觉到的享受。康德不是进行科学的观察和复杂的计算,而是满怀激情,带着丰富的想象力进行了一场自然哲学的冒险。为了能够追随康德漫游天空,我们必须了解康德所知道的。那么,他依据哪些知识和经验为自己的宇宙幻想找到一个确凿根据的呢?

……

《康德的世界》读后感(四):《康德的世界》很好的一本书

康德逝世至今已经有两百多年了,但在世人心中,康德依然是哲学王国的无冕之王,他在哲学领域进行的“哥白尼式的革命”,无论怎样评价都不为过。康德的一生,是典型的十八世纪德国教授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都在书斋和教室里度过,既没有复杂的政治经历,也没有浪漫的爱情故事,没有任何传奇可言。可是,两百多年间,康德还是吸引了许多学者为他撰写传记,其中的传世佳作有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的《康德的生平与学说》一书,有卡尔福尔伦德的《康德——著述与生平》一书,还有前苏联哲学史家阿尔森古留加的《康德传》等。在2004年康德逝世两百周年之际,德国出版界一下子推出三本康德传记,各有特色,值得一读,其中尤其以盖尔教授的《康德的世界》与科恩教授的《康德传》最被大家推崇。

盖尔教授的《康德的世界》把康德的生平与他的著作融为一体,以明白晓畅的现代语言重新阐释了康德哲学思想,特别强调康德思想对我们当今时代的意义。在盖尔看来,康德所处的十八世纪与我们今天所处的二十一世纪有许多相似之处,康德的世界也就是我们的世界,它对我们来说是现实的,因为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几乎所有精神与政治上的大问题,康德都曾经做过透彻研究,并尽可能给出过明确与清楚的答案与解决方法。

在盖尔看来,康德的世界是一个标志性的世界,康德本人也已成了一个历史性的标志。它代表着欧洲思想史上一个不容忽视的经历,就像法国大革命那样。康德哲学的存在是一个历史性事件,它表示着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一种可能的进步。

在盖尔看来,康德的世界是多种不同的世界,他写的康德传记就是要揭示出康德的各个世界。康德的世界首先是十八世纪的哥尼斯堡,在这里康德度过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形成他对于人与世界的认识;康德的世界也是他朋友圈的世界,是他感觉、感情的世界;康德的世界也是他的精神的世界,他的问题与反思,他的思想与想象的、在阅读与写作中延伸的世界;康德的世界也是他的先验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他不断思索,为了回答三个第一也是最后的形而上学问题:上帝存在吗?什么是统一的世界?我怎样能理解我的自我?

与盖尔的传记相比,科恩的康德传记更侧重于康德的生平,作者详细研究了现有的康德的生平传记材料,吸收了许多近年来新发现的材料,凭着流畅、细腻的文笔,运用富于同情心的想象,生动再现了十八世纪哥尼斯堡的城市风景,栩栩如生地刻画了十八世纪一位德国教授的日常生活。科恩笔下的康德,绝非以前人们心中那个离群索居、整日苦思冥想抽象哲学问题、不食人间烟火的怪癖学者,相反他是个温文尔雅、机智幽默、风度翩翩、热爱生活、交友广阔但又勤奋异常的学者。这本书资料丰富,引用了大量当时人的回忆与通信,堪称最详尽的康德传记,2001年刚以英文问世就获得英语世界读者叫好,2003年德文版问世,立即引起德国媒体与公众的好评如潮。

《康德的世界》读后感(五):星空下的 “有情人”

很多人对康德的印象来自于一则坊间流传甚广的轶事:康德几十年风雨无阻地准时外出散步,久而久之周围邻居都以他出门时间来校对钟表。呆板无趣的老学究形象只是我们对康德的误会,美国人库恩的《康德传》以浓墨重彩描绘了一个热衷社交、谈吐幽默的绅士,相比之下,德国人盖尔《康德的世界》对康德的日常生活涉及不多,这本传记用力于康德的精神世界——虽然全书的布局是提纲挈领介绍阐述康德的主要著作,但作者却有自己的野心:通过把握康德的感觉、情感和情绪的内在世界来寻找其人生与思想的契合点,并还原思想发生的情景。

康德一生大多时光生活在柯尼斯堡,这座城市当时并不像大多哲学史教授所说的是一座偏僻的小城,而是东普鲁士首都,国际化程度很高,能遇到来自欧洲不同国家的人,比如康德最亲密的朋友格林就是一位英国商人。康德虽然远离巴黎、伦敦、柏林这样的大城市,但他对欧洲思想界并不陌生。我们一谈论康德,总会提起18世纪一大串伟大的名字:牛顿、莱布尼茨、休谟、卢梭……牛顿的《数学原理》对青年康德产生重大的影响,可以比之后来卢梭教会康德“尊重人性”。在牛顿指引下,康德进入了物理的世界,从对“一种活力”的考察到天体的研究。

古希腊的哲学家仰望星空时不小心掉入泥坑成了仆人的笑料,年轻的康德要幸运得多,他生活在一个物理学蓬勃发展的时代,天体成为人类所要企及的精神高度。在乡下当家庭教师期间,康德怀着敬畏的心情观察天体,完成了天才之作《自然史和天体物理》——“当闪烁的星光穿过幽暗的夜幕、孤绝的皓月映入眼帘的时候,具有崇高感的性情就会逐渐地被夏夜的静谧引发友谊、超凡脱俗和永恒等高尚感受。 ”

《自然史和天体物理》中无限宇宙模式的设计,展现了康德自然哲学的非凡才华,但他并不止步于自然科学,而是试图把人类的灵魂移居宇宙。这是大胆的想象,伴随着崇高的内心喜悦,哲学家将继续寻找精神可靠的根据。10年后,当获悉北欧的视灵者和预言家斯威登伯格宣布可以与神灵和死者亡魂自由交谈时,一直在思考精神可靠根据的康德随即把他列为辩论的对手。康德从小深受“虔诚主义”的影响,他倾倒于“虔诚主义”的道德风范,但也知晓内心对上帝的冥想易趋向迷乱。在一篇混杂着严肃的论证和戏谑的嘲弄的文章里,康德道破了宗教幻想家的把戏。在驱散形而上学的幻觉之后,康德难以满足对“精神”和“灵魂”单纯否定的规定,需要在哲学上对它们加以说明。如何找到主体上升的途径?显然是实践理性和道德生活。

47岁的康德成为形而上学的教授,他承诺为这个教席做出贡献,于是只能放下对道德基础的深入研究转向形而上学。奠定康德在哲学史地位的《纯粹理性批判》在《康德的世界》的叙述中似乎是插曲。尽管作者较为细致地说明了第一批判的诸多内容,但并没有勾勒出它在康德精神世界的位置。这可能是作者有意反叛哲学史的讲法——把康德思想切割成认识论、道德哲学和美学。由于暗藏着康德道德情怀这一线索,第一批判中现象和物自体的二元区分作为第二批判中自由空间(而自由恰恰是道德论的基础)的前提在《康德的世界》里也被忽略。当然,作者也可以辩解说道德自由的思考可能在二元论之前。康德也最终在人的自由意志中推导出道德理性基础——“道德法则在我心中”,把道德人格提升到一个真正无限的世界。

在康德波澜不惊的一生中,似乎很难找到特殊的事例来说明他对道德法则的维护,如果一定要找的话,那就是晚年康德挑起与书报检查制度的斗争。虽然当局发出多种威胁,“如果你们继续执迷不悟,那等待你们的肯定是令人难堪的命令。对你们已经足够仁慈的了”,但康德却似乎越战越勇,最后在给国王的答函中,他还是坚持道德准则优先性来讨论,“只有实践理性和道德准则才能导致形成信仰学说的普遍性、统一性和必然性”。

总之,正是以“虔诚主义”——敬畏星空(崇高的喜悦感)和对迷狂的反驳——道德论为基础,本书勾勒出一个可以理解的生命个体康德,康德的道德形象是诸多传记的诉求。当然,也有从心理分析来解构这个形象的。《康德的世界》一方面不愿落入俗套,另一方面对于心理分析过分警惕,所以没有把其意图言明。其实,在《人类学》中,康德就分析自己的性格属于忧郁型,多愁善感,此种性格容易产生对崇高的敬畏和对形而上学的爱,也容易陷入迷乱和独断。康德的伟大之处在于他能避免性格的劣势,塑造了一个自由道德的灵魂——“康德的一生也是教育的一生”。(作者:孙山)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