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红色骑兵军读后感锦集

红色骑兵军读后感锦集

《红色骑兵军》是一本由[俄]伊萨克·巴别尔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元,页数:18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红色骑兵军》读后感(一):这本书不如04年的哪个版本

后面的内容有些更新,但是不如04年的哪个版本。

04年那个版本的图文并茂,给人印象深刻,充分体现了那个年代的风格,很容易把读者带入那个年代。

希望人民出版社还是再印04年版本。

只是评论一下版本。

《红色骑兵军》读后感(二):一些相似经历

额,就像短评里面有位说的那样,不敢打分,有待重读。不过景物描写确实很独特,很美。个人而言,最有吸引力的部分是知识分子参军的表现和那些粗犷的哥萨克对他们的态度,以及他们是如何应对这些挑战的,比如《我的第一只鹅》和《千里马》。总让我想起自身的经历,原来我们经历的在近百年前的俄罗斯同样有人经历过,这些给了我鼓舞,给了我力量。

《红色骑兵军》读后感(三):红色野马

作为一个城市读者,《红色骑兵军》给人带来最强烈的首先是题材本身。

结合巴别尔的人生经历,这也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苏联文艺“现实主义”挂帅和巴别尔身上浓烈的浪漫主义倾向需要找到一个互相都能接受的宣泄口。

巴别尔的选择与其说是“到人间去”,不如说是去挖掘极端、偏远的人性。

题材加上才华,使巴别尔青史留名。

但是一旦脱离了强刺激,可挖掘的题材,巴别尔的创作就成了无源之水。这也是他产量低的一个原因吧。

自然主义倾向,黑色幽默、残忍,则可以看做是法国文学在巴别尔身上留下的影响,毕竟谁不爱福楼拜、莫泊桑呢。

语言的凝与肆,则是他在压力下和肆意挥洒双重作用下的产物。

可以想象,以巴别尔获得的地位,结合苏联后来的战争帝国,要是可以让他持续的去挖掘,也许还能写出激荡的作品,

但是在这么个集权体制之下,就算是没遇到了斯大林这么个钢铁屠夫,巴别尔的“自然主义”恐怕总归是一条极难的路。

《红色骑兵军》读后感(四):所以永恒

说是奇书,奇在在如火如荼的无产阶级战火胁裹正义的时代,作者能用真实、细腻的笔触,人性的视角,饱蘸诗情画意的笔法,记录下那段对波兰的残酷无情的入侵史实。以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崛起的名义,对波兰小贵族的毫无人性的戕害,波兰小贵族又何恶之有,无产阶级又高尚在哪里。可怜的是,双方对垒,伤害的总有犹太人。

对了,这么伟大的作品,作者又是一位犹太人。犹太人,地球上历史悠久的流浪者。作者自传中提到童年就浸淫于《圣经》和《塔木德》,前者告诉我们犹太人流浪和被仇恨的原因,以及使得他们坚持信仰的根源,后者教会他们生存的技巧,人生的智慧。

正是这种智慧,让作者在骑兵生涯中看到别人所看不到的故事,读懂他人所不懂的人物。笔者的笔锋是克制的,我相信假如没有苏俄的审查制度,巴别尔会写出更加犀利的文章,但正是这种克制,这种借由人物口中说出的话,令同样经历过这段神似的历史的中国读者感慨万千。在书中,英雄,不再只是从统一口径的宣传机器里流水线生产出来的无产阶级战斗英雄,朴实,也霸道,嫉恶如仇,也嗜血残忍,勇敢,也是有血有肉的懦弱的人。

每当读到伟大的外国文学作品时,我总会产生两个念头。其一,为什么我国写不出如此伟大的作品;其二,假如让我置身那样的时代,经历相同的遭遇,我会怎么把故事和人物纳入文中。显然,这不仅仅是文学才能的问题。我自信,任何文学艺术作品,其登峰造极者,都是对心灵和精神的孜孜追求的终极。时间淘尽沙石,最后留下来的闪闪发光的金子,那必定是这两者的结晶物。

这么说来,技巧、措辞、构思、题材、流派等等小说创造的专业词汇,不过是二三流作家用来摆地摊兜销药膏的三脚猫功夫。所谓托尔斯泰、托夫妥耶夫斯基、巴尔扎克、福楼拜和巴别尔等等大师,剔除一切上列的外衣、血肉、筋骨,在其作品的内在,热烈奔放,炽热的跳动着的,必是一颗不死的灵魂。

正是这颗分辨善和恶,甄别美和丑的灵魂,令《红色骑兵军》永恒。

《红色骑兵军》读后感(五):为什么俄罗斯文学那么牛?

文学是不是首先应该属于大自然,是人类对大自然的描述和回应。一个人所处的自然环境有多么丰富,他的文学就多么丰富。在数千年前就已经归拢地妥妥贴贴的农耕地区(中国)也许只能产生震撼性较低的文学?林立高楼的人造的城市里(现代社会)也许再也不会有那种最高级别的文学?

当然,文学也属于人类的意识,是人类对自己意识的描述和回应。有没有单凭对自身意识的关照就能够伟大的文学?应该有吧?

但文学归根结蒂是感性的产物。在经过规划的人所创造的环境里成长的人,他的感悟能力应该必然地弱于在大自然中成长的人吧?同时,同样感悟能力的两个人在面对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时,他能够被激发出来的意识能力应该是有所不同的吧?

文学中常常引起人们心灵感应的东西,不外乎故事、思考和美。这三种东西有时候是一起,有时候是两两一组,有时候是单独地,激发人们的心灵。故事,是一种能够引起人类兴趣的事物发展的过程。对故事的兴趣是人类的动物本能。就好像非洲幼师生下来就会嬉戏玩耍一样,人类对故事总有无限的兴趣,总是能被故事中的戏剧性所吸引。换句话说,动物也会讲故事,动物也喜欢听故事。但是,动物少有思考,仅有的那一点思考又很少引起它们的心灵感应。所以,动物们总是显得没心没肺,而人类却是那么地多愁善感。思考,在这个意义上是人类独有的。与故事一样,思考也是抽象地存在于文学之中的。除了偶尔闪露的帽檐,你看不到它的全貌。但是,人们可以在文学的任何一个角落感受到第三种东西,那就是美。文学这个时候就是绘画艺术作品,文学家这个时候就是画家。与所有类型的美一样,文学之美总是那么直观,那么简单,但又那么深邃那么丰富。

我越写越复杂,已经不知所云了。让我回来,我想说的是,《追风筝的人》故事性真是最强悍,德国人的小说真是振聋发聩,法国人好浪漫好美。但是,俄罗斯文学才是三者兼而有之的伟大文学?这也许真的源于俄罗斯广袤的大自然,无比宽广的地理空间给予俄罗斯人的无比宽广的思维空间?我们所拥有的时间上的优势似乎在文学上帮助不大?

还是没想好,先发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