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失踪者·诉讼的读后感大全

失踪者·诉讼的读后感大全

《失踪者·诉讼》是一本由[奥地利] 卡夫卡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元,页数:50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失踪者·诉讼》读后感(一):书评

卡尔·罗斯曼经历的两次重大驱逐,似乎并不是为了使他得以流放,而是要赋予他观察和经历的角色,这个观察者自然也可以被称之为做梦人,如若被父母驱逐遣往美国是一次明显意义上的流放的话,而舅舅的驱逐,才真实地赋予了卡尔·罗斯曼成长的丰富经历——我相信(134_136页)德蕾莎母亲的死,在我所阅读过的小说中,难以再找到比她母亲的死更惊心动魄的了(与之相比《城堡》里被关于城堡可能的压迫的猜测引发的语言与行动折磨消陨的父亲的遭遇是何等温和),这震惊,这痛彻心扉,这死亡如此直白凶恶。至此,卡尔·罗斯曼从形式上的被驱逐,即其经历的“观察纽约的城市秩序——西方大饭店的食堂及宿舍”的迷宫之后,跟随着德蕾莎叙述母亲风雪之夜挣扎于一栋栋的别人的温暖之中而一步步走进死亡的故事,越来越沉入地狱。从现实进入梦境,从梦境进入命运的迷宫,注定《失踪者》无法找回——卡尔·罗斯曼注定越走越远,如你我之受福于布罗德对卡夫卡嘱托的违背,有幸一撇卡尔·罗斯曼即将消失进迷宫的模糊的背影。德蕾莎母亲惊心动魄的死亡,在我有生之年始终将在我耳畔震颤不绝。

《失踪者·诉讼》读后感(二):《失踪者》注定无法找回

我读的是漫步文化2015年10月姬健梅译本。 卡尔·罗斯曼经历的两次重大驱逐,似乎并不是为了使他得以流放,而是要赋予他观察和经历的角色,这个观察者自然也可以被称之为做梦人,如若被父母驱逐遣往美国是一次明显意义上的流放的话,而舅舅的驱逐,才真实地赋予了卡尔·罗斯曼成长的丰富经历——我相信(134_136页)德蕾莎母亲的死,在我所阅读过的小说中,难以再找到比她母亲的死更惊心动魄的了(与之相比《城堡》里被关于城堡可能的压迫的猜测引发的语言与行动折磨消陨的父亲的遭遇是何等温和),这震惊,这痛彻心扉,这死亡如此直白凶恶。至此,卡尔·罗斯曼从形式上的被驱逐,即其经历的“观察纽约的城市秩序——西方大饭店的食堂及宿舍”的迷宫之后,跟随着德蕾莎叙述母亲风雪之夜挣扎于一栋栋的别人的温暖之中而一步步走进死亡的故事,越来越沉入地狱。从现实进入梦境,从梦境进入命运的迷宫,注定《失踪者》无法找回——卡尔·罗斯曼注定越走越远,如你我之受福于布罗德对卡夫卡嘱托的违背,有幸一撇卡尔·罗斯曼即将消失进迷宫的模糊的背影。德蕾莎母亲惊心动魄的死亡,在我有生之年始终将在我耳畔震颤不绝。

《失踪者·诉讼》读后感(三):浅谈《失踪者》《审判》《城堡》的主题与联系

比起说卡夫卡的三部长篇是彼此独立的,它们倒更像一个彼此联系的整体,在其中有一种类似递进的结构。《失踪者》大体是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只是在最后的部分才开始变得荒诞离奇。《审判》介于现实与梦境之间,主角约瑟夫K在整个审判的过程中都保持着理智,他所处的世界却开始扭曲变形。尽管如此,这个世界还是保留了相当一部分现实的逻辑,除了部分法院官员之外,正常的人性——尽管常常是卑劣的一面——也大体保存。《城堡》则完全像一个荒诞的梦境。不仅是城堡官员和村民的行为完全没法用现实的逻辑理解(但却可以用小说中建立的逻辑理解),连主角K的动机也变得可疑。他的情绪变得反复无常,越来越没有人情味了,但他的奋斗目标在三部小说的主人公中却是最明确的。在《失踪者》中,卡尔根本谈不上有什么奋斗目标,他只不过是想在一个普遍冷漠、异化的世界中生存下去;《审判》中,约瑟夫K开始有了一些反抗的举动,可惜这种反抗很快就从义正言辞地与法庭对质退化到了只求脱身自保;在《城堡》中,K则将斗争推向了极致,甚至为此牺牲了自己的人性。三部小说的主人公其实可以看作一个人物的三个阶段:卡尔代表着童年,纯真善良却又胆小软弱,对他人的欺侮只能逆来顺受;约瑟夫K代表青年,虽然不乏勇气与机敏,但意志不够坚定,没法把斗争坚持到底;K代表成年,目标明确、意志坚定,谨慎而冷静地向目标逼近。

如果说前两部小说的还是以人与现实的抗争为主题的话,《城堡》则转向了对人类核心精神追求的探索,而面对如此庞大深邃的主题,小说家往往只能借助于隐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城堡》甚至可以看作一个巨大的隐喻,K为了进入城堡所付出的努力与浮士德为了追求终极真理进行的探索本质上并没有区别,它们都是人类对终极意义探索的象征和缩影。但由于隐喻的不确定性,K所追求的东西也就没有唯一的答案,甚至从现实的角度理解——认为小说反映的是官僚系统的种种弊端——也是可行的,正是这一特点使得《城堡》有着近似无限的解读空间。

同时,读卡夫卡的小说有一种闯入他人梦境的感受。但他笔下的梦境不同于现代艺术家作品中的梦境,是根据精神分析的原理创造出来的、一种带有目的的理性分析产物。卡夫卡作品中的梦境更加纯粹,完全符合梦神秘而荒诞的特性,且无法用任何精神分析的理论来解释。

《失踪者·诉讼》读后感(四):卡夫卡和床上的人

最近一直在缓慢地看《诉讼》,每次看几页就睡着了。走在路上突然就想到 K 的律师,一直躺在他的床上,掀开被子两条又白又细的大腿冷得发抖的情节。卡夫卡似乎很钟情于将场景设置在床上,而躺在床上的人全都奇形怪状的。

他把父亲抱到床上。当他在向床前走这几步路的时候发觉父亲在他的怀里玩弄他的表链,一种可怕的感觉袭上他的心头。他一时无法把父亲放到床上,因为他牢牢地抓住了这条表链。

但是他刚躺上床,一切似乎都好了。他自己盖上被子,然后还把被子高高盖过了肩膀。他用并非不友好的眼光仰望着格奥尔格。

“你已经想起他了,是不是?“格奥尔格边问边向他点点头表示鼓励。

“现在我盖严实了吗?“父亲问,好像他无法看到双脚是否也盖住了。

“你躺在床上感到舒服些了吧,“格奥尔格一边说,一边把被子给他掖了掖。

“我盖严实了吗?“父亲再次问道,似乎特别注意听回答。

“你放心吧,你盖严实了。“

“不!“父亲嚷嚷,简直是自己对问题作了回答:他用力将被子掀开,刹那间被子全散开,他直挺挺地站立在床上。他只用一只手轻轻撑住天花板。“你要给我盖被子,这我知道,我的好小子,可是我还没有完全被盖上。即使这是最后一点力气,但对付你绰绰有余。……“

他轻轻敲门,轻得一个正在睡觉的人不致被敲醒,这样也毫无动静,他就极其小心翼翼地打开了门。可是这时迎接他的却是一声轻轻的叫喊。这是一个小房间,一张大床就占了房间的一大半,床头柜上的电灯亮着,旁边放着一只旅行手提包。床上,但是完全藏在被窝里,有人在不安地挪动着身子并从被子和床单之间的缝隙中低声问道:“是谁?”现在 K 已经无法一走了之,他心怀不满地观看那张硕大、但可惜并非空着的床,然后想起了人家的问题,就报了自己的姓名。这似乎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床上的那个人把被子从脸上掀开一点,但怯生生地,准备一旦外面情况不对头就立刻又把头蒙上。但是随后他就毫无疑惧地掀开被子,坐了起来。

“那您就允许我再说几句话,“律师一边说,一边掀开被子,坐到床沿上。他那两条赤裸着的长着白毛的大腿冷得直发抖。他请 K 把沙发上的一条毯子递给他。K 拿来毯子并说:“您完全没有必要这么受冻。”“这件事相当重要,”律师说,他用被子裹住上身,然后用毯子裹住双腿,“您的叔父是我的朋友,我也渐渐地喜欢上您了。我坦率的承认这一点。我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

……K 说并作了律师要他做的事;他总是愿意学习。但是他还是问了一句,以防不测:“您已经知道我不要您为我辩护了?”“知道了,”律师说,“但是您今天就可以撤销这个决定。”说罢,他又向后躺在床上,把被子一直拉到下巴那儿并向墙壁转过身去。

《失踪者·诉讼》读后感(五):题目就叫第一次读卡夫卡作品吧,因为我想不出别的题目了——读《失踪者•诉讼》

两篇小说都没有写完,但读者可以脑补一下。《失踪者》可以这样YY:卡尔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更加成熟,最后回到了家乡,和父母同归于好。《诉讼》则是中间的故事缺失,而结尾已经确定下来的,所以基本不用太脑补。

初读《失踪者》的第一章《司炉》,不禁被曲折的故事情节所吸引——向船长说明(有希望解决司炉的问题)-舒巴尔出现(危机)-和舅舅相认(希望重新出现)-舅舅不肯帮忙(失败)。读到第三章(《纽约近郊乡村别墅》)之后,就发现作者的每一个情节都引发下一个事件,新奇的情节一个接一个。认识到这点之后,对转折的出现就不再那么惊喜了,但是对于有着如何的转折却依然充满期待。

书的封底上说,这篇小说富有喜剧色彩,可是当我看到正直善良的卡尔被各种人欺负的时候,实在不觉得有喜剧的意味,反而气得咬牙切齿。原本刚看完巴尔扎克的《高老头》和《邦斯舅舅》这两个惨剧,像换个轻松的口味看看,结果又撞枪口上了……话说回来,如果非要说喜剧色彩的话,那么外表和性格都丑恶却被奉为贵妇人的布鲁娜妲、尤其是两个残篇里的她可以说是一大喜剧元素了。不过我后来无意间看到网上一个叫残雪的作家分析的布鲁娜妲时,还以为此人非彼人,因为她把布鲁娜妲美化成脱离了世俗的艺术女王——敢情艺术在她心里就是这种形象啊?

本来借这本书的时候,是冲着《诉讼》的,在读《失踪者》的时候,也多少有点儿赶紧把它读完、好去读下一个小说的想法。可是读了《诉讼》之后……好吧,这个小说基本上不怎么分段,有的一个段落能写上十页。故事情节不像《失踪者》那么丰富、那么一环扣一环,而是有点儿类似单独成篇的小说,每一章之间的联系不是很紧密。而且议论也占了很大的篇幅。

不知怎地,我在读《诉讼》的时候,想到了《美丽新世界》。也许是因为这两个小说所描写的世界表面看起来荒唐、甚至可笑,但它们所反映的问题却令人深思。

两篇小说相较而言,有各自吸引我的地方。论情节的丰富曲折,我喜欢《失踪者》;论小说的立意和辛辣,我喜欢《诉讼》。

最后的一些废话:

1.在营造K的被孤立感时,除了司法之外,他还有一个敌人——副经理。

2.一开始翻看目录,一眼就看到《作者删去的段落》,当时大汗,自认为这样的段落,作者本人大概是不愿意被印刷出来的。不过看了后记之后,才觉得出版者自有一番用意(因为是未完成的小说,所以被删去的段落也有可能再次被用回来)。

3.不知是原著的原因还是翻译的问题还是我的阅读能力有限,句子读起来有些费力。

附:卡夫卡在《诉讼》里提到的司法问题或作者设计的法庭的异常之处:(我自己总结的)(按出现的先后顺序):

1.法庭里的人表面上分为左右两派,冒充民众。

2.法律全书只有法官才能看,民众是没有权利看的。而实际上,所谓的法律全书只不过是几本品质低劣的黄色书籍罢了。

3.法庭设在一个法院听差的家里,只有开庭时才能腾出来。

4.法院办公室是在放置杂物的阁楼里的。

5.法院守卫因关节痛而迈不开步子。

6.法院办公室乌烟瘴气,第一次进去的人都会头晕,而办公室的人却习惯了这种空气,反而受不了外面的新鲜空气了。

7.律师的价值不在于辩护能力,而在于他和法官的私人关系。

8.“法院职务上的等级望不到尽头”。

9.诉讼程序对被告、律师、法院的低级官员保密。

10.法院办公室主任没有原则,与他们打交道“既困难又容易”。

11.律师和法院的低级官员为了自己的升迁等利益而相互勾结。

12.法官也不知道终审判决的结果,其不公开发表。

13.律师的抗辩书没有实际内容。

14.律师把当事人看作自己的狗。

15.“人们既不会因此而渗入这个真正的检察机关,也不会在什么时候把自己的要求向那儿传递过去。”

16.人们对法院听差卑躬屈膝,仿佛他是个法官。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