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不去伤害,也不被伤害读后感100字

不去伤害,也不被伤害读后感100字

《不去伤害,也不被伤害》是一本由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去伤害,也不被伤害》读后感(一):你想过吗?比说服孩子更重要的事情是什么?

“你怎么出门都不关灯?”“不知道节约用电吗?”“能不能下次注意一下!”“我跟你说话呢,怎么没个反馈?” 看到孩子没有回应,我们会更加生气!明明是教育他,让他改正坏习惯,怎么是这么排斥的态度。

于是一件关灯的小事,上升到对母亲不尊重的争吵。

孩子也因为被不断批评,建立起自己的防御行为,努力维护自己的尊严,排斥我们说的任何内容。

所有争吵,最终都会两败俱伤。

为了说服孩子,我们极力控制孩子的言行; 为了战胜孩子,我们总是凸显身为父母的尊严; 为了征服孩子,我们宣示自己的主权。 可是赢了当下就真的是胜利了吗? 可能下一次旅行,孩子就会拒绝同我们一起; 可能下一次生日,孩子不会和我们一起庆祝; 可能重要的毕业典礼,孩子也拒绝我们参加…… 静下心来想想,比制服孩子更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呢? 心理咨询专家陈志华先生在《不去伤害,也不被伤害》一书中指出:尝试有效的方式,有时候比坚持是非对错还重要,我们要的正是与孩子之间的亲密互动时刻。

与其在一些小事上弄得两败俱伤,不如调整方法,改变思想。

思考如何与孩子保持信任、和谐的互动关系,以便在孩子人生中的重要时刻,我们可以适时地发挥自己的价值,尽到父母的职责。 人生不能替孩子过,但高质量的陪伴和参与是父母可以努力做到的。 随着时代变迁,做父母的方式和思维也会随着发展。作为陪伴孩子成长最重要的人,我们永远需要有不断自我提升的觉悟。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作为父母,我们有更重要的事情去做,不是吗?

《不去伤害,也不被伤害》读后感(二):如何学会与刺猬拥抱——与青春期孩子的良性沟通

六一儿童节的时候,朋友的儿子没有被评选上少先队员,孩子自然是失落的,但家长也免不了失落的心情,满满的挫败感。 像这样的挫败,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自然是难以避免的。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在孩子的人生道路上,各种各样的挫败也会接踵而来。 那么如果这样的挫败注定是避免不了的,那作为家长应该怎么做呢?毕竟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家长是永远不可能永远为孩子保驾护航,很多时候必须得由孩子自己独自去面对这一切。 有着10年校园观察记录者、同时也是中学心理辅导教师的陈志恒,在他的新书《不去伤害也不被伤害》中说:“如果挫败避免不了,该如何支持孩子去应对挫败?” 是的,很多时候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中,家长是无法取代孩子的,只能支持他引导他,但永远不可能去代替他作决定。 《不去伤害,也不被伤害》是一本关于亲子家教的心理学书籍,作者陈志恒通过丰厚的案例,仔细剖析了青少年的心理,通过36个真实的情境,读懂孩子们青春期的语言和行为背后真正的含义,借此找到有效的方法和孩子和平共处。 除了像孩子在遇到挫败时,家长应该如何支持他、引导他去正确地处理成长路上的挫折,本书还从各个角度剖析孩子们的成长特性,教会家长如何与青春期的孩子进行良性沟通。 如果我们觉得和孩子的关系就像是随时可能“触雷”一样,甚至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程度,亲子关系陷入困境,无法沟通,无法交流,或许静下心来读完这本书,可能会得到一些有效解决的方法。 正如这本书的导语所言:“每个孩子都可能成为刺猬,只要正确的陪伴与沟通,不用拔掉,身上的刺也能拥抱彼此。”

《不去伤害,也不被伤害》读后感(三):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青春期的孩子被视为叛逆的代表,精力旺盛,情绪不稳定,反复无常,不听话,不学习,这让很多父母都很头痛的问题数不胜数。缺乏沟通交流,缺少时间互动,让仅有的空隙都被说教批评占满,这就导致恶性循环。父母的说教让孩子更加叛逆,孩子的叛逆让父母愈加批评。父母只眼看着着急,却当局者迷。被限制在了亲子交流的框架中,认为只有管教才能帮助孩子成长,这本《不去伤害,也不被伤害》告诉你,实则不然。

人作为个体存在,每个人都不同。有从小就被管理的很听话的,就必然有迎接叛逆期的。叛逆不分年龄,只是青春期的激素更加不稳定。孩子有孩子的叛逆,大人亦然。大人们的情绪解压更多样化,孩子只能靠反抗施压者。

其实亲子间的沟通并没有那么难,只是父母局限在一定要管教的圈里。不容孩子有自己的思维,企图掌握孩子的一举一动,过多的干涉和一味的说教让孩子失去沟通的动力。当孩子分享一件事,父母总会习惯的借题发挥,教育孩子,这用通俗的话来讲就叫上纲上线,日积月累之下,别说孩子,换做谁,也都没兴趣再分享了。

本书《不去伤害,也不被伤害》作者陈志恒,中学心理辅导教师,研究青春期亲子关系课题十余年,用六大论点概论亲子间的普遍问题,结合自身研究案例,让每个父母都能切身体会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真情实景应对方案,重建父母与孩子间的良性有效沟通。

近年常见的一个词叫“原生家庭”,用来例比那些原始家庭因素给孩子带来的影响。但真正拥有“原生家庭”的大多数人,有很多运用不好这样的资源。企图掌控,企图满足,企图回报,虽然父母并不认为自己想要这些,但当跳出思维限制,便一目了然。

说教批评固然要有,只是不必每次沟通都这样。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