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瓦尔登湖》读后感1000字

《瓦尔登湖》读后感1000字

《瓦尔登湖》是一本由亨利·戴维·梭罗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359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011-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瓦尔登湖》读后感(一):被许多爱好者称为最棒的译本

翻译的好坏本就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信雅达三者均不可偏废,要达到一个平衡才能称得上是成功的翻译。瓦尔登湖的译者可谓汗牛充栋,但口碑普遍不佳,仲泽这版似乎名声有限,但却很受很多爱好者的推崇,有比较才有发言权,正在拜读中。

《瓦尔登湖》读后感(二):好书,一定与大家分享

本书很好的诠释了梭罗想要通过双关、谐音等手法表达的调侃之意。在此举个例子,并与徐迟版做个比较。

徐 译:不久前,我还在林肯公墓里读到他的墓志铭,他躺在一个战死在康科德撤退中的英国掷弹兵旁边,——墓碑上写的是“斯伊比奥·勃立斯特”,——他有资格被叫做斯基比奥·阿非利加努斯——“一个有色人种”,好像他曾经是无色似的。墓碑上还异常强调似的告诉了我,他是什么时候死的;这倒是一个间接的办法,它告诉了我,这人是曾经活过的。

【注释】斯基比奥·阿菲利加努斯(Scipio Africannus,公元前237-约公元前183):古罗马将军,侵入非洲,打败汉尼拔。

仲 译:不久前我还看到过他在老林肯公墓的坟墓,靠在边上,紧挨着从康科德撤退时阵亡的英军精锐部队的无名公墓,在碑文中他被称作“斯基比奥•布里斯特”——斯基比奥•阿菲里加努斯(注释1)是有些资格被称为——“一个有色男子”(注释2),好像他不是有色人种似的。碑文上还赫然强调了一些信息,我由此知道了他死于何时,这无非是间接地告诉我此人曾经活过。

【注释】1:阿菲里加努斯(前237-前183),古罗马将军,曾率军入侵迦太基,战胜了汉尼拔。

【注释】2:a man of color,“一个有色男子”系作者的调侃之辞,此处,color谐音双关,有“有色人种”和“用以区别身份、职衔等所用的旗帜、徽章和彩带”的意思,此处所用为后者,意为“一个佩有徽章的男子”。罗马将军是“一个佩有徽章的男子”,而此处的黑人墓主却是“一个有色男子”,两人同姓且称谓谐音,梭罗故此调侃。

《瓦尔登湖》读后感(三):孤独而宁静的生活

断断续续地读了好长时间才把这本瓦尔登湖读完,正如徐迟先生的序言所写:“你能把你的心安静下来吗?如果你的心并没有安静下来,我说,你也许最好是先把心安静下来,然后你再打开这本书,否则,你也许会读不下去,认为它太浓缩,难读,艰深,甚至会觉得它莫名其妙,莫知所云。”确实是这样,说来惭愧,在读书的时候,能够平心静气读下去的时候并不多,书里有许许多多关于自然风景、飞鸟走禽和花草树木的细致描写,这些描写也确实让我常常消化不良。

《瓦尔登湖》中记录了梭罗在林中生活的所思所想,有许多对于现代社会的思考和评判;许多人无意识的生活是为了什么?许多人按照世俗的标准生活是为了什么?很多人从未关照过自己的内心,因此按照他人的标准生活,追求世俗的成功,最后也只能获得庸俗、枯萎的生活,被物质与俗见的枷锁束缚;当一个人追求过多的物质财富的时候,不是人占有物质,而是人沦为物质的奴隶;梭罗的实验告诉我们,只要不是过多,一个人基本的物质需求是容易满足的,在这之外,人应该按照自己的内心,自由的生活;梭罗回归自然,自己耕种,自己收获,与林中的生灵一起感受四季的变化、自然的美丽,最重要的是学会享受孤独;我想享受孤独应该是最值得我学习的,并不是说不与他人交往,而是学会不被他人的俗见所扰,不被暂时的孤独感所困,坚持自己的内心,去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读完这本书,前面的内容不免有些淡忘,但是《结论》中的一句话却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中,写在这里,与君共勉:“至少我是从实验中了解到,一个人若能自信地向他梦想的方向行进,努力经营他所期望的生活,他是可以获得通常还意想不到的成功的。”

《瓦尔登湖》读后感(四):极简质朴而充实,我是我自己

《瓦尔登湖》

作者梭罗

这本书出版于一八五四年,即使距今一百多年却并不陈腐,依然鲜活充满生命闪光,对浊世的抨击在今天的时代依然切中。每次读的时候都像沉入了寂静澄澈的瓦尔登湖里,清冽恬淡,这是一本让人安静和充实的书。看了很多遍,真的喜欢,字字句句的喜欢。我甚至觉得这是能成为生命一部分的书。

今年被清华录取的同学,收到offer也收到了校长的礼物——《瓦尔登湖》。很多人认为梭罗是隐逸的、沉思是出世的,我不这样想。作为精神领袖,梭罗的指引是回归内心深处的,更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切进取,用内心的净洁高远来面对物质喧嚣,降低交换原则的焦虑,远离时代习见的躁狂,这绝不是归隐,而是如梭罗所言——“深深地扎入生活,吮尽生活的骨髓,过得扎实、简单,把一切不属于生活的内容剔除得干净利落,把生活逼到绝处,用基本的形式,简单简单再简单。”

“我来到这片树林是因为想过一种省察的生活,去面对人生最本质的问题,看是否有什么东西是生活会教给我,而我却没有领悟到的,想知道假如我不到这里的话,当我临终的时候,会不会对自己没有经历过的生活毫无察觉。”——梭罗

“天空既在我们的头上又在我们的脚下。”——梭罗

梭罗在进行探索也是解析,他提倡回归朴素,因为只有在简朴的生活中才能感觉生命的存在,在投身自然之中才能寻找真正的自我。川久保玲说过:“简单安逸的时代实在令人厌恶,无法忍受。”我想rey姨真正想表达的是人们越来越倾向自动确定某种东西,而这种确定是蒙蔽的,是被牵引的而不是真的自己。有个日剧叫《我的家里空无一物》,里面的麻衣酱遵从极简主义,当她把一件一件的物件从房间扔出去,这种剔除只留下越来越少的必需而精致的,最后,人是非常舒心的,物欲被降低到几乎为零,自然宽敞简单的空间感和内心的不再攀附的满足感,这些都让人特别舒适。越来越知道自己要什么不要什么,越来越少的需求,这种剥离也是最接近生命本质的,越来越清晰的知道自己。

我一直很反感一种人类,网络用语叫“绿茶”,钱理群先生称“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就是那种情商和智商都很高,懂得表演和配合,善于利用某种体制(套路)达到个人目的的人。这是一种非常懂得包装自己,把一切华丽赞美装饰自己,激发对方弱点致其于不利,深深了解套路,运用极致。这种人容易获得“成功”(称赞、认可等),虚荣的“套中人”正是瓦尔登湖所鄙夷的,因为与本真的朴素精神相悖,是庸常恶俗的参与者。我想这也是邱勇校长送出这本书的初衷,用质朴丰盈内心,一箪食一瓢饮的满足来探求实实在在的生活。邱校长说:“希望新生在阅读中体会作者深入思考与重塑自我的心路历程,感受宁静的巨大力量,寻找自己心中的瓦尔登湖。”

现实,即使它描绘的境界让人沮丧,也应对待它的纯灼,如同仰视黑夜里的繁星。这种在自己内心中的探险,是在认真地对待自己审视自己,也是在扎根,在生命里扎根得更深更广更接近水源。美感,在《瓦尔登湖》里时时出现,不论是湖水波纹和湖面雾霭的扑面,还是人与自然淡淡的和谐,还是每一片书展开的叶片和呼吸的边缘的甘甜,梭罗说:“片刻的美好经验比一座月亮一般高的纪念碑还要值得记忆。”正是带着这样的真挚的美感,才会了解到——一个人若能自信地向他梦想的方向行进,努力经营他所期望的生活,是可以获得通常意想不到的成功的,把生活的时时刻刻淬炼成艺术性的审美,真正体验着自己。

这里的“成功”并不是某一种模式,不是金钱和美女两相欢的世俗虚荣,而是一种根植内心的收获喜悦,是“我是我自己”的肯定,是不同人的多样性而不是唯一性。梭罗说:“人们赞扬并认为是成功的生活只不过是生活里的一种。我们为什么要在损害别的生活的情况下而夸大某一种生活呢?”这种价值观在安德烈·纪德的《帕吕德》也有重叠,“人能够多生活一些吗?您从哪得来这种感觉,有一种更丰富的生活呢?谁告诉您这是可能的?是于贝尔吗?他那么折腾就多生活了吗?”《瓦尔登湖》让人恬静、满足,每一个字都温泽着珍珠般的濡润。我们要进取,但绝不是在世俗利欲熏心的路上,而是在自己的内心不断深入拓宽,我们的步伐也不是不自觉地模仿他人的模样,而是回归朴素、回归生命的本质。为了混沌的卖命求生,看似重要可以为其倾其所有的事业或者爱情,或是渺小、微不足道的,我们逃离不了现实,只是看得更清晰。

海子也非常喜欢梭罗,他写过一首诗《梭罗这人有脑子》。“像鱼有水,鸟有翅,云彩有天空。”当呼吸着梭罗的时候,就像在瓦尔登湖畔拾到了灵魂。所以海子写道:“梭罗的盔——一卷荷马 ”,这种必须踮起脚尖、用我们最警觉和清醒的时间进行的阅读和内心探索,在捡拾到生命喜悦时,是史诗级的。

风轻云淡天,云会带走一些东西,风又会把它们送来。

微信公众号

《瓦尔登湖》读后感(五):译本精良,极品

这个是我之前写的:

对于文学性书籍的翻译,一定要把句子翻得优美,力求表意准确。在此,以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的《瓦尔登湖》为例。首先对比全书正文第一段。

When I wrote the following pages, or rather the bulk of them, I lived alone, in the woods, a mile from any neighbor, in a house which I had built myself, on the shore of Walden Pond, in Concord, Massachusetts, and earned my living by the labor of my hands only. I lived there two years and two months. At present I am a sojourner in civilized life again.

先是徐迟的译本,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年版(徐迟的翻译从以前到现在一直认为是最权威的)

当我写后面那些篇页,或者后面那一大堆文字的时候,我是在孤独地生活着,在森林中,在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城,瓦尔登湖的湖岸上,在我亲手建筑的木屋里,距离任何邻居一英里,只靠着我双手劳动,养活我自己。在那里,我住了两年又两个月。目前,我又是文明生活中的过客了。

他的翻译我认为不怎么样,原因有

其一:词汇太俗。“或者后面那一大堆文字的时候”中“一大堆”显然很没水准,词汇毫无优美之感。

其二:直译现象太严重。“在森林中,在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城,瓦尔登湖的湖岸上,在我亲手建筑的木屋里”,典型的直译。原文什么地方有“in”,他就在那里译为“在”,又如“只靠着我双手劳动,养活我自己”,如此翻译,又怎会有美感?

其三:丰富的意思翻译得很简略,没有完全表达出来。“我又是文明生活中的过客了”有两层含义:1、我回到文明世界。2、我马上就要离开,不会久居于此(sojourner译为“寄居者,即在外地或在别人家居住的人”,或“过客,即过路人”)。而读徐迟的翻译这两层意思总觉得表达的不是很清楚。

田然译,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版

当我写下这篇文章,还有后面许多文字的时候,我一直独居在森林中的一间小木屋里。它是我亲手搭建的,坐落在马萨诸塞州康科德镇的瓦尔登湖岸边。在木屋的四周,一英里内都没有人烟,我仅仅依靠我的辛勤劳动来养活自己。我在湖畔住了两年零两个月。现在,我又步入文明社会,成为一名过客了。

王家湘译,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

当我写出下列篇章、更确切地说是其中的大部分篇章的时候,我是独自生活在马萨诸塞州康科德镇瓦尔登湖旁森林中一所我自己盖的小屋里,周围一英里之内没有任何邻居,完全依靠双手的劳动养活自己。我在那里生活了两年又两个月。目前,我又是文明生活里的过客了。

李暮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年版

下面的这些文字,这些篇幅,是我在享受孤独的生活时候写出来的。在森林中,在马萨诸塞州的康科德城,瓦尔登湖的湖岸上,在我亲手建筑的木屋里,方圆一英里之内,没有任何居民,在这里我只靠自己的双手劳动养活自己。在那里,我住了两年又两个月。可是目前,我又像一个过客一样回到匆匆的文明社会里。

许崇信,林本椿译,译林出版社,2009年版

当我写下后面的记录,说得确切点,写下其中的大部分时,我独住林中,距离任何邻居都有至少一英里之遥,就在马萨诸塞州康科德镇瓦尔登湖岸上,我亲手盖的一栋房子里,全靠自己双手的劳动度日。我在那边住了两年零两个月。如今,我又回到文明生活中寄迹了。

上面五个译本差别不大,均有徐迟译本的缺点,下面这个译本可以说非常不错。

仲泽 译,四川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

本书文字,或者说其中大半,写于数年之前。当时我孤身一人,在马塞诸塞州康科德密林深处的瓦尔登湖畔生活。我在那里亲手搭建小屋,营谋生计。我僻居其间两年有余(两年又两月),最近的邻人也在一英里之外。此刻,我又重返文明世界,匆匆驻足,聊充过客。

这个译本我刚才说的三个缺点都没有,尤其是最后一句,翻译得特别准确:“此刻,我又重返文明世界,匆匆驻足,聊充过客。”中“重返”二字写出了我回到文明世界,“匆匆”写出了我在文明世界的时间之短,很慌忙、急切,想要马上回到瓦尔登湖;“聊充”中的“聊”是姑且,勉强之意,写出了我的不情愿;“充”即“充当”,一般是充当一种职务(如:充当负责人),而此处“充当过客”则把过客看作职务(一般要履行某种义务、责任),因此很不情愿。

再来看看李继宏翻译的:“在撰写随后的篇章、或者说大部分篇章时,我独自生活在森林里,方圆一英里荒无人烟,房子是我自己盖的,在马萨诸塞州康科德镇的瓦尔登湖畔,日常生活所需也都靠双手的劳动来解决。我在那里生活了两年又两个月。如今我重又当起文明生活的过客。” (摘自京东的试读页http://item.jd.com/11290462.html)

就看最后一句话“如今我重又当起文明生活的过客。”就远不如仲泽翻译的

再有就是文笔的优美,以正文第三段其中一句话为例。

What I have heard of Bramins sitting exposed to four fires and looking in the face of the sun; or hanging suspended, with their heads downward, over flames; or looking at the heavens over their shoulders "until it becomes impossible for them to resume their natural position, while from the twist of the neck nothing but liquids can pass into the stomach"; or dwelling, chained for life, at the foot of a tree; or measuring with their bodies, like caterpillars, the breadth of vast empires; or standing on one leg on the tops of pillars -- even these forms of conscious penance are hardly more incredible and astonishing than the scenes which I daily witness.

仲泽译,四川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

“我曾听说过婆罗门的苦修:或是端坐凝眸,曝身于四围的烈火,望着天空的太阳;或倒悬于火焰之上,头颅低垂;或仰首苍穹,“直至无法恢复原状,将脖颈扭动一下也只有液体能进入胃囊”;或终生束缚着肉体,在大树下凝思寂虑;或是如爬虫那般,用他们的肉身之躯丈量广袤的帝国;或单腿独立于杆子的顶端——这些苦修已经让人难以置信,惊诧莫名,但较之我平素目睹却相形见绌,不值一提了。”

仅举一例(因为其他译本同这个译本相差不大)

许崇信,林本椿译,译林出版社,2009年版

我曾经听说婆罗门教徒的情况正是如此,他们毫无遮掩地坐在四面皆火的地方,眼睛直盯着太阳;或者身体倒悬,头垂在火焰之上;或者侧着身子转望天空,“直至他们的身体再也无法恢复原状,这时除了液体外,别的任何食物都无法通过扭曲了的脖子输入胃中”;或者终生用一根链条拴在树下度日;或者像毛毛虫那样,用自己的身体来丈量巨大帝国的广袤幅员;或者用一只脚站在柱子上面——甚至这类有意识的赎罪行为,也未必比我每天目睹的景象更加难以置信,更加令人惊讶。

我认为相差最大的是“或仰首苍穹”和“或者侧着身子转望天空”,前者仲泽译的简洁,优美,后者许崇信,林本椿译的罗嗦,词汇太俗。

再来看看李继宏翻译的:“我曾经听说婆罗门教徒会坐在四个火堆中间,抬头仰望着太阳;或者把自己吊起来,头下脚上,经受烈焰的炙烤;或者扭头凝视天空,“直到他们再也恢复不了自然的姿势,而且由于脖子是扭曲的,只有液体能够流进他们的胃”;或者终生带着锁链,生活在某棵树木之下;或者像毛毛虫那样,用他们的身体去丈量广袤的国土;或者单足站立在木柱之上——但即使这些有意为之的苦行,也不比我日常所见的场景更为令人难以置信和震惊。” (摘自京东的试读页http://item.jd.com/11290462.html)

就看“或者扭头凝视天空”就知道没有仲泽“仰首苍穹”好

这里再次印证,根据出版社买书根本不行,上海三联书店和译林出版社均很有名,可是书的质量比四川文艺出版社差远了,挑书要看译者,不能看出版社。原因主要是以前国家出钱让出版社出好书,现在国家不给钱了,出版社为了生存,只能去印质量差的书(甚至只要给出版社足够的钱,就能出书)。

关键就是,很多译者因为没有名气(比如仲泽),出版社根本不再版,结果就很可惜。李继宏翻译的是比徐驰的要好,说句难听的,徐驰翻译的简直是垃圾,以后的翻译超过他是必须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