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意识探秘》读后感100字

《意识探秘》读后感100字

《意识探秘》是一本由(美) 科赫著作,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75.00元,页数:58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意识探秘》读后感(一):国内搞科普就是赔本赚吆喝。翻译基本凭良心。

国内搞科普就是赔本赚吆喝。翻译基本凭良心。

这个翻译前前后后搞了快两年。本来想再搞得精炼些,但出版社已经不给时间了,有些语句可能还是不够洗练。

不过至少在准确性上,我们还是很有信心的。希望大家读得开心。

《意识探秘》读后感(二):奶牛此处不再停

1 我们一定要知道,我们也一定能够知道 希尔伯特

2 问题不在于你看着什么,而在于你看到了什么 梭罗

3 康妮,除了不断失去的每个时刻意外,生活真的都只是一些记忆

威廉斯《奶牛此处不再停》

4 一念已足,心无二用 帕斯卡《思想录》

5 要是不说出来,我怎么知道我在想什么?

6 颜色是心智的产物,而不是外部世界的产物。 叔本华

7 人们在发现意识之前所体验的该是什么样的? 人体验到的并不比一张桌子所体验到的更多! 奎因

《意识探秘》读后感(三):意识是加工出来的

我们看到的画面看起来是连续、完整的,这其实是一种错觉。实际上在人眼中,视网膜上有盲点,那里无法记录视觉信息。之所以我们看到的画面是连贯的,是因为人脑能够加工信息,根据过去的经验把不完整的画面加工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一个红苹果,无论在光线柔的清晨和黄昏,还是在日光强烈的中午,看起来都是红苹果,即便在昏暗的灯光下也不例外。这就是所谓的颜色恒常性。也就是说,虽然光线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是我们看到的颜色却变化很小,这离不开人脑的加工。类似的,还有大小恒常,形状恒常,等等。

有趣的是,有些看起来同时产生的意识却未必是同时加工出来的。假设有一辆红色的汽车开过来。由于加工轮廓、颜色、速度的神经通路不同,所以相关的子意识并不是同时加工出来的。之所以我们感觉不到其中的不同步,是因为人脑通过加工不同类型的信息,形成了一个整体意识。

另外,作者还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意识的神经相关物 neuronal correlates of consciousness(NCC)

“某些神经机制或事件的集合。该集合是形成某个特定知觉或体验所需要的最小集合。”

《意识探秘》读后感(四):《意识探秘:意识的神经生物学研究》读后

好书,规矩的科普书,首尾呼应,以哲学开始到哲学结束,后面有名词解释。翻译可能略有问题,有极个别的专有名词与解剖学的不一样。需要脑解剖作为先导书,不然的话可能会一头雾水。

身心·心智问题一个科学上的母题就是如何从生物层转化成思维层。本书把这一个过程分为三个层,即:物理层(大脑)→计算层(函数层)(神经元集群)→意识层。并以视觉为例,提出了,视意识产生于中层(即下颞叶皮层IT):从哲学的角度上来说,意识的产生不在于你看到了什么,而在于你看到了而又忽略了什么剩下的。

在了解脑结构后。视信息从视网膜出发,首先进入丘脑附近的外侧膝状体,(通过局部场电位。与中间神经细胞电位NCC并行,把一部分信息传到脑区,但这不是重点),外侧膝状体通过锥体细胞的驱动性联结进入初级视觉皮层,在这里信息会被分捡,有关空间的信息走背侧通路,有关行为的信息走腹侧通路,在这里再进行处理后,汇聚到外侧前额叶皮层区。在这里,会激活对应的记忆脑区,比如,看到祖母,祖母细胞就放电。这时候,意识还没有产生,而是全景信息,再回到腹侧通路,腹侧通路根据信息判断大脑应该看到什么(这个信息数与反馈有直接的关系),不应该看到什么。这时候,视觉意识就产生了。

本书最精彩的地方在于,区别了意识与下意识。人类可以一边开车,一边盯着看动画片,而不至于撞到树。开车就是下意识的行为(本书称僵尸体)。而在大脑中,有关树的视信息同样会进入脑区之中,只不过,走的是另一套系统。甚至视而不见盲区,譬如一个饥饿的人同时看到了食物与少女,就算他对女孩子视而不见,其实仍然会激活少女的记忆体脑区,其全信息会在的前额叶做出来,只是少女的形象到了IT区被抑制细胞删除了。

这样就解决了大脑函数层的向下递归问题。处理信息的核心是前额叶,但意识不产生于此。而意识产生的范围被前额叶传来的信息固定了,不能天马行空。编码与解码并不是同一东西。这种解说有其高明之处。

《意识探秘》读后感(五):来自我在亚马逊上的评论,不喜勿喷

这个书与之前我看得书比较,更像是一篇学术论文或研究报告。作者简单地用对意识研究的历史来引入,以我们能“意识”到我们在“看”——也就是视觉——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寻找“意识的神经相关物”(NCC)来探索意识的存在形式。全书使用严谨的科学方法。它与大多数空谈意识、甚至扯上神秘学,宗教的民科,伪心理学不同。全书报告了作者对该问题的全部探索,可能有些章节的衔接不够紧密,但或许那么多研究都是构成论证的基础,之间不一定有紧密的联系,所以如果有些看不太懂,前后又没有怎么解释的,多读几遍,或是跳过。的确,语言是有些晦涩。我想本书主要是面向该领域的研究者及有意向研究的大学生们,并不是写给大众看的科普,所以才跟普通的科普读物大有不同。这也正是我喜欢它的原因。一般的科普书说的都太浅了。这本书真正地向我展示了一门学科,或者说是一个问题的研究过程。

对于高中生及大学生,我强烈建议你们看看这本书,你们有足够的知识基础,足够的课余时间,这本书可以锻炼你们思考、分析、研究问题的能力,了解真正的研究是什么样的,同时扩展视野。注:本书非教材。

对于一般民众,我大致指的是学历在高中及以下,年龄在30及以上,我并不十分推荐这本书,因为,很可能看不下去。

写下这篇评论的时候,本人高二。

另,本文第一段内容十分散乱,抱歉。

再附,我的一些推荐(不喜勿喷,写得兴头来了想分享一下我认为的好书,而已):

《黑客与画家》前面的几则文章,作者以独特的视角分析了许多有趣的问题,关键词有“书呆子”“好的坏习惯”“不能说的话”“创造财富”“贫富分化”。都很有意思,强烈推荐;

知乎“盐”系列,《开放的智力》——采铜,大多是关于如何学习的,向学生推荐,另外,该书中的观点有很有意思的,也有证据不充分的,大家要注意不要盲从;

知乎“盐”系列,《中国的人口与城市》,如题,了解一些中国现状;

《地球的法则》,强烈向非学生推荐,算是关于环保的,简述了核能、转基因等新技术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及误解的原因,也叙述了当今环保问题的紧迫程度。不向学生推荐,因为本书论据不够充分,大都仅叙述本方观点。不够中立。学生请移步下一本书;

《增长的极限》,如上面所说。本书以强有力的事实论证了当前紧迫的环境问题。详细请移步其他书评……

祝大家读书快乐,收获多多哈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