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日本蜡烛图技术新解》的读后感大全

《日本蜡烛图技术新解》的读后感大全

《日本蜡烛图技术新解》是一本由(美)史蒂夫·尼森(Steve Nison)著作,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256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011-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本蜡烛图技术新解》读后感(一):notes

大多数人知道的秘诀,未必还是秘诀

不见邪:当你看见多头趋势,不可陷进去,而要将之视为卖出机会;反之亦然

不听邪:当听到利空和利多消息,不要依此进行交易(耳语战术)

市场波动中重要的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对事件的人性反应

如果开盘价在前一根白线实体中点以下,行情呈空头态势;如果开盘价在前一根黑色实体的中点以上,可视为一个积极信号

筹码的积聚与派发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价格呆滞,容易出现纺锤线(纺锤线代表盘势上下两难),再结合成交量,可以判断是积聚还是派发

《日本蜡烛图技术新解》读后感(二):K线理论入门必读

不错的一本书,有理论有实例。个人总结如下:

1.实体——影线

长实体、纺锤线、十字星意味着多空对比的逐步减弱,趋向平衡。解读的前提在于所处的相对位置以及之后K线的验证。

锤子线、流星线类似。

2.双K线

依照强度递减分别是:窗口(缺口)、吞噬、乌云盖顶/刺穿、包孕。窗口最有意义,其他几个都很容易从实体-影线基础理论推导出。

同样是需要先注意所处位置,再看之后验证。

3.三k线

黄昏星

4.K线与市场的整体技术面配合分析很重要

均线、黄金分割、波浪理论

5.其他几个新用法

钥匙图、三线反向、砖型图有点意思,但感觉不够实用

《日本蜡烛图技术新解》读后感(三):还行,值得一读

《日本蜡烛图技术新解》是作者的第二本书。内容分上下两篇。上篇蜡烛图介绍内容和作者的第一本书《日本蜡烛图技术》基本相同,但写得更加精炼简洁,条理更加清晰。而且作者在字里行间还时不时地不经意加入了一些风险收益管理的内容,如开仓只开和大趋势同向的仓位,遇到出现反向信号时只作平仓用,而不是开立反向仓位等等,这些值得读者牢记细品。

下篇第一本书是介绍蜡烛图和西方技术分析方法的融合。但本书显然作者不愿意再重复一遍了,那样就几乎没什么新内容了。所以本书的下篇都是“新”内容:介绍了日本人常用的差异指数,三线方向突破图,砖形图和钥匙图。这些技术基本上都是在电脑出现之前用的,和美国的点数图类似,只采用收盘价作为数据手工绘制,优点是研判大趋势简洁明了,缺点是反应较慢。可惜的是目前国内的行情技术分析软件好像都没这些技术指标,所以我等只能走马观花看看而已罢了,对每天收盘后能坚持自己手工绘图的朋友才有点用处吧!

《日本蜡烛图技术新解》读后感(四):日本蜡烛图分析集大成之作——东西技术分析实战经验熔合结晶

经http://www.douban.com/people/47053311/ 指出,下面文字中有非常低级错误,为了保持错误原貌和对 @偶尔瞄两眼 的歉意,我就不修改,留在这里了。有兴趣的朋友看下面评论。 对于技术分析来说,日本蜡烛图分析是所有人必须学习的经典分析图形方法。蜡烛图所体现出来的市场心里和状态,相比交易者熟悉的西方技术分析体系和指标来说,更为基础。 个人之前读过许多有关日本蜡烛图的著作,大多仅仅是介绍各种K线图形和多K线组合对于市场心理的解读,然后利用经验或者计算机对每一种进行概率的验证。实际上这对于交易的学习者来说,很难融合到真正的交易中去。 而机械工业出版社华章图书推出的《日本蜡烛图技术新解》是Steve Nison的一本新书,是少有的系统性的把核心蜡烛图解释的简单、通俗、透彻同时又把蜡烛图分析与交易和市场状态和实战融会贯通起来的蜡烛图技术分析图书。 当然,Steve Nison作为重要的把蜡烛图引入西方技术分析交易体系的重要人物,还阐释了,蜡烛图与西方常用技术分析手段如何融合使用。更加令人称赞的是,Steve Nison不仅仅在传授技巧,因为技巧只是交易很小的一部分,他还着重在讲解中突出了交易最核心的是交易者的风险管理和心理状态管理如何结合使用。 例如,在谈判K线以及组合运用的时候,对于如何具体进行后续走势确认的方法进行了一些介绍,别人在趋势交易中以及当矛盾的位置和信号,矛盾的信号组合同时出现,包括逆势交易如何计算简单的风险报酬比,止损的设置等等核心问题,都结合日本蜡烛图和西方技术分析方法进行了解读示例。 如掌握此理念或者在方法上进行改进和演进,将帮助许多想跨越交易门槛而不得的交易员突破的提升自己的交易水平。Steve Nison特别强调了投资者的个性和修养是交易成败的关键因素,正如他引用“择时而攻、择时而退者胜”这句日本谚语。 《日本蜡烛图新解》是Steve Nison经过多年市场理解和这些年里与众多日本籍交易高手切磋后的经验,许多内容,相信大家都有豁然开朗之感,对于市场呼吸之道,波动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