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诗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中国诗史经典读后感有感

《中国诗史》是一本由吉川幸次郎 / (日) 高桥和巳 编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布面软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28,页数:59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诗史》读后感(一):中国诗史:一本了解中国诗词发展历程的好书!

吉川幸次郎的著作《中国诗史》是一本研究中国诗歌的经典之作。

在本书中,作者讲述了先秦到近代诗词的发展历程。

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演变过程,同时也呈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审美精神和文化内涵。

吉川幸次郎对于中国古代诗歌的演变过程有深入的了解和解析,将中国古代诗歌按照不同的发展阶段进行划分和分析,使得读者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各个时期的文学风格和发展特点。

本书展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审美精神和文化内涵。作者通过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以及对于中国诗歌的深入理解,探讨了中国古代文人品格、文化传统以及诗歌特征和审美观念。

这些特点不仅让读者更好地认识中国古代文学的奇妙之处,同时也对于文艺爱好者和文学专业研究者的学习和继承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书语言表达简洁明晰,节奏优美流畅。作者所掌握的汉语水平十分高超,将文字与诗歌完美结合,使读者一边体会书中精彩的描写,一边收获美学审美的满足。

这是一本深度思考和详细阐述的经典之作。本书虽然有其学术层面的研究性,但同时也是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给读者的,让人们享受了一份纯美与简朴之美,对于爱好文学的读者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作者运用深入浅出的方式,让我们看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演变历程和精神内涵。这本书是一本不可多得的阅读材料,能够为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和历史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无论是普通读者还是文学研究者,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极大的收获和认知提升。

《中国诗史》读后感(二):不愧是吉川幸次郎,中国诗史讲述的面面俱到~

大家好,我是晚来,白天上班为师,晚上回家伴学,乐于分享孩子学习成长所需营养知识,也愿您走进我平凡生活中的阅读时光。

《中国诗史》

作者:吉川幸次郎

编著:高桥和巳

译者:蔡靖泉/陈顺智/徐少舟

校对:隋玉林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化历史的国家,古往今来,无数的诗人们留下了他们的诗篇,其中有很多是经典,至今仍被广泛地传诵。而这些诗篇深深地烙印在中国人的心中,并反映了中国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背景。《中国诗史》的作者吉川幸次郎,讲述了中国诗歌以及部分诗人的故事。

吉川幸次郎是日本zhu名的中国历史学家,他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充满着浓厚的兴趣和热情,经过多年的研究和考证,他所著的《中国诗史》成了他扎实研究、凝心聚力的结晶。通过这本书,我了解到了中国历史上的关于中国的诗歌和诗人的研究。

吉川幸次郎在《中国诗史》中zhong点研究了早期的诗歌文化和zhu名的诗人,这也颇为引人入胜。他通过对诗歌史料的搜集和分析,对于中国诗歌历史的演变和影响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剖析。其中,他特别关注了唐朝和唐诗的历史和影响,探索了唐诗的关键因素和以诗歌形式表达社会情感的特点。

在诗人方面,他着重介绍了李白、杜甫、白居易、王之涣等多个唐代zhu名诗人的诗歌特点和生平事迹。通过他详细地叙述和细致的分析,我对唐诗的创作背景和流派分布、诗人们的成长背景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此外,他还涉及了宋代、元代和明清时期的一些zhu名诗人。例如苏轼、辛弃疾、陆游、杨维桢、文徵明等zhu名诗人,他们的诗作具有自己的特色与韵味,令人叹服。

在本书的阅读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些非常有趣的事情。例如,竹林七贤是一些喜欢遁世的士人,竹林七贤是一群汉朝晚期和三国时期的士人,他们喜欢在竹林里座谈散文,饮酒嬉闹,并且讨论哲学和道德。他们是以王羲之、阮籍(ruǎn jí)、山涛(shān tāo)、阮咸(ruǎn xián)、庾信(yǔ xìn)、刘伶(liú líng)和嵇康(jī kāng)为代表的文学家和哲学家。他们共同信奉“逍yao游”的哲学信条,即“逍遥自在,游戏人间,遨游天di之间”,他们常常在竹林里度过整个下午,享受他们的逍遥时光。

我认为《中国诗史》是一本非常好的书。这本书不仅提供了有趣的阅读体验,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我是晚来,很开心和大家一起阅读,希望我们都能遇见更好的自己。

《中国诗史》读后感(三):中国古典诗歌地图

读完《中国诗史》的感觉和吉川先生的另一部书《中国文学史》有点类似:仍然像是一张地图,带领读者总览上起诗经、下至鲁迅的中国诗歌的世界。

带给我这种感觉的,主要是两个方面。首先是在这本书中可以读到整个中国古典诗歌完整的发展历程;其次是本书所选的文章,往往都介绍每一时期诗歌之中所反映的、普遍的时代精神。

一开始看到“中国诗史”的标题,有点好奇。之前多多少少读过一些古诗词的解析,但都集中于某一时代,或某位诗人的作品,却从未见过以诗为主角的诗史。这本书还真的童叟无欺,说的是诗史,讲的就是诗,我们平时总和诗并列的词呀曲呀这些体裁一概没有涉及。

那么,为什么之前甚少见到关于诗的历史呢?(除了我自己读得少之外。)

回想我们熟悉的表达“唐诗宋词元曲”,中国的古代诗歌在唐朝已经完全成熟、达到了顶峰,应该是毋庸置疑的。后世的诗歌创作,不得不寻找新的出路与方向,诗歌无法超越唐朝,只能在新的体裁中寻求突破。我想,文学史的叙述,往往关注一个时期最值得注意的文学创新与作品,而诗在唐朝之后的时代不再是叙述的主角。

但既然吉川先生的这部《中国诗史》,既然以诗为主角,就力图呈现中国古典诗歌从诞生到顶点、从顶点到衰落的整个脉络。

因此在这部书中,我们不光可以读到诗经楚辞、汉代的乐府、魏晋的五言诗和最辉煌的唐诗,也会看到在此之后的宋、元、明、清的代表诗人与作品。

说实话,宋诗还偶有接触,在这之后的诗歌,我是非常陌生的。吉川先生的这本书像是帮助我补上知识地图上的一块拼板,而在这之前,我甚至没有意识到这是我的知识盲区。

唐诗的巅峰之后,并不是每个时代都有精彩的作品。在介绍明中期诗人李梦阳和他的作品时,吉川先生在开头就说道,以李梦阳为首的“前七子”、以及稍后的“后七子”,当时各领风骚,如今却早已无人问津。

因为他们的倡导的复古主义太强调严格地使用古代的用语,甚至连题材和感情也都限制在了古代,“其结果,他们的诗歌只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重复往来。也就是说,往往是千篇一律的,是无聊的。”(p.505)

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还要读他们的诗、作者为什么要花费时间精力来探讨这一群人的诗作呢?总不是为了硬凑每个年代的代表人物吧。

借用吉川先生在后一篇文章《渔洋山人的秋柳诗》中的一句话:“社会欢迎的文学,总是具有新鲜美感的文学”。(p. 533)

也就是说,某一种风格的风靡,在它出现之时,一定是当时的一股新风。在李梦阳的时代,以他为首的“前七子”等人提倡的复古主义,是为了改革之前典雅却冷淡的“台阁体”,模仿汉唐诗作的气势与音节。

不但如此,吉川先生还注意到,虽然李梦阳极力模仿古代的诗作和用词,力图与当代的表述隔绝(但并不是很成功),但他的作品恰恰体现了明代兴起的庶民势力与庶民精神。因为他所提倡的复古主义,“不单单是归返到古代去,它实际上是归复朴素;朴素的文学,才是最本质的文学。”(p.511)

解析清代王士祯的秋柳诗时,吉川先生则敏锐地指出,这几首意义似乎不甚明朗的诗作,在一时间广受赞誉,是因为诗人在语言上推陈出新,用一系列的词语营造出韵律上的波动起伏——也就是通过词语和音节本身营造出某种氛围感,同时加入一些不常用的典故,“既不冲破古典的氛围,而又具有新鲜感。”(p.541)

“唐诗所洋溢散发的是热情。”(p.416),唐诗中有奔放的情感,有华丽的用词,有为了引发情感引入的自然景观。宋诗则走向另一面,推崇冷静之美,充满审视与反思。明代诗人试图通过模仿古代来找到诗歌的出路,清人则直接在语言韵律上做文章。

读这本书到后半部,可以感受到,诗歌的巅峰时代过去了,但后世的知识分子仍在写诗,仍在寻求诗的道路。纵然放之于中国整个文学史,有的时代并无太多闪光之作,但了解这种持续不断的探索与努力,也是颇有益处的。

读完吉川先生的文章,我的感想是,作为普通读者,有的诗作还真不必去读。但是将常人感觉重复、空泛的作品读得既广且深,并且把握住其中的时代精神,就是学者的功力了。

此外,读《中国诗史》收获最大的,是对不同时期的诗作中所反映的、普遍的时代精神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这也是为什么我会觉得这本书同样像是一份给入门者的地图,能够帮助读者先概览全局。无论扎进哪个时代的作品,都能有一定的概念。

因为之前所读的书,往往细致讲解某一首诗歌的字词意义与背景等等,却很少将整个时代的风气提炼出来。因而我自己脑海中对古典诗歌的理解,也是支离破碎的。就像看油画凑得太近,专注于某块小小的区域。

《中国诗史》却将时代精神提到台前,并且反复提及。在书中的许多篇文章里,作者除了介绍某个时期代表的诗人或作品,几乎都不忘提及这一时期人们对待生活与命运的态度。

《诗经》的作品,洋溢着“对人本身的强烈自信”,(p.39)和“善良的人们必定获得胜利的信念”(p.64)。人们相信人本来就有爱好美善之心,若所追求与希望是正当的,那么公正的“天”也会帮助。

但到了项羽作《垓下歌》的时候,所表露的却是“不幸之降临乃为命运的恶作剧这一思想意识。”(p. 54) 作者指出,《垓下歌》如此,汉代的诗歌作品都表露出这样的思想。与先秦不同,汉代的人们对未来命运充满未知,并因此产生不安的心情、反映在作品中。

即便是汉高祖的《大风歌》这样荣归故里的壮词,也仍然流露出“意识到人是处在天的任意支配下而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情绪” (p.92)。

到了魏晋时期,五言诗渐趋成熟。曹操亲自创作歌谣,改变了之前的歌谣一贯出自民间无名氏的过往。曹植则拓展了诗歌的抒情功能,最早将抒写友情的题材引入诗歌创作,成为后世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

在此之后,阮籍则扩大了五言诗中的情感的范畴,将以往诗歌中的个人悲欢升华为整个人类的层面。在汉与魏晋,诗歌所抒写的最重要主题是“感伤人生幸福的短暂易逝。” (p. 237)但阮籍没有停留在此,而是进一步提出,“人生幸福的丧失、人由幸运转变为不幸乃是必然的规律,因此就深化了所抒悲哀之情的思想内涵。” (p. 245)

这种黯淡悲观的情绪贯穿着整个魏晋南北朝的诗作。但到了唐代,风气又是一变。唐朝的诗人们“面对现实,勇往直前。他们不是不知道人如何受着命运的恣意拨弄,……可是,尽管如此,他们还是认为,人应该前进。所谓前进,不只是个人的前进,更重要的是全社会的前进。”(p. 329)

因此唐朝的诗人们往往也充满政治抱负,希望通过出仕做官来造福社会。

这样一部书读下来,再看到一首诗,仿佛字词之后先有了一层底色,不再是河里捞上来的水草,脱离了环境孤零零地存在。

吉川先生的《中国诗史》并不是他本人有计划有体系的专著,而是他的学生、后来同样成为京都大学教授的高桥和巳整理吉川先生散见于各处的文章,按照历史的时间顺序所编成的。

因此书中文章,体例和篇幅有时不尽相同。有时是长篇的论文体例,有时是短小的文章,偶尔还有演讲的文稿。这些文章发表的时间顺序也各有先后。然而正如编者在序言中所说,吉川先生在文章中的观点却都一以贯之。这些文章放在一起,毫无违和之感。

书中所选的文章,结构非常完整。第一篇序题为《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学史》,不知是不是为这本书所撰写的,倘若不是,它也仍然是篇浑然天成的序言。这篇文章很好地概况了全书的大部分内容,而且可以作为对上一本书《中国文学史》的复习。

接下来的文章,论述每个朝代的代表诗人及其作品,按照时间顺序编排,从《诗经》开始,直到鲁迅。因为是选编的文章,每篇文章的详略与侧重点不完全相同,但都能带读者很好地领略那个时期最值得关注的诗人、作品,与时代风潮。

在这之中,如果硬要抬杠的话,也许有人会说,少许文章并不是写诗歌,为什么也选在里面。比如《司马相如——揭开中国文学史序幕的天才人物》和其后的《对常识的反抗——司马迁的历史观》这两篇文章。

固然,这两篇文章没有直接讨论诗歌。但按照吉川先生的观点,在中国文学史上,司马相如和司马迁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他认为,先秦时代只是前文学时代,从汉武帝时期开始,才是真正中国文学的发端。

在此时,辞赋的流行使人们认识到,“语言文学的艺术创作乃至艺术鉴赏,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p.115)而司马相如正是将辞赋推至顶点的天才人物。故而有一篇洋洋洒洒的大文章来论述司马相如以及他的作品。

这一大篇文章虽然没有在谈“诗”,正是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欣赏语言创作本身,开始尝试创作。而正是司马相如提炼出了整齐对偶的美文文体。

这一环节,如果跳过,文学发展的历程就不完整,诗史的论述就会显得跳脱。

读完全书,一边佩服高桥先生眼光独到,选文并没有生硬地局限在“诗”的范围。因此时代的变迁、文体的发展、诗风的转变,都感觉十分流畅。

更佩服的,是吉川先生的学问功底。一个人并没有特地起意要写一部《中国诗史》,却纵览两千多年的中国古典诗歌,做了无数的研究,写了无数的文章,居然让人选都能选出一部有头有尾的诗史,其学养真是深不可测。

读书过程中还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感触与收获,就不一一赘述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