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卡瓦利与克雷的神奇冒险读后感100字

卡瓦利与克雷的神奇冒险读后感100字

《卡瓦利与克雷的神奇冒险》是一本由(美)迈克尔·夏邦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48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卡瓦利与克雷的神奇冒险》读后感(一):人,不得不继续活下去

人,最不容易的就是解开自我的束缚。

人,一辈子就是在自我的束缚中挣扎。

经历了足够的世事后,要么是不想再解开束缚,要么是发现束缚已不在,更多的是已经离不开了束缚。

卡瓦利解了一辈子的束缚,最后发现自我的束缚其实是不用解的。

而克雷刚尝试要解开束缚就发现没有了束缚的可怕,于是决然的躲进了束缚。

其实,真正的是,人,不得不继续活下去。

《卡瓦利与克雷的神奇冒险》读后感(二):感觉还不错

够冒险的http://www.gouwubaifenbai.com/太神奇了、很不错的书啊!迈克尔.沙邦,至少到现在为止又一位被国内出版社遗忘的美国文坛牛人,沙邦的文字优雅而富有幽默感,故事以诡奇,温馨,充满想象力和哲理而闻名美国,同时也是当代为数不多能够轻易游走于主流严肃文学和通俗娱乐小说的作家之一,写作技巧高超,具有极高的文学性,选材奇特同时也意料之外的好读,这在严肃文学中是非常罕见的,同时具有犹太血统的......

《卡瓦利与克雷的神奇冒险》读后感(三):黄金年代

故事从一九三九年末《动作漫画》方兴未艾讲起,以一九五四年春季参议院针对漫画召开的听证会收尾,横跨如今所知的美漫史上的”黄金时代“。

故事中的两位主角均为犹太裔少年,卡瓦利来自布拉格,少年时代师从犹太社群中的魔法师,学会逃脱术与魔术秘技,借助这些技艺,欧战时期逃离纳粹魔掌九死一生来到美国。克雷则是土生土长的布鲁克林少年,身形瘦弱,满脑子出人头地的念头,现实中雇于玩具公司拿微博薪水画平平无奇的插画。两个地地道道的小人物,挤在布鲁克林的蜗居中,一辈子似乎就这样了。直到《动作漫画》横空出世,相关行业的老板们为这新冒头的商机如痴如狂。”给我搞个超人来!“两个少年将脑海中的幻想付诸纸上,创作出日后大受欢迎的”逃脱侠“形象,创意为老板接受之余,却不得不以微薄报酬卖断版权……

这个设定是不是很眼熟呢?西格尔与舒斯特的故事讲到今日,已浓缩为一个符号。这本厚达500多页,开本大字体小排版密密麻麻的小说,却回溯起源之墙,那时候,如今藏家愿意掏出上百万美元竞拍的收藏级初印本,只不过是些价格低廉印刷粗糙的精神快餐。那时候,如今为人仰视,传说般的前辈先人,只是一些不谙世事的少年,挤在难见天日的工作室里,在理想与酬金间纠结不定,绞尽脑汁在花不完的商稿中插入一些“自己的东西”。此外,故事虽以漫画社群为描写对象,却并未拘泥于漫画世界,漫画家在头脑中塑造全新的宇宙,但他们与现实世界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是漫画家,他们也是欧战烟火中流落辗转的难民,是在大萧条的绝望中消磨了童年的青年人,是经历了珍珠港事件的震惊国民,是害怕失去一切不敢面对自我的柜中人,也是美国梦的种子……夏邦以无比的耐心描出一幅风情绘卷,触角探及四十年代方方面面,细致入微地讲述一切是如何开始,又如何发展,最终成为今日所见的样子。

综上所述,这部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字里行间描绘了真实的历史与真实的世界。但作为以美漫为主题的作品,作者并未让想象力束缚于现实。夏邦格外钟情于卡瓦利,除了将西格尔与舒斯特的遭遇外,还将‘美国队长’的创造者乔 ·西蒙与美漫奠基人之一威尔 ·艾斯纳的形象融入这个角色。他周身笼罩着源自古老欧洲的神秘气氛,战场上出生入死所得的传奇经历,卓越的才能与想象力,战火带来的沉重创痛……这样一个卡瓦利,带着自己的故事,踏上布鲁克林街头,与各个方面都是凡人的远亲克雷携起手来——于是,意识世界的雄心壮志与情感世界的刻骨铭心化作四色宇宙中的传奇,最终归于现实生活的琐碎与温情。故事最后,那一对重重签下的”卡瓦利与克雷“连字署名,为故事画上再恰当不过的句号。

《卡瓦利与克雷的神奇冒险》读后感(四):风情画

美国作家迈克尔•夏邦(Michael Chabon)荣获普利策小说奖的长篇作品《卡瓦利与克雷的神奇冒险The Amazing Adventures of Kavalier & Clay》。故事从一九三九年末《动作漫画》方兴未艾讲起,以一九五四年春季参议院针对漫画召开的听证会收尾,横跨如今所知的美漫史上的”黄金时代“。

故事中的两位主角均为犹太裔少年,卡瓦利来自布拉格,少年时代师从犹太社群中的魔法师,学会逃脱术与魔术秘技,借助这些技艺,欧战时期逃离纳粹魔掌九死一生来到美国。克雷则是土生土长的布鲁克林少年,身形瘦弱,满脑子出人头地的念头,现实中雇于玩具公司拿微博薪水画平平无奇的插画。两个地地道道的小人物,挤在布鲁克林的蜗居中,一辈子似乎就这样了。直到《动作漫画》横空出世,相关行业的老板们为这新冒头的商机如痴如狂。”给我搞个超人来!“两个少年将脑海中的幻想付诸纸上,创作出日后大受欢迎的”逃脱侠“形象,创意为老板接受之余,却不得不以微薄报酬卖断版权……

这个设定是不是很眼熟呢?西格尔与舒斯特的故事讲到今日,已浓缩为一个符号。这本厚达500多页,开本大字体小排版密密麻麻的小说,却回溯起源之墙,那时候,如今藏家愿意掏出上百万美元竞拍的收藏级初印本,只不过是些价格低廉印刷粗糙的精神快餐。那时候,如今为人仰视,传说般的前辈先人,只是一些不谙世事的少年,挤在难见天日的工作室里,在理想与酬金间纠结不定,绞尽脑汁在花不完的商稿中插入一些“自己的东西”。此外,故事虽以漫画社群为描写对象,却并未拘泥于漫画世界,漫画家在头脑中塑造全新的宇宙,但他们与现实世界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是漫画家,他们也是欧战烟火中流落辗转的难民,是在大萧条的绝望中消磨了童年的青年人,是经历了珍珠港事件的震惊国民,是害怕失去一切不敢面对自我的柜中人,也是美国梦的种子……夏邦以无比的耐心描出一幅风情绘卷,触角探及四十年代方方面面,细致入微地讲述一切是如何开始,又如何发展,最终成为今日所见的样子。

综上所述,这部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字里行间描绘了真实的历史与真实的世界。但作为以美漫为主题的作品,作者并未让想象力束缚于现实。夏邦格外钟情于卡瓦利,除了将西格尔与舒斯特的遭遇外,还将‘美国队长’的创造者乔 ·西蒙与美漫奠基人之一威尔 ·艾斯纳的形象融入这个角色。他周身笼罩着源自古老欧洲的神秘气氛,战场上出生入死所得的传奇经历,卓越的才能与想象力,战火带来的沉重创痛……这样一个卡瓦利,带着自己的故事,踏上布鲁克林街头,与各个方面都是凡人的远亲克雷携起手来——于是,意识世界的雄心壮志与情感世界的刻骨铭心化作四色宇宙中的传奇,最终归于现实生活的琐碎与温情。故事最后,那一对重重签下的”卡瓦利与克雷“连字署名,为故事画上再恰当不过的句号。

PS:中译者似乎对美国漫画不太熟悉,有一些人物如绿箭侠奥利佛•奎恩(因),快手(Speedy)罗伊•哈珀等人名/代号译法和常见的有点儿不一样。

《卡瓦利与克雷的神奇冒险》读后感(五):以漫画串起一个时代的风骚与想象

从传统观念看,漫画与文学不仅互不搭调,更意味着“品味”上的云泥之别。直到日本漫画异军突起,这下里巴人和阳春白雪的界限才变得模糊起来。除了忠实还原抑或改编(甚至恶搞)既有的经典文学,各类原创性的小说也为日本漫画提供了取之不尽的素材。这些作品大多情节紧凑、故事性强,不乏独到的见解,和更多漫画化的流行元素,其广泛的受众群构成日本书业和动漫业的巨大推动力。

这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首先,文学与漫画无“品味”之分,若说再烂的小说也比好的漫画强,那就是睁眼说瞎话的傲慢言论了;其次,文学与漫画之间各有可借鉴处,漫画可从文学中汲取营养,文学又何尝不可以如此?

2001年获得美国普利策小说奖的《卡瓦利与克雷的神奇冒险》便是这样一部作品。作者迈克尔·夏邦少年老成,25岁便以处女作《匹兹堡的秘密》(1988)创下当年新人小说最高预付版税的纪录,也为他赢得“塞林格接班人”的美国文坛金童美誉。此后夏邦再接再厉,以“多栖”作家身份横跨小说、散文、童书、侦探、青少年文学等各个领域,还曾担任电影《蜘蛛人2》编剧。夏邦对类型小说、流行文化的兴趣,使得他的作品丰富多样,难以界定。

这种兼容并蓄的创作风格,在《卡瓦利与克雷的神奇冒险》达到了巅峰。这部小说有两大特色,一是第一次以文学方式为漫画——这一被视作“主流文化庶出”的大众艺术形式——立传,充分肯定了以漫画、棒球、爵士乐为代表的大众文化对塑造20世纪40年代美国精神的重大影响。第二,小说充分吸收了大量漫画风格、用语、形式,乃至格框化、流线形的结构。在此构架上,宏大的历史事件与虚构故事交相辉映,云谲波诡又光怪陆离,两位从事漫画事业的年轻主人公的奋斗就如他们笔下的英雄一样神奇。而小说叙事也如漫画那样粗犷、诙谐、生动,形象夸张的比喻和妙语连珠的长句比比皆是,节奏中愉快闹蛮的轻喜剧调子仿佛就是两个小青年意气风发的踢踏舞步。由此,大萧条之后全面繁荣的时代气象,和孕育无限机遇与挑战的“美国梦”,历历如在读者眼前。

同时,在漫画之外,《卡瓦利与克雷的神奇冒险》亦杂糅悬疑、传说、科幻、恐怖、冒险等类型文学元素,这些本来从不为人待见、难登“大雅之堂”的物事,在迈克尔·夏邦笔下化腐朽为神奇,完全融入与时代主题的磨合中。这使得小说既不至滑入有肉无骨、有叙事无思考的地摊文字,又不似一些玩弄结构技巧的后现代作品那样佶屈聱牙、嚼之如蜡,而是游走在纯文学与类型文学、成人文学与青少年文学的界限边缘,在高雅与大众间保持平衡。不得不说,这样的写法既新颖别致,让人充满好奇,又亲切可人,在勾起我们童年记忆的同时,一窥时代的奥秘与沧桑。

迈克尔·夏邦以漫画串起一个时代的风骚与想象,成功地捕捉到美国人的微妙心态——富足、安详,和对眼下盛世的乐观与怀旧,由衷地“对自己所处的这个年代起了一种怜悯之心”。我想,正是这一点在世纪之交的美国人心中产生了共鸣。而漫画与文学——抑或更大范畴上,大众(通俗)文化与严肃(经典)文化——孰重孰轻的问题则变得十分无谓。博采众长系创作应当坚持的理念,至于“众长”是不问出身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