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明室读后感锦集

明室读后感锦集

《明室》是一本由[法]罗兰·巴尔特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80元,页数:18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明室》读后感(一):疯狂可以穿越极限

罗兰巴特在摄影的角度,说了很多哲学家的话,自从和小孩子们搅在一起,我也乖乖的开始思考,绘画、艺术、儿童启蒙与哲学的关系。没有独立辩证的思考,画画或者说创作的核心就会偏颇。他论述了动人心弦的作品的特质,亲切,实相,超越时间,添加了永恒的东西在里面。

《明室》读后感(二):《明室》书评

《明室》是由法国哲学家罗兰•巴特所写,通篇不讲高深的摄影技术技巧,而是以一个观者的视角去讨论什么才是摄影的本质,也从这个本质当中提取了关键因素重新去定义摄影,重新去分类摄影,也重新去感受摄影的真正力量。罗兰•巴特认为,好照片由两个要素组成:一个是“意趣”,一个是“刺点”。他认为“两个要素的共存,似乎使我对这些照片产生的某种特殊兴趣站住了脚”,并认为这是“摄影中的两个主旋律”。 罗兰•巴特对摄影的思考经历了从符号学结构主义到现象学的转变,他的许多观点已经跳出了摄影领域,突破到了更宽广的文化领域,发人深省。

《明室》读后感(三):毫无意义的书

以前看到过这本书的名字,而最近想看些摄影的文字书就买来读。买之前特意在豆瓣上看了评分和书评。只能说你们赢了。书评好过书本身。你们感受下。洋洋洒洒一本书,看到还剩40页看不下去了。说了那么多,和不说没区别。一股子“做学问”的酸腐味。

如果你是一名摄影师,而又想从文字书里获得进步的话。这本书对此一点好处都没有。看下楼上的书评足矣。这本书唯一的作用是,摆在书架上不掉逼格。仅此而已。

————————————————————————————————

这本书之前给了最低的评价。不过里面关于“刺点”还是可以看一下。事实上,仅就这一概念的提及和阐述来说,还是很不错的。但总体而言,评价仍旧不变。

《明室》读后感(四):这个存在过

好像是深秋借的书,冬末才看完。 借明室是有阵子空下来,又重燃对摄影的兴趣,看书名和简介以为是摄影集类的东西,想借来开开眼。我记得小学有个学期学校开了课后兴趣班,我报的就是摄影。可惜,第一节课就把我劝退了,因为我没有相机。那时候才二十出头的我姐二话没说也我买了一台新的胶卷相机。但是第二天去上课,老师又泼了一盆冷水:我们来上课最好大家都备一台数码相机洪。后来那门课怎么上完的我不记得了,从头到尾就学会了拍照不要把对象放在画面的最中间。 说回这本书,谈的是摄影的本质。我很难用自己的话表述作者的思想,但我大受震撼,用译者的话说像开了天眼。不骗人,我看这本书哭了两三次,当然这几年我变得很爱哭也是。 摄影的魔力在于,它拥有时空旅行的能力。它不用自明,不用辩白,它会让你无条件相信它的本质:“这个存在过”,但也仅此而已。

《明室》读后感(五):《明室》读书笔记

在《明室》第一部分第4节中,罗兰·巴特认为摄影中有三个介入者:Operator(操作者,即摄影师)、Spectator(观看者,即观看照片的人)、Spectrum(“幽灵”,被拍摄的对象)。罗兰·巴特之所以用Spectrum来指代“被拍摄的对象”,是因为他认为这个拉丁语词语的词根既保留了“节日”(spectacle)的含义,又体现了所有照片中都蕴含着的一种现象:死者回归。

我所说的“摄影的指涉物”,指的并不是图像或符号所指涉的那个具有“任意的”现实性的事物,而是位于镜头前的那个具有“必然的”现实性的事物,如果没了这一事物,摄影便无以存在。美术作品可以假造一个现实物,而不必看见过它。[………]对于摄影,我从来都无法否认事物曾经存在。在此,两种姿态相互结合:“现实性”和“过去”。

——罗兰·巴特《明室》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