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读懂孩子》读后感锦集

《读懂孩子》读后感锦集

《读懂孩子》是一本由李子勋 著著作,华龄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 元,页数:25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读懂孩子》读后感(一):给孩子一点自我消化的空间

墨迹、磨蹭、拖拉......这种迟缓的行为在很多大人身上显露无疑。为什么大人也会犯孩子会犯的错误?这可能是在小的时候没有经历自我消化的空间,失去了犯错的机会。

常见的一种现象是上学,多数孩子都是在父母的催促声中度过的。从起床磨蹭,到吃早餐墨迹,再到穿鞋拖拉等,看到孩子一点儿也不着急,真的是恨得咬牙切齿。

一些育儿专家说,想要对付孩子上学拖拉的行为,最好的办法就是给到孩子建立规则,在一定的时间内,如果到点孩子没完成,大人就洒脱的离开,让孩子为自己拖拉的后果负责。

暂且不谈论方法是否奏效,有些父母做不到,理由是于心不忍,不忍心一走了之,将孩子独立置于家中,不忍心孩子上学迟到而被学校投诉。这背后付出的代价好大。

《读懂孩子》封面

国内著名心理学家、著名家庭治疗师李子勋在他的经典亲子家教书系《读懂孩子》中指出“教育孩子要点到即止,给孩子留下一些空间自我消化。每一个孩子犯错都是促进他成长的资源,帮助孩子获得某种经验,教育孩子也需要时机”。

从《读懂孩子》一书中,我看到李老师那些对家庭教育那种睿智超然的解读中意识到我需要和自己和解,好好“读懂”孩子。

①给孩子消化的空间,在互动中获得教育

“我都是为了你好”这种苦口婆心的话让孩子有种负罪感。表面上出发点是好的,实质上是对孩子的自由选择权的一种剥夺。

为人父母,打心里都希望孩子过得比自己这一代好上加好,希望孩子按照自己期待的轨迹行走。可是,一旦孩子未达成这种期许,挫败感汹涌而至,一时间难以消化不良情绪。

家长会上,老师当着全班家长的面说有的孩子在学校经常欺负同学。回家后,还没来得及和孩子沟通,家长带着屈辱的情绪质问孩子为什么干坏事,拿起棍子开始暴打一顿。这时,孩子不仅会当面顶撞父母,不承认自己的问题,还会在学校里愈发肆无忌惮。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需要承受并转化孩子的情绪,多给孩子自我消化的空间,让孩子明白父母其实是在关心他、爱护他,而非一味地贬低,抹杀孩子的自尊。通过倾听、共情,逐渐让孩子容纳负面情绪,这种平等的教育方式,久而久之孩子心理会更加强大。

②给孩子犯错的机会,在挫折中获得成长

“现在不吃学习的苦,以后吃的是社会的苦”让很多家长焦虑不已。因为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跟孩子强调“只能对,不能错”。

不管是哪个年代,父母总是有意识地将自己的孩子与标准作比较,比较智力、语言、高矮胖瘦、学习成绩。

有位妈妈逼迫孩子放弃踢足球,孩子的世界里只有试题、奥数班,绝不容许孩子在升学时出现任何差错。因为孩子成绩不拔尖,妈妈花了半月的工资买了瓶红酒去求老师收学,路上不慎跌倒,红酒洒了一地,妈妈的心也随之而碎,抱着孩子痛苦不已。这令人窒息的爱,最终酿成了悲剧--孩子抑郁,出现幻觉。

在孩子经历挫折时,如果孩子主动寻求帮助,我们只能部分地帮助,不能全面代劳。给孩子犯错的机会,只有吃一堑才能长一智,帮助他在挫折中改善情绪,学会担当,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读懂孩子》特点

写在最后

《读懂孩子》让我们反思是否真的读懂孩子的内心,读懂孩子自身的差异。身为父母总是越界,在孩子拖拉时,父母一手包办,在孩子和伙伴之间出现矛盾时,父母立刻出马解决,孩子将逐渐丧失自主权,难以获得健康的成长。

每一颗小草都应该有一片适合它自己生长的土壤,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的闪光点,我们应该充分尊重孩子的内在、外在差异,即使不够优秀,也不要随意加以评价,要始终怀着一颗好奇心去观察孩子。

《读懂孩子》读后感(二):打开“楚门的世界”洞察孩子的心灵真相

电影《楚门的世界》讲述了楚门从小生活在一个祥和美好的城市里,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意识到身边的一切都是虚假的,包括父母、亲朋和同学,甚至女朋友都是演员扮演的。他的一举一动都被全球直播,他的一切都是导演设计好的,就连城市也只是一个大型的摄影棚。

原来楚门一直生活在“蛋壳”里,虽然安全,但是他体会不到生命本来的样子。

我们又比楚门好多少呢?生活在社会中,难免会被社会默认的“规则”而温煮,而忽略了自己本身生命的体验。

孩子们自出生就被我们用一定价值导向的,自以为正确的教育理念所引导。这是不是能够真正代表孩子的利益或者说它是不是真正唯一的观察方式或正确的方式呢?《读懂孩子》给了我们专业的解答。

李子勋老师的《读懂孩子》用后现代心理学及他几十年积累的真实案例,把专业的术语用轻松幽默的语言表达出来,为心理学工作者和大众松绑。他将心理学纳入到生命的正常状态中,而不是画地为牢,为其所限,这无疑为我们打开了“楚门的世界”,逃离虚拟的生命形态,回归自身的体验,洞察到孩子的心灵真相,品尝到生命自由的感觉。

本书像李子勋老师手里的一把手术刀,不仅解剖了孩子的想法,也解构了家庭,解读了父母和夫妻关系,并给出了具体有效的解决方法。你在书中的案例中总会看到自己的影子,甚至可以找到自己的“问题”所在,给你带来心灵上的震撼。

他用专业的知识,不仅教会家长如何“有效”而不是“正确”地教育孩子,还治愈很多所谓“问题”的孩子以及孩子的父母,给他们的家庭幸福赋予希望,给孩子的生命增添力量。

本书主要讲述了来自过去的家长,要学会尊重当下孩子生命的自然属性和特点,不要让医学上的界定、在时间维度里获得的经验,和“正确”的教育理念把孩子设计成一个个规则“蛋壳”里的“楚门”。要学会正视孩子的生命本来的样子,尊重孩子自然生成的规律,认识到孩子只是与众不同,并不是不好。

本书传递了两个理念,一是生病是一种生命状态,疾病是另一种形态的健康。亦如白天和黑夜,不是对立分裂而是统一的两个面。二是身体会启用自组织的方式照顾自己。

最后,让我们李子勋老师的话做结:不要迷信任何人,对一切经验保持开放和自由;接纳生命的不确定性;欣赏你自己,欣赏每一个个体的独特性。

《读懂孩子》读后感(三):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需要警惕这三点,任何一点都会造成家庭不和睦

很多家长会非常关注孩子身上呈现的问题,用尽心思想消除这些问题,但是却忽略了孩子的表现往往是环境的产物,抛开环境因素,单纯用力在孩子身上,结果自然是事倍功半,甚至是事与愿违。

国内著名心理学家,著名家庭治疗师李子勋,总结了家庭教育最关键的三个因素,其中一项就是“为每一个孩子创造一个适合他的环境让他长大”。

他在《读懂孩子》中写到:“一个治疗师走进家庭,先不怎么关心孩子的问题,而是关注家庭的结构”,“家庭功能失衡是孩子出现适应障碍的主要原因”。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书中总结的造成家庭功能失衡的常见原因。

01. 情感纠结

这种家庭对外界限僵硬封闭,内部却纠缠不清,父母子女彼此依存,离了谁都不行。

曾经看过一本小说《无声告白》,小说中的父亲是一名不善交际的华裔,敏感加上自卑导致他没有任何朋友,家庭也对外是隔离的,一家人关起门来过自己的日子。母亲曾经有一次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而离家出走。这个事件让他们的二女儿充满了不安全感,为了想留住母亲,她努力让自己满足父母所有的期待。但是她越来越力不从心,而此时最懂她的哥哥又考上大学离开家,她在难过中想向外求爱,却被对方拒绝。最后,她在失落、无助、痛苦中跳河自尽。

没有一个人能活成孤岛,家庭也不该成为一个孤岛,这会导致家庭彼此的关系过于粘稠。一个好的家庭,一定要帮助孩子发展好的社会适应性,而不是关上家门,将所有人困在一个狭小的空间中。

02. 关系疏离

这种家庭各自为政,成员间关系僵硬分裂,彼此无法自如表达爱与关心,无法有效沟通,也形不成良好的互动关系;对外界限不清,让许多无关的人卷入家庭事物,无法协调一致地处理外部信息与压力。

看过一个网友的故事,他上大学后就再也不想回家,因为他的家庭就像一个冰窖,父母几乎彼此不说话,对孩子也是难得理睬。

一个家最重要的就是有温度,大家彼此关心,互相支持,共同努力和应对。这样的家庭,才会给予孩子安全感,也会教会孩子懂得爱。

另外,家中最重要的一定是夫妻关系,但是有太多家庭,将配偶视为外人,反而不断为了帮助甚至讨好原生家庭、各种亲戚、甚至外人朋友,损害和牺牲自己小家的利益,最后寒了配偶的心,以至于夫妻形同陌路。

03. 三角化问题

这种家庭中,父亲或母亲通过孩子的情感联结来对抗另一方,抑或爷爷奶奶通过对孙子的控制来制约儿子儿媳。

我们以最常见的“母子同盟”来剖析这种“家庭三角化问题”背后的心理机制。

在一些家庭里,会有一种组合,一个很权威的父亲,一个过度娇惯和纵容孩子的母亲,一个不争气还一心一意黏着母亲的孩子。当父亲和妻子发火时,会在孩子眼中读到恐惧或愤怒;而父亲若想管教孩子,会发现母亲会把所有父亲对孩子的不满都解读为丈夫对自己的不满。处于弱势的母亲和孩子形成联盟,共同对付强势的父亲。

“母子同盟”的另一种呈现则是父亲在家庭情感关系中缺席,比如长期在外、放任不羁、没有责任感等。结果导致母子依恋成为家庭情感维系的中心,母亲和孩子构成一种补偿性“婚姻关系”。在旁人眼里,这样的母亲有两个孩子:一个是永远无法成熟的丈夫,一个是永远长不大的孩子。

“母子同盟”还有第三种心理因素的可能,即母亲人格不完整,内心缺少安全感,缺乏自我认同,对亲密关系不信任,会下意识通过对孩子的深层依恋来获取内心的稳定。在这样的家庭关系中,母亲要和孩子睡觉到孩子很多的时候,而父亲则成为家庭情感的边缘人或流浪者,甚至要靠讨好母子来维持在家庭中的位置。

夫妻关系永远应该排在第一,时刻警惕和避免关系中隐藏的权力之争,牢记这两点,能有效避免家庭的“三角化问题”。

如果我们把孩子比作树木,那么家庭就是树木成长的土壤,土壤的营养程度,是树木生长好坏的关键。当孩子身上呈现出这样那样的问题,智慧的父母愿意去探寻问题形成的原因,而不是执着于让孩子改变。

如果你想读懂孩子,洞悉孩子的心灵真相,就打开《读懂孩子》这本书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