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变色龙》经典读后感有感

《变色龙》经典读后感有感

《变色龙》是一本由(俄)契诃夫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21.80元,页数:34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变色龙》读后感(一):可能的确伟大…但是我理解不了

可能是我近期最后一次读俄国文学了…

不能说哪不好...就是读起来不顺

这本340页的书硬是被我拖了2年才断断续续看完

冗长的人物名字、过于昏暗的环境描写

常常读着读着就不知道故事讲哪了

但能体会到这本书的伟大性,知识可能对于现在的知识储备、理解能力,无法去感受那种伟大之处……以后可以考虑重新读一遍

吐槽完了,就开始大致说说这本书了

印象特别深的没有多少

《小职员之死》、《变色龙》、《套中人》、《醋栗》、《姚内奇》估计是唯一一些我读后触动挺大的文章

都说这本小说集是为了描写底层贫苦人命的生活,以及批判官僚主义的书,后半点没错,《变色龙》中对官进行了嘲讽式地批判,类似这样的批判也有很多。

但对于前半点,的确契诃夫花了大量的墨水描述底层人民的生活,但是又像是指出底层人命的劣根性。

“他们粗鲁,不诚实,肮脏,酗酒;他们不和睦,老是吵架,因为他们彼此不是尊重,而是互相害怕、互相猜疑"(p289)

所以不禁再想,契诃夫到底是为了什么?

现在,至少有了一个相对合理的答案,社会制度让上层庸俗,急功近利,让底层变的急功近利,即使是出身贫贱的人富了起来,也不会去帮助底层大众。因为他们庸俗了,同时贫苦的人也的确从某种意义上不值得帮助。

对这本书的理解估计也就那么浅薄了,也写不深了,就写这么多好了。

Ps:倒数第二篇文章《姚内奇》看的真是心里一酸

时间是怎么把一个追求浪漫的人磨成那样的啊。。。

《变色龙》读后感(二):醋栗

这是一篇非常有意思的,关于阐述幸福的故事。在这之前,我认为阐述幸福最有意思的,是《战争与和平》的结尾,故事开头那个精灵而又敏感的少女娜塔莎,变成了一个多疑烦闷的中年肥婆,但她依然觉得自己幸福,有热爱的家庭和无忧无虑的生活。

醋栗那是一个男版幸福到手的故事。故事里的弟弟一心向往乡村生活,省吃俭用很久,甚至不惜出卖色相和寡妇结婚,最后达到了自己的目的,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但这个过上幸福的日子,与世无争但又自我满足的人,在他自己亲哥哥眼里,是无聊无趣的。他这个为了醋栗激动不已的感情,别人无法理解,也无法从他的生活里获得美感。“面对这个幸福的人,我心中充满了近乎绝望的沉重感觉。”

当然契科夫给我的感觉是批判无所事事的贵族制度,但无论如何,自以为幸福但让别人觉得有种说不出味道的时候就在现代社会也大有人在——比如机场大卖的心灵鸡汤,比如劝你早点嫁人生子的三姑六婆,比如发不出多少工资但用梦想和榜样忽悠你朝五晚九甚至希望你陪酒陪睡的小老板,你望着他们一付踌躇满志又趾高气扬的脸,完全无法理解他们的世界观幸福点在那里,只想有机会回一句,关你什么事情啊。

所以我想,幸福感这个东西,一定是非常私人化的。而且就算是达到了某种程度,也无非就算自己人生的插曲而已。我们不应该去对别人的生活指手画脚,哪怕是以为对方好的名义。就好像喜欢吃醋栗的弟弟一样,有时候我们眼里别人的幸福毫无美感,而且还挺傻了吧唧的。

就好像别人大概看我们也傻了吧唧的一样。

往深里想,是不是我一直在寻找认同感,我希望我的家人,朋友,我爱的人都认同我,我也偏向去找那样的人来做朋友。但也许,往大里说,所谓幸福也好,认同也好,无非就是私密的虚荣心,肯定有,但不能一直觉得应该有。留一点迷茫、疑惑和想不开给自己,也许也不是什么坏事。

《变色龙》读后感(三):《变色龙》

契诃夫笔下的小职员总是一副在背后豪言壮志、义愤填膺,在上司面前唯唯诺诺、卑躬胆怯、不敢辩驳的形象,而上司总是仗势欺人、强取豪夺。

《在催眠术表演会上》:永远不要试探人性,人性是经不起试探的,这不仅因为人性是脆弱的,而且也因为试探者往往会一步接一步、一步更进一步地试探,当被考验者通过了测试A,他将面临着测试B,直到他不能通过测试为止。

《万卡》是上学时的课文,只记得当时感觉课文很长,又是俄国作品,更多的因信无法寄到的而为万卡感到遗憾,遗憾多于同情,而现在再读,只剩一声深深的叹息。

《彩票》:富有让夫妻间相互嫌恶,为什么呢?因为财富带来了改变的机会,使人产生了可以更幸福的希望或者说错觉,所以“抛弃糟糠之妻”的故事源远流传。读《彩票》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为什么作家能那么了解人性、那么了解他笔下每一种人的思维及行动模式,为什么作家这么通透,既然这么通透,那么世界、社会、人类在他们眼中必然存在着种种弊病,那么世界对他们来说有什么意思呢?

《跳来跳去的女人》:与毛姆的《面纱》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愚蠢的女人搞婚外情导致家破人亡的故事,怀疑毛姆是不是在本篇的基础上创作出了《面纱》。读完本篇,我不禁再次置疑:为什么一些品行端正、富有学识的男性会娶一个头脑空空、愚蠢且俗不可耐的女人为妻呢?不仅是小说中,现实生活中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结合”,作为旁观者可以明显发现俩人的思想、精神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真是觉得不解和可惜(甚至有一丝丝嫉妒和愤恨的情绪?)。但是反过来想,男人配不上女人的“结合”也有着相当数量的存在,难道是自然界为了保持人类质量的基本平均,避免出现两级分化留下的BUG?

《第六病室》:就算你性情和善、品德高尚、但就因为你与其他人格格不入、你就是一个另类,就是精神病人、就该住进第六病室,病态的社会只需要病态的人,不允许正常人正常地生活。

契诃夫后期作品呼吁倾向明显,但是人物各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觉醒的自己觉醒,然后厌恶、逃离旧环境,陈腐的依旧陈腐,毫无知觉,一如既往。

《变色龙》读后感(四):奴性、愚昧、庸俗、强权和虚荣共同构建而成的悲惨世界

在俄罗斯回国的途中,最后一站是赤塔,在西伯利亚,我突然想起契科夫的《萨哈林游记》,想起他要到这篇悲惨之地来看看。另外也是好久没读俄国作家的书了,于是就买了契科夫的短篇小说集来读。刚看完科幻,再看现实主义,完全是穿越之感,一下子从未来回到了过去,一下子从宏大的宇宙观、人类命运上回到社会、人性上,从宏观回到微观。真是神奇的感受。

开始读的时候,感觉完全没有感觉,无非是老套的在贫富阶级上开黑色幽默,全是老段子,也许当时很新奇,但现在看来则不过如此。可是从第二篇《在钉子上》和第三、四篇《窝囊》、《拔萝卜》就很有感觉了,契科夫的功力也慢慢出来了。等到《小职员之死》的时候,我已经认为契科夫作为三大短篇之王,当之无愧,其深刻、辛辣,对有阶级、人性的审视是不留余地,是充满了荒诞的真实的。从此开始,后面的基本上篇篇精彩,他的小说读起来极为残酷,却还能让你发出苦涩的笑声。他毫不留情的将整个俄国的表皮掀开,将脓疮和溃烂赤裸裸的呈现在读者面前,让你猝不及防,他的文章振聋发聩,让你看到一切丑恶,有农民、农奴的丑恶,同样有上层社会的丑恶,附在耳边,告诉你他们的丑恶,讲的绘声绘色,告诉你比你曾经见过的丑恶还要更丑恶的事情。他的故事一点不宏大,都是小人物、小事情,但却为我们勾勒出整个俄国社会。

集子的头三分之一左右还是契科夫年轻时的作品,是肤浅的讽刺,是博人一笑的黑色幽默,是轻松的读物,以供消遣娱乐,但从此以后开始发力,他毫不留情的用笔勾勒出俄国社会,每个故事都揭露,每个故事都深刻,都让你反思,都让你无力。尤其在《苦恼》中直接一个高峰拔地而起,读完《苦恼》的我,无法继续读下一个故事,掩卷深思,越想越悲伤,越想越感觉人类丑恶,旧制度的丑恶,人的压迫以及自己深深的无力感,这里我们看到的都是愚昧、苦难、剥削、奴性、强权。再往后,如《脖子上的安娜》等,作者继续讲矛头对准庸俗、对准虚荣,揭露出俄国社会上流社会,甚至是围绕在整个俄国社会中的恶俗、空虚气息。最后,《打赌》、《在流放地》、《第六病室》、《新娘》、《套中人》则不再只是揭开疮疤,作者的思想再一次升华,现在他不知告诉你丑恶,悲伤,还告诉你要反抗,要追求你所求,要摆脱庸俗,要摆脱虚荣、要摆脱愚昧,要摆脱奴性,要打翻你身上的枷锁,追求自用,追求自我价值,追求生而为人的骄傲。

忽然想起我们在上学时学的经典,现在来看却是因需截取,这完全不是契科夫的本意,现在通读后,想来很有意思。另外,我有时候觉得契科夫虽然关注到俄国的下层社会,但我总感觉其字里行间充满了深深的蔑视,而对上流社会则是态度有所不同,我想也许他蔑视的不是身份,而是愚昧吧,或许还有身为只是份子的优越感,可能这也是我党说的局限性吧,但我到不觉局限,反倒感觉真实。

全部读下来,你会震惊,你会怀疑一切,你会怀疑人存在的价值。这些愚昧、贫穷、奴性深重、虚荣、庸俗的就是十八世纪那个大师辈出的俄国吗?这还是人类吗,竟如此丑恶?我想,这也许同样是契科夫所经历的过程,他也经历了三个阶段,他从肤浅无知,发展到深刻认识丑恶,并揭露,但显然那时他是绝望的,是毫无办法的,是悲观的;但到最后,作者看到了希望,那希望就是自由,就是自我的追求,就是追求人的骄傲,摆脱这些枷锁。所以,不必绝望,只要自由之心,自我价值不曾失去,人类总有希望,总会进步,比如我们今天就不那么悲惨了。契科夫,无愧现实主义大师,无愧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之一。

《变色龙》读后感(五):花了一周看完

除了套中人,万卡,变色龙等名篇外。小职员之死,牡蛎,相识的男人,跳来跳去的女人,第六病室,姚内奇这些也极好。

前期作品短小,简洁,辛辣,平实。仿佛匕首一样轻捷,直击要害,如《胖子和瘦子》,《在钉子上》,《小职员之死》。仿佛是眼镜后精确的一瞥,一瓣社会切片。

到了后期的作品愈显滞重,篇幅增加,时间和空间跨度加大,也不再仅仅只像前期作品一样以一个事件,一句话,一个行为来构建篇章,流于轻巧。我们看到丰富的细节,历史,事实,人物,世界的纹理,好像契诃夫已经逐渐认识到社会的弊病是如此严重,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官僚,势利眼,虚伪透顶的人,而是缔结在整个社会组织,文化环境和国家体制之中,盘根错节,不可去除,因此他多以家庭为单位来发展故事,比如《姚内奇》中那号称最有教养和才华的一家。

悲观成分也越来越多,遁入虚无主义,比如《醋栗》中长篇大论演讲的伊凡内奇,比如《新娘》中奔赴新生活的娜佳。看得出契诃夫对进步和社会改革抱有怀疑。

随着悲观和沉重,残酷而来的毫无疑问是抒情,如让人落泪的《万卡》,如《带阁楼的房子》第一节极其细致地描写了如何穿过了荒野中幽暗、寂静的风景后偶遇了华美的庄园:

「有一天,在回家的路上,我无意中走进一处陌生的庄园。这时太阳已经落山,黄昏的阴影在扬花的黑麦地里延伸开去。两行又高又密的老云杉,像两面连绵不断的墙,营造出一条幽暗而美丽的林荫道。我轻松地越过一道栅栏,顺着这条林荫道走去,地上铺着一俄寸厚的针叶,走起来有点打滑。四周寂静而幽暗,只有在高高的树梢上,不时闪动着一片明亮的金光,一些蜘蛛网上变幻出虹霓般的色彩,针叶的气味浓烈得让人透不过气来。后来我拐弯,走上一条长长的椴树林荫道。这里同样荒凉而古老。隔年的树叶在脚下悲哀地沙沙作响,暮色中的树木中间隐藏着无数阴影。右侧的一座古老的果园里,一只黄莺懒洋洋地细声细气在歌唱,想必它也上了年纪啦。后来,椴树林荫道总算到头了,我经过一幢白色的带凉台和阁楼的房子,眼前忽地展现出一座庄园的院落和一个水面宽阔的池塘。池塘四周绿柳成阴,有一座洗澡棚子。池塘对岸有个村庄,还有一座又高又窄的钟楼,在夕阳的映照下,那上面的十字架金光闪闪。一时间,一种亲切而又熟悉的感觉让我心旷神怡,似乎眼前这番景象我早已在儿时见过。

一道白色的砖砌大门由院落通向田野,这大门古老而结实,两侧有一对石狮子。大门口站着两个姑娘。其中一个年长些,身材苗条,脸色苍白,十分漂亮,长一头浓密的栗色头发,一张小嘴轮廓分明,神态严厉,对我似乎不屑一顾。另一个还很年轻,顶多十七八岁,同样苗条而苍白,嘴巴大些,一双大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打一旁走过,说了一句「英语,又忸怩起来。我仿佛觉得这两张可爱的脸儿也早已熟悉的。我兴致勃勃地回到住处,恍如做了一场好梦。」

契诃夫总能用极少的字句跨越极大的时间,比如《姚内奇》:

一连两三天他无心工作,不吃不睡,但等消息传来,他得知叶卡捷琳娜·伊凡诺夫娜已经去莫斯科进了音乐学院,他才平静下来,过起从前那种生活。 后来,他偶尔回想起当初如何在墓地里徘徊,如何跑遍全城去借礼服的情景,总是慢悠悠地伸个懒腰,说: “多少麻烦事,真是的!”

比如《小职员之死》:

「切尔维亚科夫感到肚子里什么东西碎了。什么也看不见,什么也听不着,他一步一步退到门口。他来到街上,步履艰难地走着……他懵懵懂懂地回到家里,没脱制服,就倒在长沙发上,后来就……死了。

《演说家》:

「一天早上,八等文官基里尔·伊凡诺维奇·瓦维洛诺夫下葬。他死于俄国广为流行的两种疾病:老婆太凶和酒精中毒」。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