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九三年读后感精选

九三年读后感精选

《九三年》是一本由(法)雨果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元,页数:41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九三年》读后感(一):感悟

动荡的年代,哪有谁对,谁错,只是谁更贴近人性罢了。人有人性,兽有兽性,人是有这两种本性的,虽暂时暂时不太通彻,但我还是愿意温和一些。有时候法律是残酷的,但是没了它,或许世界变得更加丑陋。

小说来源生活,高于生活,是历史的体现。动荡时期,人们的本性更加的凸显出来,是黑暗,是压抑。光明会来,只是希望早一天可以到来。

《九三年》读后感(二):可恨无情的自然和宇宙

史诗一般的恢宏,这场战役的领头人们,都为了“事业”和“正义”,献出了生命。他们或骁勇、理智、口若悬河。自认为理想远大,自觉有艰巨而伟大的任务要完成。 他们有时可以让神站出来替自己保命,使虔诚的百姓跪在自己面前忏悔,可以让士兵站出来奔波,挥砍挡箭。 无所不能的战士因为信仰赴汤蹈火,无所不知的教士因为信仰不屑慈悲与怜悯,将杀戮奉为正义与公平的祭品。 足够巨大的信仰是这世间的麻药,微小的怀疑是个体灭亡的前兆。如雨果所说,这可恶的自然和宇宙,从未曾因为我们的迷惑与求索,改变分毫的静默和无情。

《九三年》读后感(三):浪漫的史诗

二刷:了解一些法革历史后中间巴黎的一段真的太有意思了哈哈哈哈,罗老师你怎么回事,大半夜和圣讨论别人身材,每一句对话都可以好好品一品,看得出来雨果真的很爱这群革命者,也十分了解法革 两个主角真的很像极端一些的安灼拉和公白飞,革命与人性不可调和的矛盾,雨果有种能力,就是你虽然能明白小说中人物做的很可能是无用功,是不理智的,但还是会受他的热情久久感染无法忘怀,这就是浪漫主义吧,虽然一点也不认同两个主角的行为,但人性的光辉总是闪耀的,知其不可而为之,如昆德拉而言:一种自豪的、高贵的,像从大理石里雕刻出来的愚蠢?愚蠢丝毫也不降低一个悲剧人物的伟大性。它与“人性”不可分割 但理性还是让我想说,如果旺代叛乱真的成功了郭万就是最大的罪人,不愿意开恩的西穆尔丹也是,也许最好符合民族利益解决方式是让他戴罪立功,但那就不能体现人性悲壮而浪漫的美了

《九三年》读后感(四):《九三年》

《九三年》是雨果的最后一部作品,是雨果暮年的巨作,整体风格比《悲惨世界》和《巴黎圣母院》政治味浓厚的多。

所谓的九三年,是1793年,也是本书创作的大背景年代,要看懂本书,最重要的是了解那一段历史。整个法国大革命史是人类追求进步的恢宏篇章,而1793年是法国大革命最跌宕起伏的一年,1793年路易十六被推向断头台,法国由极左翼雅阁宾派当权,涌现了是罗伯斯皮尔(一个毁誉参半的伟人),丹东,马拉(名画《马拉之死》)这样的政治家,同年爆发了由保王党掀起的‘旺代暴乱’,雨果正是借用这段历史,用深邃恢弘的笔锋去赞美了那个年代所有的英雄,或正或邪,最后用三个孩子的救赎和释放罪犯诠释政治与斗争,荣誉与功德的终点其实是人道主义与真善美。

不过可能是因为《悲惨世界》过于耀眼,《九三年》感觉到略显老成,不是特别喜欢。

《九三年》读后感(五):那年,法国大革命的高潮

“一批人来了,一批人又走了。事变接连发生,而我呢,却始终呆在星星底下。”

“对不起,请稍等一下”。随即他高声呼喊“共和国万岁!”刽子手让他躺在那块跷跷板上,他那可爱而高傲的头被卡在那令人憎恶的圈子里,刽子手轻轻撩起他的头发,接着把弹簧一按;那个三角形的东西开始启动,起先慢慢下滑,随后加快速度;大家 听见刺耳的咔嚓一声……就在同一时刻,大家听见了另一个声音。回应铡刀声的是一声枪响。西穆尔丹拔出腰带上的一把手枪,就在郭万的头颅滚进筐子里的时候,一枪打穿了自己的心脏。一股鲜血从他的嘴里涌出来,他倒下了。于是这两个灵魂,如同一对悲惨的姐妹,一起往上飞升,一个灵魂的阴影和另一个灵魂的光华混合在一起。

1793年,那年,法国大革命的高潮。很佩服雨果的文笔。虽然结尾不是happy ending,但却又想不出有什么结局比这个更好了。就在两个灵魂往上飞升的时候,这本书也在升华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