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找寻逝去的自我经典读后感有感

找寻逝去的自我经典读后感有感

《找寻逝去的自我》是一本由[美]丹尼尔·夏克特 / Daniel L. Schacter著作,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338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011-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找寻逝去的自我》读后感(一):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1 阅读完本书,对于我们大脑记忆机制有了更多的理解。尤其是对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的解释;

2 大脑记忆的质量和我们当时的情形、是否进行了精细编码、是否融入情形,对于我们之后的回忆质量优相当的影响,或是说非常关键的因素影响。

3 对于我专业学习有了更深的认知和了解。比如,大脑会对信息处理有一定的滞后性,需要睡眠或是说第二天才可以看到效果;

4 对我们学习的专业采用不同的形式进行实践,比如说写作,制作PPT。对于开发来讲,我觉得就是练习project,多进行实践操作。

《找寻逝去的自我》读后感(二):记忆之脆弱

记忆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我们对生活的知识来源于记忆、对往事的回忆来源于记忆、甚至我们对自我的认知也建立在记忆的基础之上。我们是如此依赖于我们的记忆以至于一些失忆症患者甚至失去了生活的乐趣;但我们也需要意识到,功能强大的记忆同时也是脆弱的。

在传统印象中,记忆和回忆就像计算机在硬盘中存取和读取信息一样,信息总是可以完整无误的被我们记忆并回忆;但实际上记忆是从信息和经验的碎片中构建出来的。一个很简单的实验就可以证明,闭上双眼回想一件你经历过的愉快的事,再问自己一个问题“在这件事的场景中有你吗?”为什么我们以第一人称视角经历的事件在回忆中却变成了第三人称视角?由于在建构和提取的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记忆在很多情况下是有偏并极易被歪曲的,记忆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可靠。

有时我们会发现,几个人对经历过的同一件事的回忆却是大相径庭的,问题就源于我们构建记忆的方式。信息是通过大脑进行编码后进入记忆系统的,但我们对什么信息进行编码,则取决于我们过去的经验、我们所掌握的知识以及所有影响到我们注意的各种需要;而我们所能够回忆的,只是那些我们选择对其进行编码的信息,这就是为什么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具有不同的记忆的原因之所在。

记忆在提取时也受到提取线索、环境、情绪以及后续信息的影响,甚至通过构建新的提取线索及信息,可以使人产生虚假回忆;在洛夫斯特的著名实验中,双胞胎哥哥给14岁的弟弟讲述了虚构的弟弟在4岁时走失的经历,最终使弟弟产生了走失的虚假回忆以及相关的诸多虚假的细节记忆。

准确的回忆往往强烈依赖于源记忆,即记忆信息的来源;而源记忆出错会导致日常回忆的种种歪曲和错误,甚至使我们分不清记忆是来自于幻觉还是真实的经历。在英格拉姆事件中,保罗英格拉姆在各方的压力中,通过想象“恢复”了对女儿施虐的“记忆”,最终酿成悲剧。

记忆是脆弱的,我们对某一往事是什么及其发生于何时何地的回忆活动,看似轻而易举且肯定、明确,实则依赖于不同过程之间微妙的相互作用,而这些过程我们却很难加以自觉和控制。小说《风景线:记忆》的主人公马克斯韦尔关于以自己的记忆所做的一幅画所说的一段话耐人寻味:“记忆永远不可能是静止的、凝滞的,它也不应该是如此。我的画只是对那最初引起我的记忆活动的原始事件的一种处理方式而已。我想,由于我的绘画如此精确的描述了这次记忆,因而与原始的模型相比,它无疑是错误的。”

《找寻逝去的自我》读后感(三):不算评论

1、继续看丹尼尔的《追寻记忆的痕迹》,第三章提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理论。一种理论认为,记忆中的信息永远不会丧失,所有经历过的事件都以原有的方式存在于心灵的某处,只待适当的线索来引发它们而构成回忆;另一种理论则认为,人的记忆不可能永久保存,某些记忆影像可能会逐渐消失的无影无踪。

显然作者更赞同后一种理论,他提到:“遗忘虽然令人沮丧,却是我们记忆的一个适应特征。我们无需记住我们遇到的任何事件,我们从未用过的记忆影像,最好被遗忘掉。”

对人生事无巨细的回忆能力最终只能使人迷失在浩瀚琐碎无用的细节里。书中提到了一部悲剧小说中的主人公,他具有超凡的记忆力,对所有发生过的事,比如他每次看到的一片树叶都记得清清楚楚。这种特殊的天赋使他比其他人更适合在新闻现场做记录,但是,当他在阅读或者聆听别人说话时,他只能记住无数的细节却不能理解所读所听之意义。

2、这本书第三章的最后,提到了一个作家的祖父说过的一句话:死亡根本不存在,一个人只有在被我们忘记时,才是真正的死亡。

此话不假,当然,想要一个人在你心中死掉,基本上有两种方法,一是你彻底忘掉Ta,或者呢,你自己死掉。

3、我之所以会想起买这本书,一是其他心理学书籍的推荐,二是情感诉求没有合适的出口。

人有时候很可笑又让人难以理解,在似乎应当伤心的时刻却表现的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

我个人的感觉是,不仅引起悲伤的事情本身好像不存在,甚至事件发生当时其他事情的记忆也在极度锐化和极度模糊之间变来变去。

反而是事件发生了一段时间后,突然出现的某个线索以无比激烈的方式点燃了事件发生当时的所有情绪,于是人于毫无征兆之中坠入失控崩溃之地。

4、本书提供的心理学知识,成为了我理解加缪小说《局外人》的一种方式。抛开那些高深的哲学意义不谈,仅从生物及心理学角度来说,主人公的行为是可以引起读者共鸣的。

5、读书是个逃避现实的好方法,什么时候我能从读书的消极意义中拓展出更多积极的意义就好了。

6、the only thing keeping you from being happy is the belief that you are alone. 这句话可以概括《广告狂人》里男主角的性格核心。

7、入秋已有一段时间,都说秋天是北京最好的季节。确实如此。

细想来,我对这个城市产生的大部分怦然心动的感觉,都与各种形式的光紧密联结。我最喜欢夜晚里暖黄色的光,这样的光似乎可以为各种情绪营造出一个私密、温柔、舒适的倾泻空间。

所以,晚上坐公交才更有感觉。在一个没有堵车的晚间时刻,你坐上一辆公交,疾驰中,深色与亮色一路交织,凸现隐没好比记忆逐渐铺展,深色代表你人生中已经历的全部,时而闪现的亮光则是你对过去某些具体事件的记忆光点。

真感谢能拥有这些微不足道的时刻,至少能让人体会到一些接近“幸福”的感觉。在这样的感觉里,过去与现在的界线如此模糊;这一瞬间,过去就是现在,现在就是过去,时间失去意义。

举报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