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维特根斯坦十讲》读后感100字

《维特根斯坦十讲》读后感100字

《维特根斯坦十讲》是一本由楼巍著作,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23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维特根斯坦十讲》读后感(一):【转至“潮新闻”APP】《维特根斯坦十讲》读完,你就理解维特根斯坦了

文/tiancheng

1.

我从来也不觉得维特根斯坦神秘。你只要去读他的著作,你就一点也不觉得他神秘,你只要了解一个人,你就不会觉得他神秘了。

2.

了解一个人,作品之外,可能是传记,但我觉得最好是看那种和维特根斯坦亲近的人写的传记。

有一本书,叫《回忆维特根斯坦》,是维特根斯坦学生马尔康姆写的,我读过这本书,在楼巍书中提到这是他读过最感人的维特根斯坦传记,我认可。

其实还有一本书,是《维特根斯坦剑桥书信集》,这也可以读。维特根斯坦书信语言和他的哲学语言是不一样的。他书信的语言节奏很快,快到你觉得,为什么这和他的哲学语言不一样。维特根斯坦自己说过,他的句子要慢慢读——哈哈,他明明写着很快语言节奏的哲学,却让人慢慢读。哈,我发现他还有一句话,大意是说他写哲学是用诗歌节奏来写的。所以说嘛,你慢慢读,你就可以感受到他哲学的节奏,感受到他所要说的。是的,他的哲学还常常有破折号,那是因为他在减缓语言节奏,是在转折。好了,读维特根斯坦,是有这种方法。

《维特根斯坦剑桥书信集》,有一个细节我当时看得很开心,就是罗素也很穷,但是他买了一堆维特根斯坦的东西。

3.

维特根斯坦有一句话,大意是,你不问他明白,你一问,他就不明白了。我想说,如果你读不懂维特根斯坦一些话,我建议你只看破折号前面那段,或者破折号后面那段,遮掉一部分,你就看懂了。(这就是解释的坏处,一解释就看不懂了。)

4.

我好像在哪看过,维特根斯坦曾与伍尔夫见过(或者有机会见),但没有留下任何谈话言论记录,很遗憾。我不觉得,有这个故事,我们就可以想象,不就好了吗。维特根斯坦不解释,你就可以自行想象了。说多了,你反而觉得啰唆——我相信,维特根斯坦肯定讨厌那种说什么都要解释的人。

5.

我还看过一个故事,说罗素想成为斯宾诺莎那种人,维特根斯坦说罗素不可能,我忍不住笑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罗素是维特根斯坦的老师,这一点确定无疑。但是我觉得维特根斯坦真正的老师是斯宾诺莎。不信你去看斯宾诺莎的《伦理学》,你不觉得和《逻辑哲学论》很像吗。只不过,斯宾诺莎有解释,维特根斯坦没有解释罢了。

6.

有人跟我聊维特根斯坦,我说维特根斯坦是这样的,他写了两万页手稿,其实是写了几千个命题,而他不解释。维特根斯坦反对解释。他说解释都有到尽头的时候。

7.

我常常听到这句话,维特根斯坦最大的贡献在于语言。也许这句话是对的。但我想说,他们在说什么,我想说,维特根斯坦最大的贡献在于训练你的思维。

8.

说实话,我也不觉得维特根斯坦有多难,你只要读懂你读懂的那一部分就好了。有的人整天说一本书难难难,其实根本就没有翻开过,或者认真阅读过。他们总是在想象自己没有读过的东西。

《逻辑哲学论》你翻开过吗?《哲学研究》你翻开过吗?——我的建议是,读《逻辑哲学论》,你可以把后三页先读了,至少把最后一句读了。——当然,你也可以读《文化与价值》,毕竟在我看来,维特根斯坦不止是一个哲学家,他还是一个文学家。所以不懂文学的,是搞不懂维特根斯坦的。

9.

每次别人跟我说维特根斯坦很难,我就生气。因为我怀疑这些人根本就没认真看过维特根斯坦。

好吧,如果你真的觉得很难,我觉得你可以看看这本《维特根斯坦十讲》,第一讲我保证一点难度也没有,读完第一讲,你可以跳到第十讲阅读。然后随便你想读哪一讲就读哪一讲。

《维特根斯坦十讲》读后感(二):维特根斯坦其实是个很好玩的人

维特根斯坦其实是个很好玩的人

——《维特根斯坦十讲》作者、浙江大学教授楼巍答读者问

1.维特根斯坦一直给人一个很神秘、很高深的形象,现在你的《维特根斯坦十讲》出版了,你也这样认为吗?

楼巍:这本书里有这样一句话:“本书的任务就是要表明维特根斯坦的思想并不是谜,而是我们都可以理解的东西。”这就是我的态度。我希望《维特根斯坦十讲》这本书能帮助别人理解维特根斯坦的哲学。

2.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非常难啃,这本书你也翻译过,你是怎样挑中这块“硬骨头”的?

楼巍:十年前,我开始写一本注解《哲学研究》的书(即后来的《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注解》)。在注解的过程中,我慢慢产生了重新翻译《哲学研究》的想法。当时心想,两本书放在一起,相互配合,应该挺有趣的。

大部分的翻译工作是在厦门大学南光一号楼的一个办公室里完成的(那时我在厦门大学哲学系教书)。夏天的时候,办公室里经常出现小小的白色壁虎,探头探脑的,我把它们统统都赶到隔壁房间了(隔壁是一位人类学系的女老师)。电脑看多了,就打开窗户,看看窗外的绿意。窗外是香气扑鼻的柠檬桉,人走过树下,常会有“怎么下雨了”的感觉,实际上是树上一排排的知了在集体撒尿。最后的校对、收尾工作,是在2017年冬天完成的,那时我在台湾中正大学交流。中正大学建在嘉义县乡下(三兴村,我记得很清楚)的一块高地上,四周都是凤梨田。图书馆的七楼有一个靠窗的位置,是我常坐的地方,也是欣赏火烧云的绝佳场所,也是我想念海峡那一头的地方。

现在想起来,也许正是由于厦门大学哲学系那种宽松的、不卷的学术气氛,我才有机会避开外部世界的风雨飘摇,去从事这种似乎没有任何好处的基础性工作。

3.很多人觉得维特根斯坦很难,你有什么要说的?你自己读维特根斯坦有什么样的故事?《维特根斯坦十讲》和维特根斯坦的原著关系是什么?

楼巍:没错,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确实很难懂。

就后期哲学而言,这是因为他要反对一些错误的思考方式,这些思考方式(在做哲学的时候)会自然而然地出现在我们这里,仿佛是我们缺省的思考方式。如果抓不住他要反对的东西,那么我们就根本不知道他在说什么。而为了抓住他要反对的思考方式,我们有时甚至只能自己去实践它们(投身于其中并在错误中穿行一遍)。总之,要反对自己缺省的思考方式,本身就是一件难事。

维特根斯坦的著作中经常出现一种有趣的“对话体”,即被那些错误的思考方式所控制的“对话者”和“维特根斯坦自己”的对话,区分开这两者是理解的第一步。此外,维特根斯坦的著作中常会有一些不太容易发现的冷幽默,你看到了,会心地笑了,就表明你读懂了他。这是一种十分美妙的体验。维特根斯坦表面看起来酷酷的,其实是一个很好玩的人。

《维特根斯坦十讲》要说清楚他的框架性的哲学思想,肯定会引用一些原著中的文本,比如《逻辑哲学论》、《哲学研究》、《文化与价值》、《蓝皮书和棕皮书》、《论确定性》中的一些文本。顺便说一下,这些引用的文本都是我翻译的。

4.能否谈谈国内研究维特根斯坦的情况,国外的研究情况又是如何?

楼巍:国内和国外的研究现状差不多。总会定期出现一些研究的热点,围绕这些热点,学者们发表论文、出版著作,以这些热点为主题举办各种学术活动。总的说来,国外的研究要丰富一点,水平也高一点。但我总觉得,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研究者们似乎已经不再关注或者不太关注对维特根斯坦的文本的原意的理解和把握了。或者也可以这么说,不读原著,只读二手文献,似乎也能发论文,但我始终认为我们应该去把握文本的原意。

前面说了,阅读维特根斯坦的原著给人一种美妙的、无法替代的体验。我甚至认为维特根斯坦是一流的德语散文家,他的语言朴素、率真,充满想象力。

5.你之前出版过《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注解》,那本书与《维特根斯坦十讲》最大的不同是什么?相同点又是什么?

楼巍:市面上出版的《哲学研究》一般有两部分,即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由693节构成,它们有长有短,有的有好几段话,有的只有一句话。《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注解》对第一部分这693节进行了逐节(有时逐段、逐句)的注解,给出了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这关系很多时候并不是线性的),帮助读者区分开“对话者”和“维特根斯坦自己”,试图帮助读者理解这本书。

《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注解》只涉及维特根斯坦的后期代表作——《哲学研究》。《维特根斯坦十讲》的范围更广,除介绍生平和精神特质的第一讲外,有三讲是关于他的早期代表作即《逻辑哲学论》的,阐述了“语言是世界的图画”、“语言和世界的先天秩序”、“不可说和显示”这三个论题,有一讲与他临死前还在写的《论确定性》有关,解释了知识和确定性的区别,有一讲绍介了维特根斯坦与罗素在哲学路线上的区别,刻画了维特根斯坦对罗素的“归纳原则”的驳斥,其余四讲则与《哲学研究》的核心论题有关,阐述了“回到粗糙的地面上”、“反本质主义”、“遵守规则的悖论”、“私人语言”这四个论题。

总之,我希望《维特根斯坦十讲》能一种简洁、直接的方式呈现维特根斯坦的主要哲学命题和框架性观点。

6.我拿到这本书,觉得装帧非常棒,设计师是丁威静女士,你对她的设计作品了解吗?对于你这本书的装帧,你有什么想说的?

楼巍:本书的装帧确实很棒,简洁大方,孔雀蓝是我很喜欢的颜色。丁老师辛苦了!希望以后有机会请她吃饭。

7.你在这本书中谈到了罗素,你能否谈谈维特根斯坦和罗素的关系?

楼巍:年轻时代的维特根斯坦曾是罗素的学生,跟着罗素做一些逻辑方面的研究工作,但他很快就对罗素的思想提出了强有力的批评,导致罗素不得不修正自己的很多看法(比如对“类型论”的修正)。维特根斯坦的中后期著作中经常提到罗素的某些哲学观点,且大多是反面教材。

总得说来,维特根斯坦和罗素有着根本不同的思考方式(本书第九讲谈到了这种区别),维特根斯坦经常批评罗素的某些具体的哲学观点,但对于罗素这个人,维特根斯坦还是蛮尊重的。

8.你接下来的写作计划是什么?会是与维特根斯坦相关的著作吗?

楼巍:我的博士论文研究的是维特根斯坦的《论确定性》。我正在翻译《论确定性》,接下来会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此外,维特根斯坦中期有一个《大打字稿》,分量挺大,结构完整,至今尚未有中文版。有学者说过:“《大打字稿》是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之后的所有著述中最接近完工状态的作品之一。”我很想将其译成中文,但风雨飘摇的外部世界如今已排除了我长时间坐在书桌前的可能性。

9.豆瓣上点“想读”《维特根斯坦十讲》人数挺多的,你自己预料到吗?你有没有什么话对你的读者说?

楼巍:我没有预料到,虽然我知道很多人对维特根斯坦蛮感兴趣的。

我想说:反正这本书不贵,买本看看吧,看不懂的地方就多看几遍,应该会有收获的。

10.这本书已上市,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楼巍:希望它卖得好,这样我就无愧于几位辛勤工作的编辑了,哈哈哈哈……

《维特根斯坦十讲》读后感(三):维特根斯坦是谁?浙大哲学教授用十堂课讲给你听

最近,浙江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楼巍出版了一本书《维特根斯坦十讲》,用十堂课,解读了一位著名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

有一句话:读哲学,谁会没读过维特根斯坦?这位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读哲学的人都绕不开。而普通读者,或许听过一些金句:“语言的边界就是世界的边界”“凡是能说清的,就能说清;不能说清的,就保持沉默”,没错,就来自维特根斯坦。

有意思,但也烧脑。维特根斯坦早年学数学,后来写作哲学时也有大量的公式,我们读起来会有一些难度。楼巍在浙大教哲学,研究对象就是维特根斯坦和哲学语言,著有《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注解》,译有《哲学研究》《论文化与价值》《蓝皮书和棕皮书》。

如何“入坑”维特根斯坦,楼老师写了十堂课,那我们也问他不止十个问题。

Q:对于不了解维特根斯坦的素人读者,您会怎么介绍他?

楼巍:维特根斯坦于1889年出生在奥地利维也纳一个极其富裕的家庭,后来入了英国国籍。他曾是大哲学家罗素的学生,参加过一战,当过奥地利山区的小学老师,当过修道院的杂工,为他的姐姐设计并监造了一幢房子,后来成为了剑桥大学的哲学教授。

维特根斯坦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可能没有之一),他的哲学对上世纪50年代以后的哲学界和文化界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他也是一个杰出的德语散文家。

Q:能否介绍一下自己,您在浙大教哲学,主要研究方向是什么?

楼巍:我是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外国哲学研究所的教师,主要研究方向是语言哲学和维特根斯坦哲学。

Q:您这本书第一讲主要是讲维特根斯坦生平及主要著作介绍,之后九讲讲的是维特根斯坦的主要思想及主要命题,当初这个安排如何设想的?

楼巍:这是写导论性著作的一般逻辑。

既然定好是十讲,那么第一讲当然介绍其生平及主要著作。维特根斯坦的哲学一般被分成前后期两个阶段,于是,剩下九讲中的三讲介绍了维特根斯坦早期哲学代表作——《逻辑哲学论》的主要思想,四讲刻画了后期哲学代表作——《哲学研究》中的一些核心看法。第九讲处理了读者比较关心的“维特根斯坦与罗素的关系”这一问题,最后的第十讲则刻画了维特根斯坦最后的哲学著作——《论确定性》的框架性看法。

Q:能否简单谈谈第二讲至第九讲的写法?

楼巍:其实,除第一讲外,其余的,都是以“倒推”的形式来写的。

所谓“倒推”,就是先从一些简单、明了、易解的例子入手,逐步推进,用具体的例子来呈现维特根斯坦那些精深的哲学思想,最后再引用一些维特根斯坦的原文,佐证一下前面的讨论。

顺便说一下,这些例子大部分直接就是维特根斯坦自己的例子。维特根斯坦的著作中有着无穷多的(语言使用)的例子。这可能是他和其他哲学家最大的区别。

Q:您的博士论文是写《论确定性》的,您翻译的《论确定性》也即将出版,对于您来说,第十讲是比较特殊的一讲,能简单谈谈这一讲吗?

楼巍:第十讲明确提出了维特根斯坦说自己有“一种土壤的而非种子的原创性”这一看法,他自己说“在我的土壤中播下一粒种子,它会长得与其他土壤中的不一样”,因此我们必须先说清楚那颗种子。这颗种子就是剑桥哲学教授摩尔在其论文中给出的一些命题。这些命题落入了维特根斯坦的土壤,就产生了完全不同于在摩尔那里产生的东西,这就是第十讲最后谈到的“知识”和“确定性”在范畴上的区别。

第十讲就是沿着这个思路写的。

Q:“私人语言的问题”,是维特根斯坦最重要的命题之一,大多数读者对此有误解,您能简单谈谈这个话题吗?

楼巍:维特根斯坦是反对私人语言的,但要理解这种反对,理解私人语言的不可能,就要理解后期维特根斯坦在《哲学研究》这本书的第一部分第43节中提出的“词语的意义是它们在语言中的用法”这个关键点。感觉词汇的意义也并不是我们那个私有的感觉(虽然这可能是我们大多数人的看法,我们会信誓旦旦地说“没有感受过疼痛的人怎么能理解‘疼痛’这个词的意义?”),而是这些词在生活实践和语言活动中的公然的用法。如果不理解这一点,那么自然就会站在维特根斯坦的对立面上,去支持私人语言的存在了。

而研究者那些关于私人语言之不可能性的争论,在我看来,很多时候是偏离了方向。

Q:人们经常想在一个事情找到意义,或者本质,您怎么看这个事情?

楼巍:这里的“意义”和“本质”都是十分松散的说法,都不是维特根斯坦哲学中的意义和本质。维特根斯坦哲学中的“意义”,一般指的是表达式(词语和句子)的意义;维特根斯坦说的“本质”,指的是落入同一个概念(比如“游戏”、“句子”)之下的所有成员的共同之处。

Q:在一个访谈中,您提到接下来的工作是考虑翻译维特根斯坦尚未有中文版的作品,可是我觉得维特根斯坦所提出的命题还有不少值得写,您是否有考虑写一本《维特根斯坦十讲2》?

楼巍:也许可以。关于数学基础问题,关于心理学概念,关于知识,甚至关于艺术,维特根斯坦都有一些十分精彩的论述,接下来也许可以去说说这些话题。

Q:能否告诉读者一个您读维特根斯坦原著的私人方法?

楼巍:自己啃原著,可能真的不容易,最好先找一些导论性或者解释性的著作(比如《维特根斯坦十讲》,哈哈),再去看原著,可能会好一点。另外,维特根斯坦说自己的所有著作都要被慢慢读,我觉得这一点很重要。要放慢阅读的节奏。

Q:书中您还提到了康德、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等,能简单谈谈这些作者吗?除了维特根斯坦,您是否有关注其他哲学家?

楼巍:维特根斯坦自己很喜欢读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老陀(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和老托(托尔斯泰)的《哈吉穆拉特》可能是他最喜欢的。

不过,比起老陀,我更喜欢老托,可能是因为老陀的看得不多。老托的《谢尔盖神父》和《哈吉穆拉特》我看了很多遍了。此外,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列夫·托尔斯泰文集》的第十四卷,我也看过好几遍。

我总觉得,比起老陀,老托有着更旺盛的生命力和更深沉的对外部世界的爱。顺便说一下,老托的景物描写是一流的。

除维特根斯坦外,我最熟悉的就是康德,看过蛮多二手文献的。此外,我曾仔细看过《纯粹理性评判》的英译版(但只看了一半)。

Q:这本书的详情页放了维特根斯坦两句重要的话,“对于不可说的,人们必须保持沉默”,“哲学是一场反对用我们的语言作为手段来迷惑我们的理智的斗争”,能否简单谈谈这两句话?

楼巍:第一句话来自早期的《逻辑哲学论》,第二句来自后期的《哲学研究》。

简单说来,《逻辑哲学论》独断地认为有意义的语言只能去言说世界中“可能的事实”,但事实都是偶然如此的,其反面都是可能的,比如我是一个男的,这是个事实,但我也可以是个女的,这在逻辑上完全没问题,所以它是偶然的,但对于维特根斯坦来说,美学、宗教和伦理领域并没有什么事实(事实都可以有反面),比如“人不该作恶”的反面即“人应该作恶”,无论怎么说,都是不成立的,因此,这些领域是不可说的,人们必须对此保持沉默。

第二句是这样的,在后期维特根斯坦看来(其实前期也一样),语言是会迷惑我们的,语言中一些习以为常的表达式会迷惑我们,比如我们其实回答不了“什么是时间”(“什么是时间的定义”)这一问题,但语言中有“时间之流”、“时间流走了”这样的表达式,诱导我们将时间比作一条匀速前进的河流。这种语言对我们的理智的迷惑,恰恰是后期维特根斯坦要反对的。

Q:您最近正在读什么书,或者有没有一本书推荐给大家?

楼巍:这个学期,我在给浙江大学哲学学院大一学生上《西方哲学史:西方古代哲学》这门课,最近我要求他们细读辛格的短篇小说《市场街的斯宾诺莎》,并在课上分组展示读书心得。这是一篇很不错的小说,值得推荐。

【转载自《钱江晚报》之“潮新闻”APP,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