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美丽与哀愁》读后感摘抄

《美丽与哀愁》读后感摘抄

《美丽与哀愁》是一本由[日] 川端康成著作,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5,页数:2020-10-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美丽与哀愁》读后感(一):川端康成 《美丽与哀愁 》

小说《美丽与哀愁》是川端康成晚年作品,爱情成就(小三)的事业奇迹,美术与文学的融合碰撞,病态下的隐忍与哀伤共生,人性之黑暗面展现的淋漓尽致。 女主音子在年幼无知、分不清好坏的未成年时期(16岁),遇到了已婚的男主大木,瞬间被俘获,冲动的盲目的陷入狂热的恋爱中难以自拔,并怀上大木的孩子,很可惜在八个月早产夭折,于是音子吃了很多安眠药自杀未遂,醒来发现被关在精神院的铁窗病房里,音子的母亲带着伤痕累累音子从东京迁到京都,入学、毕业,考上了绘画学校,后成为一名画家,一直未嫁。 而大木以音子为原型创作了一部小说《十六岁的少女》并跻身代表作,男主大木一家的家庭生活水平也因这部小说获得的可观收入而大大改观。 女主遭受这样的罪孽,竟然还深爱着大木,女人的痴情啊!!! 女性是川端康成文学一切美的根源,是艺术根基。女性虽是美的象征,却始终作为形象模糊的男性角色的附属物存在。

《美丽与哀愁》读后感(二):女人的爱与倔强

《美丽与哀愁》是我读的第二本川端康成的小说,他创作的爱情作品,总带着一种压抑感与禁忌性,爱情在每一位主人公那,都似乎脱离了时间而存在。 像这部小说一共只有五个人物,三个女性角色从头到尾感情基调和谐统一,她们拥有强烈的牺牲精神,没有随着时间空间而发生任何变化,拥有以柔克刚的勇气。对比里面男性人物,男性仿佛只是看起来霸道,实质因为欲望太强,贪得无厌,显得像低等生物一般俗不可耐。 二女争夫的故事并不稀奇 日本爱情小说喜欢突出虐恋情深,三角恋、婚外恋最为常见,这本是16岁的女孩子(音子)与20出头的女孩子(文子)爱着同一个比他们大20岁的男人(男主乐在其中),20出头的已经和他结婚,并且已经为其生子,16岁的因为太爱他,宁可不结婚也要帮他生孩子,最终孩子死去,她进了精神病院,却成为了男人心头的朱砂痣。 音子因为经历惨痛的爱而不得,于是一生再也没有恋爱,隐居在寺院里专心作画,直到画作远近闻名,男主在新闻上发现了她,回想起来这段感情,依依不舍,于是为其写了一本小说纪念曾经的那段感情。妻子文子是丈夫的打字员,抱着嫉妒的情感,仍然帮他完成了小说,因为文子认为这场战役中,自己才是胜者。 这本书其实也讲出了我内心的无奈:明明男人才是那个始作俑者的人,为何,情欲关系中,女人却更喜欢把女人当做眼中钉肉中刺呢?客观来说,两个女人才是牺牲品,才应该抱团取暖吧,但三个人中男性才是那个主体,女人只有同他产生链接才能产生感情吧,所以只能视另一个人为敌。 在爱情里我们都是孤注一掷的 音子一生都未嫁,甚至除了男主再也没有恋爱过,她把男主对她的那一点点好,当做了全部,甚至责怪自己没有早出现,没能与他先结婚。责怪自己没有让孩子活下来,靠孩子作为依托,挽留他的感情。自责感让她抑郁寡欢,丧失生活能力,在精神病院呆了很久。而说着最爱他的男人却正常工作生活,老婆孩子其乐融融。她默默地逃离了他的视线,选择在艺术中忘却。 文子一生都爱着男主,二十出头花样年华嫁给了男主,男主有小三也不敢责怪,为他操持整个家,照顾孩子照顾他。说是婚姻关系,实质上更像是工作伙伴,男主是作家,自己原本就是他的打字员,变为一家后利益最大化,嫉妒音子得到了丈夫的心,把错误归咎于坏女人的引诱,而忽视了男性这种生物的喜新厌旧。对她儿子也是加以洗脑,让儿子也认为对方是个“坏女人”。 不爱男人的女人才是最强大的 其实这本书前半部分对于女性是极为不友好的,胜负立判。但景子的出现逆转了这一切,景子也是20左右的年纪,作为女性,长得非常好看,吸引了很多男性,却被她无视,她画画具有天赋,因对音子一见钟情,无法释怀,决定一生追随她,在她世界里是没有男人的,她爱的是女性。 所以她从见到男主那刻起,就起了报复心,她要为老师报仇,于是她勾引男主,勾引男主的儿子。 大概这是我未曾想到的吧,男主居然非常容易就上钩了,并洋洋自得,以为全天下的女人都爱自己,这也是对于男人的嘲讽,他们可能根本没有爱,只有欲望,还企图不损失分毫的获得更多的财富。 景子又利用美色勾引男主儿子,并杀死对方,报复了那一家人。景子对音子的爱也来的纯粹热烈、奋不顾身,但是这种爱更源自于打抱不平,源自于对于男性人格的鄙视。她为老师无私的牺牲而感到不值,对异性间情爱游戏的虚假而感到厌恶,她像是一个审判者,裁决者,因为男性无法拿爱情左右她、控制她,所以她成了这本书中唯一的胜利者。

《美丽与哀愁》读后感(三):美丽是因,哀愁是果。

如何评价川端呢?

他的所有作品,风格几乎鲜有变更,永远都是那么个性十足,无人能仿。内容上永远不忘对自然元素如外科医生般细致入微地审查探究从而实现浓墨重写、营造质朴清新的人文氛围,从而巧妙地弱化万物的社会化属性,再加上对主人公本身忧郁、善良、孱弱的艺术化性格的塑造及同样偏僻入微的心理刻写,并用极致的语言美为它们一一画上清浅素雅的淡妆,于是为小说家行云流水不露痕迹地忘却道德及法律、无限拓展人伦关系的边界、弘扬人性的返璞归真及自我的个性解放创造了绝好的条件,以至于让读者沉溺于感官、情愫享受,感知不到或甘愿忘却黑暗、罪恶元素的存在,无心去对主人公作任何批判,只愿氤氲在小说家创造的充满无限哀愁的世界里,不舍离去。

他是天才的外科医生、化妆师、探险者。

曾经有好长一段时间,我对川端的作品颇有微词,我把这归咎为其大学一毕业便以写小说为生、人生经历简单、鲜少涉身社会事物、与社会脱节并认知有限,以至于作品始终人物零星、情节单调,有靠环境及心理描写“凑字数”之嫌,并缺乏思想性。他无法如托尔斯泰般塑造出多家族、多时空维度的复杂人物关系,从而揭示恢弘的民族史,激起豪迈悲壮的个人情怀;也无法如三岛由纪夫般将华美的语言、关系交织性格立体的人物、自带法学属性深邃辩证的个人哲学有机地巧妙融合于一体,一部作品就是一本独立于它作的自成体系、自圆其说的思想笔记。

但当回归文学的本质,作为一项艺术,首先在语言的美感上必须独树一帜,也就是形式上必须给人以愉悦体验,这点托尔斯泰无法比肩,其他大师也鲜有能及者,三岛倒是难能可贵。

回到内容上,川端每部作品的人物及情节设计确实简洁,我想他只是选择了更利于读者阅读的表达方式,绝非技艺不精。我们的小说家自小便身世孤苦、接连经受至亲逝去、饱经社会人情冷暖、敏感内向、洞透人性,为何要去抒写复杂恢弘的家族故事、民族史?既然人性是如此幽深,却又如此相似,无外乎是各种需求的冲突,何不化繁为简,由个体及普遍。

事实上他确实是一以贯之如此践行的,在主人公选择上,他刻意抛弃了托翁及三岛笔下的民族英雄、贵族子弟这样的“上层”人物,取而代之的是“中下”阶级。一方面他来自于他们之中,选材更熟悉;另一方面这样的人物是社会的大多数,更接地气,更易激起大众读者的同感;再者,我甚至觉得在川端心中,这些“中下层”与“上层”是绝对对等的,阶级,只是人身自设的枷锁罢了。

而性,又是各种需求中最具有禁忌属性、最能激起道德讨论的元素,于是我们的小说家毫不吝啬手中的笔墨,并以此为契机,展开了恢弘的想象,几乎每部中篇作品均有涉足。抛开《雪国》中在当今看来有些司空见惯的普通婚外情外,《千羽鹤》中的母女同男、父子同女,《古都》中的姐妹同男,以及《山音》中公公与儿媳……无一不像娴熟的导游一般将我们悄然带进禁忌地带,却又让我们甘心放下紧握手心名为道德的神鞭。丑陋吗?恶心吗?非也。因为每一个涉身其中的主人公都如此善良、温柔却又可怜,以至于你心中毫无矛盾,唯有接纳,甚至在小说家营造的那份哀愁中流连忘返。而这,恰因美而生。

最后,回到思想性上。若是单读一部作品,川端的风格确实很容易被诟病为华而不实,但我们伟大的小说家从小便看透了众生的相似、社会的真相,他无需像托翁一般接连体验一番流连烟柳花巷赌场酒肆的纨绔子弟生活、以及身披战袍勇赴前线九死一生的军旅生涯再继承家族无垠的农场,也无需像三岛一般先遵从家庭的期盼上东大学法律、毕业再当官员沿袭贵族的荣耀,待万水千山走遍,最后才宁静地回归书桌伏案构思笔耕不辍。而是自中学时代起便找到了自身的终身使命——当小说家,同时建立了自我独树一帜而又坚不可摧的审美信仰与哲学——美丽与哀愁,所以他从一开始就在布一局长棋,他要的不是一部作品,而是全部“和而不同”的系列,是将川端康成的名字等同于一种生生不息的美学思想,一种贯穿历史长河的民族符号,其野心之大,实属令人喟然惊叹。

我想,这也许便是,诺贝尔奖颁给他而不是三岛的原因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