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故宫文物南迁经典读后感有感

故宫文物南迁经典读后感有感

《故宫文物南迁》是一本由祝勇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375图书,本书定价:精装,页数:2023-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故宫文物南迁》读后感(一):《故宫文物南迁》——横贯半个中国的文物保护大迁徙

关于文物,我们应该给予怎样的定义?其实,无论怎样定义、怎样形容仿佛都是无法说尽的。因为它们是历史的积淀,是文化的传承,它们的珍贵是无法衡量的。正如作家萧伯纳所说,“它们无需说明书,无需他人讲解,文物的本身是会说话的”。 《故宫文物南迁》是作家、纪录片导演、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故宫文化传播研究所所长祝勇的全新力作。作者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为我们还原了这一场横贯半个中国的文物保护大迁徙,也让我们看到了令我们敬佩与感动的故宫人。

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在乾清宫广场举行了开院典礼,中国最大的博物院由此诞生。1931年,九一八事变拉开了日本侵华战争的序幕,三个月后日军占领东三省,战乱中,故宫博物院所藏文物也处于危险之中。

在中国的近代史上,在文化的方面,我们有太多痛苦又深刻的记忆,比如火烧圆明园,比如商务印书馆被炸,这些都关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记忆,一旦消失,便永远无法弥补。于是,为避免文物的损失,文物保护转移迫在眉睫。 故宫文物南迁,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或许乍一看起来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因为它不仅涉及本物本身,能涉及国土和人民,那些被侵略者掠夺的国土,那些身处战火中无所可依的人们,它们又该怎么办?但历史是最最公正的,当我们回望历史的时候,就会发现蔡元培先生的那句“日人不可不防,文物不可不迁”,是多么振聋发聩。

为了避免战争带来的灾难性破坏,故宫文物开始了南迁的旅程,我们不难想象,那该是怎样一段艰苦的历程,如此大规模的文物搬迁行动,又会遇到怎样的艰难险阻。薄胎的瓷器、易碎的玉器、笨重的石鼓、精致的书画,如何装箱?怎样运输?面对日军连绵不断的轰炸和炮火,去该何去何从?在战争环境中,巨量文物长期迁存的,故宫人为此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有多少人为此殚精竭虑,有多少人为此付出生命的代价,这一切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故宫文物经历了南迁、西迁、东返和北返,从1933年南迁的开始,到1958年将重新汇集在南京的南迁文物迁回北京,用时整整25年。这一路,走过了千山万水,横贯半个中国,创造了文物史上的伟大奇迹。

《故宫文物南迁》读后感(二):文物南迁之旅,亦是中华文脉的保存之旅

很久以前便知道抗日战争期间日军炸毁商务印书馆的非人行径,更对其非炸不可的理由记忆犹新:烧毁闸北几条街,一年半年就可恢复。只有把商务印书馆这个中国最重要的文化机关焚毁了,它则永远不能恢复。是的,暂时消灭一个国家的物质,国家仍能涅槃重生;但若消灭一国的文化,它则很难东山再起。便是文化的意义。

祝勇老师,作家、纪录片导演,现任故宫博物院故宫文化传播研究所所长,躬身故宫多年,深耕故宫点滴,出版了数十本著作,其“祝勇故宫系列”图书旁征博引、图文并茂,更是成为读者了解故宫、爱上故宫的不二之选。新书《故宫文物南迁》,不仅接续了前作《故宫六百年》遗留下的结局部分,而且成功补充了“祝勇故宫系列”的空白一环。

故宫文物南迁,即是发生在民国时期,由故宫博物院组织的文物保护行动。日本强占东三省之后,北平岌岌可危。在故宫文物流失严重的背景下,为了避免文物遭受进一步的洗劫,故宫博物院的有识之士决定携带故宫文物至一个安全的地方。东躲西藏,为的是护国宝周全。负重而行,为的是保中华文脉。空中有鬼子的飞机侵袭,地上有土匪的路过袭扰。环境之恶劣,旅程之艰难,无法想象。路上,保护文物绞尽脑汁者有之,保护文物献出生命者有之。易培基、马衡、那志良、王志鸿、吴玉璋……正是有了他们殚精竭虑、前仆后继,成千上万箱文物基本得已周全。

《故宫文物南迁》,是一本厚重之书。此处的“厚重”不仅是指体量上的“厚重”——700多页的篇幅,更指内容上的“厚重”——篇篇写满了血泪,页页承载了苦难。从浩如烟海的史料中找寻写作的材料,何其困难,更不用提多次实地走访、考察、摄影、录像。单是书后面几十页的注释与参考书目,就让人肃然起敬。随书附赠的老照片与《文物播迁经过路线图》更是给读者最直观的感受,体味那一场气壮山河、可歌可泣的文物南迁之旅。

在南迁计划拟定之初,众多北京市民阻止,甚至连鲁迅先生都不赞成文物南迁;我设身处地想自己作为其中一员,恐怕在那时也会投反对票。但是,现在回想起来,不觉背后发凉,如果北平沦陷之前故宫文物没有南迁,后果不堪设想。幸好,天佑中华。现在,真得好好感谢当时那些“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前辈。文物幸甚、故宫幸甚、我辈幸甚。

《故宫文物南迁》读后感(三):含泪读完故宫文物南迁,民族血脉已再添薪火

你去过故宫吗?不知道你有没有和我一样的感受,走进一间宫殿里,人会不自觉的沉静下来,当面对一件陈列的物品时,几乎不用看角落的展签,你就能直接读懂它,就在你与它对视的那一刻,时空错乱,似乎在进行一场跨越千百年的对话。萧伯纳也曾说过“文物是会说话的。”

如今,我们能进故宫看到这些文物,有一半功劳归于守护它们的故宫人。故宫文化传播研究所所长祝勇的新作《故宫文物南迁》,根据大量事实考证还原了一段可歌可泣的国宝守护史。我看到的这一部故宫文物南迁史,亦是民族屈辱史。

故宫博物院的前身是清室善后委员会,负责末代皇帝溥仪出宫后对紫禁城的清点工作。后来,首开了皇宫社会化的先河,成为第一座国家博物馆。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爆发,一切都改变了。火烧圆明园和商务印书馆被炸,这两起文明悲剧摆在前面,于是故宫人为文物迁徙做起了准备。

第一个难题就是打包文物,轻薄的瓷器和笨重的石鼓最为难装,故宫人对每一类文物都想出了一套装箱方法。四年后,山海关告急,一万多箱文物开始了多年的南迁漂泊。南京、上海、长沙、安顺、重庆…文物一直被推着南迁。日军,一路侵略屠杀,罪恶滔天,亦是吾辈不能忘记之耻。有人说,文物是有灵的,每次都在文物被运走后,那个地方才被炸。是呀,文物比30万,千千万的百姓幸运多了,躲过了一劫又一劫。

文物每到一处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难题,都被故宫人一一化解。值得一提的是,在文物南迁途中,有两次出国展览的故事。为了让世界了解中国,故宫人不惧非议,先后参与了英国和苏联的展览。让世界了解我们祖先创造和世代积累的文化珍品,亦证明我们是一个积累了数千年辉煌文明的民族,这样的民族是不可能被打败的。

终于抗战胜利了,文物能回家了。离时艰险,归途亦难。幸而,在历史翻云覆雨的艰难生存中,中华文化最能逢凶化吉。这场历时25年,跨越大半个中国的文物南迁,也创造了世界文物史上极其罕见的文物保护奇迹。

如果有机会去到故宫,再面对文物时,你会不会也像我一样,看着看着这些文物,就不由得眼眶湿润,想深深地鞠上一躬,为这件文物身前身后所包含的一切,致以最炙热的崇敬。

经典摘录:

庄严恬静的佛教造像,代表着受难者超越现实苦难精神的力量,凝铸着人们对未来的美好祈愿,象征着中华文明(不只是佛家)浴火重生的灿烂与崇高。它是中华文明的长河五千年不断流的秘密所在,更是中国人面对未来的力量之源。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