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与叔本华一起穿越痛苦》读后感1000字

《与叔本华一起穿越痛苦》是一本由[法]塞林·贝鲁克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4.00元,页数:2023-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与叔本华一起穿越痛苦》读后感(一):与叔本华一起穿越痛苦

人是欲望与需求的化身,是无数欲求的凝结。

在这之前我还没有接触过哲学类的书籍,只因为被叔本华的许多经典名句所吸引,看到这个书名《与叔本华一起穿越痛苦》所以入手。

说老实话,对于我来说在阅读的过程中还是有一点吃力,这也证明了自己在哲学方面知识的欠缺,但是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哪怕只理解到其中的一句话,一个观点,对自己的思维与想法都会产生影响,遇到这本书还是非常的值得。

叔本华认为:人生实如钟摆,在痛苦和倦怠之间徘徊

这本书揭开了我们生活痛苦的面纱:我们为什么受苦?如何才能变得轻松?我们如何停止那些只是妄想的事情折磨自己?

柏拉图曾说:哲学是“灵魂的医学”

叔本华的哲学就像一剂猛药,也是一剂苦药,开始接触的时候可能无法接受,但是长期接受治疗的时候,会发现这是让我们摆脱痛苦的良药。

人人都追求幸福,在这本书中却提出,幸福其实是幻觉,如何才能获得幸福?两种方法可以让大家获得幸福,一种就是欲望被满足,一种就是享受美好时刻。

欲望其实是很难满足的,当我有房子的时候想要车子,有车子的时候想要自由,有自由的时候又会想要更多。我们开始以为得到这些就会幸福,其实当得到的时候又会觉得,这好像也没有想象中那么幸福。

叔本华曾说过:事情本身是不变的,变的只是人的感觉。

我想的幸福应该就是人的一种感觉,不管何时何地,只要自己感觉幸福那就是幸福的。

尼采曾说:任何一种伟大哲学都是创立者的自白书,一种不自觉无意识的自传。

曾了解到叔本华一生没有结婚,没有孩子。而他认爱情的目的是种族利益,不是个人欲望,他认为爱情的幸福感是一种错误的幻觉。

在这一点上面我开始还不认可,认为自己没有亲身经历,很多观点应该不被认可。

在这本书的蕞后,阅读完叔本华的生平介绍对于他有这样的爱情观,能够写出这些有哲理的书籍表示了理解。

叔本华认为任何一部生活史都是一部痛苦史,开始的时候我不怎么认可,经过他的解说又觉得是这么回事,阅读完后又觉得方法太简单。

那就是“看破”,看清事物的本质,不执着于自我,痛苦与焦虑,没有什么比“放下”更简单的方法。

《与叔本华一起穿越痛苦》读后感(二):与叔本华一起穿越痛苦

“事物本身是不变的,变得只是人的感觉。”

坦诚来说,这并不是一本好读的书,但是,每次读一章节,哪怕吸收到其中一句话、一个观点,对整个人的思维和想法都能产生冲击性的影响,收益颇丰。

在我尚且没有真正读哲学类的书籍之前,就有从网络上了解到叔本华关于痛苦的观点,没想到这是我真正阅读这位哲人的开端。 叔本华认为人生永远没有意义。人作为一个自然中的生命发展体,是拥有各种各样的欲望的。 欲望不满足的时候痛苦,考研不上岸痛苦,买房买不起痛苦,工作不升职痛苦,咱们拥有者没完没了的痛苦。 可是当欲望满足了之后呢,又感到无聊。房子买了也就那样,日食三餐,夜眠一榻;一件事情满足之后,顶多进入下一个循环的奔赴,终极就是无聊。 欲望就像一个钟摆,不停地左右摆动,一边是痛苦,一边是无聊,人生除此之外,再无其它,这是叔本华对人生的界定。

以往大多数哲学理著作,主要研究真理问题,费尽心思构建哲学理论,反而忽略了实际应用。 《与叔本华一起穿越痛苦》反其道而行之,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从一种伟大的哲学中,我们能够学到什么,以改变我们的生活。 全书分为五大板块:使用方法、敬告读者、章节内容、生平介绍、阅读指南。 在正式进入章节正文之前,会有一个使用方法和读者敬告,主要是让我们抛开对大多数哲学类书籍的限定印象和枯燥认识,以更加沉浸的心绪阅读此书。 章节内容引导我们思考为什么痛苦?如何理解我们的迷惘和幻觉?找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哲学如何点亮我们的理解,让我们在不足的地方改变自己的观念以把握生活。 我们将在本书中学到的新哲学,用以改变我们的行动和生活方式,在日常生活中付诸实践,最后达到一种行而上学,更具思辨的论断,这就构成了本书所有章节的内容。

不乏有人指责叔本华,说他从未工作过,从未结过婚,也没有孩子,一生一直过着温馨的沙龙生活,没有资格谈痛苦。 可是我相信在读完了本书最后有关叔本华的生平介绍后,会对他的认识更进层次,也会有更加明显改观。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我有多次都进入了心流状态。它让我更加平静地思考问题,并且角度不再局促,在思考的行程中,我默默地观察自己对这些问题思考的思维转变,也许这就是读哲学类书籍的魅力吧!

《与叔本华一起穿越痛苦》读后感(三):7月新书 《与叔本华一起 穿越痛苦》最接地气的哲学工具书

叔本华,是耳熟能详的一位哲学家,很多人对其哲学思想的印象,大都是一个“苦”字。这本小书正是从这个苦字开始,用通俗易懂的寓言,为读者展开了叔本华的两本主要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和《附录和补遗》中的核心哲学观点。

这本书从症状和诊断、理解之匙、行动方案和一种存在的意义观三个方面,在每个章节中通过生活中最熟悉的案例,循序渐进地引出叔本华的核心思想,并为读者展现了行动建议,是一本值得一口气读完的哲学工具书。

关于幸福的解读,记得书中有个沙滩散步的例子让我印象深刻。书中提到,如果一个人在沙滩散步,在散步的当下,他会感觉到惬意和幸福,但是很快他就可能会想“等到散步结束,去干点什么呢?”“之前涂的防晒霜够不够用呢?”

因而,幸福其实本身就不是稳定的和长久的,它总会被现实的不稳定性和人们自身的脆弱所打破。但是为什么当人们回忆曾经的沙滩散步,依旧感觉是幸福的呢?原因在于,幸福是由瞬间组成的,人们感觉到的幸福,只是一个幸福瞬间的集合,是相对的、整体的感觉。

所以,人们不必为了追求幸福而自累,不必将幸福作为生活追寻的目标。它只能通过当下的瞬间出现,并且稍纵即逝,幸福就是幻觉。

还有一种误解就是人们常常认为智力和意志能够改变自身,但其实,在叔本华看来,“意志”就是大自然给到的无可逆转的本能,它是专制的,是智力所屈从的。

人体是意志的显现,任何人都想传宗接代、都想活着、都想成长,生命的意志是无处不在的,而这些显现的底层都逃不过大自然的既定规则,因此要正视很多不必要的斗争。

比如,我们对一个人或一件事发脾气的时候,其实往往并不是因为这个人或这件事真的惹我们生气了。底层逻辑常常是我们自身把其作为了表露敌意的借口,我们只是通过对事情的演绎使得这个借口而且是唯一的借口成了我们生气的原因。

表现性格的时机在变化,而性格本身不变,只等现实给它新的刺激才显现出来,这就是我们深层的本性。智性只在为达到目的而使用的手段上拥有一些操作空间,它只能对手段进行修正。

那么,我们究竟如何从痛苦中走出来,或者说如何停止受苦呢?

关键在于解放的工具——认识,转变我们看待世界的眼光。从生活的表象中抽离出来,不把表象当做现实,摆脱由理性原则制造出的幻觉。

书中提到一只猫被一辆汽车碾死的例子。感知这件事其实是通过猫和汽车组成的空间和时间组织形成的,通过汽车这个原因造成猫死亡这个结果。

因而,我们必须打开眼光,超越于单一的现象,别只盯着眼皮子底下的事,不要把自己封闭在知识的藩篱(时间、空间、原因)之中,而是考虑力量的爆发,这样才能有清醒的头脑。

与此同时,通过锻炼自己借助艺术品和音乐,得到无任何欲望的内心满足,可以获得平静和安宁。因为占有带来的满足不是持久的,很快会产生新的欲望。新的短暂的满足,就会这样一直循环下去。但是,审美上的满足却可以带来期待的平静与内心安宁,因为它不与任何欲望相关。

最后,要学着不去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我们毕生不息奋斗、历经千难万险所争取的几乎一切,其最终目标就是以此让别人对自己刮目相看,获取别人对自己更大的敬意,然而这都不无凸显了我们的愚蠢程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