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中国文学史读后感锦集

中国文学史读后感锦集

《中国文学史》是一本由林庚著作,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39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文学史》读后感(一):真文人写文学史

静希师写过一首《新秋之歌》,很喜欢。

书还没有读完,有一个小小的计划,把书抄写下来,我实在是太景仰林先生了,没办法。

同样钦佩的还有孟二冬教授。袁行霈是孟二冬的老师,林庚又是袁行霈的老师,他们都是北大中文系的杰出人物。

新秋之歌

我多么爱那澄蓝的天,

那是浸透着阳光的海。

年轻的一代需要飞翔,

把一切时光变成现在。

我仿佛听见原野的风,

吹起了一支新的的乐章。

红色的果实已经发亮,

是的,风将要变成翅膀。

让一根芦苇也有力量,

啊,世界变了多少模样!

金色的网织成太阳,

银色的网织成月亮。

谁织成那蓝色的天,

落在我那幼年心上。

谁织成那蓝色的网,

从摇篮就与人作伴。

让生活的大海洋上,

一滴露水也来歌唱。

《中国文学史》读后感(二):诗人写史别有一番风味

2018.9.11初读罢

我看袁行霈的序,怎么说其师林庚的呢? “他有博大的胸怀和兼容的气度,我从未听到他背后说别人的坏话;他有童心,毫不世故;他对宇宙和人生有深邃的思考,他总能把握自己的人生方向……他推崇人的精神,歌颂精神的创造力,他希望人类不要被物质的“灰烬”埋葬,而失去了人生的真正目标。……” “他可贵的独特之处,或者说别人难以企及之处,乃是他是以诗人之心从事研究,是带着新诗创作的问题和困惑来研究古典文学的,同时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用来指导自己的创作实践。” “热心于社会改造的人们,认为伟大的文艺就是有助于理想社会的文艺,但爱好文艺的人们,却正以为那理想的社会,必然须是接近于文艺的社会。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社会的理想也就是什么。……至少我在写文学史时,更使我相信,那能产生优秀文艺的时代,才是真正伟大的。” 四两拨千斤,为之抚手称快。 我认为这个思想很伟大,很诗人,理想主义,是真正热爱文学的人的赤子之心。 诗人写史别有一番风味。把中国文学史分成四段——“启蒙时代”,“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黑夜时代”。 另外,全书第一遍读完,把每章的标题和写在前面的小标题连缀起来读,整个中国文学史的风貌已然可见。

“我以为在黑暗中摸索着光明的,正是文艺;有文艺就有光,就有活力,然后一切问题才可以解决。(文学史正如其他的历史,虽然它不会再来,却可以给我们以更多的警觉。)”

“对于日神的崇拜,在欧洲有阿波罗的故事,在中国有《九歌》中东君辉煌的描写。”

《中国文学史》读后感(三):文学于我的意义

读完中国文学史想了很多,文学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呢?文学,是一个太过于沉重的词,因为浩瀚,所以沉重。一个人穷尽一生也无法真正了解文学的含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最早接触的文学作品莫过于诗词了,在稍稍记事时便能低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了,进入小学后,还知道了什么是“处处闻啼鸟”,什么是“开轩纳微凉”,什么是“苒苒物华休”,什么是“晚来天欲雪”……

后来我开始知道文学原来不只有诗歌,还有取材广泛的散文, 有塑造多种多样的人物形象的小说,有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木偶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戏剧等等多种形式,文学教会了我什么是善恶,什么是美丑,什么是好坏,我对这个世界最初的了解都是在文字中。

从古到今,我们的民族经历了硝烟战乱,经历了改朝换代,经历了兴盛发达,经历了国泰民安,我们的上下五千年,经历了太多,文学作为见证者亲身经历了这一切,它又像一部兴亡史,所以它是那么复杂,那么沉重。

有“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寂寞,;有“岂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狂傲,有“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盈,则思江海下百川”的劝诫;有“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的忧虑,有“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的英勇,还有“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的平淡,更有“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的透彻。

也许我读的许多书都已经忘记,但是心灵就像竹篮,竹篮是不能打到水的,可经过水的洗涤,会变得洁净如新。就像三毛所说:“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在文学中最美妙的时刻莫过于某种你以为只有自己才能体会到的感受却和作者产生共鸣,可是你与他从未谋面 ,那种感觉就像穿越时空的心灵交汇,以至于你不知怎样形容。就像你背的那些诗词,读的那些话语,也许你不懂可是存在心里。忽然有一天,遇到了某个场景,就忽然明白那些文字。

《中国文学史》读后感(四):真能传神的文学史

2011.7.5

记得在某论坛上看到人家推荐此书,说他当时很欣喜地一口气看完的全书。今天算是第一次认认真真的开始看这本文学史,才觉得此言不虚。书的正文前面有张鸣教授为此写的序言,果真是“为文学史写心”,因为他的确写的很传神,既有对文学史脉络的准确把握,又融汇了具体作品的鉴赏。

每一章的前面有很多概括性小标题,跟着这些小标题看文章,就会发现其实林先生的脉络是很清晰的。很多独到而一针见血的概括,本来我以前很多疑惑的,这么一下子就开阔了。

至于做笔记,我以为是十分有必要的。根据前面的小标题,再对后文进行概括,就基本上能领会内容了。

(第一、二章 已读)

2011.7.6

如果当一本书是教材这样精读,自然会“意外”收到一些往日没有注意到又写得十分的东西。不过相对来讲速度就慢了,而且有时候读到后面难免前面就忘了,就连那些“惊为天人”的部分。

文史哲向来不分家的,再说文学是反映时代的,历史的走向很自然映出很美的照影。林庚先生每一章的划分有理据的,并且和一般文学史的分法有些不同的地方,例如将雅颂和国风单列各成一章,而将说理散文和历史散文合为一章。因为他是从“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之精神去划分的,这样的划分,让人将文学史的脉络看得分外清楚。

或许是我以往看得不认真吧,我对屈原的认识一向不是很清晰,但是看到此书的阐述之后,对屈原处的时代以及他本人的经历,就能够基本从轮廓上看清楚,这位天才诗人因何而伟大。

不过我也有很多困扰,比如,如何做笔记,如何更好地吸收,或许多看一遍是直接有效的方法。

(第三 至 五章 已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