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资本主义的失败经典读后感有感

资本主义的失败经典读后感有感

《资本主义的失败》是一本由理查德·A·波斯纳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4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资本主义的失败》读后感(一):物极必反

2013年第一本书,回顾下本世纪来最重大事件。

资本主义的失败来自于对利润的追求而选择性忽视风险,个体理性带来严重的外部不理性,政治与经济运行不断积累系统性的风险终于以激烈的方式宣泄出来。螺旋上升的资产泡沫在未破灭前,谁也不能准确的推断破灭的时间及这个是否真的是泡沫。低利率与监管放松,铺平了泡沫生成与破灭轮回之路。

货币学派在此轮危机中将遭受严重的打击,靠降息就能一劳永逸的把控经济的天真想法让格林斯潘光环黯然失色,谨记成功是成功者的囚牢!

难道波斯纳年纪大了,书中有些论述被反复提及,有些老人的颠三倒四,全书逻辑结构不够清晰。另外《货币利息就业通论》对波斯纳的影响颇深,凯恩斯思想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资本主义的失败》读后感(二):经济危机的经济分析

对波斯纳和他的法律著作,我们都很熟悉,但是波斯纳早已超出了法律的范畴,在1999年出版了《国家事务:对克林顿总统的调查弹劾与审判》,2002年出版了《衰老与年龄》,2004年出版了《大灾难:风险与对策》,在2005年出版了《预防意外袭击:9/11惊梦之后的情报体制改革》。从一定程度上说,他的著述和论辩已经使他成为了一位公共知识分子,包括政治制度、社会、经济、文学等诸多范畴,从法律的核心到边缘,直至其他社会领域。2009年四月,波斯纳的《资本主义的失败》在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并跻身畅销书的行列。严肃的讲,畅销书的头衔对于一本书的价值并不是很有说服力的注脚,但是,这本书不是严肃的学术著作,按照作者的说法,他丢弃了学术的装备,以适应更大范围读者的需求。

本书梳理了经济危机的根源,并进行了更为深刻的探讨,而不是停留于人云亦云。此次危机从最初的次贷危机,演化为经济危机,直至到避讳不及的“萧条”。萧条这个词语,往往让人联想起来1930年代的大萧条,所以握有权势的阶层对这个词语力图避讳。按照罗伯特-席勒的分析,人们的预期和心理状态对经济的前景是具有影响的。但是,本书作者毫不避讳的指出,本次危机已经进入了萧条的范畴,并此次“萧条”与大萧条进行对比。

大多数的著作对金融危机爆发的论述,都停留在银行滥发信用和个人消费的过度支出的层面。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学术的分野造成的,宏观经济的学者不关注微观的数据,而微观经济的学者却又缺乏全局的观察视野。藉由法律思维养成的习惯,波斯纳在对金融危机进行概述之后,笔触便从最细微的个体论起,这些个体包括银行、借款者、消费者、公司、公司的管理人员等。遵循传统的保守主义所坚持的立场,在市场中各个主体追求其最大利益是无可厚非的。同时,各个主体对金融危机是缺乏预见能力以及风险控制能力的,或者说,爆发金融危机的风险对个体而言都是小概率事件,这种概率如此之小,以至于个体把危机的发生当成永远不可能的事情。诸如银行在混乱的竞争中,如果坚守其安全经营的模式,其糟糕的业绩与同仁的成功相比将相形见绌,甚至导致其出局。这些个体出于追逐利益的本性和市场的压力,进行高风险高收益的业务是无可厚非的。所以,市场的“非理性繁荣”并非来自个体的不理性,个体都是为自身利息而非常理性的,但是他们的集合却是不理性。所以我们不可以把这些个体的逐利行为成为兽性的冲动,他们恰恰是理性的。

市场的自由竞争是激烈的,正如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样,是无可厚非的。作者指出,应当承担的责任的是政府的监管不力,以及救济不力所带来的危机深化。从一定程度上说,奉行自由市场的资本主义是一次失败,而政府未尽职责导致了失败的加深。因此,资本主义的基本制度和政府的处理机制都是值得思考的,当然,资本主义的基本制度是更值得反思的。作者所说的资本主义制度,正不断得在我们国家得到适用,比如公司制度、自由市场等等。这些制度在促进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也有其负面影响。比如公司中管理人员和公司利益的冲突,公司中高层的薪酬制度,企业对短期利益的追逐等等都对此次危机深有贡献,这一点值得我们注意。

不能不提的是现有“裙带资本主义”体制,工商界和政界的关联日益密切,对金融危机的预防、救济、监管等多项措施与背后的政治利益密切相关。这种裙带资本主义的现状,对经济调控和危机预防是非常不利的,特别是在选票说话的国家,没有人会站出来讲已经形成了泡沫,因为被发现的泡沫如果被避免,受损失的人群会非常庞大,而且没人会认为被刺破的泡沫确实是泡沫。此外,经济学家和金融界的利益攸关,此次危机经济学家的集体失语便证明了这一点。更危险的是,工商界和政界的旋转门,使得政府的政策事实上来自业界并由业界执行。长期以来的,华尔街的观点左右着政府的观点,华尔街在泡沫中瓜分巨额利益的时候,政府也在莫名的欢欣。在金融危机发生后,政府的慌乱、束手无措从一定程度上与此不能摆脱干系。

在对萧条的发生根源进行探讨之后,作者以其一贯的思路,指出萧条的发生虽然产生了危害,但是仍然是有利有弊。对于此次萧条的总结思考之后,进行制度上和政策上的变革不可避免,但也需要谨慎进行。过于强调政府干预和过于强调自由市场,都是非常危险的,对于前者,自由市场国家一直以希特勒政权为戒,对于后者,此次萧条即为明证。此次危机过后,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的立场均需修正,同时,后凯恩斯主义的长期影响,自由市场的前见和信条,在此次危机之后,也将不得不面临挑战。从1929到2009年的八十年间,我们看到了资本主义的轮回,不止一次的在加强干预和崇尚自由之间徘徊游走。此次金融危机,对于资本主义制度而言,宣告了自由资本主义的又一次失败。

《资本主义的失败》读后感(三):资本主义失败了吗?

资本主义失败了吗?

李华芳@【读品】 http://www.douban.com/group/dp/

此次起于华尔街次贷风暴的金融危机,对现有的经济理论和操作实践提出了双重挑战。尽管政治家们迅速选择了凯恩斯主义及其各种变换形式的经济拯救方案,但对于危机的原因至今仍然没有统一的意见。

在众说纷纭的解释中,有三类突出的方向:第一类解释偏重从个体的微观动机出发,追逐利益最大化导致的贪婪以及错误估计经济形势而提高风险偏好,导致了个体行为不谨慎,使得“贪婪-欺诈-无知”的链条得以形成,麦道夫案的爆发更加印证了这种解释。但经济学的分析通常不谴责人性的弱点,而恰恰是基于这一本质来拓展理论的,因此单纯谴责金融家们的欺诈和人性上的贪婪,并不能满足经济学的解释。个体微观动机的解释也可以回答何以一开始的经济刺激政策并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流动性依然缺乏的原因。这是因为企业通常在危机时期倾向于修复自己的资产负债表使之恢复平衡,也就是说,企业会将获得的贷款和财政援助用于偿还债务而不是扩展生产。

第二类解释则侧重宏观角度,尤其是从长时段经济周期变动的角度,试图说明美国的经济衰退属于周期性波动。网络科技兴起将美国从1970年代的经济式微中带出,到网络泡沫破灭经济陷入低谷,再到房地产及其相关金融衍生品发展重现另一波繁荣,直到次贷危机,这符合周期性波动特征,并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但这一类解释迅速遭到质疑是因为本次美国遭受的危机之大仅次于大萧条时期,而且这一类解释也没有回答次贷危机爆发的动力何在。

第三类解释表达了对政府监管缺失的不满。不管是从表面上指责金融衍生品过于复杂,还是直接谴责政府放任金融界的肆意妄为,都倾向于将导致危机的责任归咎于政府监管的疏忽和无能。大部分谴责格林斯潘宽松利率政策的经济学家都毫不例外对伯南克的谨小慎微表示了失望,这也被用来解释政府在后续的救市过程中捉襟见肘的窘境,因为这一类解释认为经济主体对政府监管的失望情绪蔓延,进而对救市措施的信心凋敝。

波斯纳的新书《资本主义的失败》主要呼应了第三类解释,尽管本书批评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缺陷,但波斯纳的主旨却在于对政府监管不到位的批评。有必要说明的是,波斯纳的新书原名是《A Failure of Capitalism》而不是《The Failure of Capitalism》,意思是2008年以来的危机仅仅是“资本主义的一次失败”,而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的整体性和永久性失败”。否则人们就会误解,以为作为保守主义者以及新古典经济学的拥趸的波斯纳法官其学术思想发生了“巨大的转折”。而实际上,波斯纳仅仅是承认市场经济具有内在的不可避免的系统性风险,但他认为这一类风险有了大萧条时期的教训,如果配以谨慎而又及时的监管,是可以避免此类风险再次发生的。因此,其落脚点还在于对政府的批评,符合其一贯的立场,并不能认为他的学术思想发生了多大的转变。

波斯纳首先指出了此次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由于高风险的贷款和个人储蓄不足导致的。但波斯纳明确表示对谴责个人动机的第一类解释的不满,他对“理性的失败或者金融经理们的缺陷构成经济崩溃的主要原因”持怀疑态度(62页)。这是因为个人的效用最大化行为总是存在的,这一类行为并没有发生特别大的变化。正如波斯纳进一步指出的,经济萧条的社会成本处于金融机构和个人的理性自利决策之外,单个个人和企业对防范经济危机的发生完全无能为力。这些机构聚集起来的自利决策可能导致的系统性风险会引致经济危机,而政府具有能力来防止该结果的发生。但可惜的是,政府并没有那样做。“这是政府的重大失败,由此放任了金融市场的破产,进而给整个经济带来了灾难性后果”(83页)。

如果这一说法还稍嫌模糊的话,波斯纳用一个擅长的法与经济学的例子进行类比,让读者更清楚明白地了解了,在政府监管手段不管是行政手段还是法律手段缺失的情况下,微观主体行为的外部性导致市场的系统性缺陷可能引致严重后果。假如说政府对污染损害完全不提供任何监管和救济,那么理性的利润最大化的厂商在决定其污染程度的时候,就不会考虑污染对于那些和他们没有现实或潜在契约关系的人的影响,结果就会导致污染损害变得极其巨大,甚至整个社会承受的环境成本要远远高于这些企业的获益。波斯纳认为,金融市场的情况与此类似。

行文至此,波斯纳其实已经明确了其立论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落脚点。所谓“资本主义市场体系的一次失败”是因为“个体行为的外部性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监管”所致。到目前为止,经济学界自然不否认监管的重要性,不过对于2008年危机是否应该归咎于监管则有不同的看法。当然即便是为监管部门进行辩护的人,也承认对金融衍生品创新的监管存在漏洞,但他们对监管部门的批评基本是隔靴搔痒,甚至还带有一丝辩护意味。而波斯纳则全然不同,他对监管部门的批评是一针见血的。虽然波斯纳并不否认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私人金融机构的行为造成的,但在私人部门和政府部门谁该为危机负更多责任方面,波斯纳明确认为后者应该承担更大的责任。

甚至在批评了布什政府以及昏睡的经济学界后,波斯纳意犹未尽将格林斯潘也纳入批评范围,格林斯潘实行的低息货币政策被认为助长了泡沫的形成和危机的发生。波斯纳甚至说“失败的种子早在始于1970年代的放松银行和信贷监管的运动中就已经埋下了”,旨在说明政府应该对金融危机负主要责任,特别是已经有了大萧条的教训的情况下,更是如此。波斯纳进而分析了政府监管部门何以未能及时警觉并吸取教训采取有效措施,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监管者偷懒,将“自由市场”变成了意识形态加以信奉,而忘记了市场自我修正需要时间和成本,无法一次性调整到位。

如果资本主义是指自由市场至上主义,那么资本主义在理论上就立于不败之地,就像它在现实世界中从来没有成功一样。部分经济学者对偏向自由市场立场的波斯纳批评自由市场表示惊愕,或许是因为他们过于极端和理想化了。在法律实务部门的丰富经验促成了波斯纳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态度。从左翼的干预主义到右翼的自由至上主义,不管哪一个极端都是错误的,迄今为止也没有哪一个被证明是正确的。前者低估市场的优点,后者趋于夸大市场的优点,而当下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已经形成了一个处于两个极端之间的宽广区域,政策选择应该面向更加实际的考虑。经济学家的研究不应该陷入意识形态的争论,“少谈主义,多谈问题”,波斯纳尽管没有引用胡适的原文,但表达了相同的见解。事实上,正如波斯纳所说,这本书是“卑之无甚高论”。

理查德·波斯纳著:《资本主义的失败——08危机与经济萧条的降临》,沈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第一版,29元。

刊于《财经》[书评]资本主义失败了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275b420100eumg.html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