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典读后感有感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经典读后感有感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是一本由[德]马克斯•韦伯著作,作家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9,页数:34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后感(一):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

读完书翻阅豆瓣书评,发现了一场十几年前的争论留下的遗迹,论战双方分别是刘瑜和另一名社科系学生。

刘瑜认为从本书的文本上来看,韦伯是在替资本主义洗地,将资本主义贪婪/剥削的早期动力美化成了新教伦理中的勤奋和克己。 另一边则认为,韦伯主观上并无此意,只是在讨论资本主义发家过程中社会文化方面的影响而已。

这大概是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头大象得出来的不同结论罢了。从封建社会进步到资本主义的角度,新教伦理促进了这一进程,固然值得赞扬,但若站在韦伯的年代以及现代,批判资本主义存在的负面问题则又成了新时代的政治正确。

附上本阅读过程中简陋的笔记。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后感(二):宗教与经济的关系

本书是社会学家马克斯 韦伯的知名论文,讲的是资本主义与新教之间的内在联系,大意是资本主义的资本积累需要的理性、勤奋、节俭、谨慎、自律、敬业、守信、守时等品质出自新教 (作者引用了一些富兰克林的言论为他理解的资本主义精神注解),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资本主义兴起于西方国家。

作者说市场经济的兴起以宗教为基础,但如果中国的经济是某种形式的资本主义的话,这个实例证明了韦伯观点的谬误:人不一定要有信仰才能(至少是短期的)成功。当然,中国当下很多人通过努力、勤奋发家致富,大部分完全是为了自己和家庭,并没有更高的目标和约束。

书里提到“那些具备和自然生活方式不同的圣徒,只需生活在俗世的各种部门里就行了,而不必再脱离俗世去修道院中生活。”这跟禅宗不必当和尚、酒肉穿肠过而随时都能悟道立地成佛有些类似。

正文没有作者自己的注释长。这是一篇学术论文,而不是通俗读物,更多的是显示作者的学识、阅读量、非凡的大脑,虽然名气很大,但如果对加尔文教、浸信会、循道宗、虔诚派等不同流派的新教没有兴趣了解,不必细究,作者本人又是个哲学家,用语较为晦涩;而且翻译质量一般,读起来很吃力。

美国第二任总统亚当斯:“最智慧的人最清楚自己的动机,并已洞悉其余所有人的动机。他不会干预跟自己没有关系的事,只会管自己的事。他明白除了自己,谁都不能信任,他对他人的信任只存在于想到自己不会被他人的失望连累之际,因为他了解这个世界有多虚伪。”

歌德:“人类要认识自身,该做些什么?要依靠行动,断然不能依靠观察。你若能为履行自身责任竭尽所能,便能了解自己拥有的东西。你的责任是什么?恰好就是你平时要做的工作。”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读后感(三):读不懂系列之一

没读懂前半本,略微读明白了了后半本。应为糟糕的不能再糟糕的翻译,他们能够选择任何一块用来居住的地方,这么多字,别的版本用安息之处就写的明明白白,

接下来的文字写于一个月后,还好我没有放弃这本书,但我放弃了这个版本。在慕课和讲座的帮助下,啃完了这本书,这应该是我看的第一本社会学的书籍。

作者从理性主义的角度,当耶路撒冷遭遇雅典,信仰面对理性,韦伯提出理念如何在历史中起作用,宗教信仰如何影响经济制度。对宗教和侠义范围内的资本主义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论证。

随着现代性和人类理性的展开,尤其是启蒙运动的影响,宗教如何处理于现代主义的关系,韦伯认为宗教起的是推动作用。

当然一开始韦伯从社会中立的角度出发,对资本主义并未带有明显的价值判断,但写到最后,韦伯也认为,他那个时代的充满了没有良知的专家和只知道享乐的人,而资本主义还自认为达到了史无前例的文明水平。毕竟马克思说过资本主义的每个毛孔都流着鲜血。

终究丧失了初期加尔文派的那种苦行的信仰。是过知足的生活,还是过为了荣耀上帝而去追求财富的这种有别于传统的生活,才是近代资本主义的形成的基础。

人为什么要劳动,是因为祖先被逐出伊甸园,所以这是失乐园的惩罚。文化的差异,我始终理解不了,当时的人真的相信这些诸如此类的命题吗,绝罚我第一次看到,就觉得这近乎于小孩子吵架,而赎罪券,显而易见就是诈骗,等等这些不理解,应该就是我读不明白这书的原因。我不能离开阅读的语境来构建一个信仰的逻辑,然后去映射那个时代人的选择,在韦伯笔下,正是这些选择,使得新教的教义和近代资本主义之间发生了某种关联。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