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乡土中国》读后感摘抄

《乡土中国》读后感摘抄

《乡土中国》是一本由费孝通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0.60,页数:9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乡土中国》读后感(一):关于“私”的小问题

图书馆借到的1986年印刷的书,上面有不少前辈批注的痕迹。费老先生的观察与提炼后的分析都非常鞭辟入里,从“土”谈到“愚”再谈到“私”,然后引出本书的重点差序格局和四种权利。

我虽然在城市中长大,但仍然能对许多书中的现象与描述感同身受,大概是因为“乡土”是中国人血液里的东西,短期之内很难去除,或者说永远无法去除,因为所谓“仁义礼智信”根植于中国文化,哪怕是如今追求西方思想的年轻人也难免潜移默化受着影响。由此看来“乡土中国”一名实在是生动,从农业文明到乡土社会到差序格局再到礼治文化,都是“乡土”赋予中国的一切。

但看完此书我也有些问题,书中认为“私”是中国自我主义下差序格局的体现,但西方个人主义下的团体格局就不会导致“私”吗?“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代表的固然有群己界限的不分明,但我认为更多的是占小便宜的贪婪心理,换言之就是人性的弱点。

《乡土中国》读后感(二):短评写不下了只好放到这里

这几乎是迄今为止我从图书馆借到的所有书中翻得最为破旧的一本,我甚至希望豆瓣书评可以增加添加照片的功能,封面三分之一缺损,我一度以为手写体的“费孝通”是图书管理员因为封面无法辨识而自己写上去的,直到看到真正的封面= =

闲话不多说,这本书自上大学以来不断有老师推荐,起初我总抱着“不是我研究兴趣所在”的态度不愿触碰,这次看到导师作为一个研究领域与此并不太大关系的人也强力打星号推荐,遂借来一读,一开篇就欲罢不能了。

大致想想,让我喜欢这本书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1.第一篇乡土社会就让我一下子产生了很大的触动,关于土地是中国人的根,那种无限眷恋的如同对于母亲一样的感情

2.我本身是个喜欢理论的人,特别是最近对社会学、人类学里面的概念、方法很有一睹为快加入自己运用的欲望,对于费老书中提到的种种概念、方法很有兴趣

3.费老很多思想打破了常识的观念,而打破的过程逻辑通顺,读来让人颇受启发

4.全书都在强调一个观点:施行变革时一切要从实际出发,尊重中国的传统以及国情

《乡土中国》读后感(三):读来酣畅的田野调查报告

本文首发于网站 什么值得买

费孝通先生著,97页,14篇文章

建议闲暇时间阅读,每篇文章都是很轻松的,毕竟是田野调查的内容报告。当然,也可以一次性全部看完,对文章所勾勒的乡土中国的认知程度会更深刻一点,噢,也可以先看看社会学的入门书籍比如曾经提到的《社会学与生活》,对这个学科的分析手法与观点有个大体了解后对此书的认知会好很多。

费孝通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在我看来社会学是一个很有趣的学科,对社会的描述和分析对我们认知这个世界有好处。

全书利用14篇文章,描绘出了一幅“乡土中国”的图景,并利用社会学的方法对形成这幅图景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而由于写作时间正值西风东渐时代,其中所描绘的东西对撞倒也和现在过年回家的同志们所看到的碰撞相类似,这也是阅读该书的一个原因。

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不大流动的(农耕文明与农业经济)在这种社会环境下形成了所谓的乡土中国,这个社会文字需要下乡,私德和公德出现矛盾,家族社会,本地人和外地人的矛盾,男女有别还有礼治秩序,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而这一切最经典的概括在于所谓差序格局。想必春节需要自救指南的我们,也需要用社会学的工具促进理解吧。

最值得概括的其实就四个字:差序格局。

《乡土中国》读后感(四):西南联大这本教材带你解锁“讲道理”的正确姿势

1938年,抗战形势严峻,清华、北大、南开三校西迁至昆明,组建成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 费孝通,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 费孝通曾在西南联大教授“乡村社会学”课程,《乡土中国》一书,就由从该课程中整理出来的十四篇论文组成。 提到论文,你可能觉得它的内容必定艰涩难懂,实则不然。 梁文道在他的读书栏目《一千零一夜》里评价《乡土中国》时说,具备中学生阅读水平的人都能读懂,我认为这有点夸张。只能说中学生能把字认全,道理还需要花心思理解。我说它不艰涩是因为,《乡土中国》是一本剖析中国人根性的书,每个中国人都和它难解难分。 中国社会保持传统的农业社会形态几千年,即便今天,城市的边界不断扩张,乡村生活日新月异,但乡土社会打在中国人身上的烙印,还久久未能冷却。 费翁之意不在“做文章”,而在“讲道理”。他条分缕析乡土社会的环境是怎样孕育出了中国人最基础的观念,或者说,中国人缘何成为中国人。 乡土社会是流动性小、相对封闭、安土重迁的社会,人一生都在这同一块土地上生、老、病、死。环境的稳定升华了经验的价值,由于没有新鲜元素的侵入,爷爷的经验传给爸爸依然有效,爸爸的心得讲给儿子不会过时。这种流传下来的“经验”和“心得”,久而久之就沉淀为所谓的“传统”和“文化”。 人生经历大体上的雷同,提高了老者的地位。我们看古代的文学影视作品会发现,在一个村庄或家族里,最德高望重的、拿主意的都是年长的老人,因为对于环境几乎一成不变的乡土社会来说,老人最见多识广,他经历过人生的大部分阶段,掌握处理各种情况的方法技巧,因此他有权力做定夺。 反观现代中国,老人在家庭中的权力地位似乎已有所下降,那是因为在持续更新的现代社会里,老者以往积累的经验不再适用,谁有更强的适应能力,能紧跟变迁的步伐,谁才能掌握真正的话语权。 如上所述乡土社会中有经验的老者说了算的统治,费孝通称之为“长老统治”。长老统治实质上是孔子口中的“礼治”而不是表面上的“人治”,当然更不是“法治”。 所谓“礼”,是乡土社会中人人都接受的长期以来自发形成的一套最适合社会发展的行为规范。长老是这套规范的阐释者和代言人。从长期看,礼是在不断自行调整的;从短期(人的一生)看,礼是接近恒定不变的。 “养不教,父之过”,长辈负有的对子女的教化责任,就是指要引导子女的言行遵循已有的行为规范,使之符合礼的范畴。 法律,是另一种层面上的约束,是政治的工具。法与礼的不同在于,法是依靠国家权力强制制定执行的,礼是于乡土社会中土生土长的。 《乡土中国》吸引肉松的地方有两点。一是费孝通从纯理论角度出发,解释我们像对水和空气一样习以为常的现象,正如知道1+1=2的是普通人,能证明1+1=2的才是大师;二是费孝通有理有据的论述方式,他没故作高深地用常人看不懂的术语词汇,不动声色地就把深深融在血液里的品性分析得令人信服。 读《乡土中国》,最主要的不是从文学的角度推敲费孝通的行文用句,而是应该注重他抽丝剥茧的逻辑思维,细品“讲道理”的专业姿势。

《乡土中国》读后感(五):中国.. 中国

由于我文笔拙劣,理论水平有限,没有以杂文型式理清文章脉络,写清我关于此书的思考,所以读书报告部分采取分点式探讨的格式。

记得一个教授说,要想了解中国,必读《乡土中国》和《儒教与道教》,《乡土中国》是一本关于中国国民性的人类学比较研究书,承教于马林诺夫斯基和潘光旦,费孝通可谓学贯中西,《乡土中国》的理论水平不必多说,但比起详尽的理论,更可贵的是他思考中国国民性时的治学态度。

他像一个外星人一样审视中国,审视中国人民,对中国有踏实的了解、敏锐的观察、抽丝剥茧的犀利分析。感同身受,却不像林语堂那样感情泛滥。心存忧患,却不像柏杨那样对中国的国民性进行廉价的批判。自始至终,始终保持着一个学者的理性。

除了关于中国国民性方面知识的收获,这种理性的治学态度,很值得人文学者尤其是新闻从业者学习。

在今天的社会新闻报道中,经常看到对我国国民国民性的批判,读完这本书后,逐渐觉得这种批判跟费孝通这种理性的研究比起来,实在是很廉价。王沪宁在《比较政治学》中说:“只有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来讨论和分析研究对象,才能适当的把握它,从而恰当应对。”,我们应该研究中国当前的国民性,从实际出发,在了解的基础上进行报道,少做廉价的批判。

费孝通关于中国婚姻观念的剖析是这本书最让我瞠目结舌的地方:

理解了这些东西,就能够理解很多中国年轻人认为的不可思议而长辈觉得顺理应当的事。

因为没有效率,中国的年轻人在人类的自然生理恋爱期内不被允许谈恋爱,一出大学,却被要求立即结婚,立即生子。感情与效率无关,所以没有感情也能结婚,是的,在中国传统的中,没有感情才是正常的,才最稳固,最有效率,西方婚姻建立的基础、粘合剂:“爱情”,在中国的家庭中是种“反动的分离因素”。

然而,中国长辈和年轻人之间在今天何以形成了关于婚姻观点的差异?

窃以为,一是因为在中国与世界的交融中,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二是随着中国政治与经济现代化的推进,现代化职能机构不断完善,中国家庭需要承担的事业任务逐渐减少,对家庭的分工压力明显降低,因为生活分工而组成家庭的接受度下降,感情在两性结合过程中的重要性攀升,无爱的婚姻即使组成,也不被大众祝福。

然而,爱情作为人类的情感,和实在的社会分工比起来实在是脆弱易变。

西方美国,欧洲等国家,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社会机构完善,家庭承担的经济、政治、宗教文化事业较少,即使如此,离婚也造成很大的社会问题,而中国在社会职能没有足够发展的情况下,就面临家的解体。中国社会的社会职能并未能完全承担起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家庭的崩溃会导致家对社会稳定、对生育、对养老的职能的缺位,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

若以问题思维为导向,在现阶段,我们要做好文化工作,保护家庭,同时应对趋势,长期努力完善社会职能,提高社会管理能力,修炼内功。

在谈礼治与法治之前,费孝通先介绍了中国与西方的社会结构。

中国乡土社会的基层结构是一种:“差序格局”,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是由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这网络的每一个结附着一种道德要素,所有的价值标准,都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

而西方是一种团体格局的社会,团体格局与宗教神学有关,所有人在圣父面前是平等的,神对每个人是公道的,一视同仁的,是爱的;统治者是神的代理者(minister),代理者代理的资格来自于人民。

在谈法治与法治时,费孝通从维持秩序所用的力量、实施的条件两个方面比较讨论了西方的法治与中国的礼治。

从维持秩序所用的力量方面来说,法律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国家”指政治权力,在现代国家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法,传统,不是靠外在的权力来推行,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

从事实的条件方面来说,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的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的变迁慢,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礼来维持。而在现代社会中,因为社会变迁实在太快,传统的效力无法保证,在应付问题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应付共同的问题,由力量控制各个人。

礼治与法治的不调和之处也逐渐产生,在差序格局的社会中,有无数私人关系搭成的网络。这网络的每一个结附着一种道德要素,所有的价值标准,都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而在团体格局的社会里,在同一团体的人是“兼善”的,就是“相同”的。

如今,在媒体与法学界,批评中国人法制意识淡薄的声音此起彼伏,但为什么很少人反思,西方的法治可能不适合中国。

我们在开始引进西方的法治时,其实有很多生拿硬套的成分,以宪法为例,康有为梁启超呼喊西方有宪法,中国也要有宪法,但是他们忽略了西方的宪法是根植英国近千年的传统,与欧洲列国数百年经济文化发展,相配套,呼应的,而中国,在政治,经济,阶级,文化等各方面相应的条件很少,此外,中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自己的法律,自己的问题。

拿民法来说,我国的民法典去年才修订出一个总则,而且其中重要的几条尚有争论,而法国在拿破仑时期就有民法典了,这不是我国落后的问题,而是我国建国以后经过规划,在全国建设公有制经济和政治设施,不存在民法问题,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后,市民社会发展,才开始有修订民法的需要。

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西方的法治制度与文化为我们带来了丰厚的礼物,为我国政治现代化治理,经济关系调节,社会治理方面提供了借鉴和帮助。但空谈法治,选择性忽略中国的社会与文化传统,进行道德批判,不免有些廉价。

私人为,当今法律界的一项重要责任是将西方的法治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现实实际结合,创造出适宜中国的法律治理模式,促进中国发展,同时也为世界法律文化贡献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中国作为一个曾经创造出《唐议疏律》,领导世界法律文化的文明,我充满期待。

虚伪,在《新华字典》中解为:“表里不一,口是心非。”,在日常用语中是贬义词,不是什么好词,但费孝通却从中国社会权力的构成与性质,社会的流变速率方面指出,虚伪是必须的,甚至具有积极意义。

费孝通将权力的性质分为四种:横暴权力,同意权力,时势权力和长老权力,其中,他指出,中国社会的权力结构中,以社会继替中所发生的长老权力为主要权力,长老权力是一种教化性的权力,不是统治关系,教化过程是代替社会去陶炼出合于在一定的文化方式中经营群体生活的分子,担负这工作的,一方面可以说是为了社会,一方面可以说是为了被教化者。

文化是一种很有效力的工具,我们要发展记忆,因为我们生活中有此需要,例如,词是人生活和时间最主要的桥梁,没有象征作系也就没有概念,人的经验也就不能或不易在时间里累积,如要生活也不能超过禽兽。教一个人学习这个社会的文化,不仅是为了让他适应社会,更是为了让他在这个社会立足,享受这个社会发展的成果,在传统社会中,流变较慢,文化会训练出与事实相符的行为,遵照文化行事即可,因此文化传统享有崇高的社会地位。

而现代社会,文化与变迁的世界脱节,但在长老权力下,传统的形式是不准反对的,能反对而又不切实用的教条或命令只有加以歪曲,留一个面子,而且伏尔泰的话说得很好:“我们需要上帝,哪怕没有上帝,我们也要造一个出来。” 我们需要一个形式上的传统来维持嬗变中的稳定,所以对于传统的“反对”,随着时间,逐渐变成了“注释”,注解的变动方式可以引起名实之间发生极大的分离,在长老权力下,传统的形式是不准反对的,但是只要表面上承认这形式,内容却可以经注释而改变,其中,名实之间的距离跟着社会变迁速率而增加。

通过虚伪,社会文化不仅保持了传统的形式,维护了社会的稳定,也为事实需要的改变打开了方便之门,阴阳两便。

优秀的作品总能透视时代《乡土中国》,这本费孝通36岁时写的一本人类学比较研究的小册子,在如今中国逐渐成为世界的中心,东西方文化交流冲击日益频繁的时代里,不断被提起,书中费孝通对东西方文明的对比与思考,如黄钟大吕,不断回响,读来让人有振聋发聩之感。

费孝通受教于潘光旦与马林诺夫斯基,名师高徒,无心插柳,写出的《江村经济》至今是人类学的必读书目,著此书时,只有36岁,风华正茂,期待为中国,为人类的文化事业做更大的贡献。然而,用他自己的话说,自己的生命停止于四十岁,1980年被准许再提笔,名动世界时,他已下不了笔了。他的失声,是一个时代的悲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