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孟子译注经典读后感有感

孟子译注经典读后感有感

《孟子译注》是一本由中华书局著作,29.00元出版的272图书,本书定价:平装,页数:2008-1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孟子译注》读后感(一):既全對又全都不對

老師說,楊伯峻的注,既全對又全都不對,看完就明白老師這話的意思了。孟子思想入門讀本,還可以,反正當年我是很認真地擼完的。聽說以前考科舉的人幾歲開始就開始讀四書五經,還都要給背下來,尼馬逗我玩麼就是最薄那本中庸我都背不下來了,一套周易譯注從研一整到現在畢業了都沒整完。我的導師讓我別考博也是對的,別自找不痛快呀。

《孟子译注》读后感(二):孟子译注

1-娄离章句上

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舜不先禀告父母就娶妻,为的是怕没有子孙,因此君子认为没有禀告,实际上禀告了一样。(这就是自由恋爱,私定终身啊,偷笑,其实是可以的哦)

赵歧注: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2-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孟子译注》读后感(三):孟子译注

《孟子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2008年12月版。作者和出版社都是权威。每天读一点,半年间断续读了两遍。经典还得趁早,现在读固然理解更深,确实记不住。孟子就像行走的小钢炮,走到哪儿怼到哪儿,气势很盛,刚猛无比,有点像洪七公和杨过;不像孔老夫子,像张三丰。突然想我们课本里选的内容有意思,一个是天时不如地利那段,一个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那段,都是正能量鼓励。至于富贵不能淫那段只取这三句,其实总纲在前面“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那就不能说了,哈哈。接下来读杨先生的《论语译注》,应该轻松些,不过顺序不对了,还是应该先读“论语”。

(公号:行云楼)

《孟子译注》读后感(四):有所感

对获得邦国天下抱有野心的人比比皆是,可是出于仁德愿为黎民安息而平治天下的却十分罕见。为攫取爵禄使尽手段的人大概很多了,可是为原则而辞去爵禄的却是极其少见的。为保全蝇利誓天指日的人已然数不胜数,然而为守持忠信以死明志的人仍旧非常稀少。受到君子言行的感发,一时欣然归正的人举目可见,但能够加以践行至于终身不辍的人似乎已经断绝了。 人最爱惜的莫过于自己的生命,义士所做的却是牺牲生命,无非是他们心中有些东西比生命更崇高;人最看重的莫过于自身的得失,仁人重视的却是一切他人的苦乐,仅仅由于他们的思想与更广大的精神相连。望见泰山,便不会再想着小丘;见识过东海,即使秋水的泛滥也不足为观了。令人敬仰的品格难道要去渺远的处所才能寻得吗?尧、舜也不过是躬求善心来寻得的。幼小的孩子掉入井中,凡是人不会坐视不管;罔顾道德的事情出现了,加以谴责规正的心情自然而然地生发。一般的人对如此的经验,不懂得察觉其中的意义,这也正如没有人不吃饭,而鲜有人真正识出五味的调和一般。能够永不忘记这些时刻的感受,用以指导自我和判别事物,举措之间就没有什么会离开仁义了。 所以君子对于贫苦卑贱、默默无闻,不觉得有什么值得推辞,但对违背本心的事务,必定决然拒斥;略加委曲便能安度的关头,认为就算失去一切也要顺从内心的声音。常人见到,往往嗟叹、困惑,以为不合情理。然而君子也恰恰只是不愿意忘记情理的本义罢了。

《孟子译注》读后感(五):“居下位而不获与上”

职位不高的人,如果不能被上级信任,是不能把老百姓管好的。要被上级信任,是有方法的,就是要得到朋友的信任。要得到朋友的信任,是有方法的,要会讨父母的欢心。 儒家的管理法自上而下。儒家的起源是圣人,儒家创设自己的理想人格---君子,成为儒生的自我定义。圣人进言,规劝君王,实行仁政。君王在圣人的辅佐下,成为理想君王---仁君。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前提是,君、父、夫在儒家的教化之下,成为理想人格的先行者,比臣、子、妻更加靠近理想人格。如果在“上”者,不是理想人格,儒家的理想就扭曲了。 如果上级是小人,下级就得讨好小人。上级看你是否明辨是非,以你为人处世来作为裁决,你为人处世的起点是亲和友,侍亲奉友,建立在亲友也以理想人格为准绳。 儒家关于理想人格的养成很有一套“居下位而不获于上者,民不可得而治也”,却强加了居下位和治的关系。“学而优则仕”,学而优的裁决者是“上”,对“上”的预期和要求都过高了。“下”获于“上”,是“士”的唯一出路,也过于理想化了。 儒家三千年,多少士人心,碌碌不得志,空叹白发生。而今父母亲,而今读书人,而今在上者,可曾明人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