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宋史十讲》读后感100字

《宋史十讲》读后感100字

《宋史十讲》是一本由邓广铭著作,中华书局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3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宋史十讲》读后感(一):宋史论文集

集中于宋朝许多广为关注的大事件出发,论证严谨,材料丰富详实,文笔平实通达,显示了一位宋史专家应有的素养。

宋之一朝,争议甚多,贬之斥其弱,割地赔款,丧权辱国,苟且偷安。赞扬的,则着眼于经济与文化两点,洋洋洒洒地说宋之商业为中国诸封建王朝之冠,国家赋税,多仰仗商业,市镇繁荣,非前代所能及也,另外,南宋之海外贸易,也是今之治学者所津津乐道的,何况,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也能窥见其兴盛之状;宋之文化,真正有价值的,我认为,还是市民文学的兴起,这就前代是难以想象的,也与宋代的社会经济状况密切相关。

《宋史十讲》读后感(二):大胆怀疑

在研究王安石的过程中知道了邓广铭先生,对他渊博的学识和对历史情景的分析非常佩服。尊重一个人最好的办法就是尝试着用他的思维方式来分析一些问题,正如叔本华对康德所做过的那样。叔本华在三十岁的时候写成了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成就了他在哲学史上的地位。在附录中,他加入了对康德的批判,作为一名年轻学者,这一点确实勇气可嘉。

比如第一讲论赵匡胤,作者认为宋朝积贫积弱的根源就来自于赵匡胤的出身,正是他作为军人政变的受益者,所以在之后的治国理念中一直对军人严加看管。当然有这种因素,但是考虑长编中赵匡胤的一段事迹,也就耐人寻味了。上既即位,欲陰察羣情向背,頗為微行。或諫曰:「陛下新得天下,人心未安,今數輕出,萬一有不虞之變,其可悔乎!」上笑曰:「帝王之興,自有天命,求之亦不可得,拒之亦不能止。周世宗見諸將方面大耳者皆殺之,然我亦終日侍側,不能害我。若應為天下主,誰能圖之,不應為天下主,雖閉戶深居何益。」既而微行愈數,曰:「有天命者,任自為之,我不汝禁也。」由是中外懾服。如此看来,赵匡胤对自己还是颇为自信的,相信自己的天命所归,而不是呈现出一个迫害狂的心态。

比如论述王安石变法,作者提出了观点,认为变法的失败是由于王安石的施政理念与北宋的家法理念不符。说到家法的核心观念,无非是削弱宰相的权力,以及实施募兵制,即现在的常备军制度。作者认为王安石归根结底没有撼动家法的地位,以至于变法功败垂成。事实上并不如此,北宋初年宰相的地位确实不高,但从王安石变法之后,历任的宰相权力似乎越来越大了。司马光自不待说,便是那些奸臣,如童贯之流,也是可以一手遮天了。况且王安石变法时每与神宗据理力争,试图以帝王之师的身份干预朝政,这一点被后面的张居正继承的很好。

比如论及南宋初年,作者大概是被大好形势被耽误的情绪所激发,竟得出论断赵构是金朝的奴才,而秦桧是金朝在南宋的代理人的论断。这一点可能和真实的历史出入甚大。比照历史,三国时期东吴面对彼时强大的魏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也采取了求和的策略。甚至在和蜀国争夺荆州之时,还向曹操发出过称臣的表章。但这不表明当时主政的陆逊就是曹操的代理人啊。秦桧有他的问题,为了一己私利,不惜用卑鄙的手段来达成自己的目的,后世遗臭万年,也是他应有的报应。但是完全把他比喻成汪精卫一般的人物,在历史上无论如何是交代不过去的吧。

作者治学的严谨精神,在其后附的小传中有一段生动的展示:

《宋史十讲》读后感(三):宋史十讲的九个观点

1、赵匡胤「黄袍加身」其实很早就做了准备。

也正因为自己是通过兵变登顶,赵匡胤做了很多工作来防止这种事情发生。但也给宋朝埋下重大隐患

2、赵光义取帝位乃是通过劫夺的手段取得,太祖之死也绝非是因为烛影斧声所致。

不是你好我也好的兄终弟及,而且是处心积虑早有准备,在「烛影斧声」当晚时机成熟动手。不仅养力士招亡命之徒,还收受贿赂私结军校。

3、北宋家法由赵匡胤定下,赵光义发扬光大。总结起来就是十六个字: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纪律已定,物有其常。

简单来说,就是军事上防御为主、重文轻武、将不知兵兵不知将,政治上权力互相制衡,分割相权。三司使计相和枢密使分别分宰相财政之权和军事之权,同时「枢密使有制令之权而无握兵之重,大将有握兵之重而无制令之权」。王安石变法之所以失败或者不够彻底,也在于对北宋家法的彻底否定,触动了宋神宗的神经,因而没有得到宋神宗的全力支持。

4、募兵制度是宋朝「积贫积弱」的重要原因之一

所谓募兵,即是在困难时期将无法自给自足的农民招为兵,由国家来养,而且是终生制。本意是将兵与民分割开,防止造反。但这不仅造成劳动力的缺失,严重影响农业生产,造成大量土地荒废,而且导致军队龙蛇混杂,战斗力不高,还导致国家财政的严重负担。

5、王安石变法革新的三个精神支柱: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天变不足畏:保守派动辄以「天变」为由恐吓宋神宗,将天灾地动灾异等同变法联系在一起,以达到阻扰变法,维护自身利益的目的。

祖宗不足法:王安石对宋朝建国以来施行的财政、经济、军事、教育、选举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几乎全盘否决,列举弊端后总结到了必须变法革新的地步不可。而反对派则出于受儒家法祖思想的支配和维护本阶层的既得利益,竭力维护祖宗之法。

人言不足恤:此人言专指流俗之见。王安石认为如果对流俗之见有所顾忌和迁就,则必定贻害国家大事。

6、南宋初年的对金斗争投降派占上风

秦桧作为金朝的代理人,处理宋金对策为:南人归南,北人归北。已达到接触南宋武装、公开承认华北和中原之地为金所有。

岳飞作为杰出的抗金将领,是坚定的主战派。岳家军战斗力最强而且纪律好,而岳飞也并非愚忠。

7、辛弃疾不止是词人

自己撰写的《美芹十论》《九议》就宋金的对立和战争的前途加以具体的分析,表明了他对金宋关系的深度思考,但并没有引起当权者的重视。长期为地方官,关心民间疾苦。

8、宋代文化在封建社会里属于登峰造极

没有文化专制,兼容并包。精神文化有宋学为代表,科学技术文化亦有诸多发明创造。

事实上宋代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在我国整个封建社会时期可谓是空前绝后的。具体表现在:

- 农业生产力大大提高,有所谓「苏湖熟,天下足」之说

- 四大发明要么是在宋代发扬光大(造纸、火药和印刷)要么是宋代发明(指南针)

- 科学技术水平大为提高,可见沈括的《梦溪笔谈》

- 海上贸易之盛,远非钱袋所能比

- 文史哲的研究形成“宋学”,兼容儒释道

9、宋学乃是各种学说、文化兼容并包的成果

宋学依旧以儒学为正宗,但又是儒释道兼容并包的产物。特点在于:1)在历代基础上力求探索与创新;2)怀有经世致用的要求。理学则是宋学衍生出的一个支派。

第十讲为作者未完成稿。讲述的是王安石变法期间一群失意或致仕的官僚聚会,他们自称为耆英会,年龄最小的司马光也已64岁。

同时也介绍了王安石和蔡京的饮食细节,可知王安石不加选择就近吃菜,而蔡京骄奢淫逸,厨房分工之细以致做包子有专门切葱丝的婢女。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