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大宋宰相王安石的读后感大全

大宋宰相王安石的读后感大全

《大宋宰相王安石》是一本由毕宝魁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5,页数:3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宋宰相王安石》读后感(一):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大宋宰相王安石》是本讲述“千古一相”王安石跌宕又传奇一生的历史小说。

小说前半程重心是仁宗、英宗两朝的王安石,意在交代当时宋朝的内外交困之状,为后半程王安石在神宗朝执掌权柄、立意变法埋下草蛇灰线。

王安石生于真宗朝,这是花钱如填山倒海的一朝。签了《澶渊之盟》,进入和平、互不相扰的时期,真宗自觉可比肩上古圣哲,于是开启了自大、荒唐、扰民、费钱的“东封西祀”,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帑藏空虚。到了他儿子仁宗朝无钱可用怎么办?——范仲淹主持变法,“庆历新政”。

但“庆历新政”的寿命极其短暂,仁宗的耙耳朵加范仲淹的温和这些都给已经进入官场的王安石留下极深的印象与警惕——“如此变法行不通”。他默将这前车之鉴看在眼中、记在心里,等至神宗朝他亲执变法改革时,以雷霆万钧之势杀翻整个神宗朝,未必没有他对当初范仲淹春风化雨之姿的矫枉过正。

本书至半,“治平四年的春天......王安石已四十七岁,出仕也已经二十多年。他的学识、才干、不慕名利的品格为天下人所公认。司马光在写给王安石的信中说:'远近之士,识与不识,咸谓介甫不起则已,起则太平可立致。'”

曾经这是司马光对王安石的期盼、是天下读书人对他的期盼,亦是宋神宗对他的期盼。

于是王安石带着他的声名、学识、政绩、手段来了,与宋神宗一场君臣相得拉开变法的大幕。在虞云国先生的《从中州到钱塘》中如此总结,“理财方面共七项,按颁布顺序为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免行法、方田均税法。强兵方面共四项,为保甲法、保马法、军器监法、将兵法。育才方面共三项,为科举新法、三舍法与《三经新义》。新法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诸多方面,但其关注点是富国强兵。”

如果说曾经的范仲淹改革重点是吏治,那么王安石将变法的重心放在了更加务实、也更加可量化、可视化的财政改革上。因为王安石和神宗联手的这场“熙丰变法”,国库实实在在的富了。

但这场变法带来的党争却也从此撕裂北宋,更延续至南迁的南宋。说北宋亡于党争也不算为过。因而接下来的几百年间王安石一度声名恶,及至清朝才被翻将过来。到今时今日,在学院派及民间视角他都是无可争议的“改革家”。王安石领先于他的时代,宋之幸。太过领先于他的时代,宋之不幸。

最后以一句临川先生自己的诗做结,“兴王只在笑谈中。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

《大宋宰相王安石》读后感(二):一个千古名相,一段沸腾人生……

上下5000年的文明,10000年的历史;走过一个个朝代,留下一段段的故事,比如说经济繁华的大宋,而王安石便是北宋当时一位重要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和他的变法思想至今仍然牢刻在中国历史上……

《大宋宰相王安石》,顾名思义,一本关于中国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和文学家王安石的传记,作者毕宝魁,专业书写人物传记,由他整理操刀千古一相,满是期待。

内容果然全面,作者分十章描述,主要从三个部分下手,最前部分从“少年高志”到“治鄞干吏”,描绘了王安石成长过程及当时的社会背景,也为日后的变法奠定了基础。第二部分从“上万言书”到“坚韧不拔”,详细讲述了王安石逐渐崛起于政治舞台,与神宗一起开始全面而深刻的变法,前后经过长达近八年的时间,北宋不仅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教育、文化等领域进行了深刻的变革,而且还在强大的保守派阵营面前表现出极大的魄力和智慧。最后的部分则主要描绘了王安石辞相隐居后的生活,以及他在当代经学、易学、诗文等方面的地位和贡献。

作为一位改革家和文学家,其实王安石的知名度往往大于他作为政治家的身份。但是本书却从大宋宰相入手,全面、详细地描述了他个人的一生,特别是他在政治改革方面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并让作为一名读客的我重新认识了他……

在书中,毕宝魁老实通过丰富的史料和详具体事件的详细描写,逐渐演化出王安石的生平经历和思想演变。不仅突出了王安石在政治方面所做出的贡献,还深入挖掘出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和成就。生动的人物刻画,深刻的思想和理念阐述,其政治思想和文化理念跃然纸上。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尽管王安石遭遇罢相、退居钟山,但当他看到傲雪的梅花毅然绽放时,便成就了这首最深致悠远的诗;“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站在飞来峰顶,一览全境,天下分明于心,数百年之后,依然激励着一代代后世子孙,奋勇前行……

宏图壮志虽然随着熙宁变法的最终失败而受挫,几许失意悲凉在所难免;但,从流传后世的诗词中,我们依然清晰可见王安石无愧天地的壮志豪情。一个千古名相,一段沸腾人生……

《大宋宰相王安石》读后感(三):在改革上能够披荆斩棘、一往无前的人,永远值得钦佩和称赞。

我们对于王安石的了解,可能更源于书本,对他文章诗歌的背诵,在那些学生生涯的记忆中,王安石三个字可能时刻与“背诵”两个字相关联。我们知道他是历史上伟大的文学家,知道他是伟大的政治家,也是改革家。但是对于他的更多的了解都是在文学贡献上,在中国历史,或者说在大宋的历史中,王安石是什么的角色?有着怎样的地位?或者,只有从他政治家、改革家这个身份去了解。 在宋朝,王安石的年代有着在我国历史上灿若繁星的名人,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名人中,王安石仍然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他是宋朝的宰相,可以说是在某个时期,他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引导着宋朝的发展。 改革和变法,自古以来就是难上加难的事,不同派别的纷争,有涉及利益的牵连,变法和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就会动摇一些人的利益,不是变法难,而是有些人的利益维护太难,所以改革和变法就会有人阻止。 我们看王安石的一生,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他是成功的。当然,他的变法最终走向了失败,但是在他的人生中,他的抱负得到了很大的实施,在自己的想法内,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一部分来源于他自身的斐然的才华、卓越的能力、高尚的道德,以及一往无前的勇气和决心,在另一方,遇到了赏识和支持他的君主更加重要。即使是千里马,遇到了伯乐,才能更加的发挥出价值。而神宗无疑就是王安石的伯乐,在他的支持下,王安石的变法在一步步得以实施。 在读这本书前,我对王安石的了解,是知道这个人存在很大的争议。尤其是涉及到改革和变化,以及朝代发展来说,总会提到王安石,以及分析王安石的变化是否正确,变法不成功的原因。对于这些问题,我仍然不能说我了解,我甚至觉得不重要。重要的是王安石这个人,仍然是一个伟大的人。在他的有限的生命中,致力于国家发展,将天下苍生为己任,想进一步推进国家和社会的进步,这无疑是一个伟大的心有抱负的人。而这样的人,可以担当起“伟大”二字。 梁启超评价王安石为“真正是数千年文明史上少见的完人”,而我纵观王安石的一生,其在追求改革的目标中,坚定而有毅力的进行,在这个过程中,遭到过无数好友的反对,但是至死,那些政见相左的人仍然会对他称赞有加,足以看出王安石高贵的灵魂和高尚的品德。 这样的人是宋朝的瑰宝,也是因为有这样的人,才使宋朝在一段时间繁荣发展,王安石的人生足以在中国的历史留名,不仅是文学史,也是改革史。在改革上能够披荆斩棘、一往无前的人,永远值得钦佩和称赞。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