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深圳往事》读后感1000字

《深圳往事》读后感1000字

《深圳往事》是一本由谢宏著作,29.00元出版的2009-1图书,本书定价:250,页数:,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深圳往事》读后感(一):《深圳往事》内容提要

这是一个深圳人的30年心灵史。阅读本书,就是阅读深圳的简史。就是阅读一个人,一群人,一群城市居民在30年里的激情和梦想。也包括忧伤。惶恐和焦虑。走过30年,对这群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来说,是人生的中年;对深圳来说,是新生的全部。世事沧桑里,这些:校园诗人,经商奇才,情场马拉松选手,本土官员,乡村赌徒,叛逆少年,上海逃婚者,打工妹主持人,含辛茹苦的母亲,失意的父亲,唠叨的祖母,逗人的新人类,他们的父子恩怨,经年奋斗史,她们的悲欢离合,暧昧情感,每天在深圳这座城市里演绎,他们中的某个人,也许就是你,是你见过的某个,又也许他或她,正迎面朝你走过来,或者刚擦肩而过。

《深圳往事》读后感(二):《深圳往事》后记/谢宏

《深圳往事》后记

这个长篇是2004年8月19日起笔的,开始激情澎湃,但写了三千多字后,大概是因为看奥运的原因,就暂时搁置了下来,后来是10月国庆节开始接着写的,到12月23日在病中写完第一稿。前后大约用了三个月时间。

这段时间里,我一周工作六天,只写上午,写好一个章节,大约是二千到三千字左右,当然也试过六千字的,但我尽量控制速度,下午和晚上的时间,我就不写了,用来散步,我在四海公园绕圈子,想第二天要写的内容。每天都这么过的,有时候觉得充实,有时候觉得很是无聊,但我也发现其中的好处,那就是无人管束,全凭自觉,好在我曾经有过十五年的职业生涯,练就了很好的自控力,使我可以有恒心地从事这项马拉松式的写作。

自从事写作以来,我一直有个未了的心愿,那就是希望写出一部与我们这些本土人成长有关的作品,算是不辜负在这里生活了这么多年。在此之前,我曾经考量过,到底哪个作家最适合写这个题材,最后我发现,这部小说由我来写最适合,一来,我是六十年代出生的本土作家,对深圳的整个发展有个连续性的了解,二来,比我出色或水平相当的作家,要么只了解深圳的早期,要么是只了解中段,要么就只了解后来的这段历史。所以我想来想去,这部小说最适合的写作者,应该是非我莫属了。

这样一想,感觉像是有点天意,我有点沾沾自喜,又很有点忐忑不安,好在前面还写过几部长篇,算是多少有垫底的料子,所以就这么写下了第一个字。之后,我就跟随里面的人物在跑一场马拉松长跑。没想到竟然还真完成了。这让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我敢肯定,这部书是我写作生涯里,迄今最重要的长篇。

初稿完成后的几年里,我夫人和一些作家和评论家看过,提了许多宝贵的意见。随时间推移,我又对它进行过七次的修改和充实。最后删掉了近五万字。在一次又一次的增删完善过程中,我仍被那段光辉岁月里的那些人和事所激动。我认为写作这部书,是我对过往那段岁月表达敬意的一种最合适的方式。

我感谢在写作过程给予我帮助的朋友和亲人,尤其感谢杨成舜先生和青岛出版社的领导,他们慧眼识珠,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就决定出版它,使更多的人,能听到我以个人的方式对那段岁月的述说。

2008.8.3.

《深圳往事》读后感(三):谢宏的深圳往事 /王绍培

谢宏的深圳往事

王绍培

谢宏出版了长篇小说《深圳往事》(青岛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他电话里说,如果答应给他写篇书评文字,就送我一本,否则就不送——因为样书不多。我头一次碰见这么直截了当的“交易”,觉得新鲜,也很理解,就说那就送一本吧。我也不能爽约,就写篇“书游记”吧。

其实我倒是有点好奇,看看他怎么写“深圳往事”的。全书五部,分别写高中、大学、娶妻生子、离婚又结婚、工作以及离职等等这些,小说中的“我”王志文跟谢宏的履历似乎吻合,恐怕视之为“自传体小说”也是能够成立的。跟谢宏熟悉的人,或者能够在小说当中看见自己的影子。跟谢宏有类似生活经历的,也会因此感到亲切。

小说的调子好,就是淡淡的来,不事喧哗,有些地方描写算是细致,细节很多,即使是两场写性爱的文字,也写得那么实事求是——当然这样一种风格就很容易被说成是“反戏剧性”或者“反高潮”之类。激情基本消退或者是被抑制,反倒能够感觉一些激情的存在。忧伤的情形跟这类似,也是隐隐若若的。多少有点“源于生活等于生活”的意思,其实这并不意味着很容易做到。

按说这样的调子应该写得从容不迫,但整本小说让我感到一种“匆忙感”,仿佛急于把事情交代完毕,仿佛快速地把往事记录一下免得忘记了。高中的部分,旧日老家的部分,算是写得还算缓慢,有些地久天长的样子,后面就越来越写得呼呼啦啦一阵风,二十多年的光影,很快就刮过去了。不过,因为头绪简单,脉络倒显得清晰,而且,这样完整的“一个人的深圳史”,此前是没有见过的。

小说中给我印象比较深的人不是“我”,而是“我”的堂弟王手。其中一场写他赌博的戏很有意思。这个人的性格是有戏的,其余的人大都扁平,似曾相识,司空见惯,乏善可陈。一本长篇,没有塑造几个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不能算是写得成功吧。其中的原因,也许是过于拘泥于真实,虚构不够,想象不够,这样说未免强人所难,但小说本来不就是这样的艺术吗?

书看到最后,封底是一些评论家们的话,近乎广告语,按说不用较真。但我忽然兴起,想了想评论这回事,要说得恰如其分是很难的吧。有些人说谢宏的这部小说是“一代人对青春的回访”、或者是“重温旧梦”,这些说法很靠谱。但至于说是“心灵的探险”、“关于深圳的寓言”、“是对深圳文学的一次有力的颠覆”之类,简直就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了。

最后说一下谢宏的诗歌吧。书中有不少诗歌,我喜欢的只有一首《春游》,结尾的文字很美:“这是春天啊/ 风儿的刀刃也钝了/ 只有她/我结伴同游的爱人/ 伤得了我深藏骨头的骄傲”——而且说出了真理:只有爱人才伤得了深藏骨头的骄傲。

《深圳往事》读后感(四):原生态的深圳记忆

原生态的深圳记忆

——关于《深圳往事》

李 跃

我曾经在谢宏的另一部长篇《文身师》出版时表达过大致这样的意思:当“深圳”成为各种文本里的时髦词汇,当许多人以过客的眼光打量这座城市,或者以移民的姿态艰难地实现与城市的文化认同时,谢宏的深圳土著的特殊身份,使得他面对这座城市时的心态与前者迥然不同。也因此,通过他的作品,我们可以阅读到一个更真实的深圳。

现在,他的又一部深圳题材的长篇《深圳往事》问世了(青岛出版社2009年1月出版)。他在后记中说,多年来,他一直有个未了的心愿,那就是希望写出一部与本土人成长有关的作品,算是不辜负在这座城市生活了这么多年。并且他觉得这部小说由他来写是最合适的,因为很多人要么只了解深圳的早期,要么只了解中段,要么只了解现在,而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他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对他来说,深圳就是他肉体与灵魂的家乡。

王跃文曾经说过,当报纸在用一个个真实的新闻编织巨大的谎言时,他却用一个个虚构的故事还原真实的生活。没错,来自于记忆与体验的细节描写,会让小说所呈现的生活更加真实而丰满。《深圳往事》里所呈现的深圳不是新闻里的深圳,不是报告文学里的深圳,甚至也不是赶潮流的写手所炮制的由酒吧、歌厅、白领公寓、香水、摇头丸等简单意象构成的深圳,而是一个充满家常味道与烟火气息的深圳,没有太多的喧嚣,没有那种被所谓的深圳大熔炉改造得过于离奇的人生,却别有一种打动人心的真实的力量。

诸位如果打算了解一个概念化、名词化之外的深圳,不妨读读这部原汁原味的本土出产的小说。至少,它打破了我对“深圳”的一些习见。就我个人的偏好而言,我对小说的开头部分更有兴趣。小说是以1981年春节前“我”回到祖籍地深圳龙华镇大良村而展开的。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来到深圳,“深圳”由传说变成了伸手可触的身边的生活,但这之前的深圳是什么样子,我一直有一种探究的愿望。《深圳往事》让这种愿望成为可能:“我”骑着凭票买回来的凤凰牌自行车回家;叔父从香港给“我”带回的“力士”香皂引起伙伴的羡慕;远处寂静的水田;收音机里传来的邓丽君歌声《小城故事》……这样的场景,和我的乡村记忆没有太大差别,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喧嚣来临之前的乡村深圳;当然,那时候,工业化的履带也开始辗过深圳的土地,“我妈洗好碗筷后,从角落里拎出一个尼龙包摆到桌上,拿出里面的表链零件,开始干起来。龙华镇上有香港人开的表带厂,我妈通常去领点零件回来组装,赚取加工费……”乡村深圳与城市深圳在小说里相互纠缠交织,符号化的“深圳”也因此呈现出了更加立体的生活景象。

《深圳往事》通过对深圳一个本土家族四代人命运和观念的刻画描写,来展现深圳经济特区30年的发展历程中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变化。一部长篇小说描写四代深圳人,这在以深圳为题材的作品中非常罕见。这是一个深圳人的心灵成长史,一部20世纪60年代生人在深圳的奋斗史。世事沧桑里,校园诗人,经商奇才,情场马拉松选手,本土官员,乡村赌徒,叛逆少年,打工妹主持人,含辛茹苦的母亲等在《深圳往事》里织成一张悲欢离合的生活之网,修正并且补充我们关于“深圳”的想象。

原生态的记忆,原生态的深圳往事,这是谢宏这部新作带给我的最大感受。

《深圳往事》读后感(五):一个深圳土著的改革开放史/黄玉蓉

一个深圳土著的改革开放史

――评谢宏的长篇小说《深圳往事》

黄玉蓉

2008年,正值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各种以此名义出台的纪念活动、艺术作品次第登台,热闹非凡。在众多解读改革开放的宏大叙事中,谢宏的长篇小说《深圳往事》以其独特的视角传达出时代喧嚣中的个体经验,为我们呈现了一部个性化的改革开放史。

谢宏是一名有着20多年写作经验的深圳本土作家。他与深圳一同成长,不仅见证了深圳物质形态的巨变,也经历了深圳人思想观念的嬗变和精神世界的震荡。《深圳往事》延续了他一贯坚持的“写小人物、写寻常经验”的创作理念,将关注的视线投向一群与特区一起长大的年轻人——深圳中学八五级“农村班”学生。小说通过记述他们的读书就业、成家立业等看似平凡的人生经历,表现他们在改革开放大潮冲击下的生活变迁与精神状态,用一群人的成长见证了一座城市的崛起。作品呈现的诸多情节,貌是个人化的经历和感受,但却折射出城市飞速发展的串串脚印:1970年代的逃港潮、1992年的深圳股灾、1997年的香港回归、2004年深圳地铁通车、新世纪以来的蛇口填海……在看似散淡随意的叙事链条中,深圳城市发展史上的这些重要事件成为小说中主要人物的活动背景,若隐若现地勾勒出一副城市发展的踉跄背影,让我们这些见识了深圳的今天却不了解深圳昨天的“深圳人”获得了一种强烈的历史现场感。

窃以为,本书的最大特色在于它所散发出的理想主义情怀。作品题记“我朝着自己内心的激情与忧伤奔去”是全书最打动人心的句子之一,也是解读作品精神内涵的重要索引。深圳是一座欲望之都,深圳人每天都在以加速度朝前冲刺,重物质享受而轻精神建设,这几乎已成为国人共识。然而,这部小说中的人物大都遵循自己内心的理想和激情而活,他们放慢速度,甚至停下脚步,转身向与众人相反的方向奔去。比如:小说中的李萌并不年轻了,却放弃待遇优厚的工作,出国攻读心理学,希望将来可以疗救被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困扰的人们;“我”的辞职只为拥有从容的心态和充裕的自由时间,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这些与人们的“期待视野”大相径庭的人和事犹如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昭示着一种令人欣喜的文化景观:今日深圳,有信仰、有理想的人越来越多,他们执着地坚守内心的信条,被理想和激情推动着试图重返伊甸园。有理想的人是健全的人,有理想的社会是美好的、令人向往的社会;而被物质至上和功利主义垄断的社会是没有发展潜力的、可怕的社会。深圳人历经了过去30年经济建设的摸爬滚打,正蓄势待发,告别过往,转而投身于下一个30年的文化复兴之中。

深圳几十年来一直领跑着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但另一个被人忽视或者遗忘的事实是:在特区建立之初,深圳是在全国人民尤其是香港的大力支持下艰难起步的。在这部作品中,谢宏再一次玩转他惯用的“以小见大”“伎俩”,通过一些毫不起眼的细节,以他亲历者的身份,不急不徐地透露出一种民间视角的时代真相。比如在第1部第1章中,作家写自己和父亲1981年春节前从韶关回到深圳,“没再带东西回来”;之前的许多年,每次都带回“一挑担的腊肉、腊肠,还有大白兔奶糖等年货”;而爸爸为动员“我”回老家,通过叔父从香港带回的“力士”香皂,向“我”描绘深圳的美好未来;叔父他们常托人带回过节费及大包大包的年货……种种细节表明,改革开放之初香港及内地对深圳的支持不仅体现在官方的关键性、决定性的决策中,也体现在民间形形色色的交往互动之中。所以当我们看见2008年的深圳满大街都是“感恩改革开放,回报全国人民”的巨幅标语时,一点都不会奇怪。奇怪的反而是,闲云野鹤般的谢宏似乎一直在回避政治,这一次,他的书写却一不留神成为一个政治命题的形象注解,这恐怕是他始料未及的吧?还是笔者一厢情愿的“过度阐释”呢?

正如小说主人公的人生选择一样,经过了近30年的左冲右突、一路疾行,深圳这座生猛鲜活的年轻城市也已经发展到了放慢步伐、检视来路的喘息期。在这种群体氛围中,怀旧和追忆似乎成为大多数深圳人的情感指向。《深圳往事》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追忆如烟往事,怀念旧日情愫的文化样本,为我们这座文化内涵还不够丰厚的城市注入了崭新的文化血液。相信每一位深圳人通过阅读谢宏对深圳往事的深情追忆都可以找到自己的情感寄托。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