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人的自我寻求读后感100字

人的自我寻求读后感100字

《人的自我寻求》是一本由罗洛·梅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00元,页数:24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的自我寻求》读后感(一):有神论的存在主义者

想起另一本萨特的书《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这本书详细阐述了社会中心价值观的沦丧,如尼采所言:上帝死了

引用了比较多的神话来讨论个人自我的成长以及如何克服成长中必然要经历的外在焦虑。

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罗洛梅曾在神学院深造,并取得过神学学士学位,所以书中也探讨了许多人的自我意识与宗教的关系。

《人的自我寻求》读后感(二):翻译的真是一片混乱。

书是写的非常好,可惜翻译的太烂。这个评分 是评给翻译的。

这个版本翻译的真是一片混乱。

只好到图书馆找了本 冯川 老师翻译的版本。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350248/

《人的自我寻求》读后感(三):人的自我寻求及其价值

读这本书有一种翻越精神高峰的快乐!前半部分有些陡峭,个别翻译问题形成小陷阱但能很快越过。以下是一些感想:

自我凸现的的时刻,我们“被抛到这个世界”上,便发现自己矗立在悬崖之上,一边是通向无可避免死亡的无情时间流逝,一边是无法把握的不确定世界。这就是自由,我们要为这一切负责。

于是我们产生焦虑,于是我们逃避。父母、家族、工作、社会,等等一切确定性,一切不自由时期的“母体”都是逃避的好地方;当然那变换时间另一边,往日的追忆和未来的幻想便是我们逃避之处;还有醉酒、麻木,精神自杀的一切方法,只要能忘掉自我。。。

在价值体系剧烈变动发展的现代,需要自我的不断发展和重建,自我失去了“重心”。同时社会的快速发展,时间流逝感和世界的不可把握感越发严重。内心更容易产生焦虑和逃避。

然而这也是一个自我觉醒的年代,爱与勇气可以使人得到救赎。重新发现我站立的地方吧!那就是过去和未来的交点,而自我则是混沌世界中的那个结(也就是哥德尔和现代复杂性的那个结)。不确定性实际上代表了当下时刻的无限可能,这就是自由的最大意义,他让我们能够在无限可能中进行选择,塑造未来。

因此,我们重新获得了面向无限可能未来的自由。在每一个自由表达的时刻,我们通过创造性的行动,触摸到了世界的“质”和“永恒”。

浮士德说:“他在尘世中之存在的踪迹不会永远消逝”。我觉得不止如此,由于人的特质,人具有最大的创造性,正是每个人的自我觉醒、自我寻求和自由创造,推动了宇宙发展并使人的创造成为“宇宙精神”的主要部分,通俗讲就是“丰富自己is推动世界”-----这就是人的价值!

《人的自我寻求》读后感(四):【人的自我寻求】(零散的读书笔记)

第一章,作者开篇就提出了一个刺激人眼球的观点,20世纪中期人们的主要问题是空虚,人们不仅不知道他们想要什么,而且他们对自己的感受没有任何清晰的概念。这种空虚的最大危险是,它迟早会导致痛苦的焦虑和绝望,而且如果不纠正,它最终会导致人类最珍贵的品质无效甚至被排斥,而最终导致个体心理上的萎缩或者服从于某种破坏性的权威。现代人的另一个特点是孤独。同时陪伴而来的还有对孤独的恐惧。最后一个特征是焦虑,这也比上述的特征更为本质。同时作者也简单解释了焦虑来自于潜意识的冲突,它需要通过强化自我意识来平衡。

第二章,这章作者企图分析在我们现代社会中产生种种混乱问题的根源。首先是核心价值观的丧失,其次是自我感的丧失,以及对自然感触的丧失,对悲剧意义的丧失。对于后两者我不敢苟同,而作者在这里提出的一些观点“我们必须重新发现自己内部力量和完整性的根源”何谓内部力量,如何发现完整性的根源,作者解释说要重新构建个人的价值观,但是具体如何却语焉不详。

第三章,成为一个人的体验。这章主要讲人对自我的意识。其中引用了很多文学作品,希腊神话的例子,请问作者是不是在写文学评论?这章中作者举了很多反例,包括父母对子女过度保护使得其丧失了自我人格,以及俄瑞斯忒斯情结(反俄狄浦斯情结),即关于母亲的反抗。总的来说,作者还是把自我意识的讨论放在儿时的经历,对父母的反抗上面。

第五章,自由。引用了若干个例子,但是还是无法把自由这个问题解释得很清楚。不过作者提出了一个“心理自杀”的概念,我理解为人在生活中因为内心能量的冲突,通过扼杀其中一部分来确保整体内心的完整性的行为,当然这也不完全是一个积极的概念,它有时候还会因为这种扼杀把人积极的性格给抹杀掉。

第六章谈论了一些宗教,道德的东西。

第七章,勇气,关于虚荣和自恋的否定,关于人对于自我独立性格的寻求。感觉这里所谓的勇气实际上还是人的自我心理成长一类的概念。

第八章,超越时间。整章的核心思想还是在于对那种把幸福的期望寄托于未来或者过去的想法进行批驳,并且提出对当下时间的重视。“一个人害怕变老,是因为他现在没有真正的在活。”作者提出,要让自己生活的每一个时期都得到这个时期应有的自我实现,即“如果一个八岁的小孩做到了他八岁时应该做到的事,那么他将比一个35岁的每天抱怨的人成熟”。另外作者还提出了对“永恒”的一个阐释,即“对时间的质的描述”,表达的是超脱于时间之外的意义,它存在于存在本身。最后作者提出,我们和我们的时代是不相干的,自我的实现不依托于时代性而存在。

《人的自我寻求》读后感(五):人的自我寻求摘要

1、你对自己的不健康的爱将会让孤独成为你的牢狱。--尼采

2、个人难以接受生命本能的,性欲的一面以及由此引起的性冲动与社会禁忌之间的冲突。--弗洛伊德

3、空虚不仅指不知道干什么,还指他们通常对自己的感受没有清晰的概念。

4、我只不过是许多镜子的集合,反应了其他所有人期望于我的东西。

5、超越他人出人头地的雄心壮志已经被放弃,他们希望被其同伴所接受,甚至于默默无闻地被群体消磨。

6、空虚在善于适应的说法的掩饰下,甚至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

7、顺从与保持被动是彼此相互融洽的强烈愿望。

8、我们最终害怕的是我们的集体性空虚。

9、孤独感的产生部分是因为人类需要与他人的关系以对自己进行定位。

】对孤独的恐惧大部分源于害怕失去我们自己的自我觉知的焦虑。

】空洞的人不具备学会如何去爱的基础。

】许许多多的人都不是依据行动本身,而是依据该行动被接受的程度来判断其行动的价值。

】一个人应该是通过他的“风格”而被认识的,也就是说,通过这种独特的“模式”而被认识的,这种模式给他的活动以潜在的统一性和区别性。

】快乐是当我们使用自己的力量产生的情感。

】自我膨胀和自负通常是内在空虚和自我怀疑的外部迹象,而一种骄傲的表现则是最为常见的掩饰焦虑的方法。

】从自我的无价值感到自我憎恨和憎恨他人,其间的距离并不远。

】人们通过疾病给自己一个焦点以缓和不确定的焦虑,而当科学进步之后,人的内在问题尚未解决。疾病只是被压入了另一条通路。

】一小孩要冰淇淋,父母不可尝试劝服他,说他其实不想要而教会他如何歪曲自己的情绪。

】真正的爱是有扩张性的,绝不会排斥爱其他人。

】如果一个人做的一切仅仅是为了维持自己的话,那活着只是没有死而已。

】自怜是仇恨和怨恨“留存”的形式。

】反抗者忘记了,反抗总是以一个外部结构—规则的结构—法律结构—期待的结构为先决条件来反抗他们所反抗的东西。

】当你受到挫折时,发生故障的是你自己的态度。

】我们被困在权威主义趋势与无方向的活力之间。

】真正爱上帝的人不期待上帝也爱他作为回报。

】赞成上帝的存在与否认其存在同样是无神论,上帝是存在本身,而不是一种存在。

】一个人绝不可能通过理性的判断来获得他对价值的信息。

】勇气是一种江个人的自我与个人的可能性相联系的方式。

孩子的信心的基础是父母对他的爱以及对他的潜能的信任。

】我们面对的事只是程度是的差异,而不是类别上的差异。

】人若总以旁观者的姿态去寻找真理容易形成教条主义。

】一个人害怕衰老,只是因为他现在并没有真正的在生活。

】它始终如一就像它不曾存在。

】永恒是时间的质的意义,而非量。

文中所写的关于自我的重要性我是认同的,现实中靠与他人的依附而获得的存在感也屡见不鲜,只是觉得时间未到,所以他们这样的处理方法对于现在是有用的,而且如若有人以这样的价值生活一辈子我也觉得没什么不好。

本书的观点其实很哲学化以及逻辑化,当然见识很有深度且能恰当地信手希腊神话、莎士比亚、加缪、卡夫卡等。

说来说去我感觉自我是一种价值观与判断力,仅此而已。只有两者很好的结合,才能在世界这个繁杂的键盘上弹出自己的和音,而不只是很好地共振。

而关于自我我只想提一点:自我就如同掘地,若只是表面功夫只会困住自己,而掘的目的无非是为了连通,为了于另外的世界接触。而为了一种更为深层的交流必须有点什么东西。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