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焦虑又怎样:把焦虑转化为内在动力的自我认知之路!的读后感大全

焦虑又怎样:把焦虑转化为内在动力的自我认知之路!的读后感大全

《焦虑又怎样:把焦虑转化为内在动力的自我认知之路!》是一本由[德]弗兰齐丝卡·赛柏特(Franziska Seyboldt)著作,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的平装-胶订图书,本书定价:45元,页数:22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焦虑又怎样:把焦虑转化为内在动力的自我认知之路!》读后感(一):把焦虑当做朋友,不是治愈,而是和谐相处

《焦虑又怎样》,看到这个书名的第一反应是认为这是一本干巴巴的工具书,或许会介绍面对焦虑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做,封面左侧还写了这样一句话“在易焦虑的时代里,做一个内心强大的人”。理所当然,我会认为这是一本工具书,教我们如何摆脱焦虑做内心强大的人。

打开书之后,我发现自己错了,这本书并非都是一本正经的教条主义,反而是作者以自己的第一视角缓缓讲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

阅读的过程就像在和一个许久不见的老友对话,她风轻云淡地讲述你缺席的那些年,发生在她身上的故事。所有的阴暗留下的烙印她都一带而过,然后用新颖有趣的讲述方式告诉你她是多么轻松地战胜身边的一切困难。

开篇的部分,有这样一段描写“再次醒来时,我躺在铺着纸垫的床上,纸垫刺得我背上发痒。床脚站着一个人,模模糊糊的样子让我觉得有点熟悉。当它开口讲话,我才认出它是谁。它是我的焦虑”。

这是“焦虑”首次在书中出现,作者把它当做朋友一般,随意地做了介绍,没有透漏出丝毫自己被焦虑折磨的痕迹。

跟着她的节奏走进她的故事里,你听到她讲自己“突然昏倒”、“做着糟糕的报告”、“抑郁频繁发作”时,你会忍不住地想抱抱面前这个老友。

你会惊讶这个被病痛反复折磨的瘦弱女孩,哪里来的力量应对随时随地就会出现的“焦虑”?

你会惊讶这个屡次经历求诊失败的女孩,哪里来的勇气一次次踏上新的求诊之路?

书的最后,作者这样写道“尽管这是一段不愉快的经历,我仍然可以把它写成一个精彩的故事。”当然,她做到了。

这本书的作者也就是你那个缓缓讲述自己故事的老友是德国作家弗兰齐丝卡·赛柏特,她用这样一种充满魅力的方式展现了自己的痛苦遭遇,带着有同样遭遇的读者踏上一段自我认知的旅程,最终走向自我解放。

现在这个社会之所以把“焦虑症患者”这个词看做禁忌,就是因为很多展现给大家的相关报告和经历记录都是匿名的,这些匿名的材料,虽然让大家对“焦虑症”的认识更多了,但是也误导大家,“焦虑症”并不在我们自己身边,不会是自己的邻居、朋友、同事、亲人,而只是一些不被我们所认识的普通大众。

其实,在现代社会,数以亿计的人们正被焦虑所困扰,只是很少有人深入地讲述、讨论这种情绪状态,所以才会被大家所忽略。

也正是因此,赛柏特才萌生了将自己的经历写下来的想法。

或许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特殊的意义,《焦虑又怎样》这本书才会好评如潮,并且受到德国《明镜在线》“第一广播电台”多家媒体的强烈推荐。

读完赛柏特的这部作品,希望大家都能直面焦虑,与焦虑共处,最后找到属于自己的与焦虑的和谐相处之道。

《焦虑又怎样:把焦虑转化为内在动力的自我认知之路!》读后感(二):如何把焦虑变为内在成长的动力

看到书名《焦虑又怎样》的时候,我以为这是一本心灵成长的工具书。

生活在世界上,谁还能不遇到点儿让人焦虑的事情。

“又怎样”那很不屑的语气,给了我很多的期待,是哦,能怎样?

特别想立刻从书中学到一些治疗焦虑的方法,或者摆脱焦虑的秘诀

本书的作者弗兰齐丝卡.赛伯特是一个编辑和作家,她出生于德国巴登符腾堡州,在汉堡攻读了时尚新闻学和传媒学,这是她的第三本著作,书中的经历全部都是来自她的日常生活。

整本书就好像是一本自传,里面穿插着一个作者幻想出来的人物——焦虑。

“再次醒来时,我躺在铺着纸垫的床上,纸垫刺得我背上发痒。床脚站着一个人,模模糊糊的样子让我觉得有点熟悉。当它开口讲话,我才认出它是谁。它是我的焦虑。”

这就是焦虑的第一次出现。虽然它的样貌模糊,但是它并不可怕。

甚至在读完一半的时候,我跟随作者的描述,在身临其境的感受作者的低落和消沉以后。

我反而会得出这样的答案,焦虑的出现有可能只是作者启动了“自我保护”程序。

因为对未来的忧虑和自我期待过高,导致作者会用焦虑来抵挡无法承受的“后果”。

虽然书中没有立竿见影的什么方法和秘诀,去摆脱焦虑。但是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作者记录了从幼年到成年,自己和焦虑相处的点点滴滴,也不避讳自己“承认焦虑”后接受心理治疗的过程。而且对于“高敏感基因”的人群,我们很难分辨出自己是“焦虑”,还只是基因在作怪。

跟随作者的文字,在她缓缓的讲述中,我们仿佛作为一个愿意倾听的朋友,和她一起经历和面对了她的自我成长之路。

生活中我们或许会承认自己“焦虑”,但我们却未必敢于像作者这样“直面自己的内心”。

这比起读一本《终于摆脱了焦虑》这样的书,我们缺少了决绝的割断,但是寻找到了成长的勇气和力量。

因为书中提供给作者的“认知行为疗法”和“系统脱敏疗法”,只是粗暴的否定“焦虑”的存在,而并没有办法改善作者的症状。

而更换了医生以后,却是从根本上找到焦虑产生的原因,从而梳理了作者的恐惧,让作者坦然去面对和接受焦虑。

根本上来说,任何问题的产生都离不开自己的思考模式,而解决问题有时候可能不在于问题本身,而是你是否会更换思考的角度。

《焦虑又怎样》这本书,不是一个摆脱焦虑手册,更多的是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焦虑也可以转变为成长的内在动力。

《焦虑又怎样:把焦虑转化为内在动力的自我认知之路!》读后感(三):焦虑并不可怕

生活在现在这个社会里面,焦虑仿佛成了家常便饭。

不管是小孩还是大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不受自己控制的事情,焦虑就由此而生。

德国作家弗兰齐丝卡·赛柏特在《焦虑又怎么样》,这本书里面弗兰齐丝卡把焦虑当成自己的朋友,以一种轻松的口吻把自己是如何应对焦虑的各种经历写了出来。

弗兰齐丝卡在她7岁那年父母亲就因为交通事故去世,而她自己也患有慢性支气管炎,每隔三个星期,他就会因为这个病被困在床上透不过气。似乎那个时候焦虑似乎就开始伴随着她。

那么什么是焦虑呢?

在百科里面焦虑分为现实性的焦虑和病理性焦虑两种。

不管好的事情,还是坏的事情,都需要有一个度,那也就是要在一定的范围内。

现实性焦虑

是我们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的,当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一些挑战或者威胁到时候就会产生一种焦虑。

而这种焦虑是正常的,只要能够正确面对它,对于我们适应这个环境,以及提升自己也是一种很好的帮助。

病理性焦虑

这种焦虑是不健康的,会对我们精神以及身体带来很严重的伤害,属于一种过渡性的焦虑。

这种焦虑会让人无法正常的生活,会给自己的生活带来各种麻烦。

《焦虑又怎样》这本书里面的作者弗兰齐丝卡,就是属于一种病理性焦虑。

当她面对遇到困难的时候,害怕或者紧张的时候,就会晕倒,而且,她因为怯场还会有手心出汗,心跳加速,口的干燥等等现象。

这些症状都是病理性焦虑所带来的危害,会让人身体衰弱下来。

那么《焦虑又怎样》的作者弗兰齐丝卡是如何面对这种情况的呢?

首先她认承认自己有问题。

只有正确了解自己,才能够对症下药,所以她在知道自己的那些情况不对劲之后,她选择了寻找医生,配合医生去治疗。

汉尼拔医生推荐她去读《终于摆脱了焦虑》这本书,并且给她采取了两种治疗方法:认知行为疗法以及系统脱敏疗法。

这两种方法是去适应或者以暴制暴的行为去压制焦虑,也就是把焦虑当成敌人去应对,但最终事实证明,这两种方法对于弗兰齐丝卡的焦虑症是没有什么改善的。

后来他又换了另外一个医生——戈尔德贝格医生。

戈尔德贝格医生首先跟她谈论她所有的困扰,所有让他焦虑的原因,帮他梳理焦虑产生的原因:童年的影响,对未来的担心,对人际交往的恐惧等等问题。以及他为什么会对这些事情产生焦虑。

能够开始坦然面对,焦虑以及接受焦虑,那么就能够放下焦虑。

也就是说,当面对焦虑的时候先想想自己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焦虑?而让自己焦虑的事情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影响,最坏的结果是不是自己能够接受的。

把焦虑当成一个朋友,跟它去交流,去沟通。在无法控制的时候还可以选择冥想、瑜伽、或者旅游等手段去让自己放松。

在破茧成蝶的路上,焦虑必不可少,把他当朋友,能够促进自己的成长自己带领我们前行。

《焦虑又怎样:把焦虑转化为内在动力的自我认知之路!》读后感(四):我和焦虑的故事

说实话,这本书和我想象的很不一样。 《焦虑又怎样》,这个名字,让它看起来像是一本工具书。我以为会有大量的篇幅去讲理论,实用的技能,和各种各样的案例加深理解。 阅读的过程出乎意料地轻松。因为作者的语言非常真实,就像是你和许久未见的朋友,蜷在沙发上畅聊。 他不见得说了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话,但你们的沟通非常顺畅,时不时会有笑声传来,那是你们俩才懂的段子。 朴素却温馨。时间在你们的对话中,悄无声息流逝。你一抬头,发现夜深了。你们笑着互道晚安。分离的时候,彼此脸上都带着笑意,各自回房间,暖暖睡去。 赛博特这本书阅读的体验,大抵就是这样相似的感受。 没有说教。没有处心积虑想要去影响你,带你走进逻辑的迷宫,然后指引你方向,让你重新找到出路,重获自由。 她没有这样做。她更加像是一个许久未见的朋友,你以为会有些尴尬。你担心和她没有话题。然后说了几句话后,彼此会心一笑,发现对方还是没有变,还是当年的她的那种安心和自然,让你感觉舒服,熟悉。 她只是柔和地在你耳旁低声细语。你听着她去讲,这些错失的年份里,她发生了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哪些事情她印象深刻,哪些事情细节淡忘了却记得当时的感觉。这一刻,所有的的隔阂仿佛从未存在。你仿佛听到了细碎的“破冰声”,你知道,那是春日里,自己心里正在消融的冰河。 《焦虑又怎样》,这本书得到了德国第一广播电台:明镜在线的大力推荐。读完后,我发现这并不是偶然。 赛博特温暖真实的文字,完整记录了一个普通人和焦虑的故事。事实上,这真的是一个和焦虑的故事。她在记录的过程中,给予自己的“焦虑”以人格。焦虑更像是她身边的朋友,这个故事,因此更加像一个友情故事。和名为“焦虑”的朋友,一起经历了起起伏伏的人生,一起欢笑一起成长的真实的故事。 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就是赛博特自己本人,和她的朋友:焦虑。 所以,换种角度来看,这是一个关于“焦虑”的真实文字纪录片。 不过,看到最后,你发现,主人公的遭遇,你也曾经遇到过。你才恍然意识到,原来自己曾经以为的“格格不入”,“低沉”,“总是开心不起来”。始作俑者,是你们共同的朋友:焦虑。 而只要去面对和接受焦虑,就能放下焦虑。 这是一本值得所有“心情”低落,境况“消沉”的人,看的书。作者细腻的记录笔触,会让你有机会,在她的温柔陪伴下,一起走出来,重新去定位和找到自己的力量。 这是一个所有疑似“焦虑”的人,都拥有的心灵自我探索之旅。你的紧张,怀疑,手忙脚乱,失落,希望,欢喜,每一个细微的表情,每一个动作的细节,都会被深深地看到。 只有真实,才能通往真实。 这是一个“过来人”毫无保留地分享自己的善意,分享一路走来所有的心路历程。有欢笑,也有悲伤。有兴奋,也有绝望。她身上有一种细腻而绵长的力量,让你甚至也跟随她一起,慢慢安静平复下来。像看电影一样,你逐渐开始,能够冷静下来,去审视自己过往的人生。 别怕,我也曾像你一样。我现在来到你的身边,就是为了帮你。别害怕,我们一起面对。 愿你在这里,也能找到你心灵的那束微光,照亮你前行的道路。

《焦虑又怎样:把焦虑转化为内在动力的自我认知之路!》读后感(五):身患焦虑,就如同一场修行

现如今,青少年升学压力大,焦虑;中年人工作要求苛刻,焦虑;老年人带孙辈怕带不好,也焦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越来越多的人,或多或少被焦虑控制。青少年疯狂的报名补习班,中年人无休止的加班,老年人呵呵一笑996算什么,我们都是007,24小时随时待命。但很少人真正的静下来去探究一下焦虑到底是怎么回事,为何而来,如何相处。

这本《焦虑又怎样》的作者弗兰齐丝卡·赛伯特,身为重度焦虑障碍患者,她从亲身经历出发,描述焦虑如何影响她的生活,清晰的展现了一个与焦虑逐步和解的故事。没有所谓的干货,也没有所谓的技巧,就是从自己突发焦虑症开始,描写了从对抗到接受再到和解的一段经历。这样的文字比起所谓的干货,更容易让人会放下焦虑,这正是这本书的独特之处。

1984年出生于德国巴登符滕堡州的弗兰齐丝卡·赛伯特,本职工作是一名编辑、作家。但因常年受焦虑症困扰,开始学习心理学,有自己的“心理”专栏。正是因为有此背景,这本《焦虑又怎样》一经出版就获得了德国具有“第一广播电台”之称的《明镜在线》的强烈推荐。

本该练习平衡木的赛伯特突然晕倒了,12岁那年,15分钟内连续晕倒两次。然而医生告诉她:在发育阶段,因为耳朵掌管平衡感的器官过于敏感,很容易发生类似的事。那天的赛伯特做梦都不会想到,晕倒会成为她日后生活的常态。很显然,这并不是因为什么器官敏感,而是焦虑症!

焦虑症的意外到访让赛伯特的生活陷入的恐慌,她必须像一只乌龟一样生活,就连过个马路都要武装到牙齿,因为她无法确定何时会再次昏倒。你可能觉得这有点夸张,但其实一点也不!严重的焦虑障碍被称为病理性焦虑,它的到来毫无依据,患者会不明原因的持续紧张,严重的就会晕倒。《焦虑又怎样》中多次晕倒的赛伯特,正是这种病的受害者。

往后数年,焦虑如影随从以至于赛伯特像惊弓之鸟。法语课上,一次自选书籍报告,本来已经做了充分准备的她,站在讲台上时焦虑意外而至,看着等待开始的同学,她眩晕、心悸,看着手中颤抖的卡片,赛伯特试图重新找回思路,然而那一刻卡片上的字也开始变得模糊,那时,她知道她被焦虑打败了。

不仅在学校,工作中赛伯特同样感到困扰。成为编辑一年多的一次晨会,普通的一次晨会,却因她的焦虑症变得令人难忘。身为一年多的老员工,赛伯特在晨会上的紧张情绪并没有减少,反而愈发严重。每次她都选择在最后发言,说些不痛不痒的话。但那天,她邻座的发言肢体动作异常夸张,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他们那个方向,这让赛伯特倍感煎熬。终于轮到她发言时,她从椅子上滑了下去,晕倒在地。

在《焦虑又怎样》中,还有几次赛伯特差点因焦虑而晕倒,也许在普通人看来很平常的事情,在赛伯特那却都变得异常艰难,就像前面提到的过马路等红绿灯,看着人来人往的马路,她想到不是怎么过去,而是“对面的车会不会失控?我会不会晕倒?如果我跑起来,汽车会不会撞到我?”

当正常生活都被焦虑搞得支离破碎时,赛伯特决定正面对抗焦虑。她的第一次治疗是在一位像汉尼拔·莱克特的医生那,这位医生擅长认知行为疗法,但赛伯特却认为将一切现象归结为大脑回路过于简单粗暴,治疗也最终不了了之。接着,她又企图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完成自救,选择了汉尼拔推荐的《终于摆脱了焦虑》,然而这本号称指导手册的书籍同样没有给她带来任何帮助。

机缘巧合下,赛伯特不得不和男友尤里安,去兰萨洛特岛出游。对坐飞机异常焦虑的她,也因这次机会不得不和焦虑正面交锋,在途中即便焦虑的快晕过去了,但为了能让自己在第一时间得知飞机飞行状况,赛伯特不得不强打精神。索性此次旅程也算有惊无险,虽然遇到了飓风但安全着落,这让她重新认识了自己,也是在这次旅程中,她治愈了多年因焦虑而无法开车的怪癖。

不仅如此,赛伯特开始尝试瑜伽、冥想,甚至去了韦尼格森修道院,专门进行冥想训练。一切都开始向好的放下发展。

当你拼尽全力做一件事时,老天都会帮你。在这不久,赛伯特碰到了对她影响最大的一位医生:戈尔德贝格医生,他睿智又温和,聪明又幽默,总是能在谈笑间提供治疗,也能三言两语化解赛伯特的顾虑。渐渐地赛伯特发现自己可以控制身体反应了,情感也越来越真实。也是在那时起,她决定将自己的经历告诉更多的人。这也才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本《焦虑又怎样》。

后来,一切都不一样了,虽然有人因为焦虑中对赛伯特另眼相待,但总的来说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虽然赛伯特的焦虑症依旧未得到根治,但她们已经能和平相处了,赛伯特也不会在随便晕倒。

你看,从焦虑症开始到和睦相处,赛伯特经历了排斥、试探、妥协、反抗、包容、和谐等阶段,就像你看不清身患抑郁症的人,到底身后有多压抑一样;你同样也看不清一个焦虑症患者,到底有多紧张。

适当的焦虑能促人奋进,但过度的焦虑却只会带来困扰。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这个度,达到一个动态平衡,既然无法摆脱,那就在安全范围内去享受,就像作者赛伯特那样,与焦虑做朋友。那些杀不死你的,也终将让你更加强大。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