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直觉》读后感100字

《直觉》读后感100字

《直觉》是一本由戴维·迈尔斯著作,湛庐文化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1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直觉》读后感(一):没必要弄得那么神秘

遇到自己搞不清的状况,就立刻找个答案先说服自己。自觉,如果定义为是大脑瞬间告诉你"答案"的家伙,恭喜你成功敷衍了自己。

自觉的出现是下意识的,是不经过理性的,但是在很多传奇故事中,经常看到某人‘灵机一动’解决问题的例子。

凡事都有代价,如果没有一番重复性的训练,没有冥思苦想,自觉给出的答案我们又如何证伪?

还有我们永远都是旁观者,因为有个时不时冒出一些小念头的家伙一直陪伴着你,只对你说悄悄话。

《直觉》读后感(二):自由女神和理性火炬

解决问题的办法有两种:一种是,查阅海量资料,集思广益、聚精会神,怀着夸父逐日般的决心,愚公移山的精神,苦思冥想,不达目的死不罢休,用这种方法到最后还不一定能迎来枯木的春天;另一种办法是,睡觉做梦、游玩散步,甚至抽烟、饮酒、喝咖啡,神奇地等来了“直觉”,然后豁然开朗,出现了柳暗花明的奇迹。

这就是现在大多数人对“直觉”的认识。

其实人们对直觉存在很多误解,它远不是“闪现在脑中的灵感”这么简单。我们的思维和行动受深层直觉思维的引导,充分体现了它细致入微、难以描述的力量。经过科学家们数十年的实验和研究,终于有一位很有建树的心理学界权威——迈尔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真正让我们了解了这个让人类“藐视”理性的神秘力量。我们恍然大悟,直觉思维虽然快速有效,但是也经常犯错,这个瞬间的“心灵光亮”既能引领我们发现惊奇的事件,也能误导我们进入危险的境地。

这本书绝非迎合猎奇心理的娱乐书籍。它虽然是心理学书籍,但是引用了很多通俗易懂的事例便于读者理解,并且整本书结构清晰,以科学的态度,客观地把“直觉”这一神秘莫测的事物解释地非常透彻。我们相信,阅读任何有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的书,都要伴随着思考、回味、琢磨的过程,因此,建议读者不要因看到“信念固着”、“双重态度系统”、“内隐记忆”等专业术语就杯弓蛇影。如果您直觉地认为这本书虽然很有价值,但是感到有些深奥,请将自由浮躁的心冷静下来,因为直觉也会错得离谱,因为挖掘真理的过程并不像睡觉做梦那么简单,因为我们的瞬间欲念,并不一定符合客观世界的真相。

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说,“精明的人知道运用我们的直觉智慧,但也知道用理性现实的批判性思维来限制它……自由女神举起理性的火炬,表明我们应该理性地享受自由。”

《直觉》读后感(三):直觉的危害

这是本有关直觉的书籍,但作者对直觉的定义是”我们直观的认识,是一种无需观察和推理便可以领悟的能力。”

我觉得这样的定义不够准确,因为常识性的错误和人类由于接受进化的“遗产“以及大脑本身的一些缺陷都可以属于直观的认识,我真正感兴趣的是后者,但作者在书中且没有对两者做出明确的区分。这也是我认为这本书写的不足的地方。

但作者写的客观,潜力和危害都进行了分析,认识到这些危害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偏见,费曼认为:“科学就是一部学习怎样不被自我愚弄的历史。”

直觉带来的一些危害:

1 建构记忆——受当前情绪影响和误导,我们可能形成虚假记忆并提供令人怀疑的证据。

2 事后诸葛亮

3自利性归因偏差:对自己的成功往往做个人归因,对失败做情境归因;而对别人的成功倾向于做情境归因,对失败做个人归因。

4过分自大或自大:对于自我的认识,我们的自我评价往往相对过高

5基本归因偏差:过度地把其他人由情景因素引发的行为归因到他们的性格倾向上

6信念固执偏差:由于我们对确信性信息的证实偏好,信念经常是固执的,即使在信念的基础被怀疑的情况下也是如此

7代表性启发法:快捷的启发式策略有时很快而且恶劣地把我们带向非逻辑和错误的判断方向上

8 框定(瞄定):对两面性的判断依靠我们对同样问题或信息的最初价值或标准

9错觉相关——知觉到本不存在的关系

10 错误地解读自我:我们经常不清楚自己为什么会那样

另外,补充几点笔记:

1 年轻小孩的直觉——语言和物理的学习能力。一名普通的中学生,大约会认识8W个单词,也就是从1岁到18岁,每天要学习13个单词 ,这让努力学英语的大学生情何以堪。婴儿天生对图像和声音比较敏感,这是一种适应性功能。

2 感觉更容易控制思维。我们有些情绪通道能避开大脑皮层“高级脑”的思维,比如,眼睛接受信息,经过丘脑(大脑感觉的控制台),然后到达杏仁核,这种从眼睛(接受器)到杏仁核的神经通道组织使接收的信息在达到大脑皮层前就产生情感反应。

3 创造力五因素模型:专业知识技能、想象能力、冒险特质、内部动机、创造性环境

4 我们的记忆是以自我为中心建立起来的(这点可以作为我们记忆训练的参考)

本书的后半部分是这本书的败笔之处,作者带有明显的锤子倾向,将直觉进行分类的时候,硬要将一些不属于直觉的内容归类到直觉上,这也是心理学家的局限所在。

《直觉》读后感(四):身体直觉和大脑的关系

大部分人都认为大脑控制着我们的一切,是大脑让我们能够按照正常的顺序吃饭,穿衣,大脑控制着我们的身体,大脑控制着我们的思维,甚至大脑也控制着我们的情感和情绪。估计一些科学家都是这么认为的。

而事实上,不见得如此。

事实上,在我们的日常活动中,大脑能够起到的作用远没有我们以为的那么大。其实我们所进行的很多日常工作,并不是大脑指示我们去完成的,而是我们的身体自己。

是不是觉得这个论点有些耸人耳闻?

现在,问自己一个问题:当你在熟练驾驶的时候,你的大脑有在不停地提醒你说:“现在方向盘要转向左,向左转45度,然后你要再花3分力气踩一下刹车,然后再逐渐加大到8分——因为前面不远处就是红绿灯……”?

事实上,根本没有。

大脑没有提醒你,它非但没有提醒你,它还在你驾驶的时候正在认真回忆昨晚与爱人的争吵内容,或者正在集中精力构思一个广告创意方案。

那么是谁在指示你按照交通法规安全顺利地驾驶汽车呢?

其实,是你的身体——确切说是你身体的直觉。

可如果是这样,大脑和身体直觉之间,是个什么关系呢?

举个例子,也许就能够更好地回答这个问题。

有一天早上你从床上醒来,朦胧之间扭头看看身边正甜睡的爱人,忽然就凑上去亲了她一口,可问题是当你亲她的时候,才意识到你正在亲她……亲完之后你才来得及做出反应说:“啊,我在亲她,我很爱她,所以亲了她”。

看到了吗?我们的身体直觉促使我们做出下意识的反应,而大脑在负责解释我们的行为,使之合理化。他们的关系类似你见到某个讨厌的人不由自主地踢了他一脚,然后在一瞬间给自己解释说:“我实在讨厌这个人!”

所以身体是感性的,而大脑是理性的。身体负责那些发自本能的行为,而大脑则用思维逻辑为我们的行为做出解释——或者还一定程度上控制我们本能的行为使其不要发生。

呵呵,多有趣的现象。如果你留意,还会在生活里发现你的很多下意识的行为——而我们常说起的“下意识”其实就是直觉。

比如你有时候会发现正在办公室里工作的自己忽然出现在走廊里,而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是怎么走过去的。再比如你在向领导汇报工作的时候也许会因为肚子饥饿而不由自主地把“我想去”说成“我想吃”——而“我想吃”才是你真正内心想要的。

说到这里,我想建议各位要留意你的下意识行为和口误、笔误,因为那通常是你的潜意识真正想要的东西,只是需要你停下来仔细琢磨,并体会自己的内心,尽量每天给自己15-30分钟独处的时间,安安静静地留意你的身体的每一个细微的感受,与它产生连接。

这短暂的与自己相处的时间,会提升你的直觉能力,让你更容易理解自己,了解自己的需求。并且,如果你是从事创造性工作的,那么提升你的直觉能力,将更大程度上提升你的创造性,这可真是令人欢欣鼓舞的一件事啊!

最后来点题外话。

人的个性大体来说可以分成两个大类——向外探索和向内探索。

倾向于向外探索的人们,通常更关注外界的反应,并根据外界反应调整自己的行为,他大多数时候更关注物质世界,比如金钱,荣誉,社会价值等等。

而向内探索的人们则更关注自己内心的体验,内心的声音,喜欢去探索生命的意义,探索一些关于情绪、情感等的课题。

当然也有二者的结合体——这种人通常活得比较辛苦,因为他一边要平衡自己内心的价值体系与外界的冲突,一边又要试图去驾驭自己对物质世界的欲望。

通过这么长时间的对人性的探索,我发现似乎水相星座的人通常对“直觉”这个东西很有兴趣,进而更愿意花时间去体会它。而女性的直觉也比男性的更强烈。再就是那些倾向于向内探索的人,直觉又会再进一步的灵敏。这一次就不分性别了。

《直觉》读后感(五):奇迹与谜团:人类大脑没有使用说明书

我之所以要写以下这么一些文字,是因为无意间看到了这样一句话:“买款新手机你要仔细研究它的功能,但对自己大脑的功能你也许漠不关心。”这句话把我吓一大跳。是啊,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大脑,每时每刻都在使用,但我们很少——其实是几乎没有——在意过它究竟有什么样功能与特点。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首先是因为人的大脑不像新款手机那样配备了《使用说明书》。除此之外的原因还在于大脑有傻瓜功能——即使对其一无所知,我们照样能用,甚至用一辈子也没问题。大脑的自动功能是如此发达,以至于我们可以在毫不费脑的情况下,吃饭,睡觉,说话,生活,想问题……我们天生就会。

当然,说我们对大脑一无所知,也不公允;我们好像也知道不少。例如,大脑自己会考虑问题;大脑想一下就是理性思维;大脑是个大口袋,你装进去什么它就有什么;大脑是个跑马场,谁愿意去蹓跶蹓跶都可以。我太太的观点更加通俗易懂:问题想多了会损害脑细胞,爱护大脑的最好办法,就是尽量少用它。她有一句口头禅:“干吗要那么费脑子?”

但不是所有的人都附和我太太的看法,比如,科学家(包括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社会心理学家等等)就不这么认为,他们觉得大脑如此神奇,不应该凑合着用,必须了解它的功能与奥秘。科学家的意见当然比我太太的意见更高明一些,不过,对于大脑,即使我们想了解又能了解多少呢?

确实太难!几乎所有碰过这个问题的人都这么说。大脑,这个只有两三斤重,皱褶得像个核桃,粘乎乎的像个半熟鸡蛋,奶油色的东西,据科学家说,它是已知宇宙中最神奇、最复杂的构造,既是一个大奇迹,也是一个大谜团。总之,古往今来,它是我们人类了解最少的东西。首先一点,用大脑考虑大脑,就像用眼睛看眼睛,用蜡烛照亮蜡烛一样,必然会陷入自指困境。此外,也有技术上的原因。比如,出于道德的考虑,不能把活人的大脑切开来做检查。所以,关于大脑的早期知识大多数来源于战争与事故造成的脑外伤。后来有了老鼠、猴子做替代品,以及扫描技术的进步,科学家知道的才变得越来越多。

现在,关于大脑,人们已经知道以下这些事情了:大脑从来不停止工作,无论白天还是晚上。大脑是高耗能的产品,它几乎要消耗人体30%的热量,有一种动物(我忘记名字了)为了节省资源会吃掉自己的大脑。大脑和电脑不同,大脑没有一个中央处理器,它采用的是“平行运算式”的设计。大脑有左右之别以及各种功能区,但任何功能活动都不可能定位在单一的区域,哪怕记住一个人名都需要许多脑区共同协作。大脑里发生的大部分事情都在人的意识之外,我们根本觉察不到。大脑有几乎无限的潜力,即使是天才也只用了不到百分之一。还有,和我太太的看法恰恰相反,大脑的细胞不仅不会越用越少,反而越用越好用,它遵循用进废退的原则,只要你经常使用,到老都会长出新的脑细胞。

看上去我们已经知道了不少,然而,对于大脑的无限潜能来说,未知依然要远远多于已知。事实上,迄今为止科学家依然拿不出一份像样的大脑使用说明书。近一百年来,虽然有许多科学家都致力于这件功德无量的好事,但成就有限,搞到现在,连意识的定义是什么大家也没有一个相对一致的看法。上世纪初,佛洛伊德医生只是大致了解了一点潜意识就暴得大名,至今还享有盛誉呢。

一贯雄心勃勃的科学家们现在已经意识到,要想短期内撰写出整个大脑的使用说明看来是毫无指望了。于是,聪明而又不服输的科学家们就改变策略,先各个击破,再试图最后会师。这些大脑研究的突击队员们策略不同,方法各异,侧重点也千差万别。有的从正面进攻,有的从侧面包抄;有的关注大脑的优点、潜力,有的则专门寻找大脑的缺陷、弱点。出于莫名其妙的偏好,我对后一种人的工作尤其感兴趣。我最近读了几本他们的著作,如《直觉》、《影响力》、《谁会认错》、《生活的暗面》、《大脑里的8个骗子》之类。我和这些大脑突击队员有着同样的怪癖:不关心大脑的无所不能,只关心大脑的有所不能,有所乱能。

在这些独具慧眼的科学家看来,大脑是神奇的,但绝非完美的,它和所有的造物一样有缺点,有缺陷。他们找到的大脑缺点(其实也不能都叫缺点,有的只是一些我们原先不知道的特点而已)可真不少。《直觉》的作者迈尔斯一口气列举出了20项“直觉的致命罪过”。对他们普遍认同的毛病,我大略归了归堆,主要有以下常见的几种。

——自我辩护。大脑有一种先天的设计,总是让我们觉得自己比别人更道德、更聪明、更友善、更有忍耐力。所有的司机,包括那些因车祸躺在医院的司机都坚信自己的驾驶技术比别人好。如果你要询问大家的智力,每个人给自己打的分数都在平均水平之上。

——焦点效应。每个人都从自我出发,总是过高估计自己,倾向把自己当作世界的中心。每个穿了新衣服的人都认为自己受到了大家的关注,如果别人说没注意,他一定很惊讶。还有,那些与自己名字相同的字看上去比别的字要顺眼些;自己抽到的彩票打死也不愿和别人抽的交换。

——归因错误。对自己好的行为进行性格归因,对自己坏的行为进行情境归因;对别人则采用与之相反的办法。如果自己某件事干得好是因为自己的能力棒,干得不好是因为运气不好;而别人干得好是他遇到好运气,干得不好是因为他愚蠢。

——记忆偏差。人类的记忆绝不是我们想象的放电影那样,是事实的重现。记忆都是大脑精心选择、过滤过的,是按照自我的意图重新拼贴出来的图景。我们一般只记得我们想记得的,忘记我们想忘记的。我总是记得我做的家务比老婆多;老婆记得的情况却和我刚好相反。

何止这些!还有类型化思维,刻板印象,贴标签,偏见,从众……。其实,无论视觉、感觉、听觉、记忆、推理、判断、决策……大脑所有的活动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毛病。

对此,科学家提供的解释是:认知失调。这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发明的一种心理学理论。它的意思是:当一个人心理出现两种不一致的认知时,就会引起认知失调。比如说喝酒,喝吧?伤肝;不喝吧?伤心。这就出现了失调。认知失调显然是一件荒谬的事情。为了避免这种荒谬(根据加缪的说法:人类这种生物一生都在努力使自己确信自身的存在不是一种荒谬),人们会有目的地减少失调,努力使相互矛盾的看法合理化,以便让生活看起来是理性的,协调的,有意义的。所谓自我辩护啦、记忆偏差啦、归因错误啦……都是大脑为了减少失调而采取的策略!

这一理论的有趣之处是,它毫不客气地指出,我们人类并不试图确保自己正确,而只是试图相信自己是正确。这其实就是说,人类大脑不是理智地、客观地加工信息,而是自我迎合的、自我欺骗的。

不仅如此,他们还指出,大脑的这种自我迎合、自我欺骗是无意识的,是自动形成的。据说,这是当代心理学的一个重大发现。人的思维是“双层加工系统”,有两个层次,一个是有意识的,一个是无意识的。人类总是过高地估计有意识的那部分,以为自己许多想法和行动都是“有意识的”,甚至是“深思熟虑”的,其实呢?研究大脑的人告诉我们:人类大多数思维、感觉都是无意识的。我们做许多事情,并不需要意识帮忙。比如走路,如果有意识去走,你反而不知道要先迈哪条腿。

正因为无意识,人类对自己大脑中的种种毛病并不知情。所以当科学家告诉我们这些的时候,我们往往大吃一惊。然而,执拗的科学家并不理会我们是否恼羞成怒,他们继续说道——

第一,这些问题都是人类大脑先天存在的,不管你是伟人,还是草根,只要不是圣人,都会有,没有人例外;至多只是程度不同。

第二,程度之严重超乎我们的想象。这些弱点,被严重低估了。一张报纸,如果对折100次,会有多厚?答案是:太阳与地球距离的8000000亿倍!你想到有如此巨大吗?

第三,人们并不是有意这么做的。即使我们被告知,但我们还是会明知故犯。心理学有一个重要定律——无意识采取最小阻力路径,它总是最先到达。

第四,这些缺陷是大脑进化的产物,它也不是完全有害的,有自己的道理。比如记忆必须选择,如果不加选择我们的大脑将不堪重负。

第五,如果大脑的这些生物性缺点,和心理、社会情境纠缠到一起,问题会更严重。比如,从众心理,在特定的情境下就可以让人类做出非常可怕的事情来。

这些忠告几乎都是大脑的突击队员发扬蚂蚁啃骨头精神一点点啃来的。也许,他们那种靠盲人摸象的方法摸出来的东西离整体会师还很遥远,但他们每一点成果都值得珍视。

也不是只有这些心理学家才知道大脑的奥秘。据我所知,还有两种人能发现大脑的弱点,一种是骗子。只有能发现人的弱点的人才可以做一个成功的骗子。第二种是励志专家。励志书中对大脑的弱点也有非常独特的见解。但这两种人和科学家还是有很大的区别。骗子知道人有哪些先天缺陷,但他们不会写书告诉你,他们只想如何利用这些缺陷。成功学家见解确实独特,但他们的方法也独特,只有他一个人知道结论是怎么得来的。心理学家的观点独特,但方法却是可重复、可检验的。所以,相对而言,相信科学家还是稳妥一些。

像我太太这样的人倒也不是不相信科学,她只是更相信大脑的自动功能。而恰恰正是在这一点上,科学家最想提醒我们:“当我们对大脑自动依赖过分的时候,大脑其实并不值得我们完全信赖。”大脑是傻瓜型的,有无限的潜力,但不是什么都预先配置好了,它需要我们自行升级。如果我们仅仅满足于把大脑当成286的PC傻瓜机来用,那真是暴殄天物。

没有使用说明书,并不意味着我们对大脑束手无策,或听之任之。办法之一就是看看研究大脑的人说了些什么。我觉得,在这方面,中国人更要用心一点,我们关于大脑的看法几千年都没有变过,许多的看法还是2000年前的看法。我们一直以为想事情的器官是心脏;说动动头脑,是前不久才跟西方学来的。鉴于这个理由,我确实希望大家也像对待新买的手机一样,略微留心一下自己大脑的功能与特点,这样做没有什么坏处。

2009-5-17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