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人间词话读后感精选

人间词话读后感精选

《人间词话》是一本由王国维著作,上海世纪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1.30元,页数:69,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间词话》读后感(一):境界与性情( 初读中)

王国维先生的人间词话,很有种自己写文,又不失为五代宋代做锦的词韵。

开篇的一句话,让大家都会用必将境界二字画上一笔,实在醒目,确为开门见山的典范。

唉。。。我看完以后,咋跟着书生范走起来了呢? 真怕哪天我开始东施效颦了。。。(汗)

怎么说呢,在我既没有深度和也没有力度的阅读下,也觉得,这小小一本书,实在不能轻看,要读,要狠狠的读一读。

有句话,我很有感触:“客觀之詩人,不可不多閱世。閱世越深,則材料越豐厚,愈變化,水滸傳、紅樓夢之作者是也。主觀之詩人,不必多閱世。閱世愈淺,則性情愈真,李後主是也。”

这个被我打了着重符号的句子,大概是因为在我看来,当今大学越做客观之诗人者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的人,着重于现实,人际关系,生活实际问题。 这些不可抗拒的事实产生了大量大量的愤青。

性情? 在这个时代,还重要么?

额。。。好像扯远了,王先生的小小一书,实在有大大学问。

待我慢慢走进吧。

词,学问可大了,幸好,我已没有高中时的傲慢和自我,愿放下心情,来体会诗境。

P.S 这算我的一个序吧:)

《人间词话》读后感(二):短评写不下《人间词话》

初三暑假购入。今日终于完整读过一遍。观堂先生,令我仰慕敬佩。以一身作文化之殉葬,每思此不能不痛心疾首。如陈寅恪先生语:呜呼!神州之外更有九州,今世之后更有来世,其间偿亦有能读先生之书者乎?如果有之,则其人于先生之书钻味既深,神理相接,不但能想见先生之人,想见先生之世,或者更能心喻先生之奇哀遗恨于一时一地彼此是非之表欤! 先生一生的学术道路曲折多变,在对人生永恒意义和心灵慰籍之所的探索路途上,不断地求索,又不断地否定,而否定又是为了新的探索。22岁前接受传统教育,之后“始知世尚有所谓新学者”,读康德,“几全不可解,更辍不读”;遁入叔本华之悲观哲学,觉与己“性复忧郁”的心深契。此后人生观、文学观受其深刻影响,文学创作和研究抹上一层厚重的悲剧色彩和悲剧精神。30岁前,主要精力在介绍和钻研西方哲学美学。而立之后,省查自己“以余之力加之以学问,以研究哲学史或可操成功之券,然为哲学家则不能;为哲学史则又不喜,此亦疲于哲学之一原因也。”“此时,在诗词创作上的成就引起了他另一番人生兴味,改变了他人生求索的路向。王国维超越了哲学的玄思,走进了文学的幻境,在情真美幻、悠闲杳渺的艺术境界中安顿灵魂。”“人生过处唯存悔,知识增时只益疑。”此书乃先生自得之作,融汇西学中学之思想,以哲学之眼观诗词中人生,直面微小个人在茫茫宇宙大化的永恒中注定的悲剧。读之觉清透广大至极,涵咏之只觉境界之静美。

《人间词话》读后感(三):也谈三境界

上海古籍/世纪文库选编的《人家词话》是极好的版本,特别是后面附了词话的初稿,从观堂先生自己修订调整的痕迹中,可得“画外之音,弦外之响”。

如今众人(特别是要中高考的中学生)开口必谈三境界说。虽然“词无达诂”,人人均可有自己的理解;但往往一听到有人“以身证史”地阔论他对第三境的理解,就知此公此生恐怕是达不到第一境了。我觉得要想对三境界说有一稍有价值的理解,应去尝试理解王国维心中的三境界是什么样子的,则虽不中不远矣。

词话中另有两条解释第一境:

《诗·蒹葭》一篇最得风人深致。晏同叔之“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意颇近之。但一洒落,一悲壮耳。

“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诗人之忧生也。“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似之。[...]

由是观之,第一境中必须既有忧世伤生之心,又有“风人深致”。忧生之情可以理解为“迷茫”,但是生发此迷茫的情境是“我瞻四方”,此中自有一种豪迈恢宏的气象,非常人之所及;惟有阅览诸事,少年辛苦(读书/阅世)者才能具此气象者,才能有“悲壮”的味道。而仅仅宏阔悲壮还是不足的;忧世伤生不应在人心中留下的只是悲壮深沉的感喟,也不能只是奋发上进的理想,还要有深厚的韵致。此番意味犹需细参。

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人皆可见“努力”“勤奋”之义,殊不见此非老学究语,而是痴情者言。我以为,解此境仍需不离“风人深致”;要知“衣带渐宽”一句既不出自藏书楼内,又不处在闺阁秘处,而是“草色山光残照里”!

第三境“众里寻他千百度”,犹为第二境之paraphrase,以有限之人生入无限之学问(顾随),是为“有我之境”;“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则有“悠然见南山”的意味了,因此是为“无我之境”。值得细品的是,为何那人在“灯火阑珊处”,而非火树银花里。泰戈尔《吉檀迦利》第十二章“意颇近之”:

“我旅行的时间很长,旅途也是很长的。

天刚破晓,我就驱车起行,穿遍广漠的世界,在许多星球之上,留下辙痕。

离你最近的地方,路途最远,最简单的音调,需要最艰苦的练习。

旅客要在每个生人门口敲叩,才能敲到自己的家门,人要在外面到处漂流,最后才能走到最深的内殿。

我的眼睛向空阔处四望,最后才合上眼说:‘你原来在这里!’

这句问话和呼唤‘呵,在哪儿呢?’融化在千股的泪泉里,和你保证的回答‘我在这里!’的洪流,一同泛滥了全世界。”

《人间词话》读后感(四):我读“一代有一代之文学”

《人间词话》中写道:

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

一种文体的嬗变趋势是始盛终衰,每一个时代都有代表时代精神的文体,所以 “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序》中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针对文学复古的旧文学观念,王国维与时俱进,在前人基础上提出“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著名论断,不可否认当时王国维为了提升小说、戏曲在文学史中的历史地位,带有针对复古文史学时弊的主观意味,但这一论断在宏观上概括了我国各个时代的文学主流,并且揭示出文学的嬗变内涵。

一方面, 论断在总体上概括中国历代文学史观点的各种经验,继承了传统的文变时序和文体通变规律,找到了文体演变的原因,肯定了时代风貌对于文学的影响起到的决定性作用;文学自身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是具有生命力的,各种文体内部的兴衰是一个嬗变过程。

另一方面,这一论断,把各种文体放置在相互平等的位置。众所周知,在古代,文体有雅俗之分。文为第一,诗为二,词在文和诗歌之后,戏曲和小说被认为是较为低鄙 的文学体裁。王国维以其进步的文学观和创新思维,一视同仁,打破文有高低贵贱之分。

不可否认这一论断的巨大积极影响,但也有不全面和不准确的一面。

首先,“文学”和“文体”并不是一个概念。从“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看,王国维先生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中的“文学”显然说是“文体”,如果这论断中“文学”是指各种“文体”之合的“文学”,意为每个时代都有其各种文体并存的所呈现出的总体文学风貌,似乎更为准确。

其次,以时代来划分文学并不可取。各种文体的滋长,兴盛,消亡并没有严格的时间界限。朝代的更迭是瞬间事情,而文学的发展确实漫长的,潜移默化的,各种文体相互影响的。如唐初的诗歌,依然带有齐梁陈时期的浮艳萎靡的遗风,以盛唐时期诗歌来代替整个唐代诗歌是不可取的。

再者,这样的论断会造成以偏盖全的误导作用。文学是多样和丰富的,一种单一的文学形式不会独立存在。唐诗的繁盛并不能掩盖唐代散文的出色,唐五代的词就更不必说,元戏曲成就固然是高,但也要看到金、元地区诗歌的区域性繁荣,明清小说繁荣之时,诗歌亦涌现了大量成就极高的诗人,风格各异的诗歌流派,留下了大量优秀诗作。“一代有一代璀璨文学”似乎更加准确,有主文体,也有居于周围的文学样式,有红花也有绿叶,相得益彰。

最后,基于上面说到的这一论断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历朝历代文学的多样性,造成当今文学研究的扎堆现象,而忽略了各代小众文学的发掘和研究。许多书籍也是如此,编者只会谈各代代表性的文学样式,诗经、楚辞、汉赋、六代骈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好处是分类明确,读者易于分辨,坏处的是对初涉古代文学的读者的思维导向是不利的。另外,以上作为我国文化特色,以文化大国形象向外界传播我国优秀古典文化的时候,很多外国人只会知道中国是诗歌的国度,唐代诗歌有着辉煌的成就,中国人是唐人,这对外国了解我国古典文化,古典文学是有一定消极影响的。

以上仅为一己之见。

《人间词话》读后感(五):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初闻王国维之大名,是读书做学问的三大境界。

那时正是望断天涯路的迷茫期,不惜为清王朝殉葬大明湖的遗老王国维,实非我辈所能理解。

此去经年,图书馆中偶遇,一见倾心,遂捧回细读。闲暇午后,一茗一书,静心慢读,重上高楼望天涯。

王国维, 字伯隅、静安,号观堂、永观 ,浙江海宁人。清末秀才,受西方改良资本主义思想影响,把西方哲学、美学与中国古典哲学、美学相结合,后又专研 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无师自通,自成一派,是我国近现代时期最著名的文学家、国学大师、考古学家。他集哲学与文学为一体,深得叔本华思想精髓,视文学为游戏,并热心为之,把诗词从个人情感上升至对宇宙、人生之思考,一代大师终为自己的思想所桎梏,投身大明湖,实为中华文学之殇。

其死后,口袋中藏一遗书: 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无再辱!我死后,当草草棺敛,即行藁葬于清华园茔地。汝等不能南归,亦可暂于城内居住。汝兄亦不必奔丧,因道路不通,渠又不曾出门故也。书籍可托陈(寅恪)、吴(宓)二先生处理。家人自有人料理,必不至不能南归。我虽无财产分文遗汝等,然苟谨慎勤俭,亦必不至饿死。

一代大师就这样离去,不禁让人掩面痛惜:吾等无用之才徒留世间,惟大师高洁,出淤泥而归去哉。

王国维自视甚高,自称其词南宋之后无几人能比,亦称古人也有不如他的地方。学贯中西并使之融汇贯通自然无生涩,《人间词话》堪称文艺理论之典范。

王国维认为文学为成人之游戏,每一代的文学的形式都不同。楚辞、汉赋、骈文、唐诗、宋词、元曲,此之一代之所盛,而后世不可继,皆因今人摹仿古人,不似则失其所以为文,似则失其所以为我。因此每一代都须独创自己的文学形式。"文学上之习惯,杀许多之天才。″当文学沦为"羔雁之具",成为文人炫耀标榜的工具,文学的命运即沉潜不振了。

读《人间词话》,犹如爱茶之人品茶鉴茶,喜好古玩之人盘玩琢磨。细细品来,熟悉的诗词更添新的意境,好,知其所以好,隔,知其所以隔,重读诗词,顿感豁然开朗。

人间词话刊出的有66首词,未刊出的有51首。王国维尊北宋而轻南宋:冯延巳开北宋一代风气,李后主眼界始大、感慨遂深,欧词豪放沉着,苏词风神旷达、雅量高致,少游词境最淒婉,周邦彦精工博大。南宋除辛弃疾外,尽得批评:白石有格而无情,剑南有气而乏韵,梅溪、梦窗诸家写景之病,皆在一"隔"字,草窗、玉田词不是平淡,乃是枯槁。

"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这是从作者的角度来说。

从读者欣赏作品的审美观上讲,就是"隔"与"不隔"的区别。

"陶谢之诗不隔,延年之诗稍隔矣;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隔矣。"

从《人间词话》中可以体会到,王国维对文学是以赤子之心游戏文字,驾轻就熟,信手拈来。他认为要写出伟大的作品,必先有伟大的人格,只有超越眼前的功利,为文学而生活,将生活艺术化,才是真正之文学。

只有摆脱了功利的束缚,才能具有叔本华所谓的"卓越的静观能力",即审美的能力,于是眼中所见,心中所想,全是诗人的境界,"惟诗人能感之而能写之。″读者能感之却不能写之,读之则产生共鸣,以为全是自己的感情流露,跟着悲欢啼笑不能自已。

文学是最高尚的嗜好,文学是成年人的游戏,文学是非功利的产物。

做一个真正的文青,实在是我辈之幸事!虽然天涯路漫长,不悔的坚持,终将守得云开见日出。

抱赤子之心,游戏文学,我之梦想也!

感谢古籍出版社,出此佳品,《人间词话》值得收藏,每日有闲暇时,细细品读,为人生一大乐趣。

注:晏同叔即晏殊,欧阳永叔即欧阳修,辛稼轩即辛弃疾。

李后主即李煜,欧词指欧阳修之词,苏词指苏轼之词,少游即秦观。

白石为姜夔,剑南为陆游,梅溪为史达祖,梦窗为吴文英,草窗为周密,玉田为张炎。

陶谢为陶渊明和谢灵运,延年为颜延之,东坡为苏轼,山谷为黄庭坚。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两句历代认为是柳永的《凤栖梧》,然欧阳修词集中亦有《蝶恋花》,只个别字不同。历史上并无定论。王国维《人间词话》未刊手稿第16条及43条皆认为此两句为欧阳修所做,“此等语固非欧公不能道也。” 因参照的是王国维所说三境界,固采用王国维认定的词来源,故写此两句为欧阳修所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