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人类基因的历史地图》读后感摘抄

《人类基因的历史地图》读后感摘抄

《人类基因的历史地图》是一本由[美]史蒂夫·奥尔森著作,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4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人类基因的历史地图》读后感(一):新进的思想与落后的文字

我不知道究竟是作者身为一个科学家不善言辞,还是译者态度不够认真,这书读起来很费脑力。但从作者的职业经历看,原因多在后者。

翻译的时候,从词到句到段,均欠佳。

有的地方,明明是同事的意思,译者非要翻译成同僚,一个词影响尚且不大,但一个句子中如果有太多这种错误就比较难懂了。更令人怀疑的是,译者有没有在通读全书后在进行翻译,翻译完后有没有再进行通读校正。书中有很多段落感觉真是“神来之笔”,突然来这么一段,跟前后文完全没有关系。让笔者读起来甚是吃力。

本书的中心思想很好,也通过大量的事例来很好的阐释了自己的观点;而且通俗易懂。这不仅是一本关于生物、遗传、基因的书,更是关于人类的种族观念,人类何以脱颖于其他动物而出的书。

值得一读,有条件最好读原著。

《人类基因的历史地图》读后感(二):寻找人类基因的隔壁老王

这次从扎赉诺尔博物馆回来,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有没有一种可能,那支完成农业社会进化的现代智人(我们的祖先),和其他在六万年前走出来或者更早期走出来的智人的基因相融合,造成了我们今天人种上的差异,而不仅仅是因为环境所造成。欧洲人混杂了尼安德特人,亚洲人混杂了扎赉诺尔人等等吧,毕竟以前看的一本书,说欧洲人的基因里有3%的尼安德特人基因,那凭啥走到亚洲的这一支不能找到属于他们的隔壁老王。 这本书否定了我,包括欧洲人的那百分之三,它认为现代智人和其他智人不是一个群组,彼此看不顺眼,看顺眼的交配完不能生育,生下来又不具有繁衍能力,就像骡子。总之,就是单纯的,没有隔壁老王。 当然这是智人群组之间,对于一起走进农业社会的现代智人,他们之间的基因是高度融合的。你的基因×2来自父母,再×2来自祖父母,一直这么2上去,你的基因会来自很多人,而这些人保不齐就有哪个是来自非洲或者是来自欧洲。所以,无法用你拥有某一基因片段就说明你是某一个人种或者民族,因为每个人的基因本身就是混杂在一起的。你认同某一民族,不是因为你的基因决定,更多的是因为文化上的认同。 人类学的书看的越多越蒙圈,真怀疑他们开学术研讨会的时候会不会掐起来,你们的观点咋就变化的这么快腻! 其实人类能够走到今天,我觉得最该感谢的是语言与符号(文字或其他)的运用,他能让我们大脑拥有抽象思维,并且更好把智慧传承。羡慕三体文明,他们都不需要学习考试看书,生下来就有记忆,我们是死切白咧的爬上巨人的肩膀,人家是直接生在了巨人的肩膀。

《人类基因的历史地图》读后感(三):單一起源說

偶然在二手書店撿到這本,後來才發現聯經2004年就出過繁體版。

這本書的重點正如書名,是放在透過基因來追查研究人類起源,而關於這點的爭議據我所知,不外乎多元起源說跟單一起源說,作者Steven Olson是信仰後者。透過基因研究,現代人類是從非洲的一位粒線體夏娃跟她的七個女兒開始發展出來。那時候當然也存在諸如尼安德塔人這樣的古人類,至於他們在現代人出現後去哪兒,就歷史發展來看,不難推測。之前Svante Paabo在他的書中也證明了現存人類中是有尼安德塔人的基因存在,看來,不論是混血、屠殺等等情況,都不該意外。

對某些人來說,單一起源說難以接受的原因恐怕是基於文明起源先後次序之類的無聊競爭意識吧....

而本書作者反覆強調的正是,人類都是同本同源,所有的種族、文明、文化的區分都是環境、後天使然,任何的優劣論都只是建構出來,爭論並沒有意義。

對我來說,比較有趣的是他推論現代人遷移的過程,有一批是從印度洋沿著海岸線到東南亞、澳洲,然後再北上南亞、台灣,另外一批是從中亞草原移動過來。若如此,我倒想起了郭靜云老師的推論,長江流域的南方文明(夏)跟北亞來的遊耕民族(殷商)的交匯,共同形成中華文明。

歷史學發展至今,領域不斷的在擴大,經濟學、社會學、考古學,現在連人類學、遺傳學或許都要開始涉獵,至少如果想要研究“全球史”的,不能迴避吧。

這本是科普書,淺顯易懂,最近也要再版了,對這方面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

《人类基因的历史地图》读后感(四):基于某种含糊的“宇宙正义感”,他给你戴了绿帽

重温了一遍《人类基因的历史地图》,作者的科学观点完全符合了政治正确,对种族主义批判尖锐到感觉有点不自然。

当然这也不是奇谈怪论,应当是科学界的共识——在生物学上划分种族是不可行的。这跟多数人的直觉有所冲突,毕竟黄种人、黑人、白人一眼看上去就是不一样,难道从生物学角度真的区分不了吗?

但遗传学确实告诉我们:不同族群之间的关系太密切了,只在最表面的地方有差别。而不同族群之间的文化差异不可能来自生物性,这些差异一定和个人累积的经验有关。

有力的证据之一是:美军和德国妇女(咦?)生的小孩中,爸爸是非裔黑人的和爸爸是白人的之间,没有表现多大差别。

遗传学也斩钉截铁地告知我们,当今世界所有人都是来自非洲的智人,我们祖先绝不包括元谋人、北京人、柳江人……

这是怎么知道的呢?

线粒体DNA只来自母亲,通过它研究所有人的外外外外……婆大概生活在15万年前,当然那时肯定不是只有她一个女人,只是只有她的线粒体DNA流传下来。对Y染色体(只有男性有)的研究表明所有人的最晚的爷爷爷……爷爷大概在那个时代,但【Y染色体夏当】和【线粒体夏娃】未必认识,也许也并不在同一时间生存。

开启一下上帝视角,对于【Y染色体夏当】而言,当时的世界至少有数万人,还包括不是智人的其他人种,但能把Y染色体DNA流传到现在为全世界男性共有的,是他!只有他!古往今来只有弯弓射大雕的成吉思汗能望其一丢丢项背吧。(据说当代成吉思汗后裔有1700万人)

除了遗传学之外,还有其他种种证据都说明人类单起源论是对的。

所以“我们都是一家人,就不要搞歧视对立啦”(人群中有人坚持宣称卡菲勒都得死)。

不过即使有共同祖先,仍然可能分化成不同物种呀。虽然生殖隔离没有形成(任何人种之间都能生孩子),但是狮子和老虎也能生出狮虎兽,黑猩猩和倭黑猩猩也可以生出……(黑倭黑猩猩?)

而遗传学又告诉我们,全世界各个地方的人都经过了充分的基因交流,在资本全球化之前,所有自以为纯洁无比,必然罕有别的群组基因的族群,都会发现这经不起遗传学检验。种族概念和诸神一样,都是由人建构发明的。

这些不知不觉的基因交流是怎样产生的?也许有领养、掠夺妇女、戴绿帽……

也许戴绿帽对全人类的充分基因交流、阻止生殖隔离起了不小作用吧。有力保障了人类基因的大团结。嗯,于是有了这个羞耻的标题。

通过遗传学还可以还原祖先的迁徙路线,在此之前应该无论如何也想不到除了考古还能怎样猜测吧。不过这书毕竟有点老,已经过了15年,应该有些得要更新了吧。

《人类基因的历史地图》读后感(五):人类起源与土地拥有的合法性

<<人类基因的历史地图>>,想说明我们从何而来,怎么来的?还好没有搅入鸡与蛋的问题

曾经有的人类起源学说:欧洲起源说,亚洲起源说,非洲起源说,多地起源说……,至今未有公一。

咱不掺和这个,一切都留给收尸盖棺者,转入本文正题:芸芸论调,抛却客观的假说设论之外,是否背后有着赳赳不寐的隐忧?

人类最重要的资源莫过于土地,对土地拥有的合法性,当然是最不容的他人置疑的东西。

关于合法性的问题,小时候一直闹不明白,比如春秋时常言,师出无名就要失败,现在想想就是合法性的问题,美国打伊拉克总得有个说的过去的理由。顺一下历史,中国王朝更替,不变的口号就是替天行道,顺天应人,五德三统周转轮回,欧洲世俗国王经由教皇加冕以确立正统。

同样,回到我们的土地问题,拥有的合法性怎么确立?

对犹太人来说,上帝许诺了流着奶与蜜的土地,为此他们舍了生活百年的埃及,跟着摩西徒沙涉海去寻求,如果没有这许诺,认可生存之地就是自己的土地,那就应该是拿起屠刀立地成王。今天宗教信仰体系已经崩解(中国的天命论也可涵盖其中),合法性的确立就留给了所谓的理性科学,谁掌握了科学的权杖,就有了话语权,就可以立范了。

对个体而言,生在哪活在哪,不是什么问题,跨国籍户籍也不是什么难事,但对一个群体,民族,种族没有自己的独属合法土地,那纵是残存千年的哭墙也不能承受的宿命之殇。

生于斯长于斯,一个民族最初的起源生息地,自然是其所有,山神水妖姓甚名谁,长须赤尾了然于心,生老病死心安理得。这就是生息之地,文明价值的载体,共识认同的根基,拥有的合理合德,合法性自然不由他人置喙。

但一个飘零四海的群体,就难得这份安逸和亲切了,就像惊恐在欧洲周期性爆发的排犹运动中的犹太民族,对他们,一切的立锥之地都是寄篱他乡,更说不上拥有,合法性。

而当年,欧洲人挺进美洲鸠占鹊巢,驱逐屠戮原住民,或许如今已被粉饰的近于淡忘,但这份原罪却是永不散去的阴咒。

由此,在各种学说支持的背后,隐约着各种寻求根正苗红,彪炳正统合法性的身影。

有认为,天朝砖家更多支持多地起源说(不得而知),第一次了解这个观点,心理也有些硌,或许北京人元谋人等史前人种和我们没什么关系,自有史我们就土生土长在此,但对前者的驱逐将使我们生于此的合法性打折,我们能驱逐前者,就可以被后来者有理的驱逐。

写着还想到一点,源者,根也,发而散枝天下,根源就有了无可比拟的优越感,国人最乐于不疲的徐福之国,箕子之后等等,当然,这并不仅见于国人,欧洲起源说,亚洲起源说,东方文明西来说,西方文明东去说,以及最近刚看到的,关于“皮尔唐人”、“日本藤村”的考古骗局,都隐约着这种自娱之乐。

忽然联想到今天常听到的老北京,老上海等等老字辈之谈。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