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读后感100字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读后感100字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是一本由欧文·戈夫曼 / 周怡著作,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1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读后感(一):这书真是戳穿了所有人_(:з」∠)_

人人都在表演,真不真实就在于是否表演已经变成了自我。看到任何一个人时都应该想,现在是什么状况,ta想要得到什么,ta的后台是什么,我是否参与了这个剧班表演,怎么反馈,还是只是一个观众? 但平常太懒或脑子不够快,并不会立即思考这些问题,每每想到自己感兴趣的人的真实自我的一面可能与展示的完全不同,还是有些不愉快。到底是被骗好,还是弄清楚事实好,又是一个需要分类讨论的问题。 这书倒是也可以用来安慰自己,生活很困难的时候,想想自己只是这么大星球上一个小得连一棵树都比不过的产生效果场景的产物,而且在这个层面上所有人似乎倒都是平等的,就会松一口气,自己还没那么重要。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读后感(二):即使名著也垃圾

先说优点:不得不说,的确思想深邃,而且应用广泛!人生如戏全靠演技,如此简单又老生常谈的观点,能写出一本书专门分析,还是佩服的!

缺点:强行类比绕脑袋,一个简单的观点故意说得复杂化,然后绕去绕来的大段大段的水字数,还有也不知是翻译原因还是本身作者的原因,分段有问题,观点一个接一个大段大段的,难得读!

还有,啰里八嗦的!其实核心观点加典型论证最多100页之内就搞定了,也不知道写那么多垃圾文字干嘛?而且写了的内容还不断去回顾,一本很简单的书浪费我三天时间,真把读者当傻子了?即便是名著,我也觉得并不怎么样。并没有让我耳目一新,反而是厌烦!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读后感(三):我是谁

看这本书的契机是一首歌,看完之后发现歌词对这本书的理解和我的还是存在不少出入。书里提供了很多可参考性很高的观点,比如,表演者会被他自己的行为所欺骗,他在表演时会相信,他所造成的现实印象就是唯一的现实。这个观点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一个一直以来困扰我的问题,我们出生后接收的观点主要来自父母价值,进了学校主要来自老师同学,工作后主要来自领导同事,那么我自己究竟是谁?所谓的我自己,不过是遗传因素和所有这些社会因素的堆叠;不断接收别人的观点别人的立场,形成的结果竟然是“我自己”?!所以所谓的自我到底是什么呢?无非是社会化的结果,社会想要把一个人教化成什么样,人就容易变成什么样。所以以别人的思维为思维的人,也会在表演中逐渐认为这样的思维就是自己的思维,但说起来这样的人到底是谁呢?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读后感(四):经典之作,可惜翻译差强人意

以前大学时候都很想读的书,可惜一直没能拿下。

现在有点后悔,图书馆里旧旧的版本,说不定是翻译的最佳的版本。

从几年的读书经验来说,经典之作,读新译的版本,不如读旧译的版本。大概现在少有人会认真的做翻译这项工作,出版社大概也耗不起花费太多的时间来请名家翻译一本图书了。

这就苦了我们读者,许多专业性的书籍,被翻译得七零八落,甚至连最基本的意思都表达不清,让人似是看懂,似是看不懂。似乎有人会认为这是专业的表现。但连起码的逻辑都没有,又何来专业呢?

当然,比起许多读过的更糟糕的译著,这本书还算是不错了,起码不会让人读不上三句话就要停下来揣摩半天。但其中有些内容,也确实让人捉摸不透。

推荐来个中英文对照,有些很复杂的东西,其实读英文原文,却是很简单的,只可惜有种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感觉。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读后感(五):表演的日常与社会化

现代与后现代确实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如物质主义、工具理性的过分膨胀、环境、信仰、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问题、族群、宗教的冲突问题等,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作为有主体意识的人,如何去自觉地面对它们,然后努力思考以明确我们的方向和道路,是一个非常重要和紧迫的话题。 劣币追逐良币,是指当一个国家同时流通两种实际价值不同而法定比价不变的货币时,实际价值高的货币或银子必然要被熔化、收藏或输出而退出流通领域,而实际价值低的货币反而充斥市场。格雷欣现象。狭义来说,劣币驱逐良币是因为信息不对称,物品的估值放估值一定时,物品的提供法国会选择实值较低的物品,致使实值较高的物品越来越少。广义来说,劣币驱逐良币泛指一般的逆淘汰现象。--这个是今天新学的一点知识,与书无关 表演所建立的现实印象是娇嫩而脆弱的,任何细微的失误都有可能将其摧毁。涂尔干指出我们不允许我们的高级社会活动“像我们的直觉和机体意识那样紧随我们的机体状态而变化。”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