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解读“疯狂”——热点话题人物的心理分析的读后感大全

解读“疯狂”——热点话题人物的心理分析的读后感大全

《解读“疯狂”——热点话题人物的心理分析》是一本由武志红著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0元,页数:29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解读“疯狂”——热点话题人物的心理分析》读后感(一):认真品味

本书作者是《广州日报》“健康•心理”专栏编辑。专栏宗旨是:帮助读者了解自己身边的心理奥秘,文章多涉及生活琐事。专栏文章极具特色。本书精选“健康•心理”专栏的29篇心理分析文章,其中《超级追星族是怎样炼成的》更深地解读了杨丽娟一家的悲剧、闹剧乃至惨剧;《“超级女声”火爆的心理秘密》一文为读者揭示“超女”火爆的心理学必然性;《芙蓉姐姐为什么红遍天》的分析让人对这个网络制造的传奇人物多了一些理解;读过《萨达姆的白日梦与希特勒的情人》后,也许所有被控制欲强的老板压迫的读者都会忍俊不禁。

《解读“疯狂”——热点话题人物的心理分析》读后感(二):无

刚开始看到这本书,以为只是会是一些无聊的分析,然后是一些无聊的说教,要教人什么道德之类的一大推长篇大论。我承认那个标题给我对这书的兴趣减半了。但是看了之后发现真的很不错。会有心理的分析,然后会教你一些心理的常识,这些对于对心理知识缺乏的人是很有吸引力的,起码对我是这样的。之后还会拼命的想自己三岁之前父母有没有对自己有疏忽,因为书上说母亲的爱在三岁之前对孩子很重要之类的,不然就造成什么精神失常之类的。想自己三岁之前,谁会记得。所以想了也白想。好在自己的童年还是很正常的。这本书和现在有在学的临床医学概论让我知道自己长大是多么不容易的事儿。我长大我容易吗?感谢我自己,当然还是要感谢自己的父母,一个正常有爱的家庭真的很重要。很久之前可能犯罪心理,在每集的后面都会有一些发人深省的句子。其实有一句记得最清楚的就是“我喜欢站在疯狂的边缘,因为那就叫疯狂。”哦,那叫疯狂。

《解读“疯狂”——热点话题人物的心理分析》读后感(三):那些疯狂的背后给我们的启示

武老师通过一个个鲜活的示例,向我们展开了一幅心理图景,社会的各种行为(自杀 杀人 崇拜 迷恋 虐待 自责 )现象的深层原因是自我防御策略和手段,来逃避 缓解 转移 转嫁 投射 幻觉 消除内心痛苦,而这些痛苦从原生家庭的不完整 不正常的教育和亲子关系和家庭关系而带来,父母的各种心理问题 借由家庭关系传递给子女,特别是子女因为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和陪伴而形成的不安全感,恐惧感,低存在感,另外今后因为探索世界被包办和操控的父母剥夺,进一步形成无助感 行为得不到父母的肯定和赞美,而形成低价值感,以及父母本身的情绪模式和行为模式也潜移默化传递给子女,子女形成了这样那样的各种人格,他们一旦面临巨大的学业压力 事业 压力 感情问题就不断会出现各种因为心理问题而导致的选择问题和行为问题,轻的内心痛苦 挫败 没有自信 重的去虐待 殴打 杀害他人,或者自残和自杀。这一切更加进一步说明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重要,而这些都需要父母觉醒,先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那样轮回才能打破。

另外文中又讲了斯德哥尔摩综合征现象和集权控制,以及开车幻觉现象和背后的要素。

从以上反观我们自身,看看自己的原生家庭和现在自我的情形,自己也有很多功课要面对和修行,很多时候也是不自觉的进行防御模式和行为,感谢武老师带给我们的这本书。

《解读“疯狂”——热点话题人物的心理分析》读后感(四):《解读“疯狂”》

《解读“疯狂”》

读武志红的书,这是第三本了,虽然难免有点审美疲劳。但是感觉还是很好。

读书,读得多了就发现那些编撰的书,水平比一个作者独自创作的书要差很多。读书,其实是在读一个人,在听作者讲述。一般听过一次,感觉很好的话,都想继续听下去,如果是一个系列,一般水平都会差不多,不过一个人写,一个系列一般也都在十本以内。超过这个数量,也很难写出精品了。要是论著,是那种写出来自己思想的那种,往往一辈子只能写出一两本精品就不错了。所以很多作者第一本非常精彩,往后就开始走下坡路了。

不过真正负责的作家,即便无法总是保持巅峰的写作状态,也会注意每本书的质量,不会粗制滥造,让水平太差的作品坏了自己的名声,所以买书认准作者,一般不会错的。在出版领域,很少有品牌,出版社虽然有好有差,但是并不完全靠得住,相比之下,作者是一个更好的品牌。

读书也是一样,感觉一个作者好,我一般都会继续读他的书,当然也有越读越失望的,但是大多数都感觉不错。

武志红的书也是一样,这本书虽然照前两本《为何家庭会伤人》《七个心理寓言》相比略逊一筹,但是还是非常值得读的好书。

书是和《为何家会伤人》是一个系列,书皮都差不多,这本书中的案例都是从社会热点新闻中选取的,作者从心理学角度给出了自己和别人完全不同的解答,让人们能够换一个角度看,让人感觉耳目一新很有道理。

《解读“疯狂”——热点话题人物的心理分析》读后感(五):教会我认识自己

病态的自恋,源自于我们的狂妄自大,我们以为,我们无比聪明,知道这世界是怎么运转的。所以,习惯了幸福的人会说,他知道世界一定是按照幸福的模式来运转的,而习惯了不幸的人会说,他知道这世界一定是按照不幸的模式来运转的。幸福的人或许会对不幸视而不见,缺乏理解,而不幸的人则会对眼前的幸福不敢相信,他们不仅会猜疑,甚至会主动做一些事情,以让自己重新回到不幸的轨道上去。

嫉妒,是一种升级为强烈愤恨的令人不满的恐惧,是由于害怕失去,或害怕不得不与他人分享一个所爱的人的好感而产生的。

嫉妒,还是一种瘾,有这种瘾的人总要把话题扯到令“幸福的亲密关系”遭到破坏的情境中去。

嫉妒,还是一种需求,嫉妒的人需要把自己看成是伴侣的不公和恶意的受害者。--《羡慕与嫉妒》瑞士心理学家维雷娜.卡斯特

在相当多的情况下,嫉妒只是一个借口,是这个人为了宣泄自己内心中郁积很久的仇恨和痛苦情绪的借口。

嫉妒狂的背后是缺乏自我价值。维雷娜 卡斯特认为,嫉妒心太重,是因为自我价值感过低。价值感低到他们不敢直视自己,所以他们会从其他人身上寻找自己受挫的原因。

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斯考特 派克,邪恶,本身就是一种精神疾病,而且是最难被医治的疾病。

关系,是生命最本质的渴求。

性是对关系的渴望,性的模式则是对关系模式的重复。那些在健康家庭中长大的人,他们的亲密关系模式是健康的,而性的模式也是比较正常的。相反,那些在变态家庭中长大的人,他们的亲密关系模式也容易是异常的,而性的模式也会是异常的。

家庭,是爱的主要传递者,但也是仇恨的主要传递者。家庭失和,变成社会之痛。

如果一个孩子没有得到足够的爱和温暖,他就发展不出成熟的道德感和责任心来,他没有内疚的能力,也没有自我反省的能力。

提高社会每一个家庭的和谐程度,是阻止变态案件发生的根本解决之路。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