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读后感1000字

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读后感1000字

《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是一本由[法]卢梭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4.00,页数:178,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读后感(一):你是否知道制度是怎么产生的?

人类最基本的需求是什么?现在的人类和原始人的是非观,价值观,道德观是否一致,哪个更“好”?语言是怎么产生的?我们现在认为合理的国家,统治,政府,军队是否真的合理,是否符合人类最基础的需求?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和道德又是什么?

《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读后感(二):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的理论推演与批判

这是卢梭的代表作之一,也是构架其《社会契约论》的自然法理论基础。并且由于其乃是公开宣读的论文,所以刻意的标新立异则比较少,偏颇之处更是少得多,中国人读来也并不陌生,因为仿佛马克思、恩格斯对原始社会的论述很多在这里都可以找到相似的表述。论文分为两个主要部分,第一部分,是向我们展示卢梭的自然状态时何样的,阐述得十分清晰、详细。第二部分,论述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发展的三个阶段,总体上批判性很强。这种推演,使得我很吃惊,因为去年,我在一篇学术论文中推演政府于公民关系的冲突演化也有这样基本上是这种思路,但是显然,我们现有的材料与理论比卢梭多多得多。

《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读后感(三):自觉的想读这本书

读书之前,对于人的自然状态等一些名词时有所耳闻,也时而有所思考的。主要思考的方面,往往是就个人的感受来说,因为体会到种种不安焦虑等等情绪,会萌生一种想法:是不是只有人才会有这种种的烦恼与痛苦,而自然界的动物简简单单的生活,反倒是有种简单的快乐。这种想法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的强烈,也愈发的明显,但是距离卢梭的思考不及百分之一,只能说有一个关于自然状态的念头而以。

这种念头也很有趣,有一天忽然在师兄的书架上发现这本书时,便迫不及待的想打开了。仿佛心理怀着一个疑问,全世界都找不到解答,在这里却意外地发现了。所以,翻开书之前,就是欣喜和饥渴的。

读完了这本书的正文,没来得及读注释,就迫切的想说点什么。卢梭不仅仅解答了我作为一个在社会中饱受各种枷锁束缚的人的困惑,更为重要的是,他揭示了整个人类的失去和错误。对于其中具体细节和概念,我是没有深究的。就个体来说,野蛮人的宁静和自由,是我所向往的。然而人仿佛生来就是矛盾的,野蛮人只关注眼前而没有预见的秉性我已经失去,每一天每一秒所做所为都有一个目的的。然而,我也有对于宁静和自由的向往的,我厌倦人无休止的折腾,尤其是两三个平方米一天电脑整天的相对,我是想去自然之中的,为什么生来这么一颗矛盾的心?就人类的命运而言,卢梭的理想状态,我是期盼的,我仿佛看到,今日之世界和今日之中国,其法的精神和政治的秩序,是在往这个方面前进的。卢梭的自然法和自然状态,给了我一把标尺,去衡量社会、周围的人,以及我自己。

不算是读后感,算是读书和个人生命的碰撞吧。

《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读后感(四):“野蛮人”与“文明人”

很朴素清新的文笔,有种一气呵成之感,让人很容易就能沉浸在其所营造的氛围之中,徜徉在时间之河里。

卢梭的论证让我想到了伊壁鸠鲁,一样的拒绝独断而注重各种可能的解释,唯一不同的是伊壁鸠鲁论证的很多事情我们现在能够得到比较清楚的解释所以一些他的看法会显得比较可笑;但卢梭论证的则更多的是我们已无法观测到的可能永远不能有更清楚认识的过去。

卢梭对于理性的反感的实质我觉得可以由最后部分的一句话来点出:“总而言之一句话,尽管我们学了那么多哲理,也懂得什么叫人道和礼貌,而且又熟知那么多佳言隽语,但为什么又要去问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如何,而不敢自己问自己是怎样一个人?”(P119—120)我想这是与约翰 克利斯朵夫的生命力相契合的吧。“野蛮人”与“文明人”的最大区别在于野蛮人的一切动机行为皆出于本心,而“文明人”却不得不被人类自己建立起来的枷锁所困般缠绕,或许还洋洋自得。

但究竟哪种才是真正值得尊敬的理性呢?真是个可悲的问题。

其实本来只是想写在简评里的,但字数超过了限制而这么精彩的一本书又舍不得只给个评价,索性就移到书评中来了。这本书也只算粗粗阅览一本,并未细读,对于卢梭的思想的了解也十分浅显,所看过的书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其中粗糙幼稚之处还请见谅,就当作我写给自己看的标记好了。bow~

《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读后感(五):《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摘录

"如果要我选择我的出生之地,我将选择这样一个国家:她的幅员以人的劳作能达到的范围为限,也就是说,以有效地治理这个国家的能力为限;在这个国家里,每个人单凭自己的力量便足以完成自己的工作,谁也不会把自己承担的事情推给他人去做。而且,在这个国家里,彼此都相互认识:无论恶事是多么隐蔽,善行是多么细微,都不能逃脱公众的眼睛和评论。由于有彼此经常会面和互相了解的良好习俗,所以,人们把祖国的爱升华成了对公民的爱,而不仅仅是对土地的爱。……“

“人愈是接近他的自然状态,他的能力和欲望的差别就越小,因此,他达到幸福的路程就没有那么遥远。”(爱弥儿)

“痛苦的成因不在于缺乏什么东西,而在于对那些东西感到需要”(爱弥儿)

“人只有在处于依赖状态的时候才是柔弱的,如果他无拘无束,不依赖他人的话,他早就是很强壮的了。”

“孩子之所以淘气,只因为他是很柔弱的;假使他的身体健康有力,他就会变得挺好的:事实都能干的人,绝不会做恶事。”(爱弥儿)

“奴役的链条是由于人们的互相依赖和是他们联合在一起的互相需要形成的。不先使一个人处于不能不依赖另一个人的状态,就不可能奴役他:这种情况在自然状态中是不存在的;”

“……我知道前一种人经常吹嘘他们在枷锁的束缚下所享受的和平与安宁,其实,他们是‘把悲惨的奴隶状态称为和平’。可是我发现:第二种人却宁可牺牲他们的快乐、安宁、财产、权力甚至他们的生命来保护他们唯一的财产——被失去自由的人视为敝履的自由。”

“……而公民们是只有在被某种盲目的奢望误导之下才愿意受压迫的;他们的目光往下看而不网上看,认为通知别人比独立自主更可贵,因此同意带上枷锁,以便转过身去把枷锁呆在别人身上。”

“我们还将看到:公民的权利和民族的自由已一点一点地消失,而弱者的呼声被看作是煽动叛乱的谣言;我们还将看到:政治家们把保卫共同事业的荣誉只给予一小部分受政府雇用的人;……”

“像柏拉图、塞里斯和毕达哥拉斯这样渴望求知的人纯粹是为了研究而远游异国他乡的:他们到遥远的地方去摆脱民族偏见的束缚,从各国人民的相同之处和相异之处去研究他们,因而获得种种既不是哪一个时代也不是哪一个国家才有的普遍知识;他们是任何时代和任何地方都适用的,是智者们共有的学问。”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