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不朽的落魄》读后感1000字

《不朽的落魄》读后感1000字

《不朽的落魄》是一本由徐海蛟著作,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351,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朽的落魄》读后感(一):一时的失败并不代表你是永远的Loser

科举制度被西方称为“第五大发明”,对古代文化制度繁荣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在古代,中举的是少数,失落的是广大的读书人。”

徐海蛟就是对文字表达有极 致追求的人,他的这本《不朽的落魄——十三个科举落榜者和他们的时代》,讲述了就是十三位科举不中的名人:

有心怀天下苍生的诗中圣哲,杜甫;

也有早逝的“诗

《不朽的落魄》读后感(二):文学明星闪耀时:《不朽的落魄》

《不朽的落魄:十三个科举落榜者和他们的时代》是曾获人民文学新人奖、著有14部书的作家徐海蛟历时一年创作的最新力作。

这是一本古代“失意文人”的传记集,“失意”指的是他们在仕途上的不顺,可在文学的道路上,这些人的名字却闪闪发光,永远闪耀在文学的殿堂之上。

杜甫、李贺、温庭筠、姜夔、唐寅、吴承恩、顾炎武、蒲松龄这些人的大名远比当年战胜他们的对手要大得多。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西游记》《日知录》《聊斋志异》等光照万古的不朽作品被后世人口口相传,似乎告诉世人不能通过科举入仕并非他们的过错。

科举制在我国施行了一千多年,为历朝历代网罗了数不清的人才。虽然唐太宗李世民得意地认为:“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但也绝大不到李林甫所说的野无遗贤的状态,甚至杜甫本人就是受害者之一。

正如司马迁所说“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些文人通过手中的笔,将一身所学和平生抱负以更长久、深远的方式流传千古。

古人云:“文章憎命达”,可这也未尝不是人生出的一份考卷。有些人面对一时的挫折,终生郁郁寡欢,不再生奋斗之意。有些人则于孤苦穷困之间奋起,奏响了人生的最强乐章。

也许再给这些文人一次选择的机会,他们也会毫不犹豫的选择仕途不顺,但为后世留下数不清的文学作品吧。

在这本书中,拜徐海蛟的如椽巨笔所赐,我看到了杜甫的忧国忧民、王冕的高洁、蒲松龄的苦心孤诣、李贺的才华横溢,他们的喜怒哀乐都跃然纸上。

这无疑是能让人产生阅读快感的好书,它告诉人永远都不要放弃梦想和追求!

书名:《不朽的落魄:十三个科举落榜者和他们的时代》

作者:徐海蛟

出版社:河南文艺出版社

《不朽的落魄》读后感(三):一群旷世的失败者,十三个科举落榜者,和他们的时代

这是一本深入书写中国科举"落榜者"的奇书,作者以史家的谨严,求证勘探,博览群书,于故纸堆中觅得无数珠玉,以轻逸的文学之笔描摹出一个"失败者"的群像。

杜甫、李贺、温庭筠、王冕、唐寅、徐渭、张岱、金圣叹、蒲松龄……十三个科举路上受尽煎熬的落魄失意人,饱尝失败的屈辱酸辛。可也恰恰因了科举失败,才迫使这些"被损害"的灵魂作出惊人选择,他们通过窄门,在一条小径上子孓而行,最终迎向博大开阔的人生境地,成为时间里的"不朽者"。

《不朽的落魄》读后感(四):十三个科举落榜者和他们的时代

自隋朝开创科举制度,选才取士,一直到清光绪三十一年下令废除,科举制度一直存在了一千三百年。 它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人才选拔机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历朝历代的君主对科举考试都十分重视。

它是一代又一代读书人改变命运的方式也是中国一千多年来衡量家族成就和个体成功的最重要标识。

但在《不朽的落魄——十三个科举落榜者和他们的时代》这本书里,写的却是十三个没有得偿所愿,真正到达科举彼岸的人!

徐海蛟就是对文字表达有极 致追求的人,他以史学家的严谨,文学家的文笔,讲述了十三位科举不中的名人:

杜甫、李贺、温庭筠、王冕、唐寅、徐渭、张岱、金圣叹、蒲松龄……十三个科举路上受尽煎熬的落魄失意人,饱尝失败的屈辱酸辛。

可也恰恰因了科举失败,才迫使这些"被损害"的灵魂作出惊人选择,他们通过窄门,在一条小径上子孓而行,最终迎向博大开阔的人生境地,成为时间里的"不朽者"。

读懂了科举的失败,就读懂了中国文人!

面对失败和苦难时人会有怎样的选择?

离乱,偏见,困恶的风暴过后,生命仍可以在泥淖里绽放。

这些落榜者除了不灭的作品,对世界有另一项重要的贡献,大概是以自身为范本,于世俗标准之外发掘出更多生命附加值,像横行人间的教条和单一大声说不。

他们告诉后世的年轻人,主流与世俗评定的成功或许会令你一时荣耀,灵魂认定的路却有可能让你被时间和时间的后来者记住。

徐海蛟说“我写这本书,就是要告诉全天下的读者,我们的生命还是有无限可能性的。”

条条大路通罗马,世间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不朽的落魄》读后感(五):反复走不通一条路,命运必有其他安排。

在这个崇尚“成功”的时代,我们为什么要歌颂“失败”? 高考失利、考研失败、面试被拒、创业失败等等人生的挫折,有时候真的会接踵而至,苦日子还在后头呢,你该怎么办? 杜甫、李贺、温庭筠、姜夔、王冕、唐寅、吴承恩、徐渭、张岱、金圣叹、顾炎武、蒲松龄、吴敬梓。他们每一位的名字在历史长河中都是灿若晨星,熠熠生辉。然而,是的,他们都是科举的落榜者。 而我们能记住的状元、榜眼、探花又有几位呢?今天,我们不谈成功,因为这是一部探究“失败者”面对人生苦难时如何抉择的人生之书。不仅对即将参加考试的学生有极高的参照,对我们在做的每一位,都具有深刻的人生指导意义。 谁说命运的责难不是奖赏呢? 假设杜甫官运亨通、飞黄腾达,他便体会不到羁旅长安十三年的失意;体会不到“茅屋为秋风所破”的窘迫;体会不到小儿子被饿死的惨痛,诗坛也便没有了这样一位诗句振聋发聩的“诗圣”。 “人生就是苦的。”姜夔没想到,苦过之后还会更苦。 他双亲早亡,国家残破,十年苦读,十年期盼,屡试不中。人到中年好不容易有个落脚的地方,房子还被烧个精光。 不,我们不歌颂苦难! 作者徐海蛟说:“失败和苦难本身不值得颂扬,只有一种东西有意义:面对失败和苦难时人的选择。在离乱、痛苦、反复的挫败之后,一个生命的选择才值得格外被关注和书写。”这些选择,都泛着光! 国破家亡的张岱选择隐居山中,三十年如一日,写出了煌煌巨著《石匮书》。 考了一辈子,一生不第,以七十一岁高龄才博得一个岁贡的蒲松龄,在面对命运的关上的大门,他给自己开了一扇小窗,写出了《聊斋志异》。 《不朽的落魄--十三个科举落榜者和他们的时代》让我们读懂了科举的失败,也就读懂了中国文人的精神。 最后依然分享作者的话以警醒,于诸君共勉。 “这是一部写满了落魄的书。不过落魄仅仅只是一条铺满荆棘的路,只是一种持久的考验,它的前方是人类永不停息的求索,是人性在暗夜里闪现的光亮。也正是这些伟大的痛苦,才建构了伟大的人的精神殿堂。”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