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文学将杀死建筑》读后感锦集

《文学将杀死建筑》读后感锦集

《文学将杀死建筑》是一本由董豫赣著作,中国电力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130页,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文学将杀死建筑》读后感(一):求老师换个书名吧

要不是因为这个极其不喜欢的书名,早就阅读这本书了。单凭董老师的大名就该看的,可是看到这样一个书名真是提不起兴趣。本着不能以貌取“书”的态度我读了。最后两篇是说中国园林的,其他有说建筑的,有说小说的、电影的。但都或多或少与建筑有些联系。依旧是董老师的风格,董老师的文字。

注:只是读过老师的书,并没有听过老师的课。不过称呼老师似也不过。

《文学将杀死建筑》读后感(二):睿智?

翻了两章,胡乱写一下。

有时睿智透了就陷入无聊,如同鲁迅所打的比方:想不犯错,那就什么都不要做。同理,敲敲边角钻钻旮旯,收罗些别人不留意的碎屑,那不叫发现,更不是睿智。

董豫赣这个作者总有些欺负人,--不就是你多看过两本现代艺术么,老来摆弄。弄得文学不是文学,建筑不成建筑,还要一个杀死一个。

照我说艺术这个东西,在其广义,还是老实一点好,融情,而非炫智。

《文学将杀死建筑》读后感(三):建筑中渐行渐远的人

书名纯粹是用来吸引注意力的。

书中一开始的几篇文章让人以为在重复消费文化中的建筑创作奇葩形成原因,到了后面才让人注意到是关于艺术与技术的探讨。

人性化现在已经不提了。有可能是已经作为了基本原则。现在一直在强调的是低碳环保。强调的是让下一代人还能享受这个世界。建筑中的艺术?我们没有让艺术家执行低碳已经不错了。。。

艺术是最强调个体差异的,当然这个定律早就被杜尚的小便池给砸破了。当连艺术都是可以拷贝复制的时候,当大芬村将油画创作变成流水线作业的时候,建筑设计也和原创性越来越远了。

现在流行的是BIM,流行参数化,建筑师的手和他的作品的距离被无限拉远。

《文学将杀死建筑》读后感(四):艺术将偷偷远离建筑

就内容来说,这个书名实在误导,或者作者应该把它改成“艺术将偷偷远离建筑”,或者是“论艺术和建筑的关系”。作为一本建筑及建筑艺术的科普读物,它是非常出色的,是一个东方文化对西方文化的比较深刻的吸收和理解吧。

思想的解放同时解放了艺术,建筑不再是一家之主,艺术和艺术之间,同人和人之间一样越来越道貌岸然地民主。艺术的方方面面在斗争,就像民主和民主之间在斗争一样。斗争带来进步,这一点雨果说的很精辟,小的将战胜大的。于是伟人就从小的们里面站出来了,比如柯布希耶,比如包豪斯。那么是否因为现在我们没有大的了,所以小的也无从战胜谁,因此英雄的时代就完结了呢?董老师是不是在哀悼那个曾经令人振颤的世界呢?文人对于历史的怀念,是不是能让我们更好的看清这个世界呢?

我想知道答案。

现代建筑的审美标准是建立在西方的视角上的,传统国人的审美不幸被强奸了,并且诞生出一些畸形的婴儿。所以这样的科普读物,作为矫正我们对西方文化的理解的工具,还是相当有必要的。

《文学将杀死建筑》读后感(五):文学将杀死董预赣

真是想不到,魏晋风格文学居然在今天有了一批继承人,还有那个王澍,执著于小品文字、空谈文字。

王澍也就罢了,他还有自治之明,知道自己是个业余的建筑师,充其量也就只能摆弄摆弄花草树木,玩玩鸟,吹吹箫。老董更不像话,居然弄到北大去了,带坏了一帮学生,这可怎么办?这可怎么办?由老张开创的崇尚理性的建筑学,到了老董这里被搞成这样,真不知道老张要哭还是要笑?不过,这些都与他无关了,或许他早就眼不见为净了。

所有的文章都有同样的问题,完全吸收了魏晋文学和清代小品文学的审美特点:空谈、主观、逃避现实、情调化,全篇没有解决一个有用的现实问题,既没有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更加没有解决具体的实践问题,对于所有社会的发展与变化所带来的现实问题讳莫如深,所有的谈论都变成了一场闲适无聊的思辨游戏,或许可以说他们的所有意义就止于谈论本身,别无他用。

他们代表了当代许多知识分子的处事原则:逃避、用自我情调来麻痹自己。

说的好听点叫追求个人生活情趣,说的客观点叫用主观情调消极抵抗变化的客观世界,说的难听点就叫堕落颓靡。

或许作为散文拿来读读娱乐一下也不错,但是对于老董,作为一个老师,一个建筑师,很遗憾,文学要杀死的不是建筑,而是你。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