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和儿子一起成长》经典读后感有感

《和儿子一起成长》经典读后感有感

《和儿子一起成长》是一本由杨文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223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007-4,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和儿子一起成长》读后感(一):只能做为借鉴

这类书看过最多的感觉就是按自己的情况找所需要的借鉴, 全盘复制一个人的人生是不可能的, 也许是同一种教育方法对别的孩子也不会起到什么效果,还是因材施教是最关键的. 这本书给我最多的感觉就是讲大道理的话太多了,前后重复的话语也多了,感觉好象在凑页数,我想看的是更多的教子方面的实例,而这样的实例真得太少了. 不过有些东西还是能给我们这些为人父母的人一些触动.

《和儿子一起成长》读后感(二):做母亲也要上岗证

人说母亲是天底下最具有挑战性的职业。就我看来,仅仅是母亲远远不够,更重要是父母双方如何合作来教育。简而言之,就是具有“爱的能力”的父母,充分利用“优质时间”,在“生活”中利用各种机会,对孩子进行及时的,科学的“随机教育”。

总结下来,也就是引号里面的四个词语,让我们来一一讨论一下。

现今社会,天生赋予了父母爱的权利,但这是不够的。父母不是保姆,不仅仅只是提供一日三餐和金钱,以及命令的人。也不仅满腔疼爱的人。杨老师提出的“爱的能力”,是包括有能力捕捉到生活中的一次次教育机会,把转瞬即逝的具有教育价值的事情,融会贯通到孩子的教育中。处处留心皆学问。这关系到父母的细心程度。细心包括在生活中,在学习上,在思想上细致入微地观察到孩子的每一个变化。举个例子,孩子们都喜欢吃一种事物叫“蛋黄派”,但有没有留心过上面的英文标签(custard)写的是什么?它的主要材料是什么?如果仅仅是在书本或课堂上讲授,孩子们不容易记住。但是在他们吃到嘴里,问到香味,触摸到软软的小蛋糕的时候,他们的视觉,味觉,触觉全被调动了起来,自然而然就掌握了这些生活小知识。瞧,很简单吧。

也许父母摊手说自己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这不是借口!正因为此,家长们要争取把而孩子相处的时间变成“优质时间”。也就是说,“把与孩子相处的每一段时间,变成愉快高效的有价值的时间,变成有利于随机教育的时间。”

带孩子去购物也是一件教学的乐事,可以教孩子心算价格,认识各种事物的特性,让他们自己去付账。好不容易带孩子出去野外,可以教给他们植物知识,地理知识,以及安全意识等。早上送孩子上学吧,请不要吝啬那一点睡觉时间。无论是走路还是开车(能走路尽量走路),可以和孩子交流一下最近的所见所闻,听听听孩子的“幼稚”的思想。家长要随时“借题发挥”,并且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不断地说……

杨文老师强调了“随机教育”中,它应该是宏观意义上的大教育,是包括德育,智商,情商等的培养,是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教育。我认为,综合教育就是要跳出学校课本知识的框框,与生活结合。少在路上车上要孩子抓紧时间背书,做题目,甚至是批评孩子的表现。这反而会引起孩子不愿意听下去的逆反心理。

当父母把教育当作一项自上而下的,必须要孩子硬性掌握的工作。这不是教育,也不可能进行得下去。何不看成是分享呢?和孩子分享事物的同时,分享了知识,也分享了快乐。

《和儿子一起成长》读后感(三):和儿子一起成长 读后录

这本书我觉得作者也算是用心在写,有些独特之处很好,但有些过于说教,倘若多些例子,然后引出言简意赅的道理,更好些。

看了文学家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再比较现代人写的记录形式的文字,便从中能够感觉出来老一辈人那种淡泊那种内在的底蕴,他们不会向别人炫耀什么,不急于证明什么,只是举举事实就够了。

回到这本书上,是为小侄子的教育而购买。给了四个星的评论,摘录一些还不错的观点。作者自己创业,做教育工作者,也不容易,弱女子做大丈夫之事。我在想会不会我有了子女后,会认同作者更多,理解更多呢。

摘录内容如下:

具体不在乎孩子做什么,而是在这个事情过程中和之后,是不是能够沉淀下对他终身有益的素质。

也要学习做母亲。

首先是通过学习培养一种意识,自始至终坚持这种意识,就有了与这种意识相吻合的思维和行动。

孩子的教育也要向自然和社会开放,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与万人谈。

女性如果有机会去体验创业的艰辛,体验所担当的社会角色需要什么样的付出,就会更懂得丈夫的内心需求。评:了解伴侣的工作带来的心理承担,就会更理解他。

家人关系是孩子处理人际关系的第一个演练场。

母亲怀孕期间的作息习惯,对孩子有很大的影响。为了婴儿的营养,几乎素食主义的作者根据胎儿的需要合理搭配,破例吃了好多平时吃不下的肉制品奶制品。

作者注重保护孩子天性中的创造力,出于好奇心的弄坏一点东西,都会由孩子去。还给孩子弄了肆意区。

幼儿早期接触韵律感强的优美文字较好,漫画语言太简单,缺少韵律感,不适合孩子的床前故事。评论:这一点到是很好地提醒。

绘画是儿童发挥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的好途径。

孩子在玩的时候是很专注的,不要骤然命令孩子停止兴趣正浓的游戏或活动,以防养成他做事不专注和半途而废的坏习惯。而孩子的课程大多取决于课堂的专注听讲。

反复讲故事,也是专注力的培养。对大人来说无意义的事情,但对孩子来说恰好是良好习惯的培养。

把相处的每一段时光都变成随机教育的有利时机,增加其价值。

经常带孩子去书店。把书当礼物送给他。提前带孩子去学校熟悉,可以提早有个适应。

和孩子说话尽量平视,作者会注意蹲下来和孩子说话。

林语堂认为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大课堂,在学校里能学到的东西,不如校外所见所闻得到的知识多。

刘墉:家庭和学校是向社会延伸的,所以既然年轻人到社会上,别人不会为他读书睡觉而关上电视,为考虑他有应酬而不交代事情,他就该学会早早适应在喧闹的环境中读书、在应酬之间工作,甚至在同一时间办好几件事。

无论孩子对与错,可以指出来,但不应该打击他,对他讲较合适的处理方式和理由。

谁都不愿意被硬性教育,但谁都会在“润物细无声”的引导中,不知不觉被改变。

适当的时候为了更好地爱孩子,要藏起一半的爱,孩子遇到挫折时,正是树立他面对失败和挫折的良好态度。

对优点强化,对弱点淡化。

父母总是唠叨孩子的小错,实则是强化了缺点。

人天生喜欢接纳鼓励和抚慰,而对批评本能的产生敌对和冲突。

一个人受到批评和责骂时,辩解是一种很自然的反应。受委屈的人,很少去反省自己有什么过错,而被感动的人则更容易自省。

小孩子是纯洁的,犯的错误一般是因为好奇、调皮等。东西再贵重,也没有孩子的自尊心、创造力重要。批评孩子不是发泄父母的怨气,而是为了指导孩子不再犯错。

人在内疚的时候,是最能听进去话的时候,如果你愤怒批评,把这份内疚打消,孩子就会用无理狡辩来反抗保护自己,这也是一种本能反应。

对孩子的鼓励:1,及时;2,具体;3,不要再激励时再加上消极评语;4,根据孩子的性格特点。

教育上,孩子的自信、自尊比起知识更重要。

如何理解这句诗:我是谁?我是那些我伤害过的人;我是谁?我是那些我帮助过的人…

2014.2.14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