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匣の中の失楽的读后感大全

匣の中の失楽的读后感大全

《匣の中の失楽》是一本由竹本 健治著作,双葉社出版的文庫图书,本书定价:JPY 1200,页数:756,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匣の中の失楽》读后感(一):长时间的跨度

这本书读了块两个月了,在昨天终于结束了。一直没有太大的感觉,觉得推理有些混乱,也许我的理解有一定的问题。总之和黑死馆和脑髓地狱还是差距不小。

推理小说不可长时间的阅读,三天之内必须搞定,否则推理一旦断线,很难接上。这个题材我还是很喜欢的,但是推理内容不敢恭维。

《匣の中の失楽》读后感(二):匣中的失望

匆匆扫了一遍《匣中失乐》,似乎这种方式并不能对得起这书的名声,就像武松上景阳冈小二只给他三碗酒一样,我也充当了一回小二的角色。但与打虎英雄的故事不同的是,我这个小二恐怕再也不会去搭理这位客爷了。

所谓的四大奇书中最有争议的便是本书。做为中井英夫的学生,竹本健治怀着向《虚无供物》致敬的心情写出了《匣中失乐》。本来就像马炮所说,致敬与被致敬的作品间本无高下可分,理论上也确乎如此。然而没有四海皆准的理论,就像不是所有的男人都喜欢女人而且正有越来越多的男人喜欢男人一样。我还无缘得见《虚无供物》,因此还不能断言《虚无供物》就比《匣中失乐》强,但从我所见的《虚无供物》的评论以及所读的《匣中失乐》来看,恐怕这俩之间不是简单的谁比谁强的问题,而是存在着先天的重量级的差别。

开门见山的首先其次再次最后的豆腐块式文章似乎过于简单粗暴,但对于我等才疏学浅之辈却正好拿来现学现用。

首先,《匣中失乐》缺少一种最基本的精神,带有一种玩票的性质。随意浏览一下其他三大奇书的介绍都会发现,这几本书之奇就奇在他们并非普普通通的推理小说,都有一种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抱负,甚而至于像梦野久作那样在纯文学领域亦能谋得一席之地。而本身即为致敬性质作品的《匣中失乐》在这一点上却能和前三部楚河汉界泾渭分明。我当然无从猜测当时竹本健治是带着怎么样的抱负去写这本书的,但整本书读下来给我的感觉是他只是致敬而已,并没有什么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就好像中井英夫精心做了一道宫保鸡丁,竹本健治吃了以后觉得很好,决定自己也要学会这道菜,可是他没有鸡丁,于是做出了素宫保鸡丁,就是这种感觉。所以暂且不论书中的诡计如何,先天地这本书就带着不足。

其次,书中的人物描写实在过于粗糙。劈头盖脸地在序章就走马灯般地让几乎所有人物都只露了一下脸,弄得读者晕头转向,本以为后来会逐渐认清各个人物的个性,然而直到最后除了自称上有所区别以外我还是分不清谁是谁。十几个人物就像纸片一样弱不禁风,而且相互之间换换位挡挡拆似乎也无不可,也不会对整本书造成分毫影响。褪去推理小说这件外衣,单纯从一本小说的角度来看这样的人物描写毫无疑问是一败涂地的,就像要把一个女星包装成性感女郎,结果前不凸后不翘还留着西瓜太郎头一样的失败。

再次,画虎不成反类犬,故弄玄虚。所谓奇书还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炫学。各种令人意想不到的知识下火锅一般噼里啪啦往里涮,但是有的人虽然涮的东西奇怪,但是总还能让人得以下咽,可《匣中失乐》中的各种莫名理论却像大米饭中的沙子一样咯人。刚开始我兴致勃勃地耐心看着,满以为在最后的推理中会不时用到,可逐渐地,直到我彻底忘了前面的理论是啥,这个理论也没有得到别说应用哪怕再现。于是到最后我索性统统跳过,抱着实在不行回头再翻的想法硬着头皮往下看,结果就这样波澜不惊地读完了,几乎没有任何一个理论得到了应用。

最后,这似乎是很多推理小说的通病,而在《匣中失乐》中表现的尤为明显,那就是杀人没有足够的动机,或者说整个事件并没有发生的理由,完全是作者拼凑——这么说难听了点,还是改为设计为妙——出来的,就像打麻将为了和牌而将没用的牌打出去留下想要的牌一样。为了不剧透我就不详细说明了,但是我个人觉得能写好诡计并不见得就是一个出色的推理小说作家,只有能写出令人信服的动机的才称得上优秀。

以上就是我通读了一遍《匣中失乐》后的一些想法,需要说明的是这书我只看了一遍,有可能多看几遍看法会有一些改变。另外竹本健治的语言还是很有难度的,好用一些老词,很多句子读起来诘屈聱牙,也没有京极夏彦那样优美,所以有一些地方我看得较快,没有细究。因此本文的观点我概不负责,只是读过一遍之后有一些想法不吐不快而已。

最后再说一句,这本书的几个密室也很一般。

《匣の中の失楽》读后感(三):匣子里关于欢乐与伤感的吐槽

其实这是一篇考虑了很久但是没有动机要写的东西(笑

其实是匣中失乐的评论……吧

匣子看完,耗时不到一天半。中间夹杂各种日常所以应该算是略读一遍吧,下面评论吐槽有妄想有个人观点有记忆错误有但是考证无不要见怪 另外我也有被对此书差评先入為主的印象所以批判较多请原谅

据说竹本写此书是作為学生向《虚无供物》致敬,由於大六没出版所以我还没看过《虚无供物》。但是作為四大之一,本书和脑髓还有黑死之间差异明显。如果说四大各有其作為奇书的特点,那麼《匣》可以称道的只有形式上的创新了。本书以双子之一的奈尔兹小说為中心开展了两天主线,即现实与虚构。虽然我估计作者意向中是让这两条主线互為裡表并且使小说提示现实居情,但这洋做的意味并没有体现出来。在虚构与现实转换中都对前情虚构化,作為小说内容眾人评论。这样讲,如果在结局的后面再加上一段否定并且装模作洋的写出另外一段居情的话,我会毫不犹豫的认為第二段剧情是现实。这种小说中包含另外一段情节的设定被体现的更像近来被用到烂熟的平行世界。

内容可以分為两部分 第一部分由於在结尾部分被承认所以是现实场景,那麼第二部分是在奈尔兹小说中出现的虚构情节。可是两段居情都缺乏明显的主线,第一部分在推倒无数错误推理后确定关键词是影山的谜语,但根据后面的事实确定影山和命案没有关系。推理出大体的事情发展的是根护但点出要点的是奈尔兹,其后奈尔兹代替了根护聪明人的地位继续阐述事实继而莫名其妙的结尾。这部分中事件是由於曳间的自杀式实验(作者说的)引起团体中成员错乱引起的。可是作者并未阐述曳间自杀的理由,后面仓野杀掉霍南德也基本可以说没有动机,让甲斐杀掉仓野的行為更是莫名其妙。再来说第二部分,一上来是大家聚在黑色房间裡然后美少年(作者说的)真泽从隔壁密室中消失,镜子上有和真泽同血型的血跡。於是大家小小的惊吓了一会就聚在一起开始了重点在炫耀学问专业而不是找出活不见人死不见屎的真泽踪跡的推理大赛。讨论过很多建立在超现实超心理与理论上讲有可能但现实中要无数个偶然堆积成的作案手法推理后,大家终於考虑了动机问题…然后瞬间确定了真泽童鞋是由於美貌被杀(噗)。后面的居情是连续莫名其妙各种角色便当,中间仓野那部分还出现一个莫名其妙的密室。小说部分内容就如此不了了之。令人奇怪的地方就在於,现实中的手法都很间单确定兄手手法意见瞬间统一,小说中居情莫名其妙难以解抉,不过作者最后也没让奈尔兹小朋友揭开他作品中的谜底。倒是不论虚构还是现实中大家都从自己专业出发发表了长篇大论的推理过程,并且都是建立在兄手考虑不周/兄手临时抉定杀人/凶手其实是神经病这三个可能性之上。密室显得做作而间单,只是纠结在只有钥匙能开门而钥匙在房间裡著一个问题上…

如果单拿出一个事件的构造都很间单,通篇显得混乱复杂的原因是在一个事件问题未解抉并且多人讨论出各种结果混淆视听后第二庄事件又横空出世。这或许是作者手法高明之处,就如同我那天和别人说的绘画间明线条与复杂线条构造出的不同感觉一样(笑)竹本这本书中最明显的手法就是混淆视听,不论是用多个间单的事件串联还是两条超现实主义居情互相穿插还是最后潦草的结尾甚至是对场景对气氛的营造都是出於此。但是竹本的炫学明显要比黑死馆相差很多。黑死馆的炫学是间单和复杂理论相互交错编制的超越常识的网,《匣》的炫学只是把作者涉猎的知识以及所查到的资料从一群专业不同大学生口中说出来,生硬的和事件串联在一起。这只能说作為处女作写《匣》时竹本还缺乏老练的手法。这点在环境与幻觉的渲染中也有体现。竹本的环境干扰不如京极强烈,京极善於从一个角度製造超心理学的居情并且用超现实主义破案还很让人没有违和感。竹本的环境干扰只是在思考的时候產生的幻觉以及某人叙述到重点时大家突然感觉到天气变化。但这些都不足為提,《匣》最能让人詬病的是动机问题。因為没有一个事件有明确的动机,一切都被描写成侦探俱乐部為了杀人而杀人的基础上。到结尾部分才把各人的命运和影山图案硬拉在一起,对前面為兴趣杀人做了一概推翻,成為了曳间的催眠实验导致的杀人案件。

《匣》还有一个明显的漏洞就是人物形象的塑造。人格明确的只有布瀨 甲斐和奈尔兹。前两个一个是个自慢中二患者一个是大脑衝动的笨蛋。关於奈尔兹,我实在不理解作者这个双子设定的意图,况且这对双子在文章中途莫名其妙的被设定成三胞胎。在文中揭露了三胞胎问题后霍南德便当》奈尔兹无限黑化》眾人评论这不是霍南德麼难道这个奈尔兹是霍南德假扮?》奈尔兹坦白两个人不同性格是偽装。这设定BUG很多,比如说没有预料到后面的现实為什麼两人要偽装不同的性格之类。从文章开头,作者还没描写这二人时就主动带入了奈是一个开朗好少年霍很阴暗自闭和年龄不符这种印象,可是作者只著力描写了作為主角的奈,到后文中霍阴暗如同猛兽(噗)的性格没有体现,虽然说通篇全体角色先入為主的印象就是霍不是什麼好人吧。到文中途霍被便当掉是不是作者对不满意设定的补救也很难说清了。让我很想吐槽的就是“有纤细透明”之感的美少年真泽。此人真的很透明通篇都没什麼存在感…第一部分现实中出场都是為了铺垫居情,在别人要以曳间的死开展辩论大会时丢下一句“这洋互相猜忌有什麼意义”的赌气般的话就走人了。之后几乎一直没有出场,只有在结尾时被确定為杂誌上发表的毫无文学性三行诗的作者;第二部分中出场没一段时间就神隐状态,眾人确定其因為美貌而失踪生死不明。这种设定即使出现在不需要侦探小说如此严谨精神的文艺小说裡也很奇怪吧。

竹本的设定范围广种类杂数量多,但是没有一个重点的描写,很多意向都不明确。也许是因為年龄问题,把作品人群设定在一群学生裡本来局限性很大,但作者可能有炫学的意图,於是设定了不同专业的学生,就好像把黑死中博学的法水解体然后让他们自相矛盾。从一开始羊群中有狼的生存游戏设定加上双主线共同体现了作品的复杂,也许这就是《匣》会被称作奇书的原因。《匣》似乎没有被明确的分类,本格不够严谨变格不够变态又不是明显的新本模式。但是此作品出现在岛田的新本之前,也是对创新模式的探索吧。

因为是略读一遍肯定有记忆不明以及未说出的地方,待补。

大陆版翻译有BUG,文中有一句“如果是变格的侦探小说,大概还讲得通”这个变格在第二三次出现就变成了本格第四次又变回变格- -这是翻译抽风还是作者的混乱呢

不过还有出现对话人名错乱的问题,另外曳间也被打错成曳件一次。

------------------------------------------------------------

原来写的时候用了繁体,发到这里转换了下好像错字很多的样子 懒得改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