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1000字

《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1000字

《德伯家的苔丝》是一本由哈代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0,页数:577,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一):一个悲惨的女人

读完《苔丝》这本书,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苔丝的人物形象,从一个懵懂少女转变成一个世故的形象,但她从未想过放弃,因为她还有期待,还有希望。 现在很多人大抵如此,都是慢慢经历以后才懂得、才看淡;当我们经历了这些所谓的世故之后的那种不放弃的精神才是最难能可贵的。 愿以后的每一天都有阳光、有陪伴!

《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二):新与旧的交替——德伯家的苔丝

五星给这本书的艺术价值和令人潸然泪下的美丽的苔丝。

(题外话:我终于晓得为什么教授要推荐这本书了,因为这本书太他喵的好进行马克思主义文学分析了!

生物进化论给予了哈代很大的启发,甚至可以说进化论是《苔丝》的一条主要暗线。这四舍五入就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揭露了农业社会必定为资本主义社会取代的历史规律!控诉了资产阶级的罪恶与虚伪!

《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三):很感伤

正在读,原版有点难,所以拿着张谷若先生1957年的译本对照着看。 之前大学的时候看过电影。 现在才知道张谷若1984年的再版上改动了很多东西,比如各部分的题目都改了。

言归正传。内容上讲,很喜欢哈代那种细致入微的对人性的描述,探讨。同时,张谷若先生的翻译则是归化型的,非常美。

现在看到了第四部分。经典就是经典。不管是原著,还是译著,总能让人想到很多,学到很多。

《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四):悲剧可以避免吗?

再读《苔丝》时,结局的已知,我也经常觉得难过,因为似乎苔丝的悲剧并没有办法避免。 放在小说的社会背景中,19世纪后期的英国,经济贫困、法律不公、宗教伪善、道德虚伪、强调贞洁、压抑女性,一个经历单纯、见识浅薄的乡下姑娘,美貌和善良,都是生存的重担。 造成苔丝命运悲剧的两个男人,德伯和安琪尔,前者是不隐晦的恶,后者是伪善的爱,我更讨厌安琪尔。 有附加条件的爱,有的时候比直接的恶更杀人——前者往往隐藏在温柔的包装下。

《德伯家的苔丝》读后感(五):《苔丝》

翻开《伯德家的苔丝》,走进作家哈代笔下的女性生活,苔丝,一个不断在与贵族阶级作斗争的顽强拼搏的女性形象。她的爱情之路坎坷,一次次的跌倒,爬起。在哪个阶级制度比较严,贵族与贫民之间的差距。但苔丝毫无畏惧的与这种制度作反抗,虽然最后失败了,但她的这种做法很值得称赞。苔丝是一个基督教徒,她很虔诚。但她的身上没有基督教徒的“无抵抗主义”,她懂得与现实作斗争,即使不成功,但至少曾经努力过。在苔丝失去了贞洁后,她并没有就此对爱情失去信心,而是坚持追求独立生存、美好爱情和幸福婚姻。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