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自然科学的哲学读后感精选

自然科学的哲学读后感精选

《自然科学的哲学》是一本由[美]卡尔·G·亨普尔著作,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182,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自然科学的哲学》读后感(一):翻译的是不是很烂

看着极其不通顺,基本的科学素养不够,所以翻译出来的书可读性也差,不得不对照着原著看。比如16页的什么并非p,直接写非p应该会更容易让人接受吧。还有书中出现的推理过程很繁琐,根本就是几句话就能说明的问题非要大段的写, 而且写的还让人很看不懂。考虑到本书的受众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中学时候学到的逆否命题什么的在这里其实很好理解,写一大段完全浪费读者的精力。所以建议翻译的时候考虑下读者,完全可以用更简单的方式来表达,而不是非要忠于原著。写这么多是因为限制50个字以上,不喜欢繁琐的语言。。。

《自然科学的哲学》读后感(二):书还行,张华夏不行

出版前言中说:

张华夏自己的著作我没有见过,哲学水平不敢评价。但就这本书这个翻译质量(还是再版的,对译文也没有任何修正),他的翻译水平是有够烂的。

有很多句子基本上是直译,有点看谷歌机翻的感觉,甚至可能赶不上现在的机翻水平。

耽误了一本好书。

《自然科学的哲学》读后感(三):假设的发现、检验途径、检验模式、检验方法、验证标准

Part1 感受

比较有联系感的,主要是假设那一块。

首先。因为日常生活中的观念就是通过对事实的收集和分析,来归纳和验证假设。我之前刚开始的时候有狭义归纳主义的倾向,这样就搞得很累,为什么呢,书中给出的解释是这样的:①事实没有办法全部收集的,比如有人的地方就有政治啊非理性这样东西的存在 ②在进行信息的收集和分析时,都和我以为的事实的相关性是有关的,所以有的时候当还处于比较信息螺旋图下面的时候,离上面还是有点距离过程的时候,可能有的相关信息由于过滤原因暂时还看不到,这不是过滤的问题,过滤是好的因为满足效率的需求,而是标准的提升。③科学的目的在于解释,不在于观察本身。所以有的时候比如坐车的时候光看窗外,光观察没有一个要解释的目的和点,引申出什么假设的效率就会比较低,注意不是就会完全没有,而是会比较低。④客观性在于检验,所以不要觉得观察完就好了,关键在于检验啊。这和那个道理和成甲强调的不要觉得假设就是真理是一样的。就比如说,做出的对象好不好的评价,其实都是假设。⑤检验的时候逻辑也很重要。

其次,就是对假设的验证。验证呢,首先是假设本身是直接检验还是间接检验,然后确定好后过程要怎么检验,是实践检验还是非实践检验。日常生活中,这是很灵活的。比如判断一个对象,可以自己经历,可以听他的朋友的评价,就是实践非实践的区别。对于价值观人品的判断,需要假设蕴含的存在,对这个假设蕴含,还要注意它的辅助性假设。

还有就是科学解释内容这块,其实个人认为也是可以纳入假设这一块的!两个解释要求可以是在假设提出后对假设解释的要求,模式嘛就是假设的判断方法和类型确定后的推论过程,内容就是遵循的两个元。a相关性解释要求和可检验性要求,对于以后提出观点是一种标准,要给出证据,要给对方一个假设蕴涵让他自己去判断会更有说服力。b模式的演绎和归纳,感觉说的不就是逻辑是个什么样子嘛。给了我进一步的框架构建。日常经验的解释,感觉归纳多一点。然后出来以后的理论上的推理,那更多的就是演绎。c内容就两个,内在原理和连结原理,就像是成甲说的底层规律和其实都是相通的临界知识一个意思。

再就是科学理论和概念。a还原论很有意思的,就像互联网世界观都可以还原成量子力学一样,所有的现象术语规律都多多少少有呼应。b实体的地位嘛我觉得是存在的c概念的形成比较有意思的,先是那个描述和规定定义,都是依赖于其他的术语的,感觉就是知识之间的一种连结和联想,再是那个诠释语句和操作定义,很接地气,感觉就是要用起来和检验实操起来。d对于科学哲学的概念很好玩,就是对科学理论如何解释,科学目标如何达成,科学知识假设的观察。

感觉吧,其实都不是新知识,只是给了这些只是①给一个更好的框架感,②换了个情境进一步的解说,加深对临界知识的理解。

收缩图

展开图

Part2 大框架

一、科学的基本概念:

科学、经验科学和非经验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科学哲学

二、假说

1 假说的定义、类型和检验蕴含

2 假说的提出:狭义的四步以及批判

3 假说检验的类型:直接间接(步骤);演绎与归纳、否定后件推理与肯定后件谬误(逻辑)

4 假说检验的形式:实验检验与非实验检验

5 假说的确证程度的判断标准:证据、后出、理论、简单

三、科学解释(内容)

1 科学解释的要求:解释相关性和可验性、统一、预见、局限近似

2 科学解释的模式:演绎定律、归纳统计

3 科学内容的定义:内在和桥梁

四、科学理论和概念

1 科学理论实体地位

2 还原论

3 科学概念的形成:描述性、规定性、诠释性、操作性

Part3 框架知识点

一、科学的基本概念:

科学地位:主要是由于其在实践应用上(技术上)的成功。

科学的目的:控制和理解

经验科学和非经验科学:两者的最重要区别是经验科学的陈述的有效性或可接受性依赖于经验证据,而非经验科学(逻辑和数学)则不是。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这两者的区分没有清晰的标准,通常认为自然科学包括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而社会科学则包括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这种划分并不必然意味着两者在内容、目标、方法和预设上有根本的区别。

科学哲学:试图考察科学目标如何达到,科学知识如何获得,如何得到支持及如何变化(怎么做);科学理论何以能够说明(解释)经验事实,这种说明又给了我们什么样的理解(为什么);科学知识和科学理解有什么样的预设,又有什么样的局限(是什么)。

三、假说

4 假说的定义、类型和检验蕴含

①定义:是指可以指任何付诸检验的陈述,这个陈述所表达的既可以是某个个别或特殊的事实,也可以是某一一般定律或其他的更复杂的命题。

②类型

a.辅助假说

定义:

检验蕴涵是从被检验的假说中“推导”出来的,但在绝大多数情形下,该假说要与其他的陈述相结合,才能推出可以直接检验的蕴涵,我们把这些其他的陈述称为辅助假定或辅助假说。包含辅助性假说A与初始条件C。

作用:

如果检验蕴涵是从H 以及一个或几个辅助假说A 中推出,在此情形下,检验的否定结果(事件E没有出现时),并不能表明 H 必定是假的,也可能是辅助性假说A或初始条件C为假。此原理对于发现不利检验时,假说H是否应该被抛弃这种情况具有重大的影响。

b.特设性假说

由于辅助假说的存在,某一假说的不利的检验结果不能决定性的表明该假说是假的,我们总是可以通过修正或增加辅助假说的方式来挽救该假说。这种单纯为了挽救某个假说而作的辅助假说被称为特设性假说。特设性假说无法导出新的检验蕴涵,提出的唯一目的是为了保留受不利证据威胁的假说H。应当摒弃。

判决性检验

1定义:如果两个涉及同一问题的两个相互竞争的假说,在同样的实验安排C下,导出了不同的事件E1与E2,则可以通过实验来取舍两个假说,这种实验称作判决性实验。

2根据辅助性假说的原理,判决性实验是不可能的。因为:

1)不利的检验蕴涵无法否证一个假说,因为可能不是假说H有误,而是辅助性假说A或初始条件C有误。

2)有利的检验蕴涵不能决定性的证明另一个假说,因为归纳问题。

③检验蕴涵

1)指从假说中推导出来的可以直接诉诸经验检验的命题,在通常情形下,检验蕴涵本身就是一个条件句,也就是说,检验蕴涵本身说的往往就是:在指定的检验条件下,某种类型的结果会出现。如果类型C 的条件实现或满足,那么类型E 的事件就会出现。

用 H 表示所提出的并将受检验的假说,现象I是H成立时预期的可观察事件的陈述,称I 为假说H 的检验蕴涵。(说从a 可以推出b 和说a 蕴涵b 是一样的意思。)

2)检验蕴涵是在双重意义上的蕴涵:它是所要检验的假说的蕴涵,同时它本身又具有“如果那么”的语句形式,这类语句在逻辑中被称为条件句或实质蕴涵。

5 假说的提出:

狭义归纳主义的观点认为假说是从经验事实中推导出来的,可以把理想的科学研究分为四步:

A.对所有的观察事实进行观察与记录

B.对这些事实进行分析与分类

C.从这些事实归纳地的导出普遍概括

D.进一步检验这些普遍概括

其中在A与B阶段,对于被观察事实之间的关系不做任何猜测与假说。这种狭义归纳主义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因为:

1、事实上

1)事实不可能收集完全

2)事实的相关性是由假说或理论决定的。一个事实,只有当它是有利于或不利于我们所采用的假说时,才能说它是相关的,否则就是无关的

3)对事实的分类的相关性也是取决于假说的。

2、方法上

该过程认为归纳法是一种可以从上面的那些“客观”事实中总结或推导出科学理论的可以机械地应用的方法。

1)新概念的形成没有机械方法

2)即使在特定情形下,可以有某种机械的方法来确立假说,那么实际上也是以更一般的假说为前提的。并不存在普遍适用的“归纳法规则”

3)科学假说和理论不是从观察事实中引伸出来,而是为了说明观察事实而发明出来

的。

3、发现和检验的过程上

1)科学的客观性不取决于发现的过程,而取决于检验的过程。

2)逻辑规则不能告诉我们如何构建一个有意思的假说或理论,却能够告诉我们已经构建好的假说或理论是否正确。

6 假说检验的类型:

1、直接检验

如果所提出的假说与已经确立的事实明显冲突,那么,这个假说就应该被拒斥。

在这种情形下,假说的检验是直接的。

2、间接检验

但在通常情况下,假说的检验不是简单和直接的,而是间接的。也就是说,无法将假说直接与经验相对照,从而判断该假说的正确与否,而必须要借助逻辑的方法,从该假说中推出可以直接诉诸经验检验的后果,从而间接地对假说的正确性作推断。

3、否定后件推理

①是拒斥假说的基本逻辑形式是:

2a] 如果H 是真的,那么I 是真的。

但是(证据表明)I 不是真的。

---------------------------------------------

H 不是真的。

这种形式的论证或推理,在逻辑上被称为否定后件推理(modus tollens),是一个演绎上有效的推理形式或规则。(所谓一个演绎上有效的推理形式就意味着,如果推理的前提是真的,那么依据这个推理形式作出的结论也肯定是真的。)

②如果证据表明从一个假说中推出的检验蕴涵是假的,那么我们可以合乎逻辑地、确定地推断,该假说是假的。(换个说法,该假说被证伪了。)

4、肯定后件的谬误的定义和意义

对假说的确证只能是归纳的,而不能是演绎的。

检验的有利结果,即从假说推出的检验蕴涵是真的这一事实,并不能证明假说是真的,即使假说的许多蕴涵被经验所证实,该假说仍然可能是假的。

检验的有利结果仍然有两方面的意义:

1、检验过程本身是有意义的,因为在检验中,假说可能被拒斥。检验的有利结果至少表明,我们迄今还没有与该假说相冲突的证据,因此,还没有理由拒斥这个假说;

检验的有利结果尽管不能确定地证明假说是真的,但至少对它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支持。

7 假说检验的形式:

①实验检验:

1.是指对特定因素(这种因素就假说来看,会影响所研究的对象)进行控制,以实现条件C,然后根据E是否出现,来判断假说H的真假。

2.在用实验进行检验时,控制且只控制特定因素,而无须保证其它因素不变,使得实验检验在尽可能不同的条件下进行。

因为

1)在科学实验中,能人为控制的只能是个别和少数的变量,无数其他的变量在随时变化着。

2)只有这些变量是需要控制的,因为只有它们是与所研究的现象相关的。这种关于因素的相关或无关的认识是依赖于当时的科学认识的水平的,因而是可能发生变化的。

3.实践实验还可以用于发现,因此需要尽量保持除研究因素外的其它相关因素不变。

②非实验检验:条件C无法用技术手段实现,则必须用非实验方法一。

5 假说的确证程度的判断标准:

任何一个假说的确证程度是相对于某一特定的知识体而言的。决定假说确证和可接受性程度的标准有四个:

一、证据的量、多样性和测量精度

二、新颖预见

所谓“新”证据,就是在假说或理论提出之后发现的,而在提出假说或理论时还不知道的证据。科学家们普遍都认为,新证据对于假说或理论的确证具有特殊的意义。如果一个假说或理论获得新证据的支持,那么这个假说或理论的可接受度就会大大增加。

三、理论支持

这种关系主要有两种类型:1、特定假说如果可以从其它的有独立证据支持的更广的理论中导出,那么这个假说也会具有相当的可接受度。2、这个假说或理论与其他相关假说或理论的关系。如果一个假说或理论与现有的已被接受的假说或理论相矛盾,那么这种矛盾显然会对这个假说或理论的接受产生不利的影响。

四、简单性

如果两个相互竞争的假说都说明同样的资料并在确证程度上未有显著不同,则其中较简单者更可接受。

简单性的标准:

1.必须是客观的 2.对独立的基本假定与理论的基本概念进行权衡。

对简单性标准的辩护:

1.自然规律本质上简单的 2.科学寻求给世界一个经济节约的描述,因而较简单者可取。 3.简单性原则导致对于真实函数的逼近 4.较简单的假说包含内容更广,并且更容易证伪。

四、科学解释(内容)

4 科学解释的要求:解释相关性和可验性、统一、预见、局限近似

解释相关性要求是指,一个关于某一现象的科学说明所包含的信息应该为人们相信或期望该现象的出现提供充分的根据或理由。(即它确实回答了关于解释性问题的“为什么”的问题)

是指理论通过假定经验定律之下的基本实体与基本过程,和支配这些实体与过程的基本定律来说明经验定律表现出来的齐一性,并可以预见新的规律性。

可检验性要求是指,科学理论可以推论出适当的检验蕴涵

①这样一个理论可以对不同的现象给予一个系统和统一的说明,把这些不同的现象都归结为相同的基本实体和过程,并把现象层次的经验定律归结为统一的理论原理的后果

②理论还可以另一种方式深化我们的理解,即揭示经验定律的局限性和近似性

③理论还通过预言未知现象的存在而拓广我们的知识。科学理论大大深化和拓广了我们关于自然世界的知识和理解,而这样的知识和理解似乎是光靠经验定律所不能做到的

2通常,所提出的说明如果满足说明相关性要求,那么它也满足可检验性要求;反之

则不尽然。

5 科学解释的模式:演绎定律、归纳统计

1.演绎-定律论解释(覆盖率解释模型)

①这是一个演绎推理,E 是表达待说明项的语句,构成了这个推理的结论;推理的前提由两部分组成,表达一般定律的L1, L2, … , Lr,和表达特殊事实或条件的C1, C2, … ,Ck。

其中援引的定律称为被解释现象的覆盖律,解释论证则可看作是将被解释项包容于这种覆盖律内,给定事件用之前的其他事件来解释,覆盖律在其中起联结作用。

普适定律

特定事实

待解释的现象被称为被解释项;用做解释的普世定律和特定事实被称为解释项。

按照这一模型,解释的本质就是表明待解释的现象是被某个自然普世定律所“覆盖”的。缺点是它吧直观上并非科学解释的解释i也作为科学解释接纳进来。

②演绎-定律论解释不仅可以解释特定事实,也可以解释一些定律。

③演绎-定律论解释在最大程度上满足解释相关要求,因为解释论证作为一种演绎论证使人确信被解释现象可能发生。同时,也满足可检验性要求,因为演绎论证同时提供了检验方法。

演绎-定律论模式中的普遍定律在现实解释中通常被省略。

2.归纳统计解释(也称概率性解释)

①它与演绎-定律论模式的主要区别为其中的定律是概率形式的,而非普遍形式的。概率定律是基于统计概率的,统计概率是指一种相对频率,即某一结果O在一随机实验R中出现的次数与实验总次数的比率。概率性解释指有很高的概率得到该结论,即有很大的百分比和可能性得出该陈述。

演绎-定律论解释与归纳-统计解释的本质区别为前者通过演绎得以包括在普遍形式的规律内,后者通过归纳得以包含在概率形式的规律内。

②对于概率性定律的检验是依据假说概率与被观察的频率之间的接近程度来判定的。

③归纳性质:

科学研究应是一种广义归纳,因为资料不能为假说提供演绎证明,而只能提供某种强度的“归纳支持”。

广义的归纳:资料不提供演绎上决定性的证据,只是或强或弱的“归纳支持”的确证。

3.普遍规律和偶然概况

①定义

偶然概括:概括H为真,也没有例外,但是现行理论允许H有例外发生

经验概括:为经验充分地确证但在理论上没有基础的普遍形式的陈述

普遍定律具有这样的形式,即在事件F发生时,总伴随着事件G发生,但是这种形式只是普遍定律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一种例外是偶然概括。

②普遍定律与偶然概括的区别:

 普遍定律可以而偶然概括不可以支持与事实相反的条件句或虚拟条件句。

 普遍定律可以作为某一解释的基础,而偶然不可以。

 普遍定律有理论支持,而偶然概括没有。

因此,普遍形式的陈述是否可算作定律取决于当时已被人们接受的科学理论。

即普遍形式的陈述为理论所蕴涵,则可算作定律。而如果普遍形式的陈述排除了理论认为可能的假说性事件,则也只能算作偶然概括。

6 科学内容:内在和桥梁

①定义

科学理论是通过设定隐藏在现象背后的实体和过程来说明低层的经验定律和现象的。

科学理论所包含的原理有两类:内部原理和桥梁原理

内在原理指理论所诉诸的基本实体与过程及支配它们的定律。

桥接原理指那些将内在原理与经验现象相联系的定律,桥接原理使得理论具有解释力,并成为可检验的。

②关系

没有桥梁原理,科学理论就失去了对具体现象的说明力,因为失去了与具体现象建立联系的手段。内部原理只涉及基本实体和过程,因而基本上是用所谓“理论概念”表述的,而检验理论的检验蕴涵却必须要用可观察或测量的概念表述的,否则就不能付诸检验。这些所谓的可观察或测量的概念可能是直接可观察或测量的,也可能是可以经由先前理论而得以确定的概念,亨普尔把它们统称为事先可用的或前理论的概念或词项。

四、科学理论和概念

1 科学理论实体地位

定义:认为科学理论所设定的实体和过程是实在的,同时并不否认日常对象的实在性。

观点1:理论实体是实在的。

原因:

1 一些对未经充分定义的概念的陈述也可以进行检验,从而判断真假。

2 理论的连接原理使得我们可以通过先前已经理解的概念来理解这些未经充分定义的术语。

观点2:理论实体不是实在的。仅仅是对可观察事物与事件提供了一个形式简单的、方便描述的和预见性的说明。

原因:

1说明理论实体存在并不是理论解释的目的和作用所在。

2同样的经验现象可以用不同的理论加以解释

3 理论概念不能适当的确定其意义和真假,至多是一些经验现象推导另一些经验现象出的符号系统。

2还原论

①理论的还原包括术语的还原与定律的还原两部分。

术语的还原:生物学的术语可以用物理-化学术语来加以规定,这种定义是一种描述性定义,但不是描述定义中的分析定义,因为定义不要求定义项与被定义项具有同样的内涵,而只要求它们有相同的外延与应用范围。可以称之为外延定义,公式为:……与……具有相同的外延。这种外延定义需要经验研究来确定,不能依靠其它非经验程序。

定律的还原:生物学的定律可以从物理-化学定律中推导出,这种推导需要有将生物学术语与物理-化学术语连接起来的连接原理。

用公式表述为:P1与P2都是只含物理-化学术语的表达式,B1与B2为含有生物学术语(也可能有物理-化学术语)的表达式。则物理学定律为“所有的P1是P2”,连接原理为“所有的B1是P1”与”所有的P2是B2“,(即第一个定律说明P1类物理条件对于生物学条件B1是必要的,第二个定律说明物理-化学条件P2对于生物学特征B2是充分的,),很容易可以推导出:所有的B1是B2。这表明生物学定律从物理学定律中演绎出来。

连接定律也需要经验研究。

机械论作为一种生物学研究的指导原则值得提倡。

心理学的还原论:所有的心理现象在性质是基本上就是生物学的或物理化学的现象;或者更准确地说,心理学特有的属于和规律都可以还原为生物学的、化学的以及物理学的属于和规律。行为主义试图将关于心理现象的论述还原为关于行为现象的论述。

②当代哲学家认为彻底完全的还原论是不可能的,因为:

任何一个高阶科学(生物学,心理学,经济学)中的研究对象对物理-化学层面都是被“多重实现的,即高阶科学的术语与物理-化学层面的术语并不是一一对应的,也就是说我们无法用纯物理-化学方式来定义高阶科学的概念。

“x是一个y当且仅当X是……”其中y是高阶科学的某一术语,空处是一个物理-化学术语

3科学概念的形成:描述性、规定性、诠释性、操作性

定义的定义:唯一适当的描述科学概念的方法。根据定义的目的不同,将定义分为两种,即描述性定义与规定性定义。

描述性定义是用于陈述或描述某个已在使用的术语已被承认的意义,它必须借助其它已知其意义的术语。由于描述性定义是用于描述一个已在应用中的语词的已被接受的意义,因而定义可以判断真假。

其形式为:……具有与……相同的意义。

规定性定义通过规定,赋予某个给定的术语一特定意义,这个术语可能是新造的词语或符合,或是以某一特定技术意义来使用的“旧”术语。

其形式为:规定……具有与……相同的意义。

诠释性语句:以上两种定义都是将理论术语用其它的术语来定义,它们在理论的建构与运用起重要作用,但无法明确某一术语的经验含义,从而使其可以运用于经验问题。通过使用“诠释性语句”,即用已知其意义的并不指称理论的前理论术语来规定一个术语的意义,可以达到明确某一术语的经验含义的目的。

操作定义:是诠释性语句的一种方式,即科学术语的意义通过一种特定的操作来规定。

操作定义不仅可以用来定义定性概念,也可以用来定义定量概念,即通过一系列的测量规则来规定诸如温度,长度等的概念。

操作程度的选择必须是客观的,即不依赖于操作者的。

由于使用操作定义,明确了一个术语的经验含义,则使用了该术语的陈述将是明确与清晰的,是可检验的。反之,缺乏操作定义的术语则会导致无意义 的陈述与问题。

过度强调概念的操作定义,会忽视科学概念的系统含义与概念表述与理论表述的相互依赖。一种过度强调概念的操作定义的观点认为“概念是与之对应的一组操作的同义语”。

这种观点的批判:

1同一术语可以不同的操作标准,依据布里奇曼的观点,则应认为不同的操作标准对应着不同的术语,然后可以在术语间建立一种一致性的推定规律。

2这种观点会导致科学概念的大量增长,从而破坏科学的主要目标,即对于经验现象给出一个简单的与系统的解释。

科学概念的系统意义:除了具有经验含义以外,也具有系统含义,要理解一个科学术语的意义并适当的运用它,必须知道它的系统含义。

一个概念的系统含义与整个系统的简单性反相关,因此,在一个比较经济的理论系统中概念的系统含义要比较不经济理论系统中的概念的系统含义要强。如果不同的操作标准对应不同的概念,则概念的系统含义会大大降低。

随着理论的发展,常常会对某些中心概念的操作标准作出修改,因此,完全根据这种概念的固定操作标准来建构理论是不可靠的,必须随着理论的发展来对概念的操作标准做出更加精确的修改。

任何一组检验操作只在有限的条件范围内提供一个术语的应用标准,其中的每一个术语都只能应用于一个有限的范围。

操作上无意义问题是指某一假说不具有操作检验的可能性,因此是伪问题。

然而,一个孤立的假说提供不了操作检验可能性,并不能提供充分的理由让我们相信它是没有经验内容与科学意义的。因为,我们必须在理论系统中来考虑某个术语或陈述,在这种系统中术语或陈述就会具有检验蕴涵,从而可以确证或否证假说。

最后说一下小小的感受。这次考试并没有准备很充分,本来按照原计划是可以把概念术语背熟的,但是为了给室友讲解知识点花了大量的时间,所以最后没有时间去背标准的表达。但是如果可以重来一次,我依然会做这样的选择,因为值得啊好有效能感满足了被认可的需要。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