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醉爱红楼》读后感精选

《醉爱红楼》读后感精选

《醉爱红楼》是一本由芦哲峰著作,中国国际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2.00,页数:12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醉爱红楼》读后感(一):此文献给少年宝玉

文/木叶

这个标题袭自余华的小说《此文献给少女杨柳》。

有朋自远方来,送之一本《中国现代小说史》。作者夏志清认为《药》中夏瑜是为纪念秋瑾。十几岁初读这篇小说时老师便指出夏家和那个华家对举便是“华夏”,老师说夏瑜暗指秋瑾我便记下了,别无多想。原来首先两个人的姓是相连的:“夏”—“秋”;名也同义,瑜者美玉,瑾者亦美玉也。东吴帅哥周瑜便字公瑾。

这倒也没太多可大惊小怪的,朋友接着说到中国那么多带王字旁的字,几乎均含有玉的意思,先人真是厉害,见识高、想象力强、记性也好,难怪仓颉造字时“鬼夜哭”,看来从此真的天机泄露了。问题是,我们今天堕落得分不清这些玉究竟有什么区别。

回到正题,当晚看见一篇酷帖,题目便狠狠吸引了我:贾宝玉原来叫贾珏!

就像不曾细究瑜瑾二字一样,我从未想过宝玉不过是个小名儿——同辈人都是叫珍、珠、琏、环、琮、瑞、璜、琼等,单字,且与玉有关。

宝玉一名兼具了宝钗之“宝”和黛玉之“玉”,暗示了三人间的情感纠葛。帖主浪子芦花的推论是这样的:主人公是“两块玉”——贾宝玉和林黛玉,此外,又有一位甄宝玉与贾宝玉相对,这又是“两块玉”。遂暗示了贾宝玉的名字就是“两块玉”。两玉为珏,那么,贾宝玉真正的族名就应是——贾珏。看到这里,我立马查字典,果然珏(瑴)意为合在一起的两块玉。

帖主的高见还在继续:在珏的前面加上了“假”姓,说明贾宝玉与林黛玉这“两块玉”最终并没有合在一起。而且,贾珏的谐音为“假爵”,即指爵位是假;谐音又为“假觉”,即指觉悟是假,真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

我看得喜不自胜心惊肉跳人仰马翻——此帖的学术价值自有公论,我感兴趣的是颇多红学论文均可当小说看,或自命不凡或标新立异或“通过精确的计算/得出荒谬的结论”。而我今天偏要说这样好极,难得有那么几样东西中国人能毫不在乎洋人的看法而自得其乐痴心不改全力以赴,红学便是一例。

《醉爱红楼》读后感(二):近一年内网络红学六大新星

作者:金湘玉

刘心武百家讲坛,央视红楼选秀,算是把整个红楼又重新炒红了。不过也正如很多人所说,网络红学的学术水平本身高低参差不齐。那一干大内高手的功夫我们不必多说了。而近年来一些重新崛起的网络红学新星们,其气势也非同一般。就拿近一年内这几位来说,确然可圈可点了。

陈林:不管众口之中究竟是褒是贬,陈林毕竟以强大气势推出了他的力作《破译红楼密码》,后来网络骂战闹成天翻地覆,陈林可谓应接不暇。只是后来被各大网站连续封禁ID,陈林先生的下场似乎并不好受。但与许多人一样,这场喧哗至少强烈地顶起了他的名气与影响。

浪子芦花:芦哲峰去年的最大成绩莫过于他的红楼随笔《醉爱红楼》得以出版。这本书的价值地位如何也许尚待评估,但芦哲峰能不贻余力地在网上四处奔波广告,其影响力也可想而知。当然,他以一个文化人,更准确说来是以一个现代诗人的眼光来品味红楼,也确是另有一番风味。

陈传坤:《陈述红楼真本事》系列的不断完备,陈传坤在过去的一年可谓苦下功夫。不管他的立论有多少硬伤,或者说是否冒犯过红学之大不韪,但“陈述红楼”毕竟也已经形成了一个系统。至于脂本系统的真伪问题嘛,本来就还是说不明道不清的。《陈述红楼》论著的出版也许不必久待。

石兄:石兄的最初阵地只在“脂砚斋”这个不大的论坛上。这一年内他终究厚积薄发,几篇誓“为曹学洗牌”的文字打开了他的红学正道。国学网上与齐斋大辩一场后威风再振,于是精心酝酿成专著《石说红楼》,在芹学脂学探佚学待诸多方面皆有功力,也使其终在网络红学上争得一席之地。该书何时出版?我们拭目以待。

天涯浪子:太过年轻的少年式人物,也许可以算得上实力派与偶像派兼备吧。虽说最初出身也只在“脂砚斋”论坛,但去年下半年和今年初,他在网络上的人气走势异常迅猛。诗文俱佳是他的一大倚仗,但《抛开红学说红楼》《甲戌与红楼成稿》《索隐红学认知》《片言谁解诉秋心》等诸多文章的登场,不能不见其一番功底了。是不是会有《浪语红楼》系列的问世?这也尚能料断。

雨山雪:年龄也是小得可以,而且人气指数却是旺得不得了。据说是集十年心血,三易其稿,撰成《梦续红楼》。这不?作家出版社出力,都已经搬上书市热销了。这部著作的有多少高明之处,也许来自各方面的见解尚不统一,但能惊动红学会为其撑腰,绝非容易。而且,至少年小年纪有这份续书的胆识,便已经很不一般了。

《醉爱红楼》读后感(三):致我们终难醒来的梦

回想起来,跟着红楼入梦,到如今,也十几年过去了。多少荏苒,多少境迁,是几时,那本红楼被藏在高阁之上,一任尘满。偶然间,在时空一个错身的入口读到了这本《醉爱红楼》,就恍恍惚又被带回到了豆蔻时代。我像个突如其来的闯入者,在空茫的午后发现了一片秘境丛林,好像之前来过。然后,最想做的事,便是把红楼从高阁上取下,重新抖落蒙尘,爱抚一番。可是,一部红楼,一旦翻开,便无法合上。一旦合上,便不敢再打开。

如今才知道,原来日思夜念的北京大观园,其实与八卦列阵神秘相连,原来靠近大观园时,内心那点“近乡情怯”,竟是惊人的相似!原来“木石”“金玉”之说和林妹妹的病根,早有五行生克牵引其间。原来,那两条旧帕,实是“就怕”,寓意是“就怕你总不放心,哭坏了身子”!怪不得,当初看黛玉体贴出那旧帕的意思来,还以为她只当做信物,但又觉得隐约有什么未尽的意味。“两条者,一对儿也”,“一晾一送,相映成趣”,原来如此。多年疑惑豁然开朗,竟也有“一时五内沸然炙起”之感!

很惭愧,这么久自己从未为红楼写过片言只字,也从未想过要去考证、解密什么。只是觉得,大观园里一众姹紫嫣红的女儿,就好像我的一群邻家女孩。她们离我那么近,那一举手一投足,都深深的镌刻在脑海,萦回不去,那些日常的一颦一笑,始终在我耳边,绕梁不绝。与他们朝夕相处得久了,自己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也不知什么时候调成了红楼模式,边缘极了,也孤僻极了。待到矫过来时,却猛然发现竟有个《甄嬛传》又掀起了红楼体。真真恍如隔世。

而宝玉,宝玉不是邻居,宝玉似乎在某个更近的角落,隐藏在我的视网膜之后。眼见它起高楼,眼见它宴宾客,就算读到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时,那种“内心隐隐泛起的不祥的预感”,那种“仿佛咳血”的感觉,始终伴随读红楼的每一刻。眼睁睁,看着那些彻骨的美一片片被撕碎,宝玉最后的眼神一定直愣愣,满眼都是大迷惘、大荒凉。

大观园众芳齐聚,我莫名的喜欢她们每一个。其实,无所谓迎春无感,也无所谓惜春冷漠。迎春虽无存在感,她最大的存在感或许就是她的寂寂无名。甘愿做个诗社监场的燃香人,也是她的与众不同。惜春在“不珍不敬”的环境里养成了冷口冷心,但她擅画写意,大约也是个敏感的人,遁入空门,但实际难能解脱。还有妙卿,《醉》中不见妙玉的单独一节,是一大憾事,俟芦花。

“真正的红楼,隐藏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它就是我们的泪水人生”,一朝入梦,终生难醒,是我们每一个真爱红楼的人无法解开的宿命。“我的左眼只装得下宝玉,右眼只容得下黛玉”,宝玉用纯净悲悯的目光打量这个喧嚣世界,无法拯救,终究灰飞湮灭。连“多姑娘儿外传”也能如此诙谐,不带一点雕琢痕迹,爱红的人都带着这般至情至性的执着,趔趄于世间。

真爱红楼的人,也都有着不可救药的“黛玉情结”。这个“容貌第五”,才情第一的永恒主角,总让人心痛神驰。一开始并不很喜欢黛玉的,但越久越发现,那些眉尖心上的小性儿和忧伤,来得多么珍贵与真实。让她学圆滑是学不来的,那会摧折一个诗人灵魂深处的“鬼”。

芦诗人说:“阆苑仙葩,咏絮之才的黛玉是我生生世世的恋人。”痴痴如也,遂悟空空如也。

王立平说:“林黛玉是最清醒的一个,最聪明的一个,所以痛苦也比别人来得更深。”“低头葬花,分明是昂首问天。”他在《葬花吟》作曲中加入了几声闷鼓,要为黛玉出一口闷气。而《葬花吟》果然深入人心了。七年前的那个五月,我单曲循环弄成了幻听,七年后,还是五月,我不敢再听《葬花吟》。

其实就算没有闷鼓,也没有演员,黛玉就在那里,不来不去。陈晓旭也是个“被红楼养活的人”,她像个特效镜头,在我们视野里淡入、淡出。晓旭是黛玉手中拈过的花。哀婉枉凝于眉间,带着潜在的病因,形似、神似、气似、命似,独独占尽风华,好像前缘注定,挣脱不出宿命的因果。黛销玉陨,幸或不幸,我们都不必去感怀了,我们好像一直都并立在一个轮回里,静静观想,慢慢等待时光流转。心不那么疼痛了。天不假年,假以绝代芳华。

《红楼梦》就是有这样的魔力,“仿佛天地之初,便有此一书,向芸芸众生演绎着人间的悲欢离合、聚散兴衰。”真爱红楼的人,也能排除一切外界纷扰,聆听内心深处来自大荒山无稽崖的原始声音。“虽感触至深,却心得全无,总想提起笔来写点什么,可究竟该写些什么?我又茫然。” 诗人茫然,我亦茫然。难以醒来,那就一直醉在梦里吧,但愿长醉不愿醒。

平时疏懒已惯,临到提笔,只恨才浅。

不知所云,拙钝不堪。寄予芦花,不问占卜,只求赠书!

永远喜欢纸质媒介的厚重感和留存感,始终不习惯握着手机看电子书,不知能否如区区读者一愿?

是谁说《醉》的厚度薄了点来着?厚积,必定厚发。纸短,方见情长。

知否,知否?应是书肥,诗肩瘦。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