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孩子来自天堂》读后感1000字

《孩子来自天堂》读后感1000字

《孩子来自天堂》是一本由约翰·格雷著作,京华出版的265图书,本书定价:26.00元,页数:2006-1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孩子来自天堂》读后感(一):打骂威胁叫唤都木有用——Leo鉴书(92)

在名人不靠谱推荐满天飞的今天,只有极少书是值得读的。而且,其中更少的部分是只看一眼书名就值得买的,《孩子来自天堂》无疑算一本。即使内容不好,仅凭书名就值得入手了,事实证明,书名起的不错,内容更是值得一读再读再读哈!

所有的孩子天生就是纯真而美好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孩子来自天堂。书讲的是如何与来自天堂的孩子相处的故事。作者是《男人来自火星,女人来自金星》的作者,这样书的文笔和故事性就很强,读起来也很顺。

书里核心讲的是——以前可以靠打骂培养顺从的孩子,现在则要培养擅于合作的孩子。请注意打骂出来的孩子长大之后走了两个极端,要么成为有受虐倾向的人,这样儿的认为“棒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相信你周围很多人这么想;要么就倾向于溺爱,过犹不及!两者都有问题。我们应该采用至少平视的态度与孩子相处,他们是生命的奇迹!

我本人就生长在一个充满暴力的家庭,后遗症就是以前(请注意是以前)常对儿子喊。我跟他说:“我小时候被打同时爷爷还大喊大叫的,我现在改了一些不打人了,但还是忍不住大喊。你应该怎么样?”儿子回答:“当然是对我的孩子即不打也不叫了……”

2010年我成为北航特聘教授之前在家就有“叫兽”之名了——嚎叫的野兽。喊过之后我总是事后认错,但总是认为克制不了。儿子慢慢不太愿意跟我打交道了。

2012年4月17号至今(相信以后也不会)我一次都没跟儿子叫唤过,因为真正想明白一件事)——每个人都会死,我要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每个时刻,绝不让叫唤在我生命中占有任何位置。很多事想明白之后有开悟之感,一下子眼前亮了。同样的事儿还发生在“老婆总不接我电话,我一打十几次然后接了就叫唤”上,2008年我就想明白了,她不接我电话不是因为不重视我,而是因为这是她的习惯,她没听到。自那以后也没为电话的事情再有冲突。

回到本书,我是想清楚不应该喊之后看到的书,更加印证此想法。同时书也提供了跟孩子沟通与相处的有效方法,非常值得身为父母或者将要身为父母的我们好好学习与借鉴。

非常喜欢这本书!打开一本书有时就像是打开了通往新世界(新的自我)的路!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打骂、威胁和叫唤都是木有用的!武力胜人,欺负别人而已!用爱开启与孩子共同成长之旅吧!

《孩子来自天堂》读后感(二):精彩的摘录!本书90%的精髓尽在此中!

P255

七年周期

在头十四年内里,给孩子施加太多压力是错误的。在这段时期内,他们应该学习如何感到快乐。快乐的能力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快乐不是来源于外部世界,而是来自内心。它是一种技能。快乐的人总是快乐的,不管外界的环境如何。

许多父母迫使孩子过快成长,因为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生活得快乐。他们没有意识到快乐是应该在第二阶段学会的一种技能。不管孩子在生活中可能获得怎样的成功,如果他们小时候没有学会快乐,那么成功也不会让他们快乐。

快乐是通过玩耍学会的。从七岁到十四岁,应该鼓励孩子玩耍,快快乐乐地玩。以此为基础,孩子就做好了上学时努力学习,踏入社会努力工作的准备。在学校学高分或在家做家务的压力会妨碍孩子发展快乐以及享受生活的能力。如果孩子从学习和做家务中体验到乐趣,那么他们不仅会更加快乐,而且在以后的生活中还会享受到工作的乐趣而且会继续学习。

P263

养育的挑战

当你运用积极养育的新技巧时,有时也会失败。每个人都可能会遭遇失败的。你很快会感觉到自信和平静,因为你知道你正在给与孩子所需要的帮助。你无法改变他们的内在命运或者消除他们特有的问题,但你可以给与他们面对逆境、获得成功所需要的支持。

即使你每件事情都做对了,还是要记住孩子不是完美的。他们需要犯错误,需要经历挫折。他们需要遇到问题和挑战,才能塑造自己独特的个性和能力。尽管他们非常需要你的支持,但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上,有些东西需要自己去学习,有些事情需要自己去完成。

正如你不能期望孩子完美一样,也不能期望自己完美。犯错误是成长的一部分,也是成功养育的一部分。如果每件事情都太容易,孩子就无法培养坚强的品质。如果孩子没有机会去原谅父母的错误和不足,那么他们就不能接受自己的不足。

P264

成就伟大的礼物

给孩子发现和表达真实自我的自由,你就给了他们成就伟大的礼物。历史上所有的伟人、思想家、艺术家、科学家、以及领袖都能够对过去的常规说不并进行创造性的思考。他们有梦想,并能够追随自己的梦想。当其他人反对或不相信他们时,他们有力量相信自己。伟大总是在别人的反对中锻造成功的。每一个成功的故事都充满了迎着各种反对奋勇前进的例子。借助于对别人说不的过程,或者拒绝常人的思考方式,而且不盲目地遵从惯例,才能培养出创造性、锻炼出伟大。

积极养育的五大原则:

1. 允许与别人不一样

2. 允许犯错误

3. 允许表达消极情绪

4. 允许要求更多

5. 允许说不

《孩子来自天堂》读后感(三):孩子是来自天堂拯救我们的精灵

老婆托人买回来一本书《孩子来自天堂——积极养育的5个原则和技巧》,作者约翰.格雷博士还写有另外一本畅销书《男人来自火星 女人来自金星》。

用了周六晚上的时间一口气读完。期间不住地赞叹,说得真有道理。很多正在困惑的问题,书中赫然已经给出了原因和解决建议。作者说的五个原则是:

1. 与别人不同没有关系。

2. 犯错误没有关系。

3. 表达消极情绪没有关系。

4. 要求更多没有关系。

5. 说不没有关系,但要记住爸爸和妈妈才是主导者。

前面几个原则,在很多现代的育儿与教育的书中常常听说。但最后一个很新颖,听起来有些回归中国传统的“父为子纲”的味道。看这本书,感触最大的是自己正在犯的一些错误:

* 用感受和消极的情绪来控制孩子。不管我们的这些消极情绪是表达出来还是被压抑住,孩子都像海绵一样在吸收。或者某些时候,这种情绪会从她的身上表达出来,或者被深埋在心里。我的宝贝女儿是一个敏感的小姑娘,她更容易被这些影响。长此以往,她会渐渐病态地压抑自己感受的体会,而为别人的情绪承担不应承担的责任与心理负担。想要教育好孩子,我们首先要做的事,处理好自己的面临的问题与情绪。

* 总想让不到9岁的孩子理性的了解自己所犯下的错误,并为自己的错误行为负责任。小家伙两岁多点,因为说话早又有调理。我们总是误以为她应该能懂事了,而要求她认识到“打人”、“乱扔东西”、“不乖乖吃饭”、“不乖乖刷牙”等等错误。并让她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9岁以前的小孩通常不知道什么是错误,也不会理性的改正错误。她们分不清“我做了一件不好的事情”和“我不好”之间的区别。她们之所以有自动的纠错行为。只是因为他们在持续不断地模仿大人罢了。我们应该做的,是面对她所有的错误时,都一如她小时候打破玻璃杯那样,不责怪、不生气。给她关心和保护,解释、说明事情的真相。再告诉并示范她正确的做法。我们要记住,她只是一个纯真无邪的孩子。

* 以不爱她、或不关心她作为惩罚的手段。以失去爱为惩罚的手段只会让她更加没有安全感。虽然面对我们的女儿。我们从来没有说过会不爱她。但自从她进入了说“不”的年纪,我们常常会说假如你不乖、不如何如何,就不喜欢她,或不陪她睡觉云云。在她的理解,想来也是被剥夺或减少了我们给她的爱吧。

* 当孩子的面吵架 和第一条类似,这也是用我们的消极情绪在影响孩子。9岁以前的小孩,会立刻认为所有发生在她身边的事情自己都要负责任。最好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吵,即便对着孩子是和颜悦色,孩子还是会觉得自己有责任。想想女儿每次听到我们相互责怪、埋怨时眼泪汪汪的表情,我就觉得心痛。补救的办法是,在当着孩子的面发火之后,做点什么让她心情好转。而冲着孩子发火之后则更需要像他道歉。但愿我能改善和家里人的沟通问题。不要和现在一样,从老婆那儿收到的70%的信息都是指责、斥责一类的消极情绪。

作者不愧是对人际关系研究的大师,他列举了一些父亲可能会说的话,但是这些话会伤害孩子脆弱的情感。

* 不要担心

* 这不是什么大事

* 那么你是什么意思?

* 这不是那么难的。

* 这没那么糟。

* 这些事情是会发生的。

* 那很荒谬。

* 这才是你应该做的。

* 做点别的事情吧。

* 做就好了。

* 我不明白。

* 说到点子上。

* 没事的。

* 没那么重要。

* 去处理就好了。

* 你想要我做什么?

* 你为什么要告诉我?

与五个原则相对应,他同样列出了五个技巧:

1. 要请求——不要命令

2. 要聆听和培养——不要纠正

3. 要奖励——不要惩罚

4. 要命令——不要强求

5. 要“暂停”——不要责打

要聆听和培养,这就更需要注意到孩子的不同性情、不同学习曲线。要满足孩子的真正需要而不是他们的要求(公司培训我们如何达成客户满意度时也是强调这点:注意他们的需求而不是要求)。敏感型、活跃型、反应型、接受型各有其特色,而且每个孩子的性情是负责的组合而不是简单的四者之一。而孩子的性情也可能在不同的阶段、情景下发生转变。每个孩子的学习曲线不同,甚至同一个孩子面对不同事物时的学习曲线也不同。这部分,真的是需要反复学习的地方。也是真正需要实践、体会的地方。

关于奖励、和惩罚。我不赞同作者对惩罚的看法,也不太认同他对自然法则的看法。我认为、奖励和惩罚本身只是我们对自然法则的模拟。任何行为都有其后果,只不过有些后果来得太慢,让孩子从自然地后果中学习毫无意义。等她了解到后果时,她已经没有机会改正了。于是,我们才发明了奖励、惩罚来加速这种自然法则结果的显现,从而帮助孩子们学习。如果自然法则的后果本身就是快速、有效而又没太大伤害的,不妨让她从真实的自然法则中学习吧。比如“火是危险的”这一事实。

“暂停”——作者最新颖的一个技巧,他的本意是让孩子有机会面对自己的情绪和感受。我觉得操作上,很容易变成一种变相的“失去爱的惩罚”。

看完全书,最大的感受有三:

* 一、想教育好孩子不要忘记了做好自己。

* 二、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独一无二的种子。父母的责任就是发现她的特质、保护她、浇灌她,让她成长、绽放出自己的光彩。一直呆在温室的幼苗长不成大树。而任由嫩苗被风雨摧残而不加卫护,同样也会早早夭折。

* 三、14岁以前的孩子,最重要的功课是学会如何快乐。这才是他们可以使用一生的财富。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