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还乡》读后感摘抄

《还乡》读后感摘抄

《还乡》是一本由哈代著作,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17.00元,页数:445,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还乡》读后感(一):魔幻的荒原

几年前看过《冷山》,据说是讲述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还得过一个什么什么畅销书奖,看过之后一头雾水,窃以为原小说的水平差强人意。

哈代的书确是经典,荒原在他的笔下颇具魔幻色彩。极轻巧的笔触写出了荒原的厚重,笃悠悠的情节对比着荒原的凝固。真实的人物生活在半真实的环境中,也沾染了一点天真的色彩——他们认命;他们挣扎;他们和荒原合而为一;他们自以为适应荒原,却被荒原彻底抛弃。这里的荒原是独一无二的,但类似的悲剧不仅仅发生在荒原。它就发生在我们生活的地方。

哈代写出了新经济对古老社会的冲击。从哈代的时代起,这样的冲击从没有断绝。

另外,简介的说法是不对的。女主角的性情没有那么单薄,也没有和情人私奔。她死于自杀。写简介的人一定没有看过这本书,哈代不会原谅他。

《还乡》读后感(二):无题

又是关于荒原的故事,不同于《破碎的四月》里残酷无情的阿尔巴尼亚高原,不同于《荆棘鸟》里炙热野性的澳大利亚沙漠,这里的故事,会是怎样的?

一部生活在荒原的女性企图通过爱情逃脱野蛮与贫穷却最终殉葬的传奇故事,这是一首关于女性的史诗。尽管尤塔西斯野心勃勃,私心甚重,尽管她的生命如雨后彩虹般短暂,但她的敢爱敢恨和不矫揉造作又为她增添了光彩。她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更是一个折射现实生活中无数包含优缺点的不完美的活生生的女人,有时候让人皱眉不悦,但又有着致命的诱惑。作为其中之一读者的我,也对她又爱又恨。尤塔西斯的悲剧似乎再次说明女性在为自己幸福斗争的路上总是充满不幸,澳大利亚的梅吉是,美国的斯嘉丽也是,只不过后者最终获得了幸福。佳人魂去,枉留后人唏嘘。

《还乡》读后感(三):情感喷薄的人结果总是异于常人

很喜欢哈代描写爱敦荒原的景色,可爱又细腻。

读到最后就有强烈的预感游苔莎的结局不会光鲜顺利,眼中的她简直搁到现在就是一活脱脱的作女啊,情感追寻那样灼热强烈,勇敢果断,一心想要逃离荒原最终也没能实现。而同类世界的人韦狄完全就是和她共同演绎上山下海的最佳拍档啊,但是却永远没能成为游苔莎心目中的男神。

我没料想到最后游苔莎和韦狄共同死亡,但是哈代写到“这番不幸,虽然把他们那种荒唐不羁的生命,很悲惨地给他们划然割断了,但是他们却也不至于像许多人那样,得过许多皱纹满脸、受人冷落、雕残衰老的年月,把生命逐渐消耗到味同嚼蜡的枯干境地,所以这番不幸反倒得说是来的洒脱利落哪”,俩个在感情国度里各自痴缠,挑战的人最终永远是年轻的模样了。克林的最后施道讲墰算是荒原理想的回归吧。

或许不甘于平凡寂寞的人往往命运多舛亦或绚烂多姿。

《还乡》读后感(四):荒原里的男女

五个男女的情爱纠葛。

怀尔德夫在爱情面前犹豫不决,他需要什么样的爱情恐怕连他自己都不清楚,失去了才懂得珍惜,最后,以死成全了自己。 维恩聪明隐忍,甘愿牺牲自己的爱来成全自己所爱的人,不耻于做备胎,脱胎换骨很快,终于等到了花开的那天。 托马茜是典型的贤妻良母,没有多少突出特色,面对人生的挫折能勇敢面对。

克莱姆是个理想主义者,他的思想是超脱现实的,对繁华世界里的人和事早已厌腻,回到家乡不过是为了追求简单安静的生活,去做自己认为对的事。尤斯塔西雅缺乏尘世的经历,又野心勃勃野性难驯。她对克莱姆的爱和她对花花世界的向往形成了一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她和克莱姆的人生追求是相反的,她想成为尘世里万众瞩目的焦点而不可得,最终悲剧收场。因为,她的气质和思维和这荒原是不相融合的。

全书用大量的篇幅对荒原的一草一木进行不厌其烦的、长篇幅的细致描写,通过环境描写来表现时代、烘托人物的气质和性格。荒原不可避免的对故事里各类人物的思想、气质和行为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正面或消极的影响。

哈代小说里的人物无一例外都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和独立思想。环境虽说对人的成长有重要的作用,但里头的人物无论是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都积极追求、面对困难不屈不挠,始终向往着美好,心地始终善良和单纯。

《还乡》读后感(五):未完的书评

一直觉得好的小说就是无论有多么纠结的人物关系、无论多么复杂的感情夹杂其中,一切都可以开合有致,故事情节出人意料又入人意中。毫无疑问,Thomas Hardy办到了,以至于在看完这本书的几天里,我都在回想故事情节,咀嚼那些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和真情,从中找寻自己的影子,或者生活的影子。还记得何圣伦老师说过,不能把文学生活化,也不能把生活文学化。也许无论是这两者的中的前者还是后者都足以令我们的小日子凌乱。但是生活和感情的事谁能说得清呢,瞬息万变,能与政治的风云诡谲相媲美。况且文学本来就来源于生活,好的文学作品就在于能唤起读者生活中经久不息的共鸣。

前几天才看过彭于晏、陈妍希、陈意涵主演的《听说》,整个电影沉默那么久,就只为了一句话:“梦想和爱情,不用听不用说,也能感受到它的存在。”感受的后续是什么呢?我们又会为这感受做出怎样的反应呢?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这样的感受之中,不同的人亦有不同的反应吧,所以才有了姿态各异的生活造型,才有了悲剧和喜剧之分,才有了每个人自己的一辈子。就好像在《还乡》里,每个人物面前的选择都不是唯一的,但是一旦选择了,就会没有办法回到最初的起点从新来过。

故事的进度没有预演的机会,生活永远不可能排练,这就是不可逆性的悲壮美,好比地球岩层铺垫掩藏之下的一个个时代的故事之美。那些故事结局或美好或凝重,但在我们这些后来人的眼中,一切都可以用悲壮美、神秘美来作结。我们常常假设,如果白垩纪时代没有结束,如果侏罗纪世纪还在延续,如果••••••如果••••••可是那些都是“如果”。

如果Thomas Hardy将故事情节修改,我是不是应该说“故事的情节是可以预演”的呢?而那也是如果,因为这部作品已经实实在在地在我们眼前了。

(本来想有空再写,结果书评被搁浅了,等到有空写的时候就没欲望写了。)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