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林网

凡·高的遗言读后感1000字

凡·高的遗言读后感1000字

《凡·高的遗言》是一本由[日]小林英树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2.00,页数:250,特精心收集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凡·高的遗言》读后感(一):但有推理,没有悬念

前面几位仁兄都说到“推理”,不过我觉得书要好看,还得有“悬念”哪。这本书最缺的就是这个。凡高几乎已经被人说尽了。最近还看到一本《凡高与高更》。是从精神分析角度说。

对于被说尽的凡高。还要写,如何写?是故弄玄虚增强“悬念”,还是放弃“悬念”?作者怕是也费了许多心思吧。他对凡高的那种热乎劲是挺感人的,多少弥补了叙述本身吸引力的不足。

《凡·高的遗言》读后感(二):理想中,保持一个目标,追寻下去

这本书借着凡高,其实是讲作者自己完成一个梦想的过程.

这是吸引我的地方.

我们也曾经对很多事物好奇,想搞个明白.多数的时候,我们都把这些好奇忘了.渐渐懒到只做身边事.

多想能像作者一样,一生的一段时期,为了一个目标,不断追寻,最后能有所成就,哪怕只是一副画的作者是谁这么简单的课题.

通过追寻,我们才有意义.

《凡·高的遗言》读后感(三):再说悬念

我的意思是说,凡高的生平已经被各种文献翻来覆去给说尽了。这本书虽有新意,但整体上是符合我们对凡高的大致印象的。所谓“自杀真相”,是噱头性质的。好在作者并没有把这本书整成一个噱头性质的书。因为他对凡高还是有一种近乎神圣的尊重。

“通过作者对凡高心理的了解和对画作极专业的解读 在最后给出了颇令人信服的解答”——这是广告性质的话语,书评不该如此轻率。我感兴趣的是作者推理、揭密的过程,而结果,恕我直言,的确是比较平淡。这也可以理解,因为凡高没什么可说了,结局平淡也是自然。

这就是我说这本书缺乏悬念的意思。相应的,这本书的叙述也略嫌夸饰。幸亏字里行间有一种作者的专注劲在吧,才会不让人生反感。

《凡·高的遗言》读后感(四):梵高……让我怎么说

说实在的,我不太喜欢看日本人写的东西。上大学那阵子学习日本文学就痛苦的我要死,还没学多少东西,几篇有名的短文而已。要不是教文学的老师是我最喜欢的老师,这科多半会挂。

日本人写东西总有一种让人看起来很闷得感觉,就好像明明是天高云淡艳阳高照的好天气,你看这日本人写的东西立马像北京闷热的午后,连蝉都不叫了。

什么审美内心私小说白桦派统统看着憋屈!

日本的推理小说到是着实看过一阵子,写得到是挺能整事的,不过后来觉得很多小说都是以毫无理由的犯罪或是极其变态的犯罪手法来撑场面,而且叙事冗长思维行事怪异,读了这种小说除了平添我大白天的恐惧感以外,毫无其他作用可言。钱钟书留学时看侦探小说来放松,我看日本推理小说越看越累!

之所以又动了看日本推理小说的念头完全是因为------梵高!梵高的生生死死已经养活了很多靠写字吃饭的人,他的点点滴滴也已经被世人当甘蔗嚼成了渣。真不知道这个日本人又攒的什么整出这么贵的一本书?咬牙从卓越买了一本,真真是越看越头疼,都对不起我为了看书在下班的人海中挤出来的一个公交车座位!推理倒是有,可是悬念在哪里呀在哪里,你笑得甜蜜蜜~看了半本的时候我曾一度怀疑这是一本推理小说吗??不是美术学院的教材吧?

书的最后写的是提奥媳妇的事儿,隐晦隐晦的说杀死梵高的凶手是那个心眼很多的弟媳妇。我特想找一看过的人问问,是这么回事吧?

反正没多大看头,不如看看日本人正经漫画150CM生活啥的,比较让人下饭!

梵高生前一直靠别人养活,自己没咋赚过钱。死后养活了很多人,如今又养活了一个日本人,善莫大焉啊!

《凡·高的遗言》读后感(五):比读小说有趣

《凡高的遗言——赝画中隐藏的自杀真相》,昨晚开始看,今天读完。

该书获得日本推理作家协会奖,我还以为是推理小说呢,看前几页是还惊叹这小说写法新异,写得跟论文似的。没想到,真的就是论文。

前半部分从画作的构图解析,比对凡高的《寝室》、两张凡高自己画的复制画,以及凡高信中的两张关于此画的素描,以论证其中一张素描是赝品。

读得有些费力,因要不断前翻后翻比照各种版本的画,但是极有趣。且论证相当有说服力。

黄集伟把该书作者小林英树称为“饭团”真是颇有道理,他作为凡高的fans的确和现在的玉米栗子有得一拼。他的执着劲亦不罕见,君不见现在力扬一篇blog文就会引起栗子们发动人肉搜索引擎大肆寻索一番,推测是真迹抑或黑之作。

老实说,我一眼看到那幅《素描》,也觉得构图感觉怪异,跟其他几幅完全不同。不过或许是因为经过作者的提点,否则好端端地我也不会怀疑这样一幅一百年来都被当作凡高代表作之一的画是赝画。皇帝的新衣。

后半部分从信件入手揣测凡高自杀动因,却嫌罗唆,常常一句话翻来覆去讲。

经过作者这番论证,我真的相信此画极有可能是赝品,只是不清楚权威的有关方面确认了没有。不过我始终不觉得“犯人”的动机就是如此,总觉得该有更加强有力的原因。

不过现实不同于小说,现实有时比小说离奇,有时比小说荒唐,有时却简单得近乎可笑。如果是虚构的小说,或许会给出一个更令人信服亦更令人瞠目结舌的周全“真相”,但是历史的“真相”说不定就是如此无厘头。

一直不太懂欣赏画作,这本书算是某一种欣赏法的入门。一边看一边找出来很多很多凡高的画来看。比起他郁躁类的画,更喜欢色彩明亮斑斓的那些。

看似童稚笨拙,其实饱含极精妙的构思。“赝画作者见到凡高看似粗糙的线条和笔触,可能产生自己也能画的错觉”,小林英树这样揣测道。我也曾这样想呢。

本文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或网友转载),绿林网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未经作者许可,不可转载。
点击查看全文
相关推荐
热门推荐